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一、语言积累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 耀目(yo) 万籁(li) 雷电霹雹(bo) B滂沱(tu) 青霭(i) 夜宿(xi) 淅淅沥沥(l) C氤氲(yn) 羯鼓(ji) 潺潺(chn) 一峰半壑(h) D寒濑(li) 岑寂(cn) 惊蛰(zh) 鸟声啾啾(ji)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淋淋离离 宛然 窥见 乍现 B千变万化 骇人 翁郁 嗅闻 C惊心动魄 迷离 清爽 擎天 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 是不可能的
2、。 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 令人耳朵过敏吧。 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 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 进而 径直 B基本 反而 一直 C几乎 进而 径直 D几乎 反而 一直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
3、喻的一句是( )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6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
4、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二、选段在线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
5、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7文中画线句子,化用了宋代词人 的 一首词作,这首词写了词人少年、壮年、老年听雨的情景和感受,请你写出这首词的下片: , 。 , 、 。 8这一段主要写作者“听雨”,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9作者写岛上听雨比大陆听雨更多了一层凄迷,这是为什么呢? 10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11
6、文段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请根据文意推测“谁”在喊呢?“喊”的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C(A“薄荷”应读“b”,B“夜宿”应读“s”,D“岑寂”应读“cn”)2C(A“离”应写为“漓”,B“翁”应写为“蓊”,D“磨”应写为“摩”。)3D(“基本”一般用于肯定句,“几乎”用于否定句;“进而”表递进关系,“反而”表转折关系;“径直”表直接、不拐弯,“一直”表示顺着某个方向下去。)4B(引号内的句号删去。)5B(拟人)6C(“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说法不恰当。)7蒋捷 虞美人(或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8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9这是因为作者在岛上听雨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10作者听雨,是在听得人生,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11这里的谁应该是指故乡,是故乡在呼唤漂泊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