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地理 学科
罗田县思源实验学校教案
课题
地球的公转
备课人
赵明
课 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地球运动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知识目标: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旋转中心
2)、利用图比较分析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及四季变化情况
教学准备
课件、地图册
教学
方法
演示、讲解、讨论、 交流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2、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四季变化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四季变化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多媒体播放四季景观图片导入。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师由“为什么四季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导入本节内容——地球的公转。
二、 新课。
1、 多媒体播放地球公转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找出:公转的方向、周期、中心
板书:方向、周期、中心
多媒体播放地球与地轴轨道面夹角示意图,指出夹角是66.5度且保持不变
板书:地轴:倾斜的,空间指向不变
2、过渡:正是由于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是倾斜的,因此在不同位置接受太阳照射的情况就不同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也就不同,下面来看大屏幕,小组合作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一天当中,早晚和中午什么时候气温高?你认为与什么有关?
2)、一年当中,最热的是什么季节?最冷的是哪个季节?哪个季节正午时分太阳升得高一些,那个季节低一些?与冷热有什么关系?
生画一幅地球公转示意图。
让学生观察地轴姿势,归纳地球公转的特征。
3)、一年当中,不同时间白天时间长短一样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的冷热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有关。
教师用手电筒演示直射和斜射,讲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太阳直射时,光线强烈,地面温度高;太阳斜射时,光线微弱,地面温度低。太阳斜射的越厉害,光线越微弱,地面温度越低。
过渡:地球公转过程实际上就是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移动,使得地球上不同地方不同时段内得到的太阳光热不同,那么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是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以二分二至点为例来讲解先来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情况。
3、1)多媒体播放夏至日,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和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找学生起来说。
教师总结: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2)多媒体播放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绘图本上绘出地球公转在这几点时情况
过渡:刚才讲的只是在二分二至点时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那么地球在公转的整个过程中情况是怎样的呢?
3)夏至日起到秋分日这一段时间结合板图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和在这个过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教师边听学生回答边在板图上表示出来,让学生在绘图本上表示出。
强调:太阳直射点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过渡:地球公转如何导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呢?
4)媒体播放正午太阳高度动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5)多媒体:地球公转总结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中内容
过渡:正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表面不同位置在不同时间获得太阳光热不同最终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4、回顾总结本节课内容(以板书、板图为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学生讨论哪种情况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通过以上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理解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与太阳高度关系为下面讲二分二至点太阳直射点移动作铺垫。
教师边讲解边带领同学们在绘图本上绘出这这一天地球公转情况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和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然后自己总结说出
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秋分至冬至,冬至至春分,春分至夏至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何时正午太阳高度最低?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居中?
学生读课本地球公转示意图中的文字完成多媒体中季节划分表格
作业
布置
填充图册
课后
反思
本节课是本节内容的难点,课本上只有两小段文字和一个公转示意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要补充必要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要结合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运用直观教具,采取小组合作、课堂提问等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整节课上下来感觉效果并不好,猪哟问题如下: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在设计环节上还存在不足,在指导学生读图时不细致,板图的利用率不高,语言也不够精炼,课堂管理还有待加强。这节课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正是其他课上存在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正,加强课堂管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