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分析第一部分 试题总体评价2011年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三大特点:一是指导性强试题完全是按照2010年考试大纲命制,紧扣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贴近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考点全部来自考试大纲范围,考查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不仅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更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第18题考查学生对时事要闻进行思辨的能力。二是时代性强这套语文试题从选材到设题立意都充分体现出三大关注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人生的命题思想。比如作文题的设置,“蛤蟆爬高比赛” 的寓言故事,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包含较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认准目标,专心致志”“人生路上不必在乎大多的流言蜚
2、语”“欲成大事,必要持之以恒”“缺陷亦可成就大事”“耳聋目明”。我们的考生面对这一“话题”,人人有话可说。第二大题说明文的选材“低碳消费”,在当下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也是一种消费时尚,这对青年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现实有着积极意义。三是难易适中从整套试题的选材,题目的设置上来看,命题者都注意到知识深浅难易度;从考生答题的失分来看,这套语文试题面目熟悉,考生的得分约占全卷(150分)的63%。这是较为理想的测试结果。如果要说出的美中不足,我们认为第五大题第14、15小题考查词句的含义题量过大,择取其一则可;第六大题20题病句修改设题不严谨,将“修改为”字眼表述为“修改
3、意见”可能更好些。第二部分 各道试题评析与考试质量分析 一、语言基础知识识记 第1题: C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理科得分率相差不大,文科43%,理科38%。多数学生选B,“甫定”误读。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中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的具体要求,而所用素材一是教材中出现的;二是现实生活中常用却极易误读的。3指导意义: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音识记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把语音和语义结合起来综合判断的能力及联想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课内外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具体要求。4关于本题:许多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出错,主要原因是平时对字音识记不准积累不够。第2题:B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11.82%,理科10.95
4、%。大多数学生选到了A,少数选到了D 。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中“正确使用的词语(包括成语、熟语)”的要求,主要考查成语的使用,都是容易误用的。3指导意义:解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重视平时积累,对不熟悉、不了解的成语要弄清词语意义、用法规范、感情色彩,切忌不求甚解或望文生义;二是结合提供的语境去辨别有关成语的运用,特别是注意从词语与语境之间的使用对象、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特定情境等方面加以判别。4关于本题:很多同学一知半解,望文生义,例如对“交相辉映”“刮目相看”的理解就存在这样的情况。另外,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不够,不理解题中“鹿死谁手”的意思。得分率过低的结果,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深刻反思。这类易
5、误用的成语,我们平时复习时做过相应的练习,结果还是不理想,到底是我们讲得不透彻,还是学生最基本的语言素养的匮乏?第3题:A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38.09%,理科36.59%。BCD均有学生选到。2题源探究:此题源于考纲要求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这道题只考查对病句的辨析,所用语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涉及多种语病,主要考查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语言的能力。3指导意义:辨析并修改病句有六大类。一是语序不当,二是搭配不当,三是成分残缺或赘余,四是结构混乱,五是表意不明,六是不合逻辑。在答题的时候学生应结合具体语境,仔细辨别。4关于本题:此题主要涉及病句专题中“不合逻辑”“成分残缺”“两面对一面”。 第4
6、题:B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65.73%,理科70.46%。选错的学生选到了A或C。2题源探究:此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3指导意义: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不考虑前后文的语义衔接。4关于本题:该题得分率较高。该题逻辑关系相对明显。基础知识教学建议:1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识记与运用能力的训练,对常见的字音和字形要认真辨识,读准音,尤其是多音字。2写准字,尤其是形近字。3理解常用的词语(包括成语)意义,要注意语境中的动态意义。4对病句,要掌握六种基本的病句类型,尤其是能指出病句的基本特征。5重视阅读,加强语感训练,这对辨析病句和衔接语句大有裨益。6汇编近年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 二、第二大题:
7、说明文阅读理解第5题:D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89.09%,理科88.80%。2题源探究:此题考查学生对问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分析的能力。3指导意义:对概念或重要词语的理解应抓住其本质,并与文意核对。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理解不到位。4关于本题:该题较简单,得分率较高。个别选错的学生是由于没有看清楚原文的细节。第6题:D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34.55%,理科31.39%。2题源探究:此题主要涉及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重在考查学生依据文章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3指导意义:本知识点,学生常犯的错误是钻牛角尖、抠字眼,不从整体理解句意,不会整合信息。4关于本题:有相当
8、多的学生选B。选B的学生没有注意理解文中相关语句的含义,断章取义。第7题:C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83.73%,理科79.41%。2题源探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是考查根据文章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推断和想象其他内容。3指导意义:做题时必须把握好文章所提供的已知内容和材料,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推断和想象,指向性要明确,不能生套或强加联系。4关于本题:A项中的“必将完全取代”,D项中的“就不会产生”太绝对,C项中的“显示屏将越来越小”不合逻辑,学生一般都能进行判断。教学建议:1指导学生掌握说明文阅读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2强化训练近年高考真题。 三、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理解
9、第8题:D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50.91%,理科46.49%。2题源探究: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这是考纲上的要求。3指导意义:本题所考查的4个词均属常见。 4关于本题:D项中把“崇”解释为“高”,结合上下文的对话内容就很容易得出应翻译为“崇尚”。第9题:A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42%,理科38.80%。2题源探究:这道题要在读懂所给文言文段的基础上,筛选文章信息,并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归类,涉及对理解、筛选、分类整合等多方面能力的考查。3指导意义:只要吃透题目要求,正确分类,一一对应,解决这道题还是很容易的。4关于本题:这类题目一般有两种常见错误:一是与题目要求的“
10、议论持大体,有清望”不对应,二是对象不是题目提到的主人公。第10题:C1抽样调查得分率:文科68.64%,理科63.90%。ABD均有学生选到。2题源探究:针对文言文段的阅读,考纲中还有这样的要求: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3指导意义:很显然,此题正涉及这些方面,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做出判断。4关于本题:做此题,关键是对文段的表面意思及较深层次的内涵都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准确把握事件、人物及相关评价。C选项,应该说经过仔细对照原文理解还是可以做得出来的,虽说学生的得分率不算低,可是还有很多学生读不懂文本。教学建议:1文言文一定要回归课本,夯实文
11、言基础知识,重点篇目要落实翻译,切忌急功近利,抛开课本搞题海战术。2指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四、第四大题:文言翻译、古诗鉴赏和默写第11题: 文言文翻译,分值10分。1试题评价: 难度适中:本文选自明史耿九畴传,常练的人物传记题型。 此次要求翻译的两个句子,其关键词例如“便宜”“去”“市”“引”“乃”大部分可以在课内找到出处,这体现了学以致用、课内与课外结合的命题原则。2考试情况分析: 此题平均得分约6分。全体学生得满分不到20人,得8分(含8分)以上的约有15%,得0分的7%,其中试卷上一个字也没有的约5%,另外约30%虽回答了题目只得25分。第一题学生主要失分在不能准确译出“宿”“诣阙”
12、的意思,分别译为“住宿”,“去官”译为“去做官”,或者略过不译。第二题的“市”译为“到市场”,“寝”译为“睡觉”“休息”,另外“引宋苏轼谏神宗”有少部分学生译为“带领苏轼去谏神宗”,这篇文言文出的是明史,宋朝的苏轼,学生的文化常识和意识薄弱。教学建议: 加强学生做翻译题时找关键词,找赋分点的意识。因为此次考试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只译出句子大意,而没有采中赋分点的。例如他们把第1小题的“场民数千人诣阙乞留”译为“在场的数千百姓请求他留下来”,这样就把关键词“诣阙”漏掉了。 加强学生在做翻译题时的语境意识。加强在做文言文或古诗鉴赏时要有文化常识意识。第12题: 诗歌难度适中,题目设置合理,符合学生
13、的阅读实际。本题8分,抽样平均分约5分。第1小题学生答得不太好,大部分学生不能找到诗眼是“独”“独宿”,有找到的学生只是写出所表达的情感,不懂前两联写“独宿”之景,没有较完整的表述,因此只得2分。学生答以下答案“悲、行路难、伶俜、忍、强移、栖息”居多。其实这首诗统领全诗的词不难找,第一题目已提示,第二统领全诗的词从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找,从内容上正是因为独宿的环境和所见所闻才抒发情感。但学生不理解或不懂才出现五花八门的答案。第2小题,答得较理想,得分区间在3-4分。教学建议:1继续加强诗歌关键词、诗眼、文眼赏析的教学指导。2继续加强诗词的鉴赏能力的指导。第13题:名篇名句填空都是课内的,二选一,多
14、数学生选了第一题。答题情况不够理想,只有20%学生得满分,大部分学生得2-4分,不少同学得0分。主要失分原因:一是同音字误写,如把“又闻子规啼夜月”的“规”写为“归”,“夜月”写为“月夜”。二是背诵出错,如把“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写成“六十者可以衣帛矣(食肉矣)”或“七十者可以衣帛矣(食肉矣)”,“畏途巉岩不可攀”的“巉”不会写,“岩”写成“沿”。究其原因主要是不理解原文的意思,死记硬背。今后应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精确记忆,平时要注意书写。 五、第五大题:散文阅读理解难度适中,文章不难理解,大部分答案能从原文找出原句原词回答,但学生得分情况并不理想,平均分在11分左右。第14题:平均
15、得分2分左右。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对“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在文中找出答案。对 “力量”的解释,少有学生回答出“敢于面对失意的现实,回归平凡”,多数学生的答案跟“包容”的解释雷同,或者直接就答:这种力量是包容。解释不确切,所以失分。第15题:平均得分4分。该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从学生的答题来看,第一小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清风”的比喻义,只机械地抄原文的一些语句,绕来绕去,结果对句子一点也没解释。第二小题,大部分学生能从原文找到答案,一小部分学生没解释清楚“循环”。 第16题:平均得分4分。本题考查的是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五个小点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只要学生加以
16、提炼,便可得出答案。只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答出其中的一两点。而且,学生的答案不概括,没有层次。第17题:该题属于难度较高的题目,6分的题平均得分是3分左右,有效地体现学生分析理解回答能力的高低。大部分学生把原文的一些句子拼凑起来,没能准确地理解“淡”的内涵,只简单地回答出:“淡”的滋味可贵。没有说清楚“为什么”。有少数学生写自己对“淡”的看法,而非作者的,造成失分。总之,现代文阅读题的得分率不高,但能够有效地考察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更有效地考察学生整合文章信息和表达的能力。较多学生出现一个怪现象,题目的答题要点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出来,但是下笔回答表述的时候却没能把自己所想的
17、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造成“词不达意”的现象。整合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答题情况不理想也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面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阅读鉴赏训练。教学建议:加强学生对作品整体把握、全面认知的意识与能力;加强审题意识,首先要指导学生读懂文章,其次是要让学生读懂题目的要求及其指向性;加强对文中材料进行转述表达的组织概括能力;加强采点得分意识。 六、第六大题:语言运用第18题:1本题为新闻材料分析题。本题内容贴近现实,主要突出对考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查。此题满分6分,大部分考生得2-4分,还有不少学生只得1分,属于语言运用题目里做的最差的一道题。2.失分主要原因很多学生无法读懂题目,不明白什
18、么是“新闻短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做成新闻压缩题,只概况新闻要点。观点表述能力欠佳,申诉理由不能切中要害,只能空泛谈论。3.教学建议:今后应结合时事要闻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加强语言表达训练,加强评论型题目的训练。第19题:1此题考查仿写,从修辞、句式和内容三个方面考查,满分为4分,大部分得分为3-4分,属于做的比较好的一道题目。 2失分主要原因学生仿写的句子本体和喻体之间关联性不强,不存在相似性。受题目中“早晨的”定语干扰,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思维局限于“早晨 、中午、傍晚”,以至于出现“青春是傍晚的夕阳”这样的喻体,不仅表述出现语法错误,而且喻体和本体之间缺少必要的相似性。错别字多。3
19、教学建议: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第20题:1此题以请柬的形式考查语言得体,满分5分,大部分得分2-3分。2失分主要原因没掌握请柬的格式。3教学建议专项分类复习、练习,进行方法指导。对这类题要给予重视,重视平时渗透。加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七、第七大题:作文1试题解读本次作文命题为新材料作文,提供了“蛤蟆爬高比赛” 的寓言故事,故事包括两方面的对象:一是旁观者(要注意其语言),二是参赛者,其中可分为畏难而的蛤蟆和聋蛤蟆。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从“不做奋进者路上的绊脚石”“旁观者未必清”等角度立意;从参赛者的角度,可以从“坚持就是胜利”“爱拼才会赢”“认准
20、目标,专心致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轻信谣言”等角度立意;从聋蛤蟆的角度,可以从“耳聋目明”“缺陷也可成就大事”“缺陷有时也是一种美”等角度立意。试题难度不算大,学生有话可说,但立意创新不易。2评分说明为了更好的控制误差,我备课组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评卷前,对每打试卷进行抽样试评),定出“以立意为核心,文章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按高考评分标准衡量”的评分标准。最佳立意,如“不做奋进者路上的绊脚石”“旁观者未必清”;“坚持就是胜利”“爱拼才会赢”“认准目标,专心致志”“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不要轻信谣言”;“耳聋目明”“缺陷也可成就大事”“缺陷有时也是一种美”等,为一类卷;基本
21、符合题意,如“目标”“信念”等为二类卷;偏离题意,如“了解自我”“选择”“找准位置”“逆境成就人生”等, 为三类卷;脱离题意,如“学会自我”等,为四类卷。3得分情况本题平均分为42.45,其中48分以上的约占10%,4447分约占47%,4043分的约占32%,38分以下占11%。4存在问题(1)能全面、准确理解材料,但选择“坚持”立意的学生居多,所以“坚持”立意大众化,缺少创新;(2)部分学生拟标题较为随意,如“坚持”“拼搏”“缺陷美”等,太空泛,缺文采;(3)不少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出现“四不像”文章;(4)部分学生没有引材料,更没有分析材料,给人另起炉灶之感;(5)大部分学生理性分析、说理的能力不足。不少学生只是举几个事例,缺少必要的分析,全段说理的不多。事例陈旧,运用古代事例太多,现实事例少,文章缺少现实感;(6)从字数和卷面来看,少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5教学建议 (1)加强文体感的训练; (2)加强新材料作文多角度立意的训练和结构意识的训练; (3)对作文差的学生要加强写完800字的能力训练; (4)进行片段训练,重点训练议论语段的说理; (5)回归课本,做好素材的积累; (6)从卷面“包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