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节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说大礼不辞小让,在当今这个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影响品质,细节显示差异,须知细节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件事的成败。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细节同样重要,教师只有心思细腻,扎扎实实的从每一个细节做起,才会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精彩。 新课导入的方法很多,其中,抓住教学内容中的某个细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我在讲授【改革开放】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记住1979年这个时间,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春天的故事】这首歌的视频:1979年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回
2、顾历史教材的演变,不难发现:眼下的教材图片多了,小字多了,楷体字多了。一句话:可读性增强了(实质上大部分就是细节拓展)。何以如此?投学生所好耳!雅言之,以人为本耳!试想:一副教师爷面孔十足的教科书,如何吸引信息丰富、见多识广的当代学生?如今,历史教师也普遍反映:书越来越难教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走在学生的前头,领先于教材,在细节拓展上再下工夫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如:在莫斯科战役的教学中,可作如下讲述: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按照惯例,照常在莫斯科红场检阅部队,发表演说,全苏联和世界人民都听到了斯大林充满信心的坚定声音: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这是在战火纷飞、白雪遍地的红场上庆祝十月革命节。接受检阅的部队直接从红场开赴前线。12月初德军迫近莫斯科城郊,德军的一个侦察营从望远镜中已经看到了克里姆林宫的尖顶红星。这是德国侵略军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红星。” 这段话,把气势恢弘的战争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斯大林的镇静自若、从容不迫,苏联红军浴血奋战,法西斯德军已成强弩之末一幕幕战争风云,仿佛就在眼前!我的一位学生在若干年后谈起二战故事时,都感慨的说:斯大林战役是印象最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