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人
学
科
年
级
课题
风向和风速
内容与过程
目的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 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 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至I风吗?能用能想 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 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 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区分风向吗?简单练 习。
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 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
(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
(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 上呢?
(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 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 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重点
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难点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 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 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授课
分组制作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 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风向和风向标
(一) 风向和风向标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分组实验教案
人
科
级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 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一、引入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朵的呢?在声音的 传播过程中,声音会改变吗?今天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 研究•一出示课题。
二、研究声音的传播
1、我们已经发现: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了声音,那 么音叉振动时是怎样引起水面波动的呢?
分组实验L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音叉的振 动引起了水的波动。要强调:这次实验与第2课中《声 音是怎样产生的》的要求不一样,这次的重点是要细致 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并且把它描述出来。
小组交流、反应:水面一拨一拨地从音叉所在中心慢慢 向四周散开去
2、小游戏:平时我们经常接听 ,今天我们在课堂 上也做个接 的小游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简易小电 话。出示实验装置,分别介绍。
分组活动:“土 ”的研究
小组交流讨论: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 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 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三、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1、声音在所有的物体中都可以传播吗?让我们向上节 课研究“尺子的音高变化”那样,一起来研究一下声音 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出示材料:相同长的铝箔尺、木 制米尺、棉线、尼龙绳,如何研究声音在这些材料中的 传播呢?
2、能通过以上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声音在这些不 同材料中的传播情况的不同吗? •一小组讨论交流
3、分组活动,并填写好表格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略)
小组交流、反应:实验结果与你预测结果一致吗?最后 发现声音穿过哪种材料时效果最好(声音最大)?
重点
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难点
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 的实验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里什
时1课时
实 验 器 材
音叉、“土 ”装置、不同 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 龙绳)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小结: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 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 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人
科
级
课题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养成细心观察、留心周围事物 的习惯
一、引入
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并且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 播到我们的耳朵里,那么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 二、认识耳朵的构造和功能
1、要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必须认识耳朵:出 示耳朵的结构图。师介绍耳朵的各局部,请学生推测: 外耳、中耳、内耳主要有哪些作用?重点了解鼓膜在帮 助我们听到声音离心式热油泵中的作用。
2、鼓膜是怎样振动的呢?
三、研究鼓膜的作用
1、观察比拟估摸的振动
1)要研究鼓膜的作用,必须有鼓膜,可是我们无法拿 真实的鼓膜来研究,我们就来做一个“鼓膜模型”来研 究鼓膜的作用吧。出示制作“鼓膜模型”,简单介绍如 何制作“鼓膜模型”(强调:尽量将气球皮绷紧),并在 “鼓膜模型”上放一点细沙。
2)分组实验:一学生拿着音叉在“鼓膜模型”前方敲 击,仔细观察“鼓膜”一•气球皮的变化。
交流反应:当物体发出声音时,鼓膜会发生振动,这种 振动传到大脑里,大脑经过加工后,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研究鼓膜振动与发生物强弱、和它接收声音远近的 关系
分组活动:当学生拿着音叉用不同的力在“鼓膜模型” 前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 •一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当学生拿着音叉用相同的力在“鼓膜模型”前方、较远 的地方敲击时,仔细观察“鼓膜”■一气球皮振动的不同。 从以上实验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 四、研究耳廓的作用
鼓膜振动传到我们的大脑中,大脑经过加工,使我们听 到了声音。那么耳廓有什么作用吗?你能设计实验证明 吗?
重点
鼓膜的作用
难点
认识耳朵到底是怎样听到声 音的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耳的结构图、1个玻璃杯、气 球皮(略大于玻璃杯口)、音 叉、细沙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发声强,鼓膜振动厉风冷式离心油泵害。发声弱, 鼓膜振动微弱。
距离近,鼓膜振动厉害。距离远,鼓膜振动微弱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人
学
科
年
级
课题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 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 解的现象。
一、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 .学生观察实验:取一小匙食盐和一小匙沙,分别放入 两个盛水的玻璃杯内,不搅拌,静静观察,比拟食盐和 沙在水中的变化。过一会再搅拌,观察它们的变化。
2 .学生汇报观察现象:食盐在水里的变化是怎样的? 沙在水里呢?(注意纠正学生的汇报:食盐在水里容 易溶解,沙在水里不容易)
3 .组织讨论: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容 易溶解“?哪些现象能使我们判断“沙在水里不容易溶 解”?(板书食盐的溶解现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现象。) 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 .教师讲解:食盐在水里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 我们可以叫做食盐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们那么 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 .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 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 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 .组织汇报:面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吗?把它放置一会 儿我们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4 .教师引导描述:面粉水中是什么样的状态?
5•讨论:面粉、沙、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有什么相同 和不同?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6 .教师引导:为了作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可以采用过滤 的方法。演小折纸和过滤实验的规范操作,注意不要将 液体溅到滤纸外,倒入漏斗中的液体液面要略低于滤纸 的上沿。
7 .学生实验:分别做过滤食盐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 及面粉和水的混合物,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8 .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 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 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拟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 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星H
好1课时
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材料:食盐1、沙1、面 粉1、装水烧杯3、筷子1、 玻棒1、水槽1、漏斗1、滤 纸3、铁架台1。(沙在使用前 淘干净。)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溶解是指物质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 会自行溶解,也不能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 法将物质从溶液中别离出来。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观察和描述高镒酸钾在水中 的溶解过程,并想象食盐的溶 解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观察高镒酸钾的溶解
1 .引导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 .教师讲解:为了清晰地观察到溶解的过程,我们用一 种有颜色的物质来做溶解实验。教师出示高镒酸钾。(教 师取放演示要规范,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化学药品)
3 .引导观察描述:高镒酸钾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
4 .学生实验:在一个装水的烧杯内,轻轻地放入几小粒 高镒酸钾,先静观高镒酸钾在水中的分散现象,然后用 筷子轻轻搅拌一下水,继续观察水和高镒酸钾的变化。
(注意学生对观察到的细节地描述)
5 .学生汇报:高镒酸钾在进入水的前中后有什么样的 变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吗?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 什么异同?
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L观察记录实验:进一步观察食盐、沙、面粉和高镒 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拟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 不同。(观察结果可直接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变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淀
能用过滤的方法别离吗
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6 .小组交流:修正描述和记录。
7 .全班讨论交流:物质是否在水里溶解了,我们能观察 和区别吗?我们是怎样观察和区分的呢?
8 .整理记录:学生对溶解特征的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 本。
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 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
比拟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 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授课
分组观察
授课 时间
课4、包什
时1课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4、筷子 1、高镒酸钾1、小药勺、食 盐1、沙1、面粉1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谁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 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人
学
科
年
级
课题
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借助实验进一步观察多种物 质之间的溶解现象,根据溶解 的主要特征区分一些常见的 溶解现象。
1、引入
1、我们已经知道食盐、砂糖、肥皂、咖啡等固体物质 在水中能被溶解。那么其他的液体、气体能不能溶解在 水中呢?
2 .观察液体之间的溶解与不溶解
• 在水里滴几滴酒精,观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 在酒精里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 在水里滴几滴食用油,观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 在食用油中滴几滴水,观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 问: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吗?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吗?
• 运用同样的方法,观察更多的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 解现象。
• 问:哪些液体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 .观察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
(1)观察溶解在雪碧(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 翻开雪碧(汽水)瓶盖,观察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 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 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 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 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2)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 这杯水里有空气吗?你是怎样想的?(生活经验的提 取)
• 用试管装1/3的清水,在酒精灯上稍微加热。观察试 管壁上是否有小气泡出现。
• 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4、课后继续观察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互相溶解。
重点
根据溶解的主要特征区分其 他更多的容易溶解与不容易 溶解的现象
难点
观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气
授课
分组观察
授课 时间
课1、至H
时1课时
实 验 器 材
小组观察实验用:玻璃杯、滴 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 非水液体;雪碧(汽水)、注 射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火柴等。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溶解的主要特征容易溶解与不容易溶解。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人
学
科
年
级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学
年
分组实验教案
课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内容与过程
目的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 的实验。
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学生观察:翻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2 .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 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 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3 .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比照实验比拟公平?
4 .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 .汇报交流:
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 气泡。
2 .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 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
3 .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 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 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 .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6 .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参考 P10)
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
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课式 授方
分组探究
授课 时间
鲁1课时 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 杯2、筷子1、小勺2、食盐 20克、苏打20克、汽水1、 开瓶器1、注射器lo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学
年
人
科
级
课题
溶解的快与慢
内容与过程
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一假 设一验证一证实”科学 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 行比照实验的过程。
一、哪一个溶解的快。
1 .复习:一个物体在水中溶解后有什么特征?
2 .提问:取两份同样多的食盐,每份大约10克,同时 放入同样多的水中(25ml),观察比拟哪一杯中的食盐 溶解的更快一些。
3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指导比照方法)
4 .整理观察信息,交流想法。
5 .提出新的条件:温度对溶解有没有影响呢?(60摄氏 度左右,强调安全。)
6 .学生观察实验。(教师进一步指导实验操作)
7 .整理观察信息进行交流。
二、加快方糖溶解的研究
L出示方糖:一块方糖在水中溶解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 影响呢?
2.学生猜测形成假设:用搅拌的方法可以使肥皂溶解得 快;热水比冷水更容易使肥皂溶解;将肥皂切成小块更 容易溶解;加更多的水使肥皂溶解得快……
3 .制定实验设计。(小组设计实验,用图示或文字等 方法记录设计方案。)
(1)小组讨论:怎样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每 组设计一两个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
(2)各组实验设计交流汇报补充完善。教师板书相 同条件和不同条件。(重点指导比照实验中变量的控 制。)
(3)请一组演示其中一个比照实验,其余学生观察评 议确保每组都能止确操作。
4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回应假设,总结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缺乏)
5 .整理课堂共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6 .下面让我们来吃 块方塘,猜猜看, 块方糖在嘴里 溶解需要多少时间
重点
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难点
比照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 件的控制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 「里什
n_L1课时
时
实 验 器 材
分组实验:筷子1>玻璃杯2、 热水和冷水、糖块3、食盐1、
勺子1、水槽1。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温度可以影响溶解的速 度。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学
年
课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内容与过程
人
科
级
目的
学生能设计“一杯水能溶解多 少食盐”的实验,并能根据计 划开展研究,学会运用数据作 出解释。
重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 活动过程。
难点
经历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的 活动过程。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演示实验用:食盐、塑料小勺、 筷子、烧杯、水
分组实验材料:食盐1小瓶 备用、(亦可每包2克的食盐 10包)、筷子1、盛50ml水的 烧杯1、水槽1、天平lo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一、引入问题
L老师桌上有盐、烧杯、水、勺子、筷子,猜猜看, 能用这些材料做什么实验?
2.谁愿意和老师合作?(出示一杯清水,请一学生放一 平勺盐,教师搅拌)
3 .提问:如果不停地往这杯200ml水里放盐,不停地 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
4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先50ml水来做实验。(在课 题一杯后加上50ml)二、制定一杯水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研究计划
1 .请你推测一下,这杯50ml的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 .学生猜测:2勺、3勺、5勺.组织学生讨论:想知道谁的猜测正确,该怎么做呢?
3 .组织学生汇报,完善研究计划。(建议用以下形式表 达研究计划)三、分组实验
1 .学生根据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提醒做好研究 记录).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分析研究结果8,.汇报实验数据。出示一张大表收集学生数据,如下:
1 .从汇报的数据看,你发现了什么?
3•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同样一杯水里溶解的盐有多有少 呢?
4 .讨论:我们怎样回答50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看 大多数组溶解多少食盐?).出示天平,测量1勺大约是()克,接下来换算50ml 水大概溶解多少食盐。
5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说明: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 能溶解18克的盐。
拓展:下节课老师请你把这杯水中的食盐与水别离出 来,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呢?
小在20摄氏度的环境下50ml能溶解18克的盐。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学
年
人
科
级
课题
别离盐和水的方法
内容与过程
目的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溶液 别离方法的兴趣。
一、导入:
1 .出示上一节课留下来的浓盐水,请学生观察后提问: 为什么这杯盐水杯底会有盐呢?你有什么方法能使杯 底的盐继续溶解吗?(增加水量)
2 .按照学生的说法演示实验:我们用纸条在杯壁给浓盐 水的液面做个记号,然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使杯子里的 食盐恰好全部溶解,把杯子放在窗台上让水蒸发,当杯 子里的水面降到原来的刻度时,已经溶解的食盐会怎 样?(学生思考)
3 .继续思考:如果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继续蒸发减少, 直到水全部被蒸发掉,原先溶解在水里的食盐会怎样? 食盐会随水一起蒸发呢还是会留在杯子里。(学生做解 释)
二、观察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判断是否食盐。
L讲解:用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 精灯加热水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 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4 .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局部名称。(蒸发皿、石棉网、 酒精灯、三脚架)
5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6 .强调实验要点:酒精灯的构造、酒精灯的点火方法、 酒精灯的灭火方法、在盐水还未完全蒸发之前熄灭酒精 灯、加热后实验器皿会很烫要注意安全。
7 .分组观察:用放大镜观察蒸发皿中留下的物质的形状、 颜色、颗粒大小。
8 .集体探讨:这些白色颗粒和食盐一样吗?它们也能溶 解于水吗?它们是食盐吗?如果在蒸发皿中留下的是 食盐,说明什么
9 .整理本节课达成的共同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 拓展:阅读资料P19。
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 进行别离盐和水。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课时
1课时
实 验 器 材
小组观察实验:饱和盐水1、 食盐1、清水1、蒸发皿1、 放大镜1、石棉网1、酒精灯
1>三脚架lo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盐的水溶液中的水分蒸发后,盐并没有随水分一起 蒸发掉,而是形成了盐的晶体留在蒸发皿中。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人
学
科
年
级
课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内容与过程
目的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一、引入:
我们已经知道有各种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 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方法使这 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 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 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 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 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 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应: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 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 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 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 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应: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 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 的产生有关吗?
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 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 生的。
授课 方式
分组实验
授课 时间
21课时 时
实 验 器 材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
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说明:
内容与过程局部应根据教师的 教案内容填写教学的主要内容与过 程
小 结
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 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 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 的。
分组实验教案
授课
学
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