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对具体作品进行分析鉴赏。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鉴赏呢? (1)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意境等)。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主观的情感、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境”(或象)的辩证统一。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诗人从春草和园柳鸣禽中,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写景中透露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达到了情和景的和谐统一。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抓住最能反映景物特色的几个词语,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萧杀荒凉的意境。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作者不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琵琶女演奏琵琶的情况,还写了周围的环境用
2、来作衬托,同时还侧面写了听琵琶人的反映以及作者的感受。秋江月白,动听的琵琶演奏,羞涩的琵琶女,如梦如醉的船家,泪湿青衫的江州司马,构成了一幅非常优美的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立意(即思想感情)。所谓立意,就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用意,也可以说是作品的主题,也可说是作品的灵魂。因此,分析鉴赏一首诗,首先要看立意好不好。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有很强的艺术性外,立意深远,思想性强,是其尤为突出的特色。“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屋破淋了雨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
3、士,只要天下读书人都有广厦住,自己冻死也感到满足。这种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正是诗歌所表现的主题,这种立意不是非常深刻的吗? (3)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我们要准确理解和欣赏一首诗,必须知道这首诗用了些什么表现手法,用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但通篇没有“书”字,而是通过比喻(或象征)手法,说明读书可以开阔心胸,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读书人要不断吸收新知,才能使自己思想不僵化,永葆生命活力。又如李白的蜀道难,用了一个很有名的夸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不仅形象表现了蜀道的艰险,还表
4、达出了作者感叹蜀道艰难的强烈感情。再如诗经君子于役:“鸡栖于埘(鸡屋),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这首诗用了衬托手法,用鸡栖、日落、牛羊归来,衬托妇人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对仗是古体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偶句,句式均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富有美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二句就是对得很工整的流水对,无论从内容上形式上看,这两句是写得非常好的。 (4)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古人在诗歌创作上非常讲究“炼字”,“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因此,我们在分析诗歌时,要注意抠字眼。比如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5、祁写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中的“绿”和“闹”就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又如张先的天仙子中写夜景的句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把花写得好象有了知觉,使人想象到不仅花在风中摇动,影子也在舞动,进而使人感到月色的美好。 二、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 (一)把握思想内容的一般方法(写什么内容,抒什么感情) 1、审标题,搜取信息。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些诗歌题目就交待了很多信息。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幽:深远,僻静,隐蔽的,不公开的。这些都能帮助考生答题。 2、看作者,
6、知人论世。高考大都选名家作品,这些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或豪放,或沉郁,或清丽,或哀婉。知其人,晓其风格,对其作品的理解也就容易得多。读苏轼的“大江东去”,自然要理解其“豪放语”,读李清照的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自然不会说它“直抒胸臆”,因为作者属婉约派,特点是曲折委婉、含蓄隐约而又寓意隽永、细腻缠绵。 3、品局部,抓住关键。高考题往往从关键词语(诗眼)出发,提摄全篇,这其实正好是读诗的一个突破口。上文已谈及,此不赘述。 4、抓整体,全面参照。一抓全文意象情感(上文已谈)。二抓尾联末句。在前文叙事写景的基础上,最后抒情议论,画龙点睛,这是中国诗歌的一大特色。尾
7、句(联)通常担负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最后一联,明显地透露出了作者对贾生的同情和对孝文帝的讽刺。三抓诗后及题干中的补注和交代,往往可以了解其写作背景、写作目的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一般方法(怎样写的)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
8、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第二,掌握一般的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1)抒情手段 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怀今,即事感怀 赋、比、兴(创作方法) (2)表现手法 描写、抒情、叙事(表达方式) 衬托、对比、虚实结合(构思技巧)三、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作应试操作训练。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
9、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
10、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山雨初霽,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
11、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对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第二种:怎么写的(手法)? 提问方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达到了何种表达效果? 提问变式: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现思想内容的? 提问变式: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案: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往往用到下列词语直接抒情(爱憎、褒贬);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烘云托月;象征;联想,想像;用典;对比,
12、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 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达到的效果也应相机指明。如: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官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第三种:语言有什么特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式: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案: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的语言层面,应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如: 长干曲四(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问:品评这首诗语言上的特色。 答: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就可以从基本技能和操作步骤两个层面上达成古诗鉴赏的目标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