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

上传人:人****来 文档编号:6601200 上传时间:2024-12-16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解析版)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2.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第 1 课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导学案)内容导航内容导航素养目标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素养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及目的预习导学预习导学 填预习单,梳理基础知识,强化基础概念探究提升探究提升 探究问题,典例+训练,逐个击破重难点体系构建体系构建 思维导图,强化整体感知,建立系统思维分层训练分层训练 精选试题,分层强化训练,完成学习闭环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掌握人类获取食物的不同手段,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通过史料分析农业出现的重要意义。3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分析并认识影响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理解古代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国家的诞生。4通过对己学知识的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区域食物生产的不同特点,梳理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发展线索。5认识到农业和畜牧业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的交流与传播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和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观。【时空定位】【时空定位】【知识梳理】【知识梳理】活动一:农业的产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一:农业的产生: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一)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一)旧石器时代:中华先民的出现设问设问 1:旧石器时代具有哪些特点。:旧石器时代具有哪些特点。(1)食物来源(采集渔猎):)食物来源(采集渔猎):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2)生产工具(木骨石):)生产工具(木骨石):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3)生活方式(迁徙用火):)生活方式(迁徙用火):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4)社会生活(母系氏族):)社会生活(母系氏族):女性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二)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二)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新石器时代的标志: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制作和使用陶器1背景:背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中,人类逐渐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时间:大约 1 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设问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存有哪些?设问 2:新石器时代代表性遗存有哪些?3表现:表现:地域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小麦、大麦的原产地距今约 9 000 年前,西亚的人们已经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中国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距今约 7000 年前,中国河姆渡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美洲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距今约 6 000 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4特点:特点:多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多元发展格局)设问设问 3:简述农业革命的具有哪些意义?:简述农业革命的具有哪些意义?5意义意义: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农业革命)(1)促进生产条件改善与人口的增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生产力)。增加了食物供应,改善了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徒过渡到定居,形成聚落(生活方式)。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社会分工)(3)促进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等精神生活的产生;(4)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天文历法的较快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活动二:农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活动二:农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设问设问 4:不同地区农业文明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点?:不同地区农业文明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哪些特点?(一)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一)共同点:灌溉农业发达1代表:代表: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2目的:为了减少旱涝对农业的影响3表现表现: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二)不同点:农业文明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二)不同点:农业文明的食物生产和社会生活地域食物生产土地所有制社会生活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都可以作为租赁的对象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中国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南稻北粟)商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井田制),农夫集体耕作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每家每户在耕作之余,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男耕女织)国家政策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国家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如秦国的都江堰、西汉的龙首渠农业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种植葡萄和橄榄,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城邦公民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土地国有贵族或富人私有,而小农却逐渐破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还有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发明了“浮动园地”。活动三: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产生活动三: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增加私有制产生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国家产生)设问设问 5:生产关系引起了哪些变化?:生产关系引起了哪些变化?1男女地位变化:男女地位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贫富分化出现:贫富分化出现: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3阶级差别产生:阶级差别产生: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4国家诞生:国家诞生: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问题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影响问题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影响【典例】【典例】1(2024 高二下江苏连云港期中)世界已知最早的农业遗址是一个 300400 人依靠采集、狩猎为生的定居聚落。约公元前 10500 年,由于气候突变,该地居民开始尝试种植黑麦,之后其迅速扩展成一个占地近 12 公顷且规划整齐的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材料意在说明()A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B气候因素导致了农业革命C由畜牧业为主到农业为主D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随着农业的发展,聚落发展为村落,房子由半地穴式房屋升级成单层的泥砖房,说明人类生活方式受农业影响,D 项正确;食物生产和居住方式变化是对材料的描述,而非本质,排除 A 项;材料描述的是农业的影响,而非农业革命,排除 B 项;材料没有对比信息,无法判定以什么生产方式为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知识点拨】【知识点拨】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的深远影响?(1)食物获得方式的转变: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使人类的经济从以采集、渔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2)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的劳动特点,促使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并促进了村镇乃至城市的出现。(3)生产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类生产的分工,特别是促使脑力劳动得以分化出来,为人类社会转人文明时代奠定了物质基础。(4)农业文明的产生: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贫富分化和私有制的出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宗教等发展起来。【变式练【变式练 1-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在此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材料意在说明()A农业革命助推科技革命的到来B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出现C农业革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D农业革命促进生活方式的变化【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和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可知,人类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之上逐渐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说明农业革命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有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科技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农业革命对社会分工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2】据考证分析,100 万年前全球人口仅有 1 万2 万;距今 10 万年时,只有 2 万3 万,千年人口增长率不足 1%。新石器时代,世界人口虽增长极其缓慢,但出现了有意义的增长状态。世界人口出现“有意义的增长状态”主要是因为()A原始农业产生 B铁制工具普及C私有财产出现D人类居所稳定【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世界)。根据材料“新石器时代,世界人口虽增长极其缓慢,但出现了有意义的增长状态。”和所学可知,新石器时期,原始农业的出现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定居生活提供了可能,A 项正确;新石器时代并没有铁器出现,排除 B 项;私有财产出现也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即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的,排除 C 项;人类居所稳定的前提也是农业的出现与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变式练【变式练 1-3】5000 多年前,小麦、水稻、小米、高粱等谷物已经在田野中各就各位,人口汇聚成村落、城镇和国家,孕育出我们熟知的两河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华夏文明。这说明()A村落、城镇与农业息息相关B早期人类文明都是农业文明C最早的谷物产生于相同地域D村落、城镇、国家同时出现【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5000 多年前(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产生,说明村落、城镇与农业息息相关,A 项正确;古希腊文明并不属于农业文明,排除 B 项;不同区域的谷物产生于不同地区,排除 C 项;村落最先出现,发展为城镇,村落、城镇、国家并非同时出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变式练【变式练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唯一结果【答案】B【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农业生产增长率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可知农业是阶级产生的前提,而阶级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B 项正确;A 项错在“唯一”,排除 A 项;材料强调文明产生于农业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排除 C 项;D 项错在“唯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变式练【变式练 1-5】在美索不达米亚东北部的莫耶,从公元前 7000 年地层处,考古学家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从其中出土了石制锄头、人工种植的大麦、小麦和各种豆荚,还有驯化的山羊和绵羊的骨头;从同一地层还出土了大量野驴和瞪羚的骨头及蜗牛、橡树子、阿月浑子等采集物。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两河流域()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 7000 年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莫耶遗址出现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这可印证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出“最早”的结论,排除 A 项;文明出现的三大要素是金属、文字、城市,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现模式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 D 项。故选 B 项。问题二: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问题二: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多元性【典例】【典例】(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两种作物的传播路线示意图,两种作物是A小麦、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麦、甘蔗D水稻、甘蔗【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白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西亚北非为中心,向其他大洲传播,结合所学可知,小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小麦原产于北非或者西亚;黑色箭头所代表的的农作物以东南亚和印度地区为中心,向其他地区传播,结合所学可知,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或印度,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C 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玉米的原产于中美洲和南美洲。进而向其他地区传播,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 AB 项;水稻起源于中国和印度,与与图示传播起源地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C 项。【知识点拨】【知识点拨】1农业起源中心的多元性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区包括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美洲农业起源中心区。2不同地区农作物和家畜的多样性地区作物畜禽西亚小麦、大麦、黑麦、豆类山羊、绵羊、牛等中国水稻、粟、大豆等猪、鸡中南美洲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南瓜等骆马、羊驼、火鸡非洲小麦、大米、高粱毛驴印度稻、龙爪稷、绿豆、甘蔗、黄麻、芋、芝麻【变式练【变式练 1-1】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饮食结构的不同B地区交流的缺乏C自然环境的影响D生产技术的发展【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种植差异主要原因是受北方多干旱,南方多雨水等自然环境的影响,C 项正确;饮食结构不同是因为种植结构的不同,排除 A 项;地区交流和农业种植关系不大,排除 B 项;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当时生产力水平差距都不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2】如图为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由此可知()A早期农业和畜牧业都起源于欧亚大陆B国家的形成促进了早期农牧业产生C人类从定居形成聚落过渡到经常迁徙D各地发展了适合本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答案】D【解析】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世界。据材料“农耕畜牧的产生及其传播示意图”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的产生呈多元格局,受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因素等影响,每个区域种植的作物和饲养的家畜都带有区域特色,D 项正确;据材料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早期农业和畜牧业起源除欧亚大陆以外,还有非洲、美洲,排除 A 项;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而国家是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B 项因果倒置,排除 B 项;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频繁迁徙逐步走向定居并形成聚落,排除 C 项。故选 D 项。【变式练【变式练 1-3】如图是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处居民种植谷物、橄榄和葡萄B处人们率先掌握冶铁技术C处北方种旱田、南方种水田D处居民最早种植大麦小麦【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古代地中海地区居民的主要食品为谷物、橄榄与葡萄,处为地中海地区,A 项正确;率先掌握冶铁技术的是赫梯人,在古代西亚地区,而处为古代埃及,排除 B 项;北方种旱田、南方种水田是古代中国,而处为古代西亚,排除 C 项;最早种植大麦小麦的是古代西亚,而处为古代中国,排除 D 项。故选 A 项。【变式练【变式练 1-4】下表是世界各地原住居民对培育农作物做出的贡献。这一表格能够说明()古代各地的原住居民培育出的农作物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古代西非班图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古代南亚人芋头古代西亚人大麦和小麦A古代西亚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B农业技术发展有利于当地政权稳定C古代的原始文明具有多样性特点D古代各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很大【答案】C【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古代不同区域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这说明古代不同区域文明的多样性特点,C 项正确;材料中西亚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都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排除 A 项;农作物的培育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与政权无关,排除 B项;不同区域都培育出农作物,不能得出经济文化水平差异大,排除 D 项。故选 C 项。【变式练【变式练 1-5】如图的时间轴描述了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据此,从空间角度看()A食物物种交流比较频繁 B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C地理环境决定文明类型 D早期人类演进具有统一性【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与中国。根据图示内容可知,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从空间角度看,人类文明发展呈现多元性,B 项正确;从图示中看不出“食物物种交流”的信息,排除 A 项;多种因素共同决定了文明类型,排除 C 项;人类演进具有统一性,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 D 项。故选 B 项。【总结感悟】【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基础必练】【基础必练】1(23-24 高二下江西期末)在对江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先民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些植硅石自 15 万年前便开始大量出现,直到距今约 9000 年前洞穴被废弃为止,始终未曾断绝。这两处文化遗存的先民()A很可能以稻米为食B储备稻米防范旱涝灾害C已经开始饲养禽畜D族群聚居地仍不断迁移2(23-24 高二下河南漯河期末)如表是关于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该时期()时间史料康熙十八年初(湖广米粮)运菜于江宁。康熙十九年初(湖广米粮)运贮杭州备米仓。康熙四十六年江苏旱,发帑籴湖广粟。雍正八年淮商运湖广米三十万(石)售于沿途。雍正十一年定浙江每岁秋收后,往湖广采买。乾隆十六年拨楚米二十万(石)运浙。A江浙地区农业生产的衰退B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C政府管理市场的经营秩序D湖广地区成为粮食中心3(23-24 高一下河南驻马店期末)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材料意在说明()A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B农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分工的出现C人类逐步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D文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4(23-24 高二下浙江宁波期末)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由此可知()A当时处于父系氏族社会阶段B当时中国的大地上邦国林立C河姆渡人逐渐向食物生产者转变D河姆渡人即将进入阶级社会门槛5(23-24 高二下重庆期末)2023 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其位于进入良渚古国腹地的必经通道。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较少的猪、鹿和牛、水稻等陆生动植物。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据此可推测当时()A食物结构比较单一B社会分工还不明显C阶级分化较为严重D存在一定物质交换6(23-24 高二下江西新余期末)如表是截至 2019 年,二里头遗址出土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情况统计表。据此分析,二里头文化()稻米粟米黍米浮选颗粒数14768138832248颗粒数占比478%449%73%折合重量(克)2362882776615736A已经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B水稻是其居民重要粮食来源C印证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D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7(23-24 高二下全国期末)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比较丰富。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A定居农业开始出现B通过战争掠夺财富C阶级分化较为明显D早期国家已经产生8(23-24 高二下全国期末)大溪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在四川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对其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大量生产工具,如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等。这说明大溪文化()A反映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B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C农耕技术受河姆渡文化影响D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9(23-24 高二下河南期末)1973 年,河姆渡遗址发现后,考古学界一度认为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但事实并非如此,2000 年,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B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C历史事实因年代久远而难以考证D历史解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10(23-24 高二下广西来宾期末)距今约 4700 年至 2800 年的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了 110粒完整炭化稻米,埋藏较为集中,经复原为新鲜稻谷,属于粳稻类型,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与普通野稻最远,已是栽培稻。这反映出该时期()A稻作农业取代采集狩猎成为社会经济主体 B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C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 D农业起源呈现多元性与一体性的内涵特点11(23-24 高二下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包括野牛、野马和驯鹿等。在沿海地区,鱼是一个丰富的食物来源。摘编自【美】杰克逊斯皮尔福格尔世界历史史料二 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赵志远、刘国庆世界小通史上古史(1)根据史料一、旧石器时代的食物来源是什么?主要食物有哪些?(2)有学者认为: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结合史料二、论证这一观点【素养提升】【素养提升】1(2024湖南长沙一模)诗经中有许多女性视角的诗篇,如(采采)卷耳采蘩采菊采苓采薇采芑等篇。众多“采”字,反映出当时()A女性生产劳动贡献突出B农耕生产以采摘为中心C妇女在纺织业中的作用D农业种植业的日益发展2(2024陕西安康模拟预测)据记载:“汉代(广西)合浦的桑蚕半稼,其织半耕一亩之桑,获丝三十八斤”,“交趾、蕃夷皆来市焉,虽赋重困穷,民未至庐室空,舟楫之繁庶,胜于他所。”这表明,汉代合浦地区()A农耕发展自然条件优越B朝贡贸易以经济利益为导向C外贸发展影响经济结构D赋税收入仰赖海上丝路贸易3(2024河南二模)河南辉县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该地所产之稻“明而白洁,异于它稻。魏、齐以来,常以荐御”。北宋开封附近汴河两岸成为水稻的集中产区,元代曾在此地设立稻田提举司,专司种稻之事。据此可知,古代河南地区()A所产水稻专供皇室B粮食生产受到朝廷的关注C灌溉工具有所改进D以自然经济为重要的形态4(2024江西九江二模)20 世纪 60 年代初,在江西省修水县山背地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两座用红砂土掺入稻秆和谷壳再经焙烧筑成的房址墙基,出土了 34 件翻土用的石锛、9 件收割用的石刀和 10 件砍伐用的石斧。这一考古成果表明,此时山背地区()A引领了江西农耕文明的发展B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C食物来源已由采集转向生产D受到中原农业文化的影响5(2024天津红桥一模)以下是历史上中国北方水稻种植分布情况:时期水稻种植情况新石器时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商周时期水稻种植向北方推移;汉唐时期北方地区水稻种植大大扩大;宋代北方水稻种植开始萎缩,分布由成线到点状分布;明清时期虽然水稻种植北界推移到 44N,但北方水稻种植状况并不理想;近代以来随着耐旱水稻品种的培育,北方地区的水稻种植有所扩展。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水稻种植分布的变迁()A与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有关B受自然和社会发展双重因素影响C取决于政治中心的不断东移D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资源的制约6(2024湖南衡阳二模)下图为“秦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对此图分析正确的是()A粮食总产量与粮食总需求成正比B宋元时期人民生活最为富足C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大一统正相关D清朝以来人地矛盾日益突出7(2024湖南衡阳二模)新石器时代,我国中原及北方地区形成以粟为主,黍、大豆、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以黄河上游为主的西北地区,畜牧业占有一定的比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形成稻作农业体系。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饮食结构的不同B地区交流的缺乏C自然环境的影响D生产技术的发展8(2024湖南常德二模)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和古代植物遗存分析鉴定表明,在原始农业兴起阶段,稻作农业与粟作农业在发展水平上明显存在着差距,如农作物的种植范围,粟作农业比稻作农业更为广泛,粟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比稻作农业的文化发展水平更快。究其原因主要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存环境的差异C统治政策的不同D生产工具的区别9(2024河北模拟预测)秦代饲养的家畜家禽主要有马、牛、羊、猪、狗、鸡等,“六畜”已经齐备。在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发现用于殉葬的家畜遗骸有马、牛、猪、狗的头骨,甚至还有一只整羊。云梦秦简仓律规定:“猪鸡之息子不用者,买(卖)之,别计其钱。”这些状况()A说明政府鼓励农产品贸易B表明了当时畜牧业的发展C是封建统治残酷性的见证D制约了秦代农牧业的发展10(2024广东一模)粟是仰韶农业中广泛种植的农作物。与热带早期农业的芋薯类作物不同,粟的播种、耕耘和收获都需特定时节,耕种者不得不观察四季、气候、日月、星辰等,以总结经验。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早期农业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B物种单一制约农业发展的水平C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特色D种植业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11(2024北京朝阳二模)“人类之网”麦克尼尔写道:当学者们对 20 世纪 60 年代的狩猎者和采集者进行研究时,他们每天只需要花费几个小时的劳动,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且享受着比终日劳作农夫的食物更精美。但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出“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生产者”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在公元 1-1000 年旧大陆网络体系不断成长。旧大陆文明间的互动导致一些重大后果,旧大陆的网络体系将各类型文明传播,将广袤地区中各个新的区域纳入进来,印度和西亚地区被抬升到一个新的富庶和影响层面。印度步入了它的古典时代,在棉纺织业的领先位置直到 18 世纪被英国颠覆:佛教的游方僧和印度教的圣人沿商路旅行,在亚洲的不同区域享有各自信徒: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来自农业的财富和通过波斯湾获得贸易网络体系中的收益:而欧亚大陆诸文明之间的局面发生的重大改变,一个是来自隋王朝完成的统一,另一个是伊斯兰世界的兴起。(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以上述材料中的四个国家(地区)任选一点入手,织一张“公元 1-1000 年的亚洲的网”。要求:客观全面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把握相关特征及相互关系:对基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理解,形成合理的网络结构参考答案参考答案【基础必练】【基础必练】12345678910ABDCDBCDAB1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江西仙人洞、吊桶环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人工栽培稻植硅石。先民们将稻粒带入居住的洞穴,说明当时他们可能已经以稻米为食,A 项正确;材料内容只能推断出这两处文化一村的先民从事农业种植,很可能以稻米为食,没有涉及防范旱涝灾害、饲养禽畜、聚居地迁移等信息,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项。2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清代前期湖广地区粮食流向江浙地区,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正在逐渐形成,B 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江浙地区农业生产是否衰退,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管理市场的信息,排除 C 项;材料描述的是从湖广地区运粮到其他地区,无法判定其是否为粮食中心,排除 D 项。故选 B 项。3D【解析】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又反过来促进生产力进步,也即材料所述“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最终产生了文明”,D 项正确;材料仅能看出两河流域产生了文明,不能断定“最早”,排除 A 项;农业革命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指的是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材料侧重农业革命对社会制度发展和文明产生的作用,“社会分工”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材料侧重说明农业革命、社会制度与文明产生的关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4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 7000 至5000 年(中国)。据材料“出土陶器、骨器、石器以及稻壳等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和所学可知,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 项正确;距今约 7000 至 5000 年的余姚河姆渡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排除 A 项;距今约 5000 年的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中国大地上邦国林立,排除 B 项;距今约 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排除 D 项。故选 C 项。5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良渚古国腹地的郎溪磨盘山遗址,出土遗迹可见大量的与陆地生物不相匹配的螺壳、鱼骨和菱角等水生动植物,说明当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交换,D 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食物较多,而非单一,排除 A项;玉器具备周边文化特征,说明分工已经出现,排除 B 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阶级分化情况,排除 C 项。故选 D 项。6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稻米的折合重量远大于粟米和黍米,这进一步说明稻米在二里头文化中的粮食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B 项正确;国家初始形态的表现是城市规划、宫室制度、墓葬制度等,这些无法直接从粮食颗粒及折合重量情况得出结论,排除 A 项;虽然稻米和粟米都是重要粮食来源,但粟米的颗粒数占比和折合重量都低于稻米,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南稻北粟的格局,排除 C 项;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需要考古资料来支持,无法从表格数据中直接得出“居民从长江流域迁徙而来”的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B项。7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且其随葬品“比较丰富”,可以判断当时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已经较为明显,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业方面的内容,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财富的积累方式,排除 B 项;一般认为早期国家已经产生是在夏朝,且材料并没有明显体现公共权力的出现,排除 D 项。故选 C 项。8D【解析】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出土的成产工具石斧、石锛、石镰、骨镞、石镞、牙制鱼钩、石网坠,可知包括种植工具和渔猎工具,表明农业生产与采集渔猎并存,D 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大溪文化一处遗址,不能得出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具体的农作物,不能得出是中国南方稻作农业起源,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该地区是否与河姆渡文化有所联系,排除 C 项。故选 D 项。9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干中“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耕文化遗存”的变化反映了新史料的发现对历史研究的影响,A 项正确;题干中的“河姆渡遗址”和“上山遗址”均属于原始史料,故 B 项中“辨别真伪”的表述错误,排除 B 项;C 项中“难以考证”的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 C 项;据材料无法得出历史解释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材料主要反映了历史研究随史料丰富而不断深入,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0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材料表明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中出土了栽培稻,这说明当时该地区也广泛种植这种水稻,也就是稻谷已成为该地区古代先民重要食物资源,B 项正确;当时该地区的经济主体是稻作农业合适采集狩猎材料不涉及,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感驮岩遗址出土稻米,在形态上与现今盛产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粳稻最近,不能说明当时岭南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流比较密切,排除 C 项;农业在距今约 4700 年前早已起源,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1(1)来源: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绿色植物等,野牛、野马、驯鹿和鱼等。(2)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农业革命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了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旧石器时代的世界。来源: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植物”“各地的人们还都猎杀、食用各种动物”可知,采集和渔猎。主要食物:根据材料“他们采集各种野生坚果、浆果、水果、颗粒植物和绿色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历史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