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根据故事情节,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2、研读探究,领悟文章优美、简洁、精炼的语言特色。3、体会作者对“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 感受桃花源的环境美和生活美,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以及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1、导入2、学生看图复述故事。3、梳理故事情节。二、研读探究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明确:“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
2、过的。2、找出反映渔人发现桃花源经过的词语。明确:缘溪行、逢桃林、穷其林、得一山、从口入(这表明桃花源的曲折、隐蔽、幽深,与世隔绝,难于发现。)3、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提示:作者从桃林之长、桃林之纯、草之鲜美芳香,花之缤纷飘落,描写出桃林之美。明确: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点拨: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花源。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了铺垫。4、通过文中相关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明确:环
3、境:自然: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桃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与世隔绝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明确: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6、渔人临走之前,桃源人为什么对他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明确:不希望平静的生活被外人干扰;为下文寻找桃花源“未果”埋下伏笔 。7、最后所有人都找不到这个桃花源,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陶渊明的“桃花源式”的理想?提示:增添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
4、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三、拓展延伸思考:1、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析】“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参考答案】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独有的追求。另一方面说明这样的理想社会实际上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2、“桃花源式”的理想在那个黑暗的封建时代无法实现,在如今却是可以的。如果让你去规划,你觉得如何实施才能建立这样的桃花源?提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四、课文总结五、布置作业(一)发挥想象力,任选一题编写一篇故事:、假如渔人当初留在桃花源生活,带着外界习惯和思维的他和当地人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你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桃源人,从小到大无忧无虑。有一天你见到了一个从外面世界来的渔人,你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背诵并默写全文。板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