1、晏子使楚说课稿永坪镇小学 张燕一、说教材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仗着国势强盛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针锋相对进行反驳,维护了自己和齐国的尊严。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用三个小故事展示了晏子的一身正气和过人的智慧。读起来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二 、说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技能目标:学习课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2、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
2、严的思想品质。 难点:读懂晏子在反驳是的动作、表情背后的内容,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四、说学情 1、学生对历史性故事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精美的词语。 2、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学生已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缺乏文学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要很好的利用这类具有思辩之美的文章,让学生认真解读,把握重点,努力突破,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说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 思. 辩. 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维护个人和齐
3、国尊严的思想品质。六、说教学准备为了能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形象,便于直观演示,所以,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本教材特点,现在我谈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七、说教学理念以新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教学意在通过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还学生以真正的主体地位。利用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理念进行思维发散,让文本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八、说教学流程现在我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课出示“规圆矩方”,学生齐读。导入,教师故意在“矩”里面多加一点,让学生观察和平时写的“矩”何不同?学生当然会说多了一点,教师质疑
4、了:为什么要多一点?学生可以去猜想,教师引导。人要规矩多一点,比如晏子这个人,讲礼节,懂规矩,还给国家赢得了应有的尊重。本环节看似简单地交流,其间,教师那充满深情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正所谓“入境始与亲”营造了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又巧妙地组织了教学,引出了本课教学的课题。二、整体把握文本。二、整体把握文本。本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视频片段和一个表格,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看视频,更加直观地去了解这个历史故事。故事看完后,再通过填表格进一步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在填表格时,教师抓住结果中的那句话来,并板书。【本环节在回顾旧知的前提下,使学生对这
5、堂课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为后面的课堂展开打基础。】三、学习晏子的语言艺术。1.教师问:“尊重”是什么意思?“不尊重”是什么意思,文中的楚王是怎么不尊重晏子的?再让学生在文中找楚王的无理的地方进行交流。层层推进激起了学生对楚王的不满,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晏子的语言艺术。2.学生找出晏子的语言,谈感悟。(一)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
6、为晏子聪明在哪里?(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二)第二个故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学生通过
7、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学生通过浏览课文,通过朗读晏子的语言,来品悟晏子的语言技巧。学生此时由欣赏变交流,在课堂上去理解晏子每句话的言外之意。这三个故事我在课堂上没有做过多的咬文嚼字的讲解,里面的意思学生能懂,学生重在领悟晏子那巧妙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我接着就让学生去评价他们眼中的晏子。顿时,学生的发言就丰富了,他们畅所欲言:“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等等,我出示了我的评价,使学生对晏子有了系统的认识。晏子就是具有这样的语言才能,所以楚王不得不尊重晏子。这时
8、,又回到了最后一句,让学生给“不得不”换词。“不能不” 、“必须”、非不可”等,学生再学结果部分,心中自然对晏子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晏子的形象在心中高大,神圣不可侵犯的。四、品文学,深化主题(1.)当晏子高大的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定形了以后,教师开始质疑:请同学们再看看晏子的有些话,难道都是事实?说的都是真的吗?某外交官可不这样认为。一下子学生就疑惑了:还有人不认可晏子吗?这时候,教师出示某外交官的话:“晏子的语言,虽给人的感觉是有理有 据,但感觉是在做语言游戏。逞口舌之能 进行外交对话,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智 慧,也获得不了真正的尊重。”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此激起了,我就让小组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9、接下来学生们发表意见,有赞成这种说法的,有不赞成的,还有不清楚的。不管是哪种观点我都不会否认的,学生各有理由,我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设计意图: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更高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正是课堂的民主平等,才会得以支撑学生袒露真实的心路历程。老师巧妙的引导正是教师育人的高妙之处。】(2.)教师再次质疑:如果说晏子的话是语言游戏,他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了语言技巧上,真正的智慧体现在哪里?又一次把焦点聚集文本上,让学生学会思考。通过学生自学,进行交流,从晏子的表情“严肃”、“面不改色”;动作“拱了拱手”、“看了看”进行领悟晏子那超群的智慧。教师总结导语:晏子在楚王面前,表现得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真正做到了规矩。又回到规矩上。五、结束课堂 以一曲历史味道的歌曲结束课堂,让学生品味对这个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有个更加深厚的兴趣和印象。教师在播放歌曲后,慢慢擦去黑板上的板书,只留下“尊重”二字,学生更明白历史人物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只有规矩了,才能给别人尊重,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