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民歌《茉莉花》。初步了解“新民歌”。
2.学唱《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小调音乐的特点。
3. 欣赏不同地方的小调音乐,了解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歌。
二、教学重点
1. 背唱这首歌曲,并体会它的风格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2.了解小调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1.了解衬词和方言在音乐中的作用。
2. 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因此广泛流传的民歌小调数量也甚多。它们就像暮春三月花园中的百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芳香四溢。其中有一个品种姿压群芳,栽培悠久,广受大众喜爱,她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小调《茉莉花》。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
—冼星海
我国民歌的分类:(1)劳动号子 (2)小调 (3)山歌 。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民歌欣赏之小调。
出示(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题材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字、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二)欣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1.初步了解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1)它的原型是江苏民歌《鲜花调》,73年前的1942年,抗日烽火连天,新四军文艺小战士何仿在江苏六合金牛山附近采集到民歌《鲜花调》,加工整理成《好一朵茉莉花》,从此唱遍大江南北。可以说,这首民歌早已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好一朵茉莉花》曲调缠绵,寓意含蓄。茉莉花之美代表了爱情和幸福,东西方人都从茉莉花的芬芳中得到愉悦和快乐,因此,民歌《茉莉花》传唱七十多年而不衰。
(2)演唱歌曲时,咬字、吐字应注重字音的清晰,适当加强字头的力度,发出的字音有弹性;衬词的演唱柔和圆润,以表达歌曲欢快喜悦和抒情赞美的情感特点。
三、学唱《沂蒙山小调》
(1)初步了解“新民歌”。
新民歌是指在原来的民歌中加入流行时尚等元素,歌曲大多民通结合。新民歌在21世纪很受欢迎,新民歌的诞生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民歌。
歌曲由来:《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流传了七十多年。
1940年,当时我国正是内忧外患的时候,不仅日伪军在我们中华大地肆虐,国民党政府也在加紧对共产党的步步紧逼,他们利用一些反革命的组织“黄沙会”来打击支持抗日的人民群众。在对黄沙会成员说教无望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采取武力手段。文工团也利用文艺的方式来支持这一活动。文工团成员之一的阮若珊于山东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写出了歌词,另一名团员李林用以前的一个民歌的曲子为基础谱的曲。阮若珊在之后的8+1庆功宴上首唱了这首歌,人民群众表示喜闻乐见。这首歌就火了起来。
词曲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歌终于定型。(2)提出问题
a.《沂蒙山小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
b.什么是鱼咬尾?
c.请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
(一)、学唱《沂蒙山小调》
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 学唱歌曲
a. 师:播放歌曲。
生:随音乐唱。
b. 体会山东民歌的风格。
衬词“哎”、“那个”、“儿”的运用展现了浓厚的山东民歌特点。大家讨论说说如何唱好这些有特色的字词。
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c、跟伴奏唱歌曲,注意唱出民歌的韵味。(抽查学生演唱)
(二)、用语言接龙或音乐接龙的活动体会“鱼咬尾”的创作手法,1、初步掌握“鱼咬尾”的定义。
a. 教师讲解“鱼咬尾”创作方法,学生聆听了解。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武,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最后一个音与后一句的开头第一个音有什么关系 ,讨论一下,像什么图形?
例子:123/356/671/171 也就是一段的最后一个和下一个的第一个是一样的,第一个跟最后一个一样。
b. 练习“实践与创造”第二题。(指导听音乐做题)
六、教师小结
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
我国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歌。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音乐茉莉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