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

上传人:Fis****915 文档编号:659337 上传时间:2024-01-25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5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DB4403T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1.040CCS P 53DB4403深圳市地方标准DB4403/T 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Code for construction of sponge park green space2023-12-02 发布2024-01-01 实施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4403/T 3892023目次前言II引言I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术语和定义14 基本要求35 规划设计要点36 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127 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138 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16附录 A(资料性) 单项海绵设施设计图纸18附录 B(资料性)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

2、推荐植物种类表25附录 C(资料性) 指标计算方法28参考文献29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深圳市特区建工园林生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标准 技术研究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蓝伟根、周兰平、邓星、来雨晴、沈晓岚、袁程、聂奕璇、宋政贤、李佳薇、 王冕博、王丽娟、王超群、胡婧、吴瑱玥、蒋明、张骞、韩馨蝶、刘畅、朱毅、李严波。引言为贯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明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2022 年),按照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规定(深圳市人民政府令

3、第 344 号)等文件要求,在立足国家和行业既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总结深圳市已建海绵型公园工程的经验教训,吸收国内外其他地区的建设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 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件。IIIDB4403/T 3892023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的基本要求、规划设计要点、海绵设施施工、质量控制及验收、 公园绿地海绵功能维护管养、海绵型公园绿地绩效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深圳市新建、改(扩)建的各类公园绿地的海绵工程规划设计、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

4、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550142021 园林绿化工程项目规范CJJ 822012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附条文说明)CJJ/T 1352009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2012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DB4403/T 242019 海绵城市设计图集SJG 382017 深圳市房屋建筑工程海绵设施设计规程SJG 1092022 建设项目海绵设施施工验收标准SZDB/Z 812013 综合公园管养维护要求SZDB/Z 1452015 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规范3

5、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海绵型公园绿地 sponge type park green space规划建设中贯彻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即运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 多种技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功能的公园绿地。3.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通过自然与人工强化的渗透、滞蓄、净化等方式控制城市建设下垫面的降雨径流,得到控制的年均 降水量与年均降水总量的比值。3.3雨水调节 stormwater detention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

6、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实现削减峰 值流量的目的。3.4雨水储蓄 stormwater storage1JGJ 1552013 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 利用的目的。3.5雨水调蓄 stormwater detention and retention雨水调节和储蓄的统称。3.6面源污染 diffuse pollution通过降雨和地表径流冲刷,将大气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带入受纳水体,使受纳水体遭受污染的现象。3.7土壤渗透系数 soil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土壤中单位水力坡度下水的稳定渗

7、透速度。3.8渗透设施 infiltration facility使雨水下渗到土壤表层以下,以补充地下水的人工或自然设施。3.9透水铺装 permeable pavement可渗透、滞留和排放雨水并满足荷载要求和结构强度的铺装结构。3.10下沉式绿地 low elevation green space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3.11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渗滤、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包括入渗型、过滤型及植生滞留槽三种类型。3.12渗 井 infiltration well通过井壁和井底实现雨水入渗的设施。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

8、渗排管,渗排管周 围铺设砾(碎)石。3.13湿 塘 wet pond具有雨水调蓄(3.5)和净化功能的景观水体,湿塘可结合绿地、开放空间等场地条件设计为多功能调蓄水体。3.14雨水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通过沉淀、过滤和湿地植物的生物作用等方式达到设计目标的低影响开发设施。3.15调节塘 regulating pond以削减峰值流量功能为主,由进水口、调节区、出口设施、护坡及堤岸构成。3.16植草沟 grass swale收集雨水、处理雨水径流污染、排水并入渗雨水的植被型草沟。注:包括简易型和增强型两种类型。3.17渗管(渠) infiltration pipe/chann

9、el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3.18旱 溪 dry stream2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system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配合植物的营造模仿天然溪流形态,溪床呈蜿蜒线性布局,在雨季 用以盛水、传输、净化雨水的造景设施。3.19植被缓冲带 vegetation buffer zone建立在河湖、溪流和沟谷沿岸的具有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去除径流中的泥沙、有机质、杀虫剂和其 他的有害物质的植被带。3.2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initial rainwater removal facility利用一定方法或装置将降雨初

10、期污染物浓度高的径流雨水予以弃除的设施。4 基本要求4.1 海绵型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应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建立均衡布局、合理分区的海绵设施。4.2 建设项目海绵设施除应按照符合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深圳 市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过程监管。表 1 初期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划分标准表5 规划设计要点5.1 一般规定5.1.1 海绵型公园绿地设计应符合 GB 550142021 相关规定。海绵设施设计,应着重针对地形设计、园路及铺装场地设计、植物设计、土壤配制等进行重点考虑。5.1.2 公园方案设计阶段,应编制海绵城市专篇,填写自评价表和承诺

11、书,承诺满足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控指标,并将其一并提交规划和自然资源部门(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部门)和海绵城市建设主管部 门。34.3 海绵型公园绿地应符合 SZDB/Z 1452015 第 7 章的规定,合理确定公园绿地的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径流峰值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海绵型公园绿地可结合区域地形特点、排水防涝等要求建设雨水调蓄空间,消纳周边区域的雨洪水,但周边区域引入公园内的雨水径流水质等级应达到 C 级以上。当初期雨水径流水质达到 B 级及以上时,宜在引入公园绿地时增加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包括分流器、水平缝补、路缘石、树池等)或预处理设施(包括雨水花园、过滤设施等)。初期雨水

12、径流水质划分为四类水质等级,具体分类标准见表 1。水质等级下垫面平均COD(mg/L)平均TSS(mg/L)平均 TP(mg/L)A管理较好的公园绿地1001000.2B一般公园绿地1003001004000.20.5C公共建筑、道路等30080040010000.51.0D公园周边存在城中村、繁忙的市政道路、工业区、汽车修理厂、废弃回收站、农贸市场等(但不包括特殊污染源地区)80010001.05.1.3 公园绿地雨水利用应因地制宜,宜以入渗、景观水体和净化回用为主。土壤入渗率低的公园绿地应以受纳调蓄设施为主;雨水调蓄设施及形成的水面用作景观水体使用时,应进行系统的水利设计、结构设计、景观设

13、计以确保设施运行安全、环保、节能。雨水回用于景观水体补水时需对雨水进行处理, 应符合 GB 38382002 相关规定。5.1.4 公园内非机动车道路、人行道、林荫小道、广场、停车场、庭院宜采用透水铺装地面。新建城 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55%,改建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内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40%。5.1.5 公园绿地中调蓄水塘、湿塘、雨水湿地等海绵设施应设置警示标识和预警系统,保证平时使用 安全及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的发生。5.1.6 宜结合公园绿地标识标牌风格在各类海绵设施旁设置海绵城市理念宣传、海绵设施做法等科普 教育展示牌,普及海绵城市相关知识,提升全社会对海

14、绵城市的认知与参与度。5.1.7 公园绿地应根据深圳市建设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类型合理规划布局海绵设施。5.2 公园绿地海绵设施规划5.2.1 自然公园5.2.1.1 充分利用地形进行竖向规划实现雨洪管理,根据降雨时段和雨量等级对地形进行分级竖向设计,保持和利用现有的湖、渠、地形起伏等地形条件,保证公园枯、丰水期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园 区为达到水量平衡而进行的抽水排水工作。5.2.1.2 因地制宜,山洪水或汇水区域较大的公园,可考虑排水明渠、截洪沟、雨水管道、植草沟、 下沉式绿地等多种形式的汇合方式,减少或部分替代排水管道的作用。5.2.1.3 坡度超过 25的山体应结合山体汇流,设计截洪沟及

15、在山脚处设置拦洪沟,结合地形起伏设置雨水拦蓄设施、护坡和山体内设置水土保持措施。5.2.1.4 湿地宜在科学评估雨水消纳能力基础上,通过设计有效发挥涵养水源、调蓄雨水、净化水质、 生物保护等功能,实现雨水滞留渗透、储存利用等多种控制目标。5.2.1.5 根据不同地形与水体的深度合理搭配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等,让植物根系固着土 壤、利用植物枝叶截留雨水,以过滤地表泾流、抵抗流水冲刷。5.2.1.6 可利用雨水湿地,改善循环用水质量,通过土壤介质对再生水进行前期简单净化,再利用植 被对水体进行进一步净化。5.2.2 城市公园5.2.2.1 综合公园海绵设施规划应包含雨水滞留渗透、传输、受纳

16、调蓄设施等相对完善的径流控制体 系,实现削减流量、提升水质、防洪排涝、休闲游憩的综合效益。5.2.2.2 综合公园规划设计应避免在道路、广场设置排水口,宜将市政管线同海绵设施结合。5.2.2.3 应充分利用汇水区进行雨水收集,通过设置植草沟将汇水区径流全部引导至受纳调蓄设施, 作为公园水景的补充水源。5.2.2.4 条件适宜的综合公园可结合城市水系营造调蓄水塘,通过控制可调蓄的水位空间缓解行洪河道局部的排洪压力,并在水体交界处增加设置人工湿地,保证水体水质的长期稳定,提升外界输入与园 区输出水体质量。5.2.2.5 专类公园可结合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营造雨洪管理主题的特色主题园,传播径流控制

17、的 设计理念。5.2.3 社区公园5.2.3.1 社区公园宜考虑同时分担公园内部以及周边街道的地表径流,减少雨水直接进入市政管网。45.2.3.2 城市低洼区域、泛滥河道周边等特殊位置或处于汇水区径流汇集末端位置的社区公园,宜设 计可应对较大暴雨强度的调蓄设施。5.2.3.3 新建或改造社区公园内下沉式绿地比例宜根据汇水范围或具体情况确定。5.2.4 线性类公园5.2.4.1 利用一定宽度的廊道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应以滞留渗透、传输为主导。使用透水铺装、下 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滞留渗透设施,以及植草沟、旱溪等传输设施。5.2.4.2 宜在紧邻街道一侧沿人行道设置植草沟,承接外侧路面径流,每段长

18、度不低于 30 m,末端连接雨水花园,对路面径流进行二次处理。5.2.4.3 宜结合河网水系发挥防洪排涝功能,减轻暴雨时期河网水系超负荷的雨洪流量。5.2.4.4 设计宜保留原生的沼泽湿地,最大化发挥天然湿地储蓄洪水的能力。5.2.5 点状类公园5.2.5.1 结合市政设施、文体设施、学校、商业、办公等空间进行的公园化建设在保障使用安全和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有效收集建筑屋面与场地的径流雨水,源头削减建筑与场地雨水径流量, 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并衔接市政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5.2.5.2 点状类公园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场地设计与建筑布局,保护并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地、坑

19、塘、沟渠等低洼地,优化绿地、建筑与不透水场地的空间布局及竖向关系,使建筑屋面、道路、 广场雨水径流就近汇入绿地,进行分散控制或集中消纳,控制或减缓雨水排放市政管网。入绿地或景观水体,控制和减少其直接排入市政管网量。场地雨水径流在进入绿地前应采取措施进行污染物截留净化,宜分散进入绿地内海绵设施,如集中进入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措施。5.2.5.4 点状类公园内道路、广场应优化道路坡向、道路路面与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承接雨水的绿 地区域,其标高宜低于广场和道路,便于雨水径流汇入绿地。5.2.5.5 设有地下空间的点状类公园,应明确地下空间范围线。地下空间顶板覆土层应满足植物健康 生长和场地雨水滞蓄的需

20、要。5.3 单项海绵设施设计要点5.3.1 渗透设施布局5.3.1.1 渗透设施布局宜与建筑、园路、活动场地、停车场的规划同步进行;采用透水铺装,合理确 定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的位置与平面布局规模。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2。表 2 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55.2.5.3 建筑屋面和场地路面雨水径流宜通过雨落管断接、地表径流断接、管道截留等方式,就近排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透水铺装步道广场停车场铺装形式依据设计需求雨水渗透绿色屋顶屋面坡度2%,50%的屋顶满足负荷条件的屋顶,屋面绿化最低负荷1.0 kN/m2简单式屋顶绿化混合式屋顶绿化花园式屋顶绿化滞留雨水雨水渗透表

21、2 渗透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续)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下沉式绿地地势平坦符合土壤渗透条件,且土壤渗透率410-6 m/s 时,均可设置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2,则沿铺装地面边界设置下沉式绿地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在 1:31:2 之间,整体下调绿地高程设置下沉式绿地若绿地与汇水区面积之比1:3,则将下沉式绿地与透水铺装、雨水花园及传输、受纳调蓄等设施整合设置滞留雨水雨水渗透生物滞留设施建筑周边绿地(连接落水管或导流槽) 活动场地边界绿地活动场地内部绿地停车场边界绿地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人行道绿化隔离带设施面积为拟定不透水汇水区面积的5%10%形式灵活,长宽比3:1滞留雨水

22、净化雨水雨水渗透渗井不容易发生坍塌、滑坡的场所地形坡度宜15%不应对构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的基础产生影响渗井地形坡度宜15%雨水渗透5.3.1.2 透水铺装符合下列规定:a) 公园绿地中的轻型荷载园路、人行步道、广场用地、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易积水点等硬化 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b) 根据透水面层的不同,透水铺装可分为透水砖、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沥青混凝土三种形式, 透水铺装应用方式见表 3;c) 透水铺装做法应符合 DB4403/T 242019 相关规定,典型构造见图 A.1;d) 透水铺装坡度不宜2.0%。当透水铺装坡度2.0%,沿长度方向设置隔断层,隔断层顶端宜设 置在透水面层下 2

23、 cm3 cm,隔断层可采用16 mm 的 HDPE 或 PVC 防渗膜或者混凝土;e) 土壤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f) 透水垫层厚度不宜150 mm,孔隙率不应30%,透水垫层厚度应根据蓄存水量要求及蓄存雨水排空时间确定。透水垫层应采用连续级配砂砾料、单级配砾石等透水性材料。单级配砾石垫 层的粒径宜为 5 mm10 mm,连续级配砂砾料垫层的粒径宜为 5 mm40 mm;g) 透水找平层渗透系数应1.010-4 m/s,厚度宜为 20 mm50 mm。找平层宜采用粗砂、细石、透水混凝土等材料;h) 当透水铺装基层土壤不允许土壤入渗,砂滤层与基层土壤间应设

24、置防渗层;i) 透水砖渗透系数宜1.010- 2 cm/s;孔隙率20%;抗压强度35 MPa,抗折强度3.2 MPa;j) 透水水泥混凝土宜采用高强度等级的矿渣硅酸盐水泥;停车场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 100 mm 150 mm,园路水泥混凝土厚度宜为 150 mm300 mm;孔隙率为 15%21%;k) 停车场透水沥青厚度宜为 50 mm100 mm,园路沥青厚度宜为 100 mm150 mm;孔隙率16%。6表 3 透水铺装应用方式铺装形式主要园路次级步道广场小型活动场地停车场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砖风积沙透水砖植草混凝土孔型砖加碎石嵌草铺装加固砾石注:“”为宜选用,“”为不涉

25、及。5.3.1.3 绿色屋顶符合下列规定:a) 设计应满足 JGJ 1552013 的规定;b) 宜包括普通防水层、耐根穿刺防水层、保护层、排水层、过滤层、基质层、植被层,屋面坡度20%时应设置防滑构造,沿山墙和檐沟部位应设置安全防护栏,花园式屋顶绿化屋顶坡度不宜10%,典型构造见图 A.2;c) 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可采用导流罩或鹅卵石(砾石)槽。5.3.1.4 下沉式绿地符合下列规定:a) 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壤排水性良好的场地,确保雨水下渗速度较快,对植物生长有利,且不易 滋生蚊虫;b) 下凹深度为 100 mm200 mm,实际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进一步确定;c) 应

26、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应高于绿地 50 mm 100 mm,且低于相应路面,其典型构造见图 A.3;d) 种植土底部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1 m,应在种植土层下方设置滤水层、排水层和厚度1.2 mm 的防水膜;e) 边缘距离建筑物基础3 m 时(水平距离),应在其边缘设置厚度1.2 mm 的防水膜;5.3.1.5 生物滞留设施符合下列规定:a) 包括进水设施、存水区、覆盖层、土壤层、种植层、砂滤层、地下排水层、溢流设施,典型构造见图 A.4;b) 单个生物滞留设施的集水面积不宜0.5 ha;c) 底部土壤渗透系数应4-6 m/s10-6 m/s,地下水

27、位及不透水层深度1.20 m;d) 应设置配水设施,使雨水顺畅、均匀地流入雨水花园,不对土壤造成冲蚀;e) 存水深度宜设置为 10 cm30 cm;雨水花园存水区四周设置2:1(H:V)边坡;f) 应设置 5 cm10 cm 覆盖层;g) 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口设置保证其最大存水深度。5.3.1.6 渗井符合下列规定:a) 不应对其他构筑物、道路、管道等设施的基础产生影响,当渗透井管与道路及管道基础之间的 距离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防渗层隔断蓄水层与基础;b) 底部距地下水位或不透水层应0.6 m,渗透井管下层土壤渗透系数宜为 4-6 m/s10- 6 m/s110-3 m/s;c) 建造渗透

28、井管的地形坡度宜15%;7d) 宜采用分散式、多点进水的方式,宜采用渗透集水井或集水渗透检查井进水;e) 应设置溢流设施,溢流设施应保证渗透井管的有效蓄水容积;f) 公园雨水井可采用渗透井形式,雨水管采用渗透管形式,通过地表、渗管和渗井多层次立体渗 透,达到加快地表水入渗和吸收的作用,渗井典型构造见图 A.5;g) 底部应设置沉沙室,沉沙室深度宜0.2 m;集水渗透井宜设置截污挂篮;沉沙室上部应设置渗水区,渗水区外宜采用砾石,砾石外层宜采用土工布包裹;h) 渗透管宜采用穿孔 PVC 或 HDPE 管、无砂混凝土管或排疏管等透水材料。渗透管直径不应150 mm,渗透管铺设坡度为 0.5%2%;i

29、) 渗透检查井的间距不宜大于渗透管管径的 150 倍;j) 渗透检查井出水管标高应高于进水管口标高,但不应高于上游相邻井出水管口标高;k) 不宜设置在行车路面下,设在行车路面下时覆土深度不应0.7 m。5.3.2 存储设施布局5.3.2.1 宜在地形现状集水区,结合水景营造或雨水调蓄的需求合理布局,如有水质处理需求可选择 应用雨水湿地,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4。表 4 存储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湿塘、雨水湿地结合园内封闭性水体设置园内水体与外环境水体交界处(当园内水体与河道连通时)园内水体下游位置(处理外排水质)汇水区末端单独设置依据现状设置,布局形

30、式灵活,湿地单池长度50 m 湿地床长宽比控制在 5:1 以内,潜流湿地在 3:1 以内,具体规模依据水量与水质处理要求、植物种类、造景需求确定净化雨水受纳雨水调蓄水量蓄水池宜设置在室外地下或者地下室中蓄水池设置于地下室时,应与地下室同时施工,其进水、溢流、放空、回用管道应与地下室给排水管线协调布置可在山下建蓄水池,蓄水池雨水在非雨季时可利用削减峰值集续利用雨水雨水罐结合建(构)筑物设置依据建筑布局设置,与雨落管连接集续利用雨水蓄水模块安装在地下,可结合绿化,道路,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地等地下设置在确定了蓄水量后,模块系统按照蓄水量的 105%确定, 在挖掘方面,若是考虑蓄水就需要在模块系统的

31、四周包裹起防水材料,同时在四周回填软性土,填土的宽度为 50 cm,在模块系统的上层需要添加土工布,然后覆土,覆土厚度在 30 cm90 cm 需要预先预留管路临时储存雨水5.3.2.2 湿塘、雨水湿地符合下列规定:a) 宜结合调蓄水塘布置雨水湿地,将雨水湿地同预处理前池、净化沉淀池等景观设施进行整合, 使其作为园内水体自身循环的过滤系统;b) 宜延长雨水在湿地中的滞留时间,保证与植物及填料层过滤基质进行充分接触;c) 雨水湿地的调节容积应在 24 h 内排空;8d) 雨水湿地应根据汇水区面积、蒸发量、渗透量、湿地滞流雨水量等实际状况计算其水量平衡, 保证在 30 天干旱期内不会干涸;e) 雨

32、水湿地宜包括以下构造: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 护通道等,典型构造见图 A.6;f) 雨水湿地地形坡度宜2%,存水深度为 15 cm30 cm,存水区边坡2:1(H:V);g) 当雨水湿地底部土壤渗透系数1-7 m/s10-7 m/s 且高于地下水位时,应设置防渗层。5.3.2.3 蓄水池符合下列规定:a) 无景观水体可利用的建设项目,无法达到径流量控制目标时,可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因地制 宜设置地下蓄水池,典型构造见图 A.7;b) 可采用模块式雨水回用系统建设蓄水池。5.3.2.4 雨水罐符合下列规定:a) 应结合现场建设条件,确定雨水罐安装部位及形式,典

33、型构造见图 A.8;b) 雨水罐容积大小,应结合场地条件、海绵设施建设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并经工程计算确 定,符合 SJG 382017 要求;c) 雨水罐多选用成型产品,可分散设置;d) 雨水可从水桶底部放水直接使用;e) 外露管段长约 60 mm。5.3.2.5 蓄水模块符合下列规定:a) 在设计蓄水模块时,要适当地增加镂空空间所占比例可95%;置工作,以便可以充分储存雨水资源。5.3.3 调节设施布局5.3.3.1 宜在雨水径流较大区域设置,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5。表 5 调节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5.3.3.2 调节塘符合下列规定:a) 宜利用

34、现状或适当整理地形进行布置,考虑与径流传输设施的连接,典型构造见图 A.9;b) 为非永久性的景观水体,长宽比设置同湿塘,塘底部铺设草皮,应对较大规模的降雨事件,将 雨水暂时滞留 2 h 到 36 h 后缓慢排放,可附加设置雨水湿地与预处理设施。5.3.4 转输设施布局9b) 结合土工布和防水布,同时在结构内部设置要做好水泵、检查井、进水管以及出水管等位置布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现状汇水谷地、冲沟末端依据现状设置,长宽比2: 1 或 3: 1,布局形受纳雨水山麓区集水洼地式灵活调蓄水量调节塘现状鱼塘或其它水体设计用地局部汇水区末端可与雨水湿地整合布局,提升水处理能力,湿地面积不小于塘

35、的 10%净化雨水坡地低势区域不低于 4:1 的缓和植被边坡河谷地段或河道附近区域具体规模依据水量平衡和造景需求确定5.3.4.1 转输设施可起到直接控制径流量的作用,其布局宜直接与建筑落水管或铺装地面连接,将雨水引导至低处集水区;或者先结合建筑、广场布置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过量的径流再经传输设施导 向下游集水区,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6。表 6 转输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植草沟人行道绿化隔离带车行道绿化隔离带道路、活动场地与建筑之间的带状绿地(连接落水管)游步道边缘带状绿地坡地与道路交界处带状绿地停车场边界带状绿地停车场内绿化隔离带底边宽度 0.

36、5 m2.5 m,顶边宽度在方案深化阶段依据设计流量确定设施面积为拟定汇水区的 15%以内传输雨水净化雨水雨水渗透渗管(渠)地下水位较低区域传输流量较小区域距离建筑物基础3 m(水平距离)的区域设置植被浅沟、沉淀池等预处理设施补充地下水旱溪现状汇水谷地、冲沟场地中过于潮湿、干燥、背阴而不适宜生长植被的位置线性布局,溪床宽度依据现状条件确定传输路径多为曲折蜿蜒形态,与周边环境融合传输雨水雨水渗透缓解表层土壤侵烛5.3.4.2 植草沟符合下列规定:a) 植草沟包括简易型和增强型两种,断面形式宜采用倒抛物线形、三角形或梯形。植草沟结构层 由上至下宜为种植层、土壤层、砾石层,典型构造见图 A.10;b

37、) 植草沟植被高度宜控制在 100 mm200 mm;c) 简易型植草沟坡度宜为 1%5%,增强型植草沟坡度2%;d) 简易型植草沟地下水位及不透水层埋深应0.60 m。增强型植草沟地下水位及不透水层埋深 1.20 m,土壤渗透系数为 410- 6 m/s110-4 m/s;e) 主园路植草沟面积宜为服务道路面积的 1/4,宽度为汇水道路宽度的 1/4,每段长度为 6 m 15 m;对于以步行,游览为主的道路,植草沟面积宜为服务道路面积的 1/4,宽度为汇水道路宽度的 1/4,不宜0.4 m;f) 不透水铺装广场,植草沟面积宜为广场面积的 1/4,宽度宜为 1.5 m2 m;透水铺装广场,植草

38、沟面积为广场面积的 1/81/10,宽度不宜0.6 m。5.3.4.3 渗管(渠)符合下列规定:a) 渗管(渠)应设植被浅沟、沉淀(砂)池等预处理设施,典型构造见图 A.11;b) 渗管(渠)敷设 b1 值、h1 值及坡度应根据过流能力经计算由设计人员确定满足排水要求,B 值、H 值应根据蓄渗容积经计算由设计人员确定;c) 穿孔收集管可采用 UPVC、PPR,双螺纹渗管或双壁波纹管等材料,管径大于 DN150,开孔率应控制在 1%3%之间,无砂混凝土的孔隙率20%;d) 渗管(渠)四周应填充砾石或其他多孔材料,砾石层外包透水土工布,土工布规格 200 g/m2 300 g/m2,土工布搭接宽度

39、不应少于 200 mm。105.3.4.4 旱溪符合下列规定:a) 基于现状谷地、冲沟或斜坡进行布置,依据场地现状、设计需要增加跌水、汀步等设施,也可 人工挖方构筑,典型构造见图 A.12;b) 断面多为抛物线形,以卵石铺设的干涸溪床为主体,宽度应大于其深度,依据现状条件确定, 比例适宜控制在 2:1,粗糙石块铺设在底部,小卵石铺设在边缘;c) 设置蜿蜒的溪床路径,上游入水口、转弯处增加溪床宽度,铺设粗糙卵石,下游出水口增加床 底宽度,铺设细卵石;d) 下垫面可铺设透水土工布,上面用砂或砾石覆盖;e) 溪床中央种植草本植被,两侧可增加乔木、灌木,植物选择参考雨水花园。5.3.5 净化设施布局5

40、.3.5.1 净化设施应结合场地条件设计,当规模不能达到径流污染控制要求时,应在前端设置预处理设施。主要控制渗透面积、渗透系数、过流量等影响净化效果的项目,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见表 7。表 7 净化设施布局基本要点与主要功能表设施类型布置位置平面布局主要功能植被缓冲带公园绿地、带状绿地的临时区域道路林带与湿地结合,坡度宜为2%6%滞留雨水净化雨水初期雨水弃流设施屋面雨水的雨落管、径流雨水的集中入口等海绵设施的前端底坡坡度不宜0.1%净化雨水环保雨水口设置在道路或地形低洼处横坡坡度不应1.5%截污、过滤、渗透功能5.3.5.2 净化设施出水标准应满足最终受纳水体环境容量、功能定位及环评要求来合

41、理确定。5.3.5.3 植被缓冲带符合下列规定:a) 适用于公园绿地、带状绿地的临水区域,典型构造见图 A.13;b) 可采用道路林带与雨水湿地相结合的形式,宜采用低坡绿地,坡度宜为 2%6%,宽度不宜2 m。5.3.5.4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符合下列规定:a) 初期弃流方法宜采用容积法弃流、小管弃流(水流切换法),典型构造见图 A.14;b) 弃流雨水宜就地处理,或直接排至建设红线外市政管网系统。5.3.5.5 环保雨水口符合下列规定:a) 能处理汇水面内 10 mm 的初期雨水,初期雨水的污染物去除率应70%(以 SS 计算);b) 宜具有防蚊虫、防老鼠、防止垃圾直接扫入雨水管道的功能。5.

42、4 植物选择与设计5.4.1 因地制宜,统筹绿色雨水设施植物设计,宜结合雨水设施水位变化、排空时间、土壤饱和度等 生境条件选择适生植物,海绵城市绿地建设推荐植物种类见表 B.1。5.4.2 优先选择乡土植物,以及抗逆性强、耐粗放管理的植物种类。5.4.3 长期积水区的植物,优先选择有净化作用的水生植物。5.4.4 短期积水区植物考虑雨季能耐涝、旱期能耐旱。5.4.5 斜坡区的植物需有一定的耐涝能力,且根系发达、抗雨水径流冲刷。115.4.6 缓冲区无滞留雨水的功能,对植物的耐涝性和净化功能要求较低,优先选择成活率高、维护简 单、观赏性强的植物。5.5 土壤及垫层配制5.5.1 海绵型公园应有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包括区域滞水层分布、土壤种类及其相应的渗透系数、 地下水动态等。5.5.2 确定建设区域内土壤及地下水资料时,应以雨季地质勘察资料为主,旱季地质勘察资料为辅。5.5.3 土壤的理化性状符合绿化种植土标准,并满足雨水渗透的要求。对绿地内原有适宜栽植的土壤, 应加以保护并有效利用,对不适宜栽植的土壤,应明确改良技术措施。5.5.4 应做好公园绿地日常土壤管理工作,减少对土壤的机械压实,定期中耕松土,保证雨水入渗速 度和入渗量。5.5.5 应通过土壤改良和表土保护保持土壤渗透性能,新建公园土壤渗透系数不低于 5-6 m/s10-6 m/s,改建公园绿地土壤渗透系数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