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6).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69339 上传时间:2024-12-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14驿路梨花-(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驿路梨花》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记叙顺序的学习理清作者行文思路;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感受作者在文章中的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完成阅读任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承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清记叙的顺序,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点拨、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哀牢山深处,在人迹罕至的茂密的树林里,一片美丽的梨花掩映着一座小草房,它的主人是谁,又见证了怎样一个美丽的故事呢?通过预习,你遇到了哪些问题? 二、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行文思路,理清记叙的顺序。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记叙顺序的学习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本文再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承的动人情景,引导学生,培养助人为乐、互相关怀的道德风尚。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2.基础字词 驿路yì 撵 niǎn 麂子jǐ 修葺qì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竹篾:劈成薄片用来编制竹器的竹条。 麂子:一种小形的鹿,善跳跃。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屋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9-12)小茅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4. 自主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然后想想,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过程来叙述,下面的材料应该怎样安排。 出现顺序 人物 所做好事 做好事的目的 时间 1 “我”和老余 修葺小茅屋,给房屋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族小姑娘学习,为群众着想 住茅屋的第二天早上 2 瑶族老人 专门送粮食来,修葺小茅屋 方便后来人 “我们”住茅屋的时候 3 梨花妹妹 常来照管小茅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接姐姐的班 前几年姐姐出嫁后 4 解放军 砍树割草盖小茅屋 向雷锋学习,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路过时 5 梨花姑娘 照料小茅屋 向解放军学习,方便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茅屋后至她出嫁前 (2)作者按照“我”和老余的见闻来安排故事的好处是什么? 作者用“我”和老余的见闻、行动来组织材料,把十几年的事浓缩为一晚一晨,整个文章悬念迭出,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而如果按照建造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的过程来叙述,时间跨度十几年,就容易造成庞杂拖沓,失去了故事应有的魅力。可见作者在安排故事上的高妙。 (3)文章中出现了多次的悬念和误会,并简要分析 第一次悬念:第8段“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第一次误会:第14段“主人回来了!”“我们”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原来他是送粮食来的。 第二次悬念:第17段“主人家是谁?”“我们”从老人那里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二次误会:第29段“她一定是梨花。”误会被哈尼小姑娘解除了。 第三次悬念:第32段“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为什么盖小茅屋呢? 最后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点题结束全篇。 贯穿全文的悬念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研读课文 1.课文几处写到梨花?作用分别是什么?同梨花姑娘有什么关系?文章结尾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的作用?联系全文,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有何用意? 第一处:第4、6段(实写)。作用:表现作者欣喜的心情,令人充满希望。 第二处:第27段(虚写)。“香气四溢”,从嗅觉角度渲染梨花美,以梨花衬托人物心情。 第三处:第37节(实写)。深化中心。“梨花”以花喻人,喻雷锋精神。“处处开”喻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梨花”一语双关,既是边疆洁白盛开的梨花,也是哈尼族姑娘 梨花,这是雷锋精神的象征。以梨花的自然美衬托人物的心灵美。 “驿路梨花”的标题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这是以物喻人,自然梨花与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主题。结尾引用宋诗的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让深化了主题,人花相应,升华了主题。 2.你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探究一:解放军战士。因为这小茅屋是解放军战士在十多年前路过时砍树割草建起来的。 探究二:梨花姐妹。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探究三:建造者及所有的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他们都有着一种为人民服务、方便过路人的雷锋精神,这正是文章所要赞美的。 3.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是将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料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五、课文小结 小说通过记叙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网上作业; 2.搜集身边的好人好事,并写一篇300字的日记。 附: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彭荆风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梨花妹妹 梨花 解放军 小茅屋的主人 雷锋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