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5.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635690 上传时间:2024-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下列不属于森林在保护环境方面所起作用的是(  ) A.提供大量木材      B.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C.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提供大量木材是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作用,不是环保方面的作用。 答案:A 2.下列属于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  ) A.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 B.对草场利用少,建设多 C.划区管理、定期轮牧、轮流打草 D.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 解析:我国草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是牧区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对草场利用多、建设少,导致草场资源破坏严重。 答案:A 3.读漫画“启事”,该漫画涉及到的环境问题包括(  ) ①水土流失 ②森林破坏 ③土地荒漠化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由漫画可知森林遭到砍伐,老虎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存受到威胁。 答案:D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森林覆盖率从初期的8.6%提高到目前的18.21%,人工林的保存率超过了0.53亿公顷,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以上,但人均木材占有量和消费量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此回答4~5题。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是(  ) A.总量不足 B.品种质量较差 C.分布不均 D.人均占有量偏低 5.近年来,提倡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的根本目的是(  ) A.追求森林产品多样化 B.美化林区环境 C.降低植树成本 D.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第4题,材料中反映出我国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人均占有量偏少,不能说明森林品种质量较差。第5题,多树种搭配建设防护林能增强林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效益更显著。 答案:4.D 5.D 读“青藏高原地区示意图”,回答6~8题。 6.生活在图示地区的世界濒危动物是 (  ) A.驯鹿 B.华南虎 C.藏羚羊 D.金丝猴 7.20世纪50年代,在修建青藏公路时,有人故意在路基的一侧挖了一锨土,到现在再去观察,挖土的地方仍保持了原貌,一点都没改变,这说明了(  ) A.青藏高原生物种群多 B.生态系统稳定 C.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一旦破坏,很难恢复 D.青藏高原食物网复杂 8.图中阴影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作用有(  ) ①防风固沙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提高木材产出量 ④保护三江水源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第6题,藏羚羊是青藏地区的濒危动物。第7题,青藏地区因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第8题,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水源地。 答案:6.C 7.C 8.C 下图为“长江流域不同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最快 B.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小 C.20世纪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是50年代的3倍 D.水土流失现象有所控制 解析:图示反映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继续扩大,但速度减小,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增加的速度减小,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50年代水土流失面积的1倍多。 答案:D 10.水土流失现象对河流中下游地区造成的影响有(  ) A.台风灾害频发 B.河道更加畅通 C.河道通航能力下降 D.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降低 解析:水土流失导致河流中下游地区河道淤塞,通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发生几率提高。水土流失与台风灾害无关。 答案:C 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所示各河流(  ) 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 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 12.导致该地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形起伏过大 ②过度开垦 ③水资源利用不当 ④过度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1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处于干旱区,降水稀少;河流短小,发源于山区,其流量受气温变化影响,夏季流量大,且由上游至下游方向递减,流量较小,侵蚀作用较弱。第12题,该地位于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由于河流上游大量引水灌溉农田,使下游断流,荒漠化加剧。过度放牧是草原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答案:11.B 12.B 二、综合题(共40分)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1996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原进行了放牧试验。下面的甲图表示这次试验后统计出来的科尔沁草原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植被密度的变化,乙图表示1980年至2010年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1)图中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上题中的土地利用问题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6分) (4)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8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从1992年到1996年,在重牧的情况下,植被密度下降;从乙图可看到:科尔沁草原从1980年到2010年逐渐过渡到荒漠,土地明显退化。第(2)题,草质退化最终会导致土地荒漠化。第(3)题,主要从人口迅速增长,对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去分析。第(4)题,合理的措施要从形成原因上寻找。如人口快速增长是造成一切的源头,我们就要从控制人口数量入手解决等。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 (2)草原的产草量减小,草质变差,草场沙化面积扩大,导致荒漠化 (3)由于人口压力大,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4)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方式,发展多种经营;实行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料基地和“草库伦”,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4.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1: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流失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黄河、长江等数条大河每年就有占世界河流排沙总量1/4的泥沙泄入大海,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面积占总耕地的1/3。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左右,所带走的有机养分相当于4 000万吨氮磷钾肥,几乎是目前全国化肥的使用量。有的地区每年要冲走厚1厘米的表土层,而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在自然力的作用下需180~400年的时间。 材料2:“我国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分布图”(其中甲、乙两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典型地区)。 (1)试从自然角度分析两地水土流失的差异。(8分) (2)水土流失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危害?(10分) 解析:第(1)题,甲地区是黄土高原区,它的水土流失与疏松的土质有关;乙地区是云贵高原区,地形起伏大易出现水土流失。第(2)题,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而下游河道中泥沙淤积会加重,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 答案:(1)甲地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千沟万壑),土质疏松,乙地区(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势崎岖不平),土层浅薄。 (2)使土层浅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湖淤积,发生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