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县气象局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特色的气象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县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中国气象局关于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的指导意见(气发201244号)和新疆气象局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方案(新气发2012124号)、关于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通知(新政发201545)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县气象现代化的步伐,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广大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结合*县气象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
2、案。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群众期盼,转变发展方式,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着力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步伐,推进结构完善、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努力创新气象现代化体制机制,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适应当地需求、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道路。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在*县现有气象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建成功能先进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覆盖城乡的公
3、共气象服务体系、布局科学的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气象事业支撑保障体系。主要经济区和绿洲区域气象观测站网平均密度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天气预报准确率在2014年水平上提高35%,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提前1530分钟发出,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满足*县需求和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的气象事业现代化体系,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明显提高,气象服务领域更加广泛,为实现*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覆盖城乡的公共气
4、象服务体系建设 1.加快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把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和均等化计划,纳入政府社会管理平台。丰富气象监测、天气预报、灾害预警、影响评估、气候应用、生态环境气象等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依托气象服务系统,推进县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气象短信“全网”发布机制,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2.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社会应急联动响应机制。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
5、社区)气象信息员重要作用。建设*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和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增强易灾地区气象监测能力,提高预报的准确率,满足*县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关键区域和敏感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丰富能源、交通和生态等区域特色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开展生态环境气象监测系统、气象预警系统以及评估系统等的建设,增强*县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评估能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重点生态防护林建设“80”工程服务。 (二)加强功能先进的气象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 1.统筹规划建设综合气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建立部门间气象观测站网
6、规划建设协调机制,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总体布局。推进气象观测设施的自动化进程,统筹布局气象雷达、自动气象站、移动应急气象系统及环境气象、温室气体、雷电等特种气象观测设施。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保证气象探测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可比较性。 2.加强精准化气象预报预测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建立分灾种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提高灾害性天气分区预警准确率和预警时效。实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加快推进暴雨洪涝灾害气象预警平台建设,提升*县主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沙尘监测预警和生态及大气环境气象服务。 3.增强气象及
7、次生、衍生灾害的联合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普查,建立敏感行业致灾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建立各级政府组织协调和各部门分工负责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会商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构建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建立能源、交通、农业、生态、旅游、城市及环境气象联合监测预警平台,增强对气象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 4.加强气象信息网络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建立行业、部门间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建立气象观测相关信息共享平台。建设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速宽带气象信息网络。建立现代气象装备保障体系。 (三)加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 1.加强气象
8、台站设施建设。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综合气象监测预报和气象灾害预警应急指挥综合业务平台。加快实现气象监测预警全覆盖,实现乡镇(街道)、敏感区域和行业的气象监测预报、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气象防灾减灾组织网络全覆盖,大力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 2.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与成果应用。把气象科技创新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强气象精准化预报、灾害影响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气象服务等技术研发,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地方气象事业,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将气象干部纳入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培养计划,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安全员队伍建设纳入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培养计划。强化气
9、象创新团队培育和学科带头人培养。 4.健全地方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并随着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增长,逐步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 5.加强地方气象法制和标准建设。加快推进气象灾害防御与风险评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制度建设。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准备监督检查、防雷安全隐患排查、重点工程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预报预警统一发布、行业气象管理等社会管理。 6.普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
10、普工作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利用科技、文化、教育等资源,依托各类科普场馆、宣传专栏、气象台站等建设气象科普平台。积极开展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气象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四、预期达到效果 1、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全面建成乡镇、流域、暴雨洪涝灾害防治自动气象观测站点建设,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30分钟发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制定率达到50%以上,乡镇级气象灾害防御领导机构建成率达到70%以上,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纳入对乡镇政府的绩效考核率
11、达到60%以上,乡镇和社区气象灾害防御准备认证率、重大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率、城乡建设可行性论证率、建(构)筑物防雷设施安装率均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年降低50%,人工防雹保护面积增加5%,人工增雨(雪)效益提高35%。 2、气象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大力发展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加强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本县气象致灾指标预警体系,开展无缝隙、细网格、数字化的预报预警业务,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以上,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70%以上,月、季气候预测水平提高3%以上,17天的天气预报城市精细到社区,农村精细到乡镇。 3、公共
12、气象服务能力。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0%以上,气象信息员村覆盖率98%以上,电视天气预报制播率75%以上,气象电子显示屏行政村覆盖率40%以上,气象预警大喇叭行政村覆盖率60%以上,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9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科普中小学覆盖率90%以上,气象信息行业用户决策采纳率达8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稳定在85%以上。 4、综合观测。常规气象观测时间分辨率达到分钟级,空间分辨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气象观测自动化率达90%以上,观测信息传输时效不超过3分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达90%以上,观测时空密度和项目基本满足预报、服务的需求。 5、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建设。围绕
13、特色农业,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网,建立农业气象服务基地,进行农作物特种观测,开发实效型农用天气预报;开展农业气候资源精细化区划,提高农业气候资源的生产利用潜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方式。 6、信息网络。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完善与通信、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利用“绿色通道”、电视网络、led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播系统,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全网发布;强化气象与各部门应急联动,提高气象应急响应能力,努力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信息网络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带宽达到20m以上;数据存储能力达到0.1p以上。 7、装备保障。建立县级气象装备保障分类分级和社会化保障机制,
14、完善计量检定、标校和装备维护体系,研发智能化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对气象装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综合气象观测在线监控平台,开发综合气象观测应用产品,提高气象观测资料的质量与使用效率,实现观测设备运行实时监控与技术测试、故障远程诊断维修,48小时内设备故障修复率达到95%以上。 8、科技创新。加强与兄弟县(市)、上级部门以及对口援疆单位的深度合作,重点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观测资料融合应用等领域的合作,完善气象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区域数值模式解释应用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研发成果的业务转化率达到80%,气象科技服务贡献率达到65%以上。 9、人才队伍
15、。创新气象人才引进、聘用、交流和绩效考评工作机制,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岗位设置,为气象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系统性地开展预报员和观测员等业务人员上岗资格培训和业务轮训,并通过组织参加创新团队、参与重大业务科研和服务项目,以及学术交流、岗位练兵等途径,强化业务骨干团队建设,提高气象服务专业化水平。本科以上职工比例不小于75%,研究生职工比例不小于10%,中、高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0%和10%,人才队伍专业结构比例更加协调。 10、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机制更加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和气象执法体系得到完善,气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增强。在气象灾害防御、特色气象服务等方面出台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5项以
16、上,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城乡规划、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等领域。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强化考核评估 为加强对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成立气象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突出重点工作,落实政策措施,加强督促检查,准确把握发展进程,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二)强化项目支撑,狠抓任务落实 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任务纳入“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加快项目立项进程,加强与上级气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健全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向上争取、财政预算列支、部门项目合作等多
17、种渠道,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切实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各项资金需求,提高项目建设效益,以项目实施带动气象现代化建设。 在地方政府、气象现代化领导小组及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认真做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气象灾害应急防御服务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工程、基层气象台站能力建设工程等重点工程的工作方案制定,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将责任逐级明确,将任务逐个落实。 (三)扩大开放合作,健全体制机制 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交流合作,并建立长效机制,提升*县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深化为地方政府、生产建设兵团服务,强化气象与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水利、旅游等部门的合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处置的部门联动、协调配合机制,努力形成共建共享共赢的气象合作新局面。 增强决策的科学化和执行力,健全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评估制度;加强法制和标准化建设,推进气象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完善机构设置,优化工作流程。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与形势任务发展变化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体系。第10页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