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日期 班别 姓名 学号 家长签名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考考你:
1、写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
唐朝 、 ,
宋朝 、 、 、 、 、 。
2、小说的三要素: 、 、 。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2、初步感知人物;了解小弗朗士的性格特征。
二、基础过关
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懊悔( ) chéng fá( )( )
钥匙( ) 磨损( ) qídăo ( )( ) 哽( ) 宛转( )
2、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形容声音的圆转柔和。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得 到。 (喧哗 喧闹 吵闹 )
(2)、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__ 或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观察 检查 视察
(3)、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______的气氛。(严肃 肃静 严厉 )
(4)、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_____,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惊奇 惊异 诧异)
(5)、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_____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后悔 懊悔 懊恼 )
(6)、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_______自己的地方吗?”( 责备 责怪 谴责)
(7)、可是那一天,一切偏__ 的。 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______!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他们跟我们一样______。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______的教室。
( 肃静 安安静静 安静 平静 静悄悄 )
4、本文的作者是_ _国作家 ,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 。
“最后一课”指的是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三、整体感悟
1.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4、本文分为 部分,即
( 一)、上学路上 ( 1-6 )(开端)
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 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___和小弗郎士的_ 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二)、最后一课 ( )( ) (上课之 ; 上课之 )
这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 ”中表现的 热情。
(三)、宣布下课 ( )( )
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 和 精神。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通过课文的描写分析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形象;
自主探究
(一)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 )
2、认识小弗郎士
(1)从第一部分找出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这些语句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表现出小弗郎士
(2)找出文中具体语句加以揣摩小弗郎士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
从贪玩不爱学习 到 ;
从 到 ;
从 到 。
(3)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1)、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在一起,所以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 的作用。
2)、 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 效果,产生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所以,小弗郎士还起到了 的作用。
3、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1)从文中找出有关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段,指出所用的描写方法,再分析该人物的性格特点。
语 段
描写方法
性 格 特 点
小结:
韩麦尔先生是个
的老师。
日期 班别 姓名 学号 家长签名
《最后一课》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2.赏析重点句子。
(一)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说说它的作用。
1、自然环境:
作用
2、社会环境:
作用
(二)语言赏析
(A)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 。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③表现了 。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 。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③表现了 。
3.……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① 描写的对象
② 运用描写的方法
③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4.阅读课文24-28段后填空:
作者是从第三人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分别从 、 、
等方面进行描写,表现人物 。
(B)、小说运用了生动的场景、细节、心理描写,运用了对比、烘托、反复的手法来表现人物,反映主题。试完成下面的填空。
1)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叫,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又如韩麦尔的那顶“锈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都属于 描写,作用是 。
2)课文将平时上课和最后一课作了 ,将小弗郎士感情的前后变化作了 ,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最后一课”的重要,反映小弗郎士等人的变化。
3)作者渲染“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和到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象。作用是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同时为刻画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C)品味下列句子。
1、“可怜的人!”表达什么意思?
2、“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表达什么意思?
3、“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有什么含义?
修辞手法
把( )比作 ,把( )比作 。
含义
4、“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两种修辞法的作用分别是
5、“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的含义。
4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