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政府全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区位于市市区东部,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受人类工程活动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区内废弃矿山、废弃矿井有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为切实做好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在实施市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方案。 一、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年,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国土资源部门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要求,预防和最大限度的减少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针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特点,我区
2、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积极主动地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间断巡查和排查,特别是抓好强降雨后检查管理力度,真正把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位、落实到人。并按照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要求,及时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两卡”发放等各项制度的落实。由于措施到位、落实到位、责任到位,在强降雨多、闪电雷击频繁等恶劣天气下,辖区内没有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没有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二、年度辖区内地质灾害趋势及防治措施 我区局部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致灾地质条件已经具备,在汛期降水量较大以及其他人为工程活动诱发条件下,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 我区正常年份雨季于6月中、下旬开始,9
3、月底结束,其间为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据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记录,汛期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为主。 我区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分布如下: (一)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西侧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长约250米,由冲积物组成。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但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
4、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崩塌体滑落路线上采取建立挡土墙、植树造林或建立缓冲坡等措施,以消减崩塌体势能; 五是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如遇险情及时通知受威胁居民进行避让。 (二)山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1.山中部危岩体位于山的中部,公路的南侧边坡,山坡坡度为8085度,局部呈“倒坡”,潜在崩塌体高约56米,宽约23米,厚约2米,体积约为3036立方米。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呈水平、垂直分布,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道路上的行人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街道办事处 2.山西坡不稳定边坡,位于水利局宿舍东侧山西坡,山坡坡度约
5、为75-80度,局部可达85度,不稳定边坡高20-22米,长约77米。受人工开挖、风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部分危岩基本脱离母体,破碎严重,在降雨及地震等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小区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域内建设单位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堵塞滑坡裂缝,在后缘开挖排水沟,防止雨水沿裂缝下渗; 五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六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三)坡危岩崩塌滑坡地质灾害 坡危岩崩
6、塌滑坡地质灾害位于中井村南侧,山公园对面。山体由于开山修路,对边坡进行过切坡,使两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015米,岩层岩性主要为厚层奥陶系马家沟组灰岩,受地质构造及风化作用影响,岩石破碎,因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随着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有掉块现象,存在失稳可能,对道路及车辆人员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工业区管委会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
7、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四)山北坡不稳定边坡地质灾害 山北坡人工削坡位于山西北侧,山坡坡度约为70-75度,局部可达80度,坡体体高约15-20米,最高约25米,长约200余米。区域前期曾开展过破损山体治理工程,近期受人工开挖及降雨等因素影响,边坡坡面上形成高陡边坡,坡顶裂隙发育,在降雨作用下,存在失稳可能,对下方施工人员及车辆等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对崩塌体进行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采取有
8、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五)山人工削坡及渣土堆坡 山的中西部、西部、西南部(政法学院内),存在三处安全隐患点: 1.山的中西部,危岩体位于山坡中部,山坡坡度约为60-70度,危岩体体积约为20-30立方米。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危岩体坡顶裂隙发育,裂缝宽度0.005-0.02米,在降雨作用下,坡体前缘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操场上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山的西部,由于长时间堆放建筑垃圾,形成巨大渣土山,堆体坡度约为70-75度,坡高5-10米,长约为400米。坡面无排水设施,坡体外侧主要在土质边坡上修建了毛石挡土墙,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局部毛石挡土墙已出现破损及开裂,在降雨及震动影响下
9、,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3.山的西南部,边坡由人工切坡修建而成,坡体坡度约为65-70度,局部可达75度,坡高3-5米,长约为198.5米。边坡主要由基岩及其风化层组成,坡面无排水设施。由于未对坡面及坡顶进行有效的处理及处理不到位,坡面危岩分布,受降雨等因素影响,坡面可能产生失稳,对下方的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省政法学院 防治措施: 一是划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并予以公告,加强监管;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 三是对危石进行人工卸载; 四是在滑坡前缘设明显警示牌,使过往行人、车辆等严加防范; 五是对难以实施治理工程的滑
10、坡危险区,采取必要搬迁避让措施; 六是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杜绝灾害隐患。 (六)采空塌陷地质灾害 废弃矿井,由于铁矿开采后,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造成山体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现该处废弃矿井已多次出现采空区塌陷地质灾害,形成的崩塌体立面高约35-40米,长约50-60米,陡崖上部还存在贯穿东西方向裂隙,且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崩塌体前缘堆积崩塌物,体积约600-800立方米,崩塌巨石呈方形,最长约3米,宽约2米,厚约2.5米。在崩塌体的前部分有6处2层楼房,人口约12人,崩塌物距对楼房仅5米,对附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监测、防治责任单位:龙洞街道办事处 防治措施: 一是设立地质灾害
11、易发区警示牌; 二是建立群测群防体系,定人定时监测,雨季加密监测,发现险情、灾情及时上报; 三是对小型崩塌、滑坡体实施人工排险; 四是采取必要的避让措施,制定好撤离计划。 三、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落实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辖区地质灾害实际状况,制定区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同时对存在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的会同相关部门,拟定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有条件的组织进行一次应急预案演练,以确保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若遇突发性地质灾害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及时到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处
12、理,同时做好险情、灾情上报工作。 (二)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工作。按照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在乡镇国土资源所推行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继续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建设。落实责任,扎扎实实抓好“五到位”工作,即: (1)对辖区内居民建房,地质灾害隐患简要评估到位; (2)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群测群防员联系到位; (3)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巡查到位; (4)对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材料发送到位; (5)发生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预案和人员到位。 (三)落实汛期值班制度和灾害速报制度,保证防灾信息畅通。认真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群测群防网络,落实险情巡查、灾情速报、汛期24小时值班等制度。对辖区内
13、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重点地段,要指派专人监测,汛期各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以及值班人员要保证手机24小时开机,重要岗位实行主副制度,并切实安排好节假日应急准备工作,确保有足够的应急力量随时启动应急预案。如遇突发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必须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迅速报告,并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展开调查,及时主动地向区政府和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在区政府统一指挥下,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认证负责地进行应急处理。同时,进一步做好“两卡”的填制和补发工作,并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真正明白怎样防灾、如何避险。 (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加强对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重点地质灾害隐患
14、点的跟踪管理,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的修路、建房、开矿、取土等工程活动,必须事先做好地质勘查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设计、施工,杜绝人为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因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有关单位要将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责任落实到人,组织好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五)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合理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对规模较小、危害较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应急排险,消除隐患;规模较大、危害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勘查的基础上实施工程治理;防治迫切,但治理
15、技术难度大、经济上不合算、自然条件不适宜居住的,应实施受威胁人员搬迁避让。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处于易发区内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委托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的单位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未做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项目,政府将不予办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手续。此外,建设单位要对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和地质灾害进行治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项目周围破损山体整治方案,治理破损山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建设活动中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保护,坚决杜绝挖坡建房、修路,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
16、全放在首位,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要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要将各灾害危险点的监测和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负责人,务必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 (二)确保经费到位。按照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积极完成辖区内地质灾害治理、受威胁村民搬迁和废弃矿井治理工作。同时,按照“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因地制宜,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投入地质灾害防治和废弃矿井治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运用广告、标语、宣传画等形式,宣传地质灾害防灾知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防灾抗灾能力。自6月1日开始,各相关单位可通过卫视晚间新闻、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天气预报栏目的天气预报节目或登陆地质环境信息网,收听、收看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达至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做好监测、巡查、预警和防范工作。第11页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