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伊姿贝尔亚健康调理.doc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635798 上传时间:2024-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伊姿贝尔亚健康调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伊姿贝尔亚健康调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伊姿贝尔亚健康调理 一、 健康 1、健康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有关健康的概念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状态。” 中医提出健康是指: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平衡。(即所谓“阴平阳秘”,乃是“健康”,形容为“平人”。) 2、健康基石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良好生活习惯、平衡心理。 二 、亚健康 (一)亚健康定义 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又称“次健康”、“疾前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 (二)亚健康分类(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表现) 1、 躯体亚健康 (1) 疲劳性亚健康 (2) 睡眠失调性亚健康 (3) 疼痛性亚健康 (4) 其他症状性亚健康 2、心理亚健康 (1) 焦虑性亚健康 (2) 抑郁性亚健康 (3) 恐惧或嫉妒性亚健康 (4) 记忆力下降性亚健康 3、社会交往亚健康(人际交往频率减低或人际关系紧张等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1) 青少年社会交往亚健康 (2) 成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3) 老年人社会交往亚健康 4、亚健康发生原因: 是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受损,引起“阴阳失调、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和”所致。(保持健康状态是由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常见原因划分: (1) 先天因素 (2) 后天因素(基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① 感受外邪 ② 情志失调 ③ 饮食不节 ④ 劳逸失度 ⑤ 年老体衰 ⑥ 内生五邪,耗伤正气 三、 “治未病”与亚健康 1、“未病”定义: 是对人体处于无疾病状态、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已病的早期状态和疾病初愈未复发状态的高度概括。 2、“未病”状态类型: 古代中医关于“未病”分类: (1) 无疾病状态 (2) 有疾病的先兆或小病(疾)状态 (3) 未发生传变或已病的早期状态 (4) 疾病愈后未复发状态 注:(“疾”是指不易觉察的小病,“病”则是有明显表现的、程度较重的病变。这种患疾的状态,在中医学中称“疾”、“未病”、“小病”。) 现代中医对“未病”状态分类: 1 健康未病态(现阶段为健康;未病学研究最终目标) 2 潜病未病态(有微量病理信息隐匿,无任何临床表现;属于亚健康状态;未病学研究核心内容) 3 欲病未病态(发病的临界状态,有疾病先兆或小病状态;属于亚健康状态;未病学研究重点) 4 传变未病态(可能出现病变的脏腑的未病状态;未病学研究关键) 3、“治未病”内涵: (1) 未病养生,防病于先:(健康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即“未病先防”——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原则之一) 指未患病之前先要预防,避免疾病的发生才是根本。 (2) 欲病救萌,防微杜渐:(潜病未病态的治疗原则;即“欲病救萌”—— 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原则之一) 指在疾病无明显症状之前,就要采取措施,治病于初始,症状越来越多。 (3)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治疗原则。) 指疾病已经存在,要及早治疗,防其由浅入深,或发生脏腑之间的传变。是发病生“治未病”临床治疗重要的指导思想。 (4) 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指疾病初愈,正气尚虚,邪气留恋,机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机体功能还没有完全恢复之时,此时机体可以处于健康未病态或潜病未病态,故要加强摄,防止疾病复发。 (备注:中医疾病传变的方式: ① 六经传变(伤寒病过程中六个阶段) 六经传变是指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之序进行传变。其基本规律是:“传”主要是按阳经进行,少数按阴经的规律演变,而“变”是合病、并病、直中等变病。 ② 卫气营血传变(温热病特有的传变方式) “卫分证”最轻,其次为“气分证”,再其次为“营分证” ,“血分证 最重。传变基本规律按卫、气、营、血顺序依次内传。 ③ 三焦传变(多见于温病的病变过程) 传变的基本规律:上焦、中焦、下焦依次传变。 ④ 经络脏腑传变(包括经络之间、经络与脏腑、脏腑之间等多种传变的形式) 外邪入侵时可以通过经络内传脏腑,另一方面,脏腑疾病也可通过经络影响躯体及各组织器官。) 4、对亚健康状态“治未病”的原则 (1)未病先防:即未病养生,防病于先。 (2)欲病救萌:即防微杜渐,治病于初始。 四、中医与亚健康 1、中医学与四大经典著作 (1)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体系。 (2)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 ①《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 ②《难经》:又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③《伤寒杂病论》: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④《神农本草经》 2、中医学基本特征: (1)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完整性和统一性。即:“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形神合一” ,“治未病”) (2)辩证论治 证:是对疾病所处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所作的高度病理概括。它揭示出疾病的本质。 以“症”求“证”,病证结合,从而确定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所着眼的重点是治“病”;而中医既治“病”、更治“人”,着眼重点是生理反应类型(体质)与病理反应状态(证型)。 3、中医学基础理论主要内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体质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预治法则学说。 4、中医学的医学模式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具体来讲,它包括: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疾病观和“治病求本”、“防重于治”的防治观。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休闲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