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试题答案一、(6分,每题1分)1.D(见原文第三段)2.C(“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不符合原文大意)3.A(见原文第一段)二、(24分,4-6每题2分)4.B(这类人)5.D(不是评价苏子美,是评价苏子美的为人) 6.C(“在他大力倡导和积极推动下,一代文风得以彻底改变。”于文无据)7.(1)它(虽然)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见遗:被遗弃;宝之:以之为宝,大意对1分,关键点各1分;共3分) (2)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并爱惜他吗?(治世:太平时代;其:难道,大意对1分,关键点各1分;共3分)8. 柳
2、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1分)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雨夜人散,酒醒闻雁,却又抒发了倍感孤独寂寞的情怀。(2分)9.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1分)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志难酬的不平之意,表达出厌倦世间争斗、逍遥于山水之间的意愿。(2分)10.(1)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分)(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分)(3)项庄舞剑,意在沛公。(1分)11.(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4分)(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2分)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
3、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20分)12.(1)CD(A项“引出下文写我要回到老家小屋”分析不当;B“根本”过于绝对,由文中“约略记得去年夏天回家,玉兰树的叶子变绿了”一句可以看出,玉兰树的病情已经有了好转,作者也庆幸自己没有挖掉它;E项抒发的是对生命的思考 。)(2)通过对美好春景的描写,引出下文要描写的对象-玉兰树。借生机勃勃的春景与下文遭遇过生存劫难的玉兰树相对比,表达其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每点2分,共4分)(3)特点是鲜嫩、纯洁、生机勃勃;(2分)
4、在描写玉兰花时作者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如“自在而又尽情地展示在细细的一根枝条上”,将玉兰花拟人化;“洁白如玉”则是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两朵玉兰花的鲜嫩、纤尘不染。(4分)(4)生命是顽强的,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轻言放弃。这一颗幼小而又带病的玉兰树最终能开花,正是生命顽强的完美体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生命都是平等的,只要它是生命,就应该尊重。遭遇过生存劫难之后的生命,更显珍贵。(每点2分,共6分)四、(20分) 13(1)AD(B项“一直很看重塞万提斯”不正确,从文章最后一段即可推知。C项“主要目的是讽刺雕刻家技艺的拙劣”,理解有误。主要是为了说明塞万提斯蕴含在文学作品
5、中的思想很难用一个具体实像来表现。E项,概括不全面,文章中的同情不是主要方面,文章体现更多的是作者对塞万提斯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对塞万提斯未被当世看重的遗憾。)(2)家境贫寒,不能完成学业。战争中左手残废。被海盗绑架,长期遭受折磨。经常无辜卷入牢狱之灾。不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才华超群却未能得到世人的重视。(从他的身世、经历,以及才华未被当世认可等方面概括即可。每点1分)(3)塞万提斯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有了深刻的参悟,他已经能够降服苦难,从个人的苦难中解脱出来,从而根据自身的经历创作了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塞万提斯用轻松和幽默的方式完美地揭示了沉重的社会现实,他在叙事艺术上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6、句中关键词“他的抵达”,实际指他对待苦难所达到的境界,这个境界可以从上下文中整理出。而“另一个人物的出发”显然是指创造唐吉可德这个艺术形象。句中关键词“漫画和寓言”是指用幽默、轻松的笔法揭开沉重的社会现实;而“至高层次”则是对他艺术技巧的评价。)(4)面对生活的各种磨难,他能既不畏敬也不诅咒,坦然面对苦痛,冷静思考生活,超越自身苦难,创作堂吉诃德,达到叙事艺术的高峰。塞万提斯在晚年时看到别人伪作堂吉诃德第二卷,为还读者以真实,不顾年迈体衰,极力赶写真的第二卷,这正体现了塞万提斯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感。(每点3分,大意合理,酌情给分)五、(10分)14.D(A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
7、恶)很多,难以说完。 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C不绝如缕,形容事情危急,也形容声音微弱悠长。D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语出老舍四世同堂)15B(A语序不当。C.两面对一面D缺宾语。)16.B(根据前后连贯的原则,句应接在首句后,根据逻辑关系,同情与雪中送炭形成递进关系,所以应接在后,与循环相应,句是递进关系,应排在句末。)17. 范例:“凌寒独自开”是一种孤傲的潇洒;“沙场秋点兵”是一种豪放的潇洒。(引号内必须引用诗句,且与潇洒的特征相对应)六、(40分)18.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
8、作文题,从不同角度可以确定以下立意:从鹰的角度:充分发挥优势,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从鸵鸟的角度:不能正确运用优势(天赋),优势也可能丧失甚至转化为劣势。从企鹅的角度:创造性地运用条件/善于根据环境改造条件。从鹰、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假于物也。从鹰、鸵鸟、企鹅的角度:成功者善于利用有利条件,而失败者则恰恰相反。从上帝的角度:上帝是公平的!上帝关上一扇门,必会打开一扇窗。从鹰、鸵鸟、企鹅和人的角度:命运是公平的,让你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别的东西。从人的角度1.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但因为拥有了某种美好的事物(信仰、追求、理想、幻想等等)而使生命获得新的高度。2.在精神世界里,人类享有高贵的自由。
9、3.生活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应该拥有更崇高的精神追求。4.崇高的灵魂可以弥补生命的缺陷。5.人类如果失去了理想,世界将会怎样?6.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广度和宽度,所依靠的是思想(或信仰等)。【文言文参考译文】我的朋友苏子美去世后四年,(我)才从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他生平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稿,把它们编成十卷。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于是就把这部文集归还他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珍贵的)金玉啊。(即使)被丢弃埋没在粪土中,(也)不会消磨腐蚀的。它(虽然)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做珍宝。即使它被埋没而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
10、芒,已经常常自动地散发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当子美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在天下流传开来。即使(是)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极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有丝毫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心理(都是)忽视眼前的却重视久远的,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能这样(被看重),他在将来不再被压抑的时候,(文章又)该是怎样的情况呢?我曾经考察前代文学、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对唐太宗(时)天下大治,接近三代圣王的兴盛时期,文章(却)不能革除五代沿袭下来的风气感到奇怪。此后一百多年,韩愈、李翱这些人出现,这之后元和年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
11、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平安无事。又过了几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赶上生活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朋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失,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异乡而)死,这真是令人叹息流泪,而且替当代那些应该乐于为国家培育优秀人才的担任要职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被主考官取为进士,
12、见到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割裂(古籍中的语句写成文章),称之为“时文”,还借此互相夸赞推崇。但唯独子美和他哥哥苏才翁以及参军穆伯长,创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但子美(却)不理睬这些。此后,皇上担忧时文的弊端,发布诏书教导勉励学写文章的人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种(推崇时文的)风气渐渐停止,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步趋向(写)古文了。只有子美在当代学者都不写古文时却努力去写,他始终独自坚持,不被世俗的追求舍弃牵制,真可以算得是个具有独立见解的人了。子美做官升到大理评事、集贤校理就被撤职,后来做湖州长史(直到)死去,享年四十一岁。他的形貌奇特魁伟,看上去高傲的样子,可是一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接触)时间长了更加觉得他令人爱慕。他的才能虽然很高,可是别人对他也不怎么嫉恨。那些攻击他想要他离开的人,用意不在(打击)子美(本人)。幸而皇上聪明仁贤,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当年)那些跟子美一起饮酒而获罪的人,很多(都是)闻名一时的杰出人物,现在都(重新)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位。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运吗?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