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一.选择题
1.汉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下列各项不属于所封诸侯王应享有的权力是( )
A 皇位继承权 B 官吏任免权 C 钱币铸造权 D 收取租税权
2.七国之乱发生在哪位皇帝在位时(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3.《汉武大帝》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应包含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削弱封国势力 ③强化监察制度④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⑤焚书坑儒( )
A. ①②③ B.①②③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4.在电视剧中你能够看到这样的镜头:汉武帝有一次经过董仲舒的墓地,特意下马凭吊,后来,董仲舒的墓被称为“下陵”。董仲舒能够得到汉武帝这么高的礼遇,你认为理由是( )
A.董仲舒是汉武帝的得力大臣,有思想,有能力
B.董仲舒和汉武帝的交情特好
C.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D. 董仲舒宣扬仁政思想,为汉武帝在思想上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5.《汉武大帝》中主父偃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的建议是( )
A.“推恩令” B.加强监察制度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分封制
6.“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 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
C.西汉想统一的愿望 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
7.西汉“大一统”这一历史概念的核心是 ( )
A.“大一统”即管辖疆域的大统一
B.由董仲舒发挥儒家学说而提出
C.皇帝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天下臣民皆听命于皇帝
D.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8.“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 )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 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D.节省了政府开支
9“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它的意思是( )
A.凡是不属于六种技术的科目.孔子的学术,都加以禁止,不使他们发展。
B.凡是不属于六种艺术的科目.孔子的技术,都加以禁止,不使他们发展。
C.凡是不属于孔子儒家学术范围之内的学说,都加以禁止,不使他们发展。
D.凡是不属于孔子所提倡的技艺的科目,都加以禁止,不使他们发展。
10.秦王朝没能像秦始皇期望的那样“传之万世”仅仅十余年就被一个新王朝—汉朝取代,下列不是汉朝应该吸取秦亡的教训的是( )
A.严刑酷法 B 沉重赋税 C 繁重徭役兵役 D 统一思想
11.汉初采取和亲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
A.密切与匈奴的友好关系 B.匈奴单于主动请求
C.汉高祖对匈奴施恩 D.汉初国力不足
12.下列事件中使匈奴不能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
A.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 B.蒙恬出击匈奴
C.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D.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二.综合题
13.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题昭君墓》
请回答:
(1)昭君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塞和亲的?
(2)材料一上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
(3)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4)从材料二来看,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这两段材料共同表达了一种什么愿望?
14.阅读下面材料: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请回答:
(1)这是谁提出的建议?他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他提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建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哪位皇帝对待儒家的态度与其相反?能否据此说明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A 4.C 5.A 6.B 7.C 8.B 9.C 10.D 11.D 12.C
二.综合题
13.(1)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同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汉元帝时候,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汉元帝把她嫁给了呼韩邪单于。(②材料一认为昭君出塞使北方边镇安定,社会生产发展,匈奴与汉朝友好相处。 ③前两句反映的是西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后两句指的是昭君出塞。④持赞同态度。因为昭君出塞平息了汉匈之间的战争,昭君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⑤两段材料都表达了希望边镇安宁,社会秩序安定,民族友好交往和相处的愿望。
14.(1)董仲舒,在西汉,在位是汉武帝(2)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3)巩固了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秦始皇的态度与其相反;不能,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巩固中央集权。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