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文学观念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四要素和三过程 最具影响的是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作为作品存在的层次论。他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第五层:形而上学层)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作品、艺术家、世界、欣赏者(听众、观众、读者)一切文学作品的源泉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成为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给我们最重要的理论其实在于它把文学理解为以作品为中心所展开的活动:世界作家文本读者,其间包含体验、创作、接受三个过程,构成完整的文学活动。 柳宗元小石潭记:文学是人的
2、对象性精神活动,作家把外部自然和人的自然作为自己本质力量的确证,从而把文学变成人的精神活动的过程。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活动有待于主体与对象关系的建立) 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再现说、表现说、实用说、独立说、客观说、体验说 1.再现说: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或再现。 (1)在西方,最古老的“模仿说”就是再现说。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提出“艺术模仿自然” 苏格拉底“绘画是对所见之物的描绘”,这种描绘“应是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柏拉图提出“理式模仿说”、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然模仿说” (2)与西方再现说相似的:中国
3、古代的“度物象而取其真”(五代荆浩笔记法)清代叶燮“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2.表现说: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感情的自然流露。 (1)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中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2)柯勒律治:有一个特点是所有真正的诗人所共有的,就是他们写诗是出于内在的本质。 (3)雪莱为诗辩护: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之记录。 (4)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文学是作家内心世界的外化,情感涌动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 验的产物;主张以外部显示作为对象,以不平凡色彩呈现出来。 3.实用说: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文学的根本目的 是外在功利性的。 (
4、1)中国古代的“教化说”:文以载道 (2)西方:寓教于乐贺拉斯诗艺,开西方实用说先河。 (3)实用说的价值取向:积极、消极 4.独立说:与实用说相对立的观念。包括文学自律、艺术无功利、纯形式、纯审美。“为 艺术而艺术”是实用说的主要口号。强调文学是无关现实功利的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1)源于康德、席勒美学 (2)王尔德:“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 (3)波德莱尔:“诗不等于科学和道德,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是为对象,它 只以自身为目的。” (4)中国近代:文学是一种人的游戏 5.客观说:把文本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文本一旦从作家笔下诞生后,就 获得完全
5、客观的性质。它与原作家、读者无关。作品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1)俄国形式主义学派首先提出客观说,成为现代西方文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 (2)捷克文学结构主义代表杨穆卡洛夫斯基认为“每一个文学事实都是两种力量结 构的内部运动和外部干涉的合力” (3)托斯艾略特:“论诗,就必须从根本上把它看做诗,而不是别的东西。” 6.体验说: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的感受和再创造。 (1)中国古代:孟子“以意逆志” (2)法国保尔瓦莱“我诗歌中的意义是读者赋予的” 六中文学观念两两相对:再现说与表现说相对;实用说与独立说相对;客观说与体验说相对 。文学观念嬗变
6、的原因 时代原因:中国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文心雕龙专列“时序”篇讨论时代变化推动文学变化“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古今情理,如可言乎!” 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演变:文学艺术路线由再现到表现,由表现到装饰。 文学的界说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语言艺术,它包含着 人的个体体验,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一句话加以概括)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语言艺术。 2.文学定义包含的命题:文化形态(“视界融合”的结果);审美意识形态(社会结构角度); 个体体验的凝聚(作家角度);作家读者沟通情感的渠道(读者角度);语言艺术(作
7、品构成角度)。 “视界融合”:阐释学术语,对同一个对象,人理解的视界是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 文化概念:广义、狭义、符号学义 1.广义的文化概念:整个社会生活,无所不包 (1)英国泰勒的文化定义原始文化;英国马林诺夫斯基 (2)中国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文化是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方面 (3)庞朴用更学术化的语言将文化分为三个层面 (4)文化从一定的意义上就是“人化”: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文化被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 (5)物质文化:人创造的“第二自然”,对象化的劳动成果;制度文化:渗透人的观念的社会制度;
8、精神文化:最深层,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物质文化最为活跃,容易变化;精神文化惰性最大,不易改变。 2.狭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个人的素养及其程度,即包括人受教育的程度、知识的多少、涵养的高低等。(词典中文化的第三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3.符号论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德国卡西尔:人是什么?人的本性是什么?那就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动物。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人与符号、文化是三位一体。 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符号论的文化概念的区别联系: 相同:都认为文化是与人的本质相联系的:人创造文化,文化创造人,有无文化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 不
9、同:符号论把符号作为人的最重要标志;符号论文化概念认为文化是人性展开的各个“扇面”,文化是人类符号思维、符号活动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综合。 本书所讲的文化是符号论意义上的文化的原因:文学是语言艺术,是人运用语言符号系统,展现诗意人生、审美追求;旨在强调文学作为一种文化,与各种精神形态的文化有密切互动 3 关系,揭示这种互动关系是考察文学的重要途径。 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鲁迅祝福 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汪静之恋爱的甜蜜、芦甸大海中的一滴水 4.憧憬人类的未来:苏轼水调歌头 5.学习和丰富人的语言:红楼梦 文学的文化意义
10、的发现 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把文学文化阅读分为“品质阅读”、“价值阅读”品质阅读:对于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的运用以及艺术素质高下的解析。只属于语言和审美的范围内。 西方品质阅读:试图尽可能完全把握作品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要素:重音、非重音,重复省略,意象、含混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主题运动。 汉语言文学品质阅读:讲究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用事等,进一步深入到情景的描写或任务、情节的叙述。(玉阶怨) 价值阅读: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发现文学载负的文化意义,基本途径就
11、是要“价值阅读”。价值阅读只是发现作品中的文化内涵,有没有,有具体是什么) 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1.文学与科学文化:科学为自然立法,文学艺术为人生立法;科学文化是自然之根,文学 艺术是人生之根。 (1)文学中心问题是人的世界;科学的中心问题主要是自然世界 (2)文学科学都要揭示世界的奥秘:文学揭示人的心灵方面;科学揭示自然方面。 (3)文学重感性,科学重理性 (4)文学追求情感的真;科学追求客观世界规律的真 (5)文学要求真善美的统一;科学选择真 2.科学与历史:历史文学相通,有互动关系。两者“联姻”产生历史剧、历史小说、历史 故事等丰富文学世界,文学反过来丰富历史,人们把规模宏大的
12、文学篇章称为“史诗”、“百科全书” 3.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在艺术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三种是:文学、绘画、音乐。最为著名的是莱辛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绘画用的是自然的符号,适合表现空中并列的、静态的事物,诗用的是语言符号,适合于表现先后持续的、动态的事物。 各种艺术是互动的,文学的特点是产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可使绘画、音乐思想深刻;绘画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可使诗歌、音乐增强形象性;音乐特点是节奏性,可使诗歌、绘画增强节奏感。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源于社会生活:唯一源泉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诗歌、音乐、舞蹈结合体的统称。乐的产生是
13、客观外界作用于人心的结果,其本源在于客观存在的事物。乐记描画了艺术产生的图式:物心乐 刘勰文心雕龙: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提出了“物感论”,强调人的性情在“物”的作用下感悟、摇荡,然后形成艺术的心理机制。 马克思主义用反映论来解答文学的源泉问题包含复杂关系的社会生活是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意识形态是它在人的头脑中的反射和回声。 毛泽东对文学艺术源泉的论述: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物,包含复杂关系,带有意识形态性的反映。 文学改造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但文学不等于社会生活本身。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心”与外在
14、的“物”是互动的。 刘勰:“是以诗人感悟,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提出“心物交融说”,随物宛转是以物为主,以心服从于物;与心徘徊是以心为主,用心去驾驭物。 作家在反映生活时,主体受客体制约,客体也受主体驾驭 按近代完形心理学派观点,物理世界被称为“物理境”,是事物的纯然的客观存在。经验世界称为“心理场”,是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物理境是纯客观恒定存在,一般可以计量。 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马克思:“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 审美的含义: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一定中介作用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审美是对事物的情
15、感评价。 审美实现的条件 1.主体心理层:观照感悟判断,作为主体的人的信息的接受、储存、加工。主体的心灵无碍自由,真正的心理体验才能实现,主体的动作是审美的动力。(江雪) 2.客观对象层:现实事物或文艺作品中所呈现的事物,这是“审”的对象。对象有美、丑、崇高、卑下、悲、喜等。客体的美是信息源,是审美的对象。没有审美对象,审美活动是不能实现的。 3.中阶层:特定的心理时空和心境。(马克思:“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历史文化的积累(所见出于所知,人的审美活动往往是审美者历史文化“前见”的投射) 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1.具有广阔的包容性。高尔基:“语言是一切事
16、实和思想的外衣。” 2.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蕴含思想比其他艺术更深刻,突出表现在语言最为凝练的诗里。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审美意识形态的生成和理论概括: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就是根据历史事实,提出了基于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哲学的意识形态。 审美的意识形态概念最早见于俄国沃洛夫斯基马克西姆高尔基一文中。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文学具有意识形态性和审美特性,两者有机结合。 1从性质上看,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诗经里伐檀硕鼠描写奴隶与奴 隶主的关系;菩萨蛮 2从主体特征看,是认识又是情感:文学中的认识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结合。 黑格尔把它称为情致,情致是两个
17、方面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心情,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两者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 3从目的功能上看,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鲁迅说过文学是“无用之用”。 经验、体验与文学 人的经验是他的生物或社会的阅历,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经历性的;两一种是体验,体验是经验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是经验中见出深意、诗意、个性色彩的形态。 经验一般是一种潜科学认识,指向准真理世界;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指向价值世界。(白居易观刈麦) 体验与文学:文学是作家个体体验的凝结 作家体验的特性: 1.情感的诗意化。体验是具有社会性的。审美对象是有意义的情感物。(李白月下独酌)体验中会发
18、生对象情感化和诗意化的原因“移情”:在体验中物与我的距离缩短乃至消失,进入“物我同一”的境界。我们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事物里去,其结果是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更易于理解。 中国古代哲人庄子:身与物化,“物化”(李白独坐敬亭山) 西方美学:“移情论”,移情就是把我的情感移置于物,使物业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与情趣。(“移情论”创立者里普斯) 2.意义的深刻化。情感是体验的核心。体验中有一个“反刍”阶段,就是主体对体验的体 验。 西方“距离论”:主张体验是拉开功利距离的社会。提出者:瑞士布洛“雾海行航”。 艺术的启示:在换一个视角后,重新审视自己的体验,以便看到通常未注意的方面,即事物的深意、诗意的
19、方面。 诗人的写诗活动有两种:一种是“苦吟派”,修改一字修要很久推敲;一种是“冲口而出派”,瞬间完成。(诗人苏轼,主张“冲口而出”,饮湖上初晴后雨) 3.感受的个性化。 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王国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作家的体验一方面要与对象共同着生命,这就是“入”;另一方面作家的体验又要求“反刍”,对体验进行自审,这就是“出”。 入和出产生的美学效果: 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作家的体验是一个“悖论”,要求“出”、“入”。体验
20、要求获得对对象本身的超越(曾卓悬崖边的树);要求获得“童心”,对传统陈规旧习、既定成见实现超越(李贽提出“童心”说,强调诗人应该用“赤子之心”去感受世界;马洛斯提出“第二次天真”、“健康的儿童性”)。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 文本的特点有待于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1.一种实际语言系统。 2.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3.有待于读者阅读接受。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联系:文学文本加读者阅读等于文学作品。 在专用概念上,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
21、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的语言系统,文学作品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待定意义的语言系统。 文学文本的层面 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言意两层面说: 周易系辞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像以尽意”的观点 庄子外物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言”的目的是要表“意” 2.言象意三层面说: 三国王弼提出三层面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象指的是古人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粗”与“精”两个层次,姚鼐把文本分为八个要素。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两层面说:主张文学文本包含外在语言层面、内在意蕴层面,如但丁、黑格
22、尔。 黑格尔提出“意蕴”,一种灌注生气于外在形状的意蕴,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2.四层面说:波兰英伽登 文学文本层面: 文本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构造,要表达一种活生生的艺术形象,不可或缺;意蕴十分重要。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最直接和基本的存在方式。 文学形象系统:文学语言组织所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是沟通文学语言组织和文学意蕴世界的中介,处在核心层面。 文学意蕴世界:文学语言组织及其显现的感性生活画面所可能展现的深层体验空间,文学意蕴世界是文学文本的最深层面。 文学文本的基本的语言构造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
23、性是其他一切特性得以生成的基础。 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杜牧江南春) 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文学语言不等于文学中的语言。文学语言是加工过的、 规范化的书面语,是一定社会教学情境中的标准语言形态;文学中的语言,就是文学文本的语言,是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系统。 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索绪尔认为语言有二重性:语言既是音响印 象,又是发声器官的动作;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既包含一个已定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 语言与言语:语言结构是语言集团言语的总模式,言语是在特定语境
24、下个人的说话活动。语言结构指的是代代相传的语言系统,包括语法、句法、词汇。言语则是指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语言结构是指语言的社会约定俗成方面,言语则是个人的说话;语言结构是一种代码,言语则是一种信息。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显示,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一,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表现特定意义而组 织成整体性语言构造,从而这种语言构造的整体性是由于表现性目的的成功实现而获得;第二,正是在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
25、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文学语言组织有三个基本层面:语音层面、文法层面、辞格层面。(不同侧面,不同面貌) 1.语音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 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语音层面分为:节奏、音律 (1)节奏: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轻重等 有规律的起伏状况。一般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轻重型。 (2)节奏的产生:声音在实践上的延续状况,时间的绵延直线必须分为断续线,造成段 落起伏,段落起伏要见出一定规律。 (3)音律:也称声律、声韵、韵律,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是由声调、语调和韵 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
26、况。 (4)声调:也叫字调,是语言的每一音节所固有的能区别词汇或语法意义的声音的高低 升降状况。 (5)韵,具体是指音节的韵母。韵律即音律的形成,来自对于音节的声、韵、调的合理 运用,这种合理运用使得一定地位上相同音色反复出现,并且句末或行末同韵同调的音造成应和效果。 音律的基本类型: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押韵 (1)双声:两个字声母相同的语音状况。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2)叠韵:两个字韵母相同。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仿佛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3)叠音:由两音相叠的单纯词造成的语音状况。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柔条
27、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秋花紫蒙蒙,秋蝶黄茸茸。 (4)叠字:单音节词重叠造成的。从语音情况说,叠字也属叠音现象。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5)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杜甫客至) (6)押韵:相邻或相间的诗行或文句的末尾之间形成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语音状况。押 韵的字叫韵脚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文法”一词借自中国古典诗学,指作文、作诗之法,即文学创作的法则。 文法层面: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文法有三类:词法、句法、篇法 (1)词法:又称字法,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有“炼
28、字”之说。 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 张先:云破越来花弄影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句法: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古典诗文注重句型和炼句。 四言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五言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七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 (3)篇法:又称章法,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卢纶送李端) 3.辞格层面:文学语言组织层面,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基本赐个:比喻和借代、对偶和反复、倒装和反讽 (1)比喻和借代
29、:相同点在于都表达两相近似之意,借彼达此;不同点在于比喻体现相 似性,借代注重相近处。 A.比喻:借他物来表现某相似之物的语言方式。通常所谓的“打比方” 比喻三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样式:明喻、暗喻、借喻 明喻:明确地用甲比方乙,其特征是本体、喻体、比喻词全出现。 暗喻:又叫隐喻,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直接说成喻体,特征是本体、喻体、比喻都出现。 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B.借代: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借代辞格由本体和 借体组成。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对偶和反讽:分别体现对称和循环原理的语言方式。 A.对偶: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30、或相似的具有整齐和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形式:当句对、邻句对、隔句对 上下句语义:正对、反对、串对 当句对:本句对、句中对,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短语之间自成对偶。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邻句对:古代对偶句常见方式,相邻的两个句子形成对偶。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隔句对:又称扇面对,上下四个句子,第一句与第三句、第二句与第四句分别相对。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 B.反复: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 (3)倒装和反讽:分别在语句上和语义上呈现相反组合的语言方式。 A.倒装:通过
31、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意的语言方式。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B.反讽:又称倒反、反语、说反话。意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9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1.内指性: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的毋须外在验证而 内在自足的特性。 2.音乐性: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朱自清荷塘月色) 3.陌生化:文学语言组织的新奇或反常特性。与“自动化”相对立。力求运用新鲜的 或奇异的语言,破除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感受。(郭沫若凤凰涅槃) 第三章文学的形象系统文学形象是艺术表现的中心。 高尔基:“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
32、须是形象。” 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具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表现在: 1.艺术世界有机性 2.不同审美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1)文学形成三种审美类型: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表意性形象 (2)根据艺术形象体现审美理想的程度,可以把艺术形象分为:高级形象、一般形象 (3)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文 论称这种形象为艺术“至境”。 华夏民族对意境这种抒情文学的艺术至境形态情有独钟,西方则对典型这种写实性形象的艺术至境形象研究很深。 还有一种艺术至境形态象征意象,表意性
33、形象的高级形态。 (4)意境:变种满足人类情感方面审美需要,陶冶性情、慰藉心灵;象征意象,偏重满 足人们思考和幻想启人心智;典型偏重满足人们认识社会人生、直观自身。 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最明显的特征是它以具体可干的艺术形象为手段来实现其一切 目的。(作家是要通过具有具体性可感性的形象的塑造描绘,传达出更高的心灵旨趣)黑格尔:“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艺术形象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通过个别概括一般, 通过偶然变现必然) 黑格尔:“艺术形象并不只是代表它自己,而是可以指
34、引到某一种意蕴。” 杜甫石壕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孟浩然春晓、苏轼题西林寺壁、朱熹观书有感、白居易长恨歌 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正确的审美理想总是通过个人因素存在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与人类社会理想统一的正面素质充分展现出来。 (1)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 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通过个人审美实践显示,又以范型模式的形成体现为民族审美趣味的共同性乃至人类审美理想的共同性。) (2)尺度观念:人在自觉不自觉的审美活动中,为自己下意识地设定的关于美的标准。 (3)范型模式:合乎上述标准的感性形态。 苏轼:
35、“论画以相似,见与儿童邻。” 黑格尔:“仿本愈酷肖自然的蓝本,这种乐趣也就愈稀薄、愈冷淡,甚至于变成腻味和嫌厌。”达芬奇蒙娜丽莎 斯托诺维奇:“丑的现象本身不会令人高兴。但是通吃他却真是一种快事呀!”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文学形象必须是灌注了作家审美感情的,既揭示生活意蕴又具有 审美价值的形象。 文学形象唤起的美感形式: (1)直接给人美的享受 (2)批判丑恶带来审美享受 (3)通过同情,描绘弱者屈辱丑陋形象,以呼唤人性中求美向善的回归 (4)通过对社会和人生本质上丑陋和荒谬的展示,表达人类失去美的痛苦和对美的渴望 文学典型 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1.17世纪以前
36、,西方的典型观基本是类型说 2.18世纪以后,开始由重视共性到重视个性的转变,形成个性典型观占主导的时期 3.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趋于成熟 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西方典型观于“五四”以后传入中国,真正讨论应用在建国之后 1.建国初,认为典型性就是阶级性,“阶级论典型说” 2.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说” 3. “共名说” 4. “必然与偶然的联系说” 5. “中介特殊说” 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出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特性。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的特征性
37、:典型的创造是通过特征化实现的,特征化在艺术表现中显示巨大能量特征: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把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 巴尔扎克:“特征的特点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1)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 (2)必须具有在总特征制约下的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单色人物,又称扁平人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鲁迅:阿q) 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人类创造典型,为“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追求的是典型所应该具有的审美认识价值。凡事世界公认的典型,总是通过丰富性格刻画,显示思
38、想深度、历史内容。(果戈里死魂灵) 3.典型的艺术魅力: (1)以生命形式呈现无穷魅力(苏珊朗格) (2)真实性,这是艺术创造的原则,更是马克思主义典型观的核心命题。提倡对现实关 系的真实描写,通过个性刻画,揭示政治、社会真理,体现历史必然趋势 透过典型折射出作家最真诚的人格态度和情感评价 (3)新颖性,典型塑造的独创性,别林斯基称它为“熟悉的陌生人”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典型环境:充分地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应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具体环境描写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个别特殊的,典型环
39、境是特定的“这一个”,富有特征性、个别性、概括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现实关系的总情势:现实关系的真实情况、时代的脉搏和动向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命题 狄德罗:“人物的性格要根据他们的处境来决定。” 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1)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典型环境实际上主要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 (2)互动性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环境: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 文学意境: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基本是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意境论的形
40、成: 1.意境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的源头上溯至庄子。 古“境”字一般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首见于庄子。 2.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首先用“境”的概念来评论嵇康、阮籍的诗,说他们“境玄思 淡”。 3.盛唐之后,意境开始全面形成。(我国的意境论的基本内容、理论框架在唐代已经确立)王昌龄诗格直接出现了“意境”这个概念。“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4.王国维总其成,他的人间词话是我国意境论的集大成。 意境的界说: 1.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 空间。 2.我们主张让意境作为一个单纯表意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并且要把
41、意境从直觉性范畴 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理性范畴以利于应用。 3.把意境的其他诸多含义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区分“意境”与“境界” 的不同。 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1.情景交融: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 情景交融的类型: (1)景中藏情式:杜甫漫兴 司空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2)情中见景式:直抒胸臆甚至全不写景,景物却历历如现。李白月下独酌(3)情景并茂式:李白南岭别儿童入京 王国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艾略特“如画性” 瑞洽兹:“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的结合物” 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首先提出“情景交融”概念:“情景相容而莫分也。”王夫之:“不能作景语,又何能作
42、情语耶?” 2.虚实相生:意境的结构特征。(刘禹锡乌衣巷) 实境: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 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神境、灵境)。 实境与虚境的关系: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得来,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3.生命律动:意境展示的生命本真的幽情壮采,或曰生命本身的美。 (1)体尽无穷:诗人对生命律动的体验,而意境是这种生命律动的表现。 (2)中国诗
43、化哲学认为:宇宙即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而人则是由此大生命而行之传之 形成的小生命,而每一个小生命同时便是那个大生命的象征。 (3)艺术意境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实,一种人类心灵的生命律动。它的特点:表诚挚之 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趣。 4.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1)韵味: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包括情、理、意、韵、趣、 味等,因此又有情韵、韵致、兴趣、兴味等别名。 (2)晚唐司空图创立“韵味”说。 意境的分类: 1.刘熙载分类法:“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花鸟缠绵: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热烈崇高的美。 弦泉幽咽:悲凉凄清的美。
44、雪月空明: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分类法: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感情比较直露、倾向比较鲜明的意境。(杜甫春望) 无我之境:感情比较含蓄的、不动声色的意境画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意象的含义:在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主要有四种含义 1.心理意象,即心理学意义上的意向。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 2.内心意象: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新生的、超前的意向性设计图像。(胸中之 竹) 3.泛化意象: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
45、语象的统称。 4.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1.“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 2.意象的古意:表意之象 3.文学艺术追求的是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象征意象。 4.这种“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叶燮成为“至理”、“至事” 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文学象征意象:以表达观念、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艺术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文学象征意象和典型、意境鼎足而居,也是达到艺术至境的高级形象之一。 文学象征意象的特征: 1.哲理性:本质特征。(艾略特:“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朱熹泛舟) 2.象征性:表现手段。第一是意义,其次是意义的表现。(变形记) 3.荒诞性:形象特征。(杜牧李贺诗集;章学诚认为意象是一种“人心营构之象”) 4.求解性:审美特征。 象征意象化的原则和方法 象征意象化:作家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路。原则: 1.以荒诞的幻想表达真实的意念 象征意象创造以表意为目的。“意”在象征意象的结构中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