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雪落在中国的大地上》教案
教学目标
1、从写作背景入手,赏析诗中物象的寓意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中物象的寓托及多幅“痛苦与灾难”画面的意义。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增强青年学生的爱国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人是什么?一位丹麦的哲学家和诗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并给了自己的回答:诗人是一个不幸者。他的内心埋藏着深沉的痛苦,他的声音也变得哀婉和抽泣。这个说法在艾青那儿得到了证实。因为当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时,分明有一个痛苦而颤抖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回荡。
让我们的时光倒流七十几年,先来看看1937年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浩劫。(播放卢沟桥事变视频)这是一段伤痛的历史,国家面临危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却不顾民族的利益,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正义之士,同学们试想,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于是有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畈田蒋村。母亲生艾青时难产,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被送到本村的一户人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她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的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入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抗战胜利后,历任华北大学第三部副主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右派,1959年到新疆石河子垦区劳动。1979年平反。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旷野》《北方》《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
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调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艾青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
三、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絮聒 后裔 垢面 蓬发 暴戾
蜷伏 啮啃 饥馑 憔悴 颤抖 颤栗 乞援
2、先全班散读,再全班齐读。
四、疑难点拨及探究
1、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咏雪的诗句,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白居易《卖炭翁》),这些诗句中的“雪”既指自然环境的恶劣,也指人生的坎坷。说说本首诗中的“雪”有什么含义?
2、诗人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起笔,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效果?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效果?
4、这两句诗引出了几幅“痛苦与灾难”画面?找一找,给每个画面拟小标题。
5、这些画面在描写角度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概括力?
6、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作为描写对象?
五、课后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絮聒/恬静 后裔/沿袭 巢穴/不落窠臼
B.饥馑/严谨 封锁/琐屑 诟骂/蓬发垢面
C.监禁/监生 家畜/畜牧 溘然/恪尽职守
D.孵育/内稃 绰号/绰约 殉职/徇私舞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践行 绵里藏针 了以自慰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弈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画虎不成反类狗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解铃还须系铃人
3.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絮聒(絮叨) 后裔(后代)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B.垢面(脸很脏)巢穴(本义是鸟兽藏身的地方)暴戾(粗暴乖张,残酷凶恶)
C.戏弄(耍笑捉弄;拿人开心)蜷伏(弯着身体卧倒)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
D.烽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垦殖(开垦荒地,进行生产)饥馑(饥荒)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一寸相思一寸灰”,回望那曾经的美好,脚步好像在心底奔跑;然而真的要是回到原来的河水边,谁又能保证那不是狗尾续貂呢?
B.庭院不洒扫,门户懒清理,一个公司的形象就这样呈现在他的眼前。具体而微的事没有人来伸手,那么,他们其它的事情也就不可能做得让人满意了。
C.他借来的一身衣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与庄严的报告会场很不谐调。心的朴实却就如他生长的黄土地,掌声就这样地像一夜春雨后的庄稼响亮地在他耳畔疯长。
D.潺湲的小溪青甜的翠竹弯纤的小路已不再是记忆,一个月来,他对故乡的这些美景洞若观火,那一山一水一桥像儿时的功课一样已再次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外交制衡角度来看,美印核合作是两国送给中国的反遏制的重要筹码,如果这种合作是出于联手对付中国的考虑,那么效果与动机正好南辕北辙。
B.公众对房地产蓝皮书争议的关注,并不限于蓝皮书本身。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面对这种焦虑的公共诉求,在具体的政策调整上,相关方面何时才会有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作为是十分重要的。
C.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美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做餐具。
D.人们或许会把托尔斯泰“随着岁月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的自述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即使在老年时,他也比许多年轻人,甚至比所有的同龄人,更充满生命力。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6.诗中写了人物正在承受着众多的苦难,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苦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苦难的浪涛/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流浪与监禁……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诗人将“我”融入苦难的人群,感受苦难,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由四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在这首诗中,诗人控诉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从北方到南方,勾勒了四幅饥馑流亡图。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
C.这首诗的语言具有散文美,平实自然,没有雕琢和虚饰的痕迹,几乎又看不到什么有形的技巧。所谓散文美,也正说明诗歌语言的强有力的弹性和张力,它使诗的情境得以向远远的疆界拓展,具有了深邃广漠的感觉。这也正是诗的大气之所在。如“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于弹力与表现力。
D.“土地”是艾青常用的一个意象,可以说那是他的又一生命。他为贫困的土地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里的“土地”,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