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6课 《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教案
孝感市文昌中学 石慧玲
教学目标 :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元末红巾军起义;明朝的建立;废除丞相加强君权;锦衣卫和东厂;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迁都北京。
通过对元末红巾军起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结束元朝在全国的统治中所起的作用。指导学生回答“明朝前期从哪几个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以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明太祖朱元璋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 :
有一个故事,说是明朝时国子监祭酒宋讷某日独坐生气,面有怒容,第二天上朝时,明太祖问他昨天为何生气,宋讷大吃一惊,照实说了。明太祖叫人把检校偷着给他画的像拿来看,宋讷感到很惊讶。那么,故事中检校的身份是什么?(启发学生答出:厂卫特务)接着问学生:明朝时厂卫特务的活动十分猖撅,上自官府,下至百姓,无孔不入;从城市至乡村都有他们的踪影,还反映了什么问题?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学习本课内容:《明朝皇权的高度集中》。
播放《凤阳花鼓凤阳歌》
<提出问题>大屏幕显示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家知道朱皇帝是谁?(谁来介绍一下朱元璋的身世?)朱元璋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不过他的出世和大多数封建皇帝一样,都被人为地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明史》记载:朱元璋的母亲刚怀孕的时,曾经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神仙给了她一粒闪闪发光的仙丹,于是她就吃了下去,他母亲从梦中惊醒,但是仍余香满口。等到朱元璋出生时,红光满屋,时值夜晚,红光从屋中射出,邻居见后,以为失火,忙奔走相救,结果是虚惊一场。
朱元璋长相奇特,他皮肤黝黑、鼻子扁大,眉毛粗浓、眼睛溜圆,前额突出,下巴也比别人大出一些,看上去天生就有几分威严。朱元璋小的时候,和他同龄甚至比他大的孩子都怕他,听从他的使唤。朱元璋自幼聪明顽皮,常和同伴们玩拌皇帝的游戏,他穿着破衣烂衫,把棕树叶撕成细条,粘在嘴上当胡子,用车辐反放在头上顶着作平天冠,然后往土堆上一坐,就装模做样的称成皇帝,还让伙伴们每人捡一块木块,用双手捧着,三跪九叩,并高呼万岁。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因此吃尽了苦头,不过他在放牛的过程中,也结识了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人,并成为好朋友,日后都为朱元璋所用,为建立明朝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17岁时他的家人死于灾荒,为了生存他只好出家做了和尚。后来,他加入红巾军,并成为一支红巾军的领导。
他是怎样从一个孤儿、一个和尚最终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第76面,一起来找找答案吧。
一、 明朝的建立
1、元末红巾军起义
师问:元朝末年,为什么会爆发红巾军起义?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分析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生答,然后教师归纳。
根本原因:是元末统治腐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直接原因:是经济崩溃,黄河决口,灾害连年,农民无法生存,被迫掀起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其中,以刘福通和徐寿辉领导的两支红巾军势力最大。
师问:红巾军起义与明朝的建立有何联系?(红巾军起义沉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为后来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提供了有利条件。)
过渡:那么,朱元璋的势力又是怎样发展起来并建立明朝的呢?
2、朱元璋建立明朝
思考:朱元璋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
一是朱元璋注意吸收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李善长、刘基、朱升等人充当谋士;
二是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即:扩充兵力,巩固后方;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讲究策略,不急于称王。)经过几年的努力,朱元璋的势力迅速壮大。
三是军纪严明、谋略正确。
过渡:朱元璋势力的发展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时间:1368年
都城:南京(回忆南京城名字的变化:吴——建业,东晋、南朝——建康,元——应天,明——改名为南京)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年号:洪武。
这样,朱元璋从农民领袖变为封建皇帝。
同年秋,明军攻入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至此结束。元顺帝逃到塞外,仍称元朝,史称北元。
通过以上的学习可以看出:元末的腐朽统治导致了红巾军起义的爆发,起义的迅猛发展最终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从1368年——1387年,明朝又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统一。
展示:请同学们看《明朝疆域图》并提问:
明朝完成统一大业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土地,朱元璋及后代是怎样加强统治的?
二、废丞相、设三司
1、撤中书省
2、废丞相
师问:丞相制度始创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丞相制度始创于秦朝,此后曾多次发生丞相专权,皇帝大权旁落的现象。(例明朝胡惟庸)为防止此类事情的重现,加强君权,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了在中国沿袭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将相权与皇权合而为一。这样,从中央到地方,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君权空前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废行省分权与三司
师问:行省制度始于何时?为什么要废除?
生答: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它统一管辖一个省的行政、财政和军事,职权极重,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明太祖下令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都直属中央。
师问:三司指什么?有什么职能和特点?
生答:三司——指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财政、司法、军事,三司长官地位平等,共商一省事务,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4、设五军都督府: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调兵权授予兵部
生答:由于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致使政务十分繁忙,遇事无人商量。所以,明太祖另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但无实权。
教师补充: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协理朝政,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过渡:明太祖不仅改革机构,还严惩贪官污吏。
5、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79面史海拾贝)
让学生阅读教材,思考:明太祖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讨论。
生答:明太祖严惩贪官污吏,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明朝的封建统治。因为官吏贪污,不仅侵犯了明王朝的经济利益,而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会激起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教师可补充:由于明太祖出身于社会下层,深知官场腐败会激起人民反抗,所以,他对贪官污吏严惩不殆。有一次,他查出一个县官贪污,便下令杀掉那个贪官,并剥下他的皮塞满稻草,挂在衙门公堂的旁边让下任县官引以为戒。
过渡:为使明王朝长治久安,明太祖还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三、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让学生阅读“厂卫制度”一目,找出目的、职能和评价,教师归纳。
朱元璋为了掌握文武百官的行为、思相及民间的动向,挑选禁军中的将士,组织了一支检校队伍,直接为皇帝办事,不向任何机构负责。后又设锦衣卫,掌管侦缉、逮捕、审讯等事务,成为专门的特务机构。
(1)目的: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
(2)职能:「锦衣卫」是由皇帝的侍卫亲军组成,归皇帝直接指挥。它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等事。在明太祖时设置。
[厂]是一个缉捕“叛逆”的特务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组成,也归皇帝直接控制。东厂是明成祖时设立的,西厂是后来明宪宗时设置的。
(3)评价: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
过渡: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又一表现是“八股取士”。
四、八股取士
播放《范进中举》片段后提问:范进发疯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师: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不仅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后在思想上也采用了八股取士的手段牢牢控制知识分子。
科举制始创于始创于隋朝,到明朝时仍沿用科举制选拔官吏,但有变化,采取八股取士。
指导学生看教材“八股取士”一目,明确“八股文”的含义,弄清八股取士的目的,并认识其危害。
(1)[八股文]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应考的人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要死板地分成八个部分,叫作“八股文”。
许多读书人为金榜题名,埋头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即使考中作了官,也至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2)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培养忠实奴仆,以加强君权。
(3)特点:四书五经范围内作答,文体限于八股文
(4)作用: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八股取士的不求实际。
教师阐述:“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八股取士说明了科举制到明朝时已趋于僵化,这是明朝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控制的重要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