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6601204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2.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原卷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 2 课课_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导学案)内容导航内容导航素养目标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加深对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仍处于相对孤立、分散状态的理解。2通过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了解新航路开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区食物物种交流的具体表现,进一步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相对独立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树立时空观念。3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辩证、理性地看待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理解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4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视角,认识食物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基于世界历史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提升家国情怀。【时空定位】【时空定位】【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活动一:美洲物种的外传活动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外传概况外传概况(1)时间:)时间:新航路的开辟,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2)物种:)物种: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3)区域:)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2表现表现传入地类型物种欧洲亚洲中国玉米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供人们观赏16 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17 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传播路径:明朝时传入中国: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种植情况:先是在丘陵山地种植,后来逐渐扩展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马铃薯16 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粮食作物甘薯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番茄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 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18 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蔬菜作物辣椒15 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 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设问设问 1: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中国的影响(1)经济上:)经济上:美洲的马铃薯、甘薯、烟草、玉米、南瓜等作物传入中国,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种植结构的调整(有更多的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了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客观上为清朝前期人口的迅速增长创造了条件。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经贸中心之一,并促进了中国的赋税变革。(2)政治上:)政治上: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一方面中国被迫开始了反侵略的战争,捍卫国家主权,如郑成功收复台湾;另一方面为抵制西方殖民者在东南沿海海盗式的骚扰,清政府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从而导致近代中国逐渐落伍。(3)文化上:)文化上:“西学东渐”开始,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东来,传播了一些先进的西方文化,徐光启等人开始注意吸收西方科技成果,如在农政全书中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与工具。活动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活动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农作物的推广农作物的推广类别物种推广情况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 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甘蔗等2禽类的推广禽类的推广用途物种影响用于役畜牛、驴、骡用于食用猪、羊、鸡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设问设问 2: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积极影响:积极影响:(1)改变了欧洲人、美洲人、非洲人及亚洲人的生活方式;(2)改变了各地的食物生产结构;(3)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4)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消极影响:消极影响:(1)物种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大量的文化流失;(2)农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过度开发,加速水土流失,恶化生态环境;(3)有害物种引入后,对当地的生物群体造成了物种入侵,危及当地生态平衡。活动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活动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一)积极(一)积极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3)欧洲:)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推进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北美:)北美:水稻主要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中国:)中国:玉米、马铃薯、甘薯增加了粮食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二)消极: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二)消极:对当地环境产生影响1美洲:美洲:马牛羊繁殖数量远超土地承载能力;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破坏。2明清:明清:引进推广玉米、甘薯等,扩大了耕地面积,但过度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设问设问 5:影响当今农作物物种传播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当今农作物物种传播的因素有哪些?(1)区域之间的交流。(2)政府的重视和推广。(3)经济全球化的推动。(4)科学技术的进步。问题一: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问题一: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典例】【典例】12(23-24 高二下四川自贡期末)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据此可知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荒山、森林被砍伐殆尽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作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C物种交流影响人类历史进程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知识点拨】【知识点拨】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1)欧洲发挥中介作用: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的。(2)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3)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4)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5)方向:双向、互补。(6)结果具有双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给美洲带来了灾难【变式练【变式练 1-1】如图为明朝万历年间建于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的先薯亭,亭上的对联为“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由此可知,番薯的引进()A说明海禁政策的全面取消B彻底解决了饥饿问题C根本上改变传统经济结构D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变式练【变式练 1-2】1582 年,威尼斯一位贵族家的“田地播种计划”表明,他们家的佃农已在一块夏季遭涝的田地上种玉米。1601 年,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市价便宜、赖以维生的资源”。这可用以说明,玉米的引进()A冲击了西欧的庄园经济B提升了抗饥荒的能力C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D缓解了通货膨胀现象【变式练【变式练 1-3】有学者指出,近代早期的希腊人、塞尔维亚人因玉米的传入摆脱了平原地区的两大孪生灾祸疟疾肆虐和土耳其征服者的严重压迫,巴尔干半岛的政治经济平衡开始变化。最后,希腊、塞尔维亚重新独立,德、俄成为世界列强。1500 年之后的 475 年间,玉米、马铃薯、甘薯支撑起近代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增长了 7 倍。这可用于说明美洲作物的传播()A进一步缓和了全球粮食紧张问题B改变了新旧大陆人们的饮食结构C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D实现了欧洲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变式练【变式练 1-4】下表为欧亚非地区 14001800 年的人口统计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14001800 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单位:百万)时间欧洲亚洲非洲1400 年602351500 年81280461600 年100375551700 年120415611800 年18062670A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C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D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变式练【变式练 1-5】15 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促使美洲的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以及火鸡和羊驼等动物逐步向欧亚大陆扩散和传播。同时,欧亚大陆的小麦、大麦、水稻等农作物,葡萄和香蕉等水果,以及羊、猪和马等动物传播至美洲大陆。这一现象()A奠定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B促进了新旧大陆生产方式的变革C丰富了新旧大陆的饮食结构D推动了全球各地农牧业迅速发展问题二: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问题二: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中国的影响【典例】【典例】(23-24 高二下江苏连云港期末)清人沈赤然在寒夜丛谈追记:“烟草崇祯初重法禁之不止,末年遂遍地种矣。余儿时民食此者尚少,迨二十年后,男女老少,无不手一管,腰一囊。”嘉庆时,在黑龙江外记一书中亦记载道:“达呼尔敬客以烟为最。”由此可见,这一特产作物的种植()A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B促进了经济结构变革C引发了传统习俗变动D催生了近代烟草工业【知识点拨】【知识点拨】(1)缓解人地矛盾,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2)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3)增加了优良饲料作物品种,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4)丰富了中国蔬菜瓜果的品种,增添了人们的食物营养和饮食情趣(5)增加了实用油原料种类,丰富了食用油的品味【变式练【变式练 1-1】如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河北、山东及河南三省人均耕地统计表(单位;亩)。此表可用来研究清代()时间河北山东河南平均顺治十八年(1661)532869942746康熙二十四年(1685)562904901777雍正二年(1724)640474717572乾隆十八年(1753)7017601016826乾隆三十一年(1766)409377442409嘉庆十七年(1812)275339301306A国家耕地面积减少的后果B精耕细作技术停滞的影响C粮食种植结构变动的原因D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表现【变式练【变式练 1-2】如表所示为清代不同史籍关于玉米食用的记载。这说明,玉米在中国的种植()记载出处陕西汉中地区玉米食用者感到“大米不及包谷耐饥”汉南续修府志,嘉庆十八年刻本安徽来安县有玉米“气味香美”之说来安县志卷 4,宣统元年刊本浙江省临安县民认为玉米“性溫味甘”临安县志卷 3,宣统二年刊本A解决了严重的人地矛盾B动摇了传统的农业结构C改变了民众的饮食习惯D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变式练【变式练 1-3】下表为清朝时期部分县志中记录的关于玉米种植的情况,据此可知()文献相关记录分水县志苞芦,俗呼箓谷,邑向无此种,乾隆间江闽游民入境租山刨种。宣平县志宣初无此物(玉米),乾隆四五十年间,安徽人来此,向土著租赁垦辟。开化县志苞芦,种自安庆来,近年处处种之。嵩县志今嵩民日用,近城者以麦、粟为主,菽辅之;其山民玉、黍为主,麦、粟辅之。A玉米已成为清朝主要粮食作物B清政府成功解决粮食短缺问题C玉米传入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D清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的农作物【变式练【变式练 1-4】清代建始县志记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养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据此可知,新品种的种植()A对社会有双重影响B解决了人地矛盾C推动了人口的增加D破坏了生态环境【变式练【变式练 1-5】道光初年,陕西西乡下令“永将北山封禁”,以“禁止玉米种植”;道光十三年,更有御史上奏朝廷,请求通过禁止“棚民开山”“种植包米”。这些现象表明()A外来物种改变了农业品种单一的状况 B物种交流推动清代经济贸易发展C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关注 D政府有效遏制了玉米种植的危害【总结感悟】【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基础必练】【基础必练】1(23-24 高二上河北邯郸阶段练习)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记载意大利玉米种植的两则史料。这两则史料可用于()史料一 在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 年)和达乌迪内(15151517 年)的画中,玉米苞种植于花园中,当作花卉来欣赏史料二 1584 年,玉米出现在威尼斯一个农民死后的农场财产清单中。1588 年,玉米构成一个农场主送给修道院礼品的一部分。1601 年的一份威尼斯市场交易所的官方文献记载,“玉米被最贫穷可怜的人们购买,对于他们来说玉米是一种具有便宜市价且赖以维生的资源”A分析欧洲与亚洲间的物种大交换B研究新物种的引进价值的变化C准确把握玉米传入欧洲时间点D印证价格革命降低农产品价格2(23-24 高二下安徽芜湖期中)下表反映了 1617 世纪传入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些外来作物的传入是()学名别名(部分)原产地传入中国时间传入途径玉米番麦、御麦美洲16 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甘薯番薯、金薯美洲16 世纪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马铃薯洋番薯、荷兰薯、土豆美洲17 世纪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中国大陆A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B明清时期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C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主要表现3(23-24 高二下安徽期末)下图为新航路开辟后,欧亚和美洲大陆之间的物种交换示意图。这一物种交换()A满足了各洲居民的物质需求B解决了全球的基本温饱问题C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发展D导致了西方殖民扩张的加剧4(23-24 高二下广西百色期末)新航路开辟后,某一物种传入中国的路径如下: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该物种引入中国后()A长期被当做观赏和药用植物B鸦片战争后得到大规模推广C首先在丘陵山区种植D推动了中国纺织业的新发展5(23-24 高二下云南楚雄期末)明朝嘉靖年间李元阳编撰的大理府志就有“紫蓣”,即紫薯的记载;万历时期,云南省各地都已经有番薯种植的记录。明朝万历十年(公元 1582 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首先将番薯引入广东。据此推断,甘薯传入中国()A很快推广至江南B养活了众多人口C有多种传入途径D并无确切的时间6(23-24 高二下河北秦皇岛阶段练习)明朝湖广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的玉米配图,主要抓住了玉米植株的特征;清中期河南籍翰林吴其濬在植物名实图考所绘的玉米图则细致描画了玉米的茎、叶和雄花序、雌花序(果穗)的细部。这一差别主要缘于,二人()A观察的细致程度B著作定位的差异C不同的饮食习惯D政治身份的尊卑7(23-24 高二下福建宁德期末)大航海时代,欧洲水手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拿破仑战争时期,马铃薯成为了军队的主要粮食储备。工业革命后,马铃薯是英国城市中首个现代“便利食品”。这可用于说明物种传播()A影响欧洲历史进程B缓解粮食危机C改变地方饮食结构D促进人口增长8(23-24 高二下河南阶段练习)17 世纪的西班牙,人们会随着各自口味偏好不断改良巧克力的配方,以增添各种风味。17 世纪中期的英国,只要经过授权的咖啡店或茶馆都可以提供可可饮品,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这种饮料。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与美洲物种交流频繁B饮食习惯发生变化C百姓生活必需品丰富D食物生产能力提高9(22-23 高二下浙江期中)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烟草、可可和马铃薯等迅速传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传入美洲的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这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B马铃薯、水稻C小麦、甘蔗D番茄、甘蔗10(23-24 高二下江苏苏州期中)美洲粮食作物对清朝人口增长的巨大意义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但有学者通过计量史学研究发现:至迟在 19 世纪中期,玉米、番薯提供人均粮食占有量 4383 斤,供养 2473 万2798 万人,至少太平天国(人口峰值)之前的人口压力并非源自美洲作物。由此可知()A美洲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引发清朝的人口压力B传统粮食作物在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上居功至伟C历史认识往往会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D美洲粮食作物不是刺激清朝人口增长的根本因素11(22-23 高二下黑龙江双鸭山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5 世纪末至 16 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经济与社会生活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 16 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素养提升】【素养提升】1(24-25 高三上江西南昌阶段练习)如表为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目录节选。该目录节选可以用来佐证()序言不可思议的砂糖第一章欧洲的砂糖从何而来第二章加勒比海与砂糖第三章当砂糖遇到茶叶第六章哪里有砂糖,哪里就有奴隶第八章围绕奴隶与砂糖的政治第九章甘蔗之旅的终结甜菜的挑战A商业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转型B美洲作物外传改变了世界格局C物种交流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加强D海洋探险活动提高了粮食产量2(2024 高三下河北专题练习)16 世纪,小麦传入北美洲南部地区并被大量栽种,一些部落的农业生产发生了改变。按照当地传统,收割本来是妇女的任务,但当小麦被大量种植后,收获任务变重,男人逐渐成为收割小麦的主力。据此可知,新物种小麦的传入()A降低了女性经济地位B引发了劳动分工变化C冲击了社会等级结构D推动了洲际文化交流3(23-24 高三下安徽芜湖阶段练习)可可起源于南美,16 世纪初,西班牙人将可可带回欧洲后逐渐成为欧洲人最重要的饮品原料之一。1718 世纪,欧洲人将可可种植技术带到了加纳、菲律宾、印度等地,可可也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国际流通最重要的商品之一。由此可知()A物种交流改变了殖民地经济结构B物种的跨洲际传播具有单向性C新航路开辟促进早期全球化发展D欧洲殖民者开始主导世界市场4(2024浙江模拟预测)仔细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A丝绸之路的发展B现代社会的移民C咖啡的世界之旅 D玉米的广泛传播5(2024江西上饶二模)问世于 1591 年的遵生八笺记载,辣根经由南洋进入浙江、广东,称为“晋椒”。18 世纪传入西南地区,被称为“海椒”。美国汉学家达白安从辣椒的命名情况以及可能传播的三条路线得出了辣椒传播的相关结论。结合如图,从历史解析角度来看,这一结论最有可能是()世界辣椒带及辣椒在世界上的传播途径示意图A不同区域不同名字,支持辣椒多点传入论 B不同区域不同名称,支持辣椒源多品种说C不同记载不同称呼,支持辣椒源于本土论 D不同学者不同观点,支持辣椒多源理论说6(19-20 高三上广东肇庆阶段练习)来自异域的糖,不仅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而且从贵族生活的象征逐渐变为城市劳工的生活元素。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与“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表明糖()A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B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开展C促进了各洲间的文化交流D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7(2024河南濮阳一模)关于玉米传入我国的路线,有学者据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年)平凉府(今甘肃)志记载的“番麦,一名西天麦花垂红绒于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认为玉米由中亚经西北地区传入我国;另有学者据明万历元年(1573 年)杭州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中记载“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认为玉米由菲律宾等地经海路传入中国。这两个观点中()A前者依据地方志记载最具可信性B所依据的史料都需要进一步佐证C后者记述了玉米种植最接近真实D记述传入时间较早的最具真实性8(2024河北模拟预测)本草纲目载:“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该史料可用于印证()A玉米最初被作为药用植物引入B明朝玉米出现了改良品种C物种交流丰富了明代人的饮食D欧洲作物开阔了国人视野9(22-23 高二上河南阶段练习)1500 年,亚欧大陆人口约为 425 亿。到 1600 年,人口增加了 25%,达到 545 亿。从 1700 年开始,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 1750 年,人口达到72 亿,1800 年人口突破 9 亿。这种状况()A降低了工业革命的人力成本B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C反映全球贸易体系有序发展D得益于大航海带来的物种交换10(23-24 高二上河北沧州期末)新航路开辟之后,出现了食物物种的大交流。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还大量用于出口。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外,还投入市场销售。可见,食物物种的大交流()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B促进了当地经济与贸易的发展C改变了人们的风俗习惯D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孤立局面11(2023云南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咖啡原产于非洲,6 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 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 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 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 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 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 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摘自选择性必修 2经济与社会生活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