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年北京中考模拟古诗文试题汇编
【西城】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5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一追寻心中的理想,体现在很多古 代诗文中:《诗经•秦风》中有“溯涸从之, ①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堆” 的句子,写主人公不畏艰险追寻“伊人”的执着;诸葛亮原本淡泊,在《出师表》 中自称“苟全性命于乱世, ②”,但后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驱驰效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用“报君黄金台上意,③”表达“拼将一死酬知己”的价值观与政治追求;而诗圣杜甫的追寻,表现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中“④ , ⑤! ”的诗句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洋溢着救世济人的激情……(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二)阅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完成10-11题。
(共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诗的前八句写了 奇丽的雪景和①;中间四句写了边塞景象的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其中“②”(限填一字)既是写景,又是写情,自然引出送别;最后六句,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抒发了③之情。(3分)提到写“雪”的佳句,除了本诗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往往还会想到韩愈《春雪》中的“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 首诗都把“雪花”比作了 “春花”,但表达的情感却不相同,请你做简要分析。 畏夫川之竭、林之落也。鱼鸟且然,而况于人乎?”
(节选自《郁离子•不韦不智》)【注】①【不韦】人名。②〕剑(shdn)】古县名。③【天姥(m口)】山名。
④ 【麻((xiu)]居住。
⑤ 【不吾灼】艮仰不灼吾”,烤不着我。⑥【漂(li) 1因寒冷而瑟瑟发抖。 答:—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共4分)答案:千树万树梨花开(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
8. 答案:阡陌交通(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答案示例:①会当凌绝顶②一览众山小(共2分。每空1分。每空允许有一 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二)(共5分)答案示例:
① 将士身着铠甲,严阵以待②燕脂凝夜紫③悲壮(共3分。每空1分)答案示例:
杜牧借铜雀台典故,表达了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李贺借黄金台 典故,表达了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共2分。杜牧,1分;李贺,1分)(三)(共8分)答案:A (2分)答案:甲(2分)
9. 答案示例:
愚公懂得,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移山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发展的眼光体现 了他的“远见”。不韦之妻劝告丈夫要保护给他们“庇身”的大树,她懂得树死 荫无,于己不利的道理。
(共4分。愚公,2分;不韦之妻,2分)【大兴】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4分)
4. 斯是陋室,o (刘禹锡《陋室铭》)(1分)行舟江上看到一轮红日初升,你会联想到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 “①,江春入旧年”,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也感受到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遇到困难,你会想到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的诗句②", ”,激励自己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沉浸自然,观“山” “水” “花” “草” “鸟”, 你会联想到含有上述任一意象的诗句“③”。(本试卷中出现的诗歌除外)(3 分) (二)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6-7题。(共6分)
【甲】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乙】春望国破山河在,
国破山河在,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5.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青年杜甫在【甲】诗中借“望”① (填一个四字词语)的泰山,流露出誓欲大展宏图的豪情壮志;“白头”的杜甫在【乙】诗 中借“望”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表达了 ② 的复杂感情。(2分)【甲】【乙】两诗中都出现了 “鸟”的意象,请分别结合两首诗中画线句的内 容,说说诗人借意象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答:
(三)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8—10题。(共7分) 文段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 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取材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文段二故彰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 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①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②。“风雨如晦, 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③,悟衷散赏④。
(取材于吴均《与施从事书》)文段三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⑤。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⑥, 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钦然⑦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 列而上者,若熊黑⑧之登于山。……噫!以兹丘之胜,致之镐地⑨,则贵游之士 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而我独喜得之, 书于石,所以⑩贺兹丘之遭⑪也。
(取材于柳宗元《钻£母潭西小丘记》) [注]①企水:口渴思饮。②春罗被径:春草覆盖着小路。③荡累颐物:消除疲劳, 怡养性情。④悟衷散赏:心有所悟,自由欣赏。⑤鱼梁:拦水的石堰,中留缺口, 可供捕鱼。⑥突怒偃蹇(yfinjidn):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⑦嵌(qin)然:山石 高耸突出的样子。⑧剧pi):棕熊。⑨镐地:地名。在今西安市西南。⑩所以:用来…… 的。例:遇合,运气。
6. 读憧文言语句,要学会关照语境,善于“邻里相推”。例如,文段二中“孤峰 入汉”,“汉”在这里指“天河”,即“银河”,“入汉”就是直达天河的意思。 据此,请你说说“绝壁干天”中“干天”的意思。(2分)答:
7. 阅读文段一,从下列【甲】【乙】两种说法中任选一处,先做出判断,正确 的画错误的画“X”,再结合原文语句说明理由。(3分)
[甲】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活动,再现了山川美景, 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判断:
理由:
【乙】作者虽然向往和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结交,但他也无法欣赏景物中 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
判断:
理由:
8.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在中国文人笔下颇有意蕴。阅读三个文 段,我们不难发现,景语多为相似,情语同中有异:三段文字通过描绘山水美景 都抒发了①之情;而文段二②", ”两句更礼赞了山水的作用;文段三则以山水自喻,借助描述小丘这被遗弃的美好风景,凸显了他 ③ 的 情趣。(3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共4分)
4. 答案:惟吾德馨(共1分)答案:①海日生残夜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案示例:③含“山”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含“水”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含“花”的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含“草”的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
含“鸟”的诗句:飞鸟相与还(共3分。①②③各1分,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二)(共6分)答案75例:
①雄伟壮丽(巍峨神秀/雄奇壮观)②忧伤国事、感时伤世、思念家人和悲己(共2分。②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1分)答案示例:
【甲】诗中“决眦入归鸟”写出了诗人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看见飞鸟归林。(1 分)这句诗蕴藏着诗人对雄伟壮丽的泰山(祖国山河)的热爱。(1分)【乙】 诗中“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觉得心惊不已。(1分)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人、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1分)(共4分。每点1分)(三)(共7分)
5. 答案示例:直插云霄(共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一:
【甲】判断:V理由:原文中“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句,描绘了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由静景转入动景的 描写,突显了有生命气息的山川美景。与【甲】句表述相符,所以【甲】正确。 答案不例二:
【乙】判断:X理由:原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句,不但流露出对谢灵运的 钦慕之情,而且表达出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 山水的无动于衷,更传达出“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 “与其奇者”,为自己的 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与【乙】句中“他无法欣赏景物 中的乐趣,因而颇有遗憾之意”意思不同。所以【乙】句表达错误。
(共3分。判断1分,原文语句1分,分析1分)答案示例:①对自然美景(祖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 ②信足荡累颐物,悟 衷散赏③高洁、清雅(共3分。每空1分)【乙】译文:
故彰县往东三十里,有座青山,悬崖陡峭,连接云霄,山峰直插银河;绿色 的屏障千重百叠,清清的河水千回万转。归来的鸟,比翼竟飞;喝水的猿猴,手 臂相接,探头水面。秋露变为霜,春草覆盖着小路。“风雨突来时有如夜晚,鸡 叫声连续不断。”我深信这些景物可使人消除疲劳,怡养性情,使人心胸开阔, 得到慰籍。
【丙】译文:
向钻$母潭西面(走)二十五步,正当水深流急的地方是鱼梁。鱼梁上有一座小丘,(小 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骤然突起,破土而出,竞相展示着奇 怪形状的,儿乎无法数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 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棕熊在攀山。......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镐地,那么,喜欢游览观 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来买它的,每天增加重价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 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上眼。而我独独为了得到它而高兴,我把 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遇合。
【通州】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4分)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1分)
6.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1分)古人作画,讲究诗书画一•体。能与下面这幅画相匹配的诗句是“①②"。(2分)
(2分)(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2-14题。(共7分)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 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眦,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 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文中两处画线句意思相近,结合全文内容进行比较,你认为下列选项中理解 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甲】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认为:愚公年龄太大,力气太弱,曾经不能削减过小 山丘,甚至动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怎么可能去移山呢?
A.指通豫南
才通人
政通人和
北通巫峡
B.达于汉阴
不求闻达
词不达意
知书达理
C.渤海之尾
跳往助之
汝之不惠
何陋之有
D.无穷匮也
日暮途穷
无穷无尽
理屈词穷
【乙】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不支持愚公移山:妻子是因为愚公年龄太大,力气太 弱,家离渤海又太远;智叟是因为他觉得愚公是在做傻事。
【丙】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移山将挖出的土石安置问题产生了疑问:妻子是担 心土石无法安置,事情做不成;智叟是嘲笑愚公办事不切实际。
10. 文学作品常常通过运用对比来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效果。请结 合上文和下面两则寓言,完成文后表格。(3分)弈秋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 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②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一一《孟子•告子上》多言何益子禽③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虾蟆、蛙电④,日夜恒鸣,口干舌撮 ⑤,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一一(清)孙诒让《墨子后语》[注]①弈:下围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被称为弈秋。②弓缴:弓箭。 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③子禽:人名,墨子的学生。④邑(mMg):金线蛙, 蛙的一种。⑤撞:同“敝”,困、疲劳。
题目对比对象寓意
《愚公移山》愚公和智叟①
《弈秋》②专注是做成事情的基础。
《多言何益》整天叫个不停的虾蟆、蛙程和按时啼叫的雄鸡③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5分)答案:①道阻且跻②不求闻达于诸侯③提携玉龙为君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⑤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评分标准:共5分。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二)(共5分)答案要点:①边塞的奇寒(边塞生活的艰苦)②愁③对友人的依依惜别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
7. 答案要点:岑参写的是“初雪”,突如其来的大雪使奇寒的塞外呈现出春意 盎然之美,对此诗人充满了惊喜之情;韩愈写的是“春雪”,白雪嫌春色来得太 晚,有意化作花儿在庭树间穿飞,表达诗人对春天的期盼之情。
评分标准:共2分。分别分析出两句诗的情感特点各1分。
(三)(共7分) 答案:D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8. 答案:丙评分标准:2分。选错不得分。
9. 答案要点:①做事要目光长远,不畏艰险,并坚持不懈。②专心听弈秋讲学 的人和另一个不专心听讲的人③说话要切合时机。
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海淀】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4分),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1分)
5. 中军置酒饮归客,o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 可怜身上衣正单,o (白居易《卖炭翁》)(1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告诫刘禅,如果“妄白菲薄,引喻失义”,就会带来“”的后果。(1分) (二)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江南逢李龟年》完成9-10题。(共
6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山楚水凄凉地,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江南逢李龟年①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岐王宅里寻常见,
程九堂前几度用。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②。
注:①[李龟年]唐朝著名乐师,擅长唱歌,常在贵族豪门歌唱。“安史之乱”后, 流落江南,卖艺为生。诗中的“岐王”“崔九”均是当时的显贵。②[落花时节 又逢君]是指诗人安史之乱后与李龟年在江南相逢。
6.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流露出诗人的伤感优愤之情,而颈联笔锋一 转,既蕴含着 (1) 的人生哲理,又表现出 (2) 的人生态度。整首诗沉 郁中见豪放,堪称酬赠诗之上品。(2分)两首诗都是诗人历经世事变迁后的有感而发之作。结合两首诗中的画线诗句,分别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4分)答:
(三)阅读甲、乙两文,完11-13题。(共7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赛、孤、独、皮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 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两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大道之行也》)乙温州人李庭等,大历六年,入山斫树,迷不知路,逢见涤水。中有人烟鸡犬之候, 寻声渡水,忽到一处,有好田泉竹果药,连栋架险,三百馀家。四面高山,回环 深映。有象耕雁耘①,人甚知礼,野鸟名镌,飞行似鹤。人舍中唯祭得杀,无故 不得杀之,杀则地震。有一老人,为众所伏②,容貌甚和,岁收数百匹布,以备 寒暑。乍见外人,亦甚惊异。问所从来,乱贼平未,时政何若。具以实告。因曰: 愿来就居得否?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此中人为致饮食,申以主敬。既而辞行, 斫树记道。还家,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
(选自顾况《仙游记》,有删改)注:①[象耕雁耘]大象大雁耕田播种。这是作者想象的天外世界的耕种方式,人已 经从繁重的农耕劳动中解脱出来了。②[伏]同“服”,信服。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天下为公为众所伏不以为然讲信修睦小信未孚背信弃义女有归云归而岩穴暝殊途同归
A. 盗窃乱贼而不作其中往来种作作奸犯科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是(2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因此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亲戚,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
理解:这句话阐述了 “大同”社会的特征,指出每个人除了敬爱亲人、疼爱子女 外,还必须按照社会分工承担起照顾矜、寡、孤、独等弱势群体的责任。
A. 及复前踪,群山万首,不可寻省翻译:等到(李庭)再次寻访上一次的踪迹,但重峦叠嶂,再也找不到(以前去 过的村落)了。
理解:文章写李庭想再次寻访去过的地方,却难以实现,这与陶渊明笔下的“桃 花源”再难觅得异曲同工,暗示了这都是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社会。
8. 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和谐的社会理念,这种“和谐”在两文中共同表现为: 人与人之间关系和睦, (1) 0不同的是,乙文还发展了儒家“大同社会” 的理念,关注到了 (2) 的和谐,具体表现为:自然环境优美宁静,(3) o(用自己的话概括,每空限10字以内)(3分)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共4分)
5. 答案:水何澹澹答案:胡琴琵琶与羌笛答案:心忧炭贱愿天寒答案:塞忠谏之路
(共4分。每空1分,有错则该空不得分)(二)(共6分)(1)答案: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2)答案:积极乐观
(2分。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示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晋人王质的典故写出自己遭贬谪时间之 久,表达对世事变幻、物是人非的感慨。“落花时节又逢君"中选取“落花”这一典 型意象,暗示了安史之乱后国势的衰颓凋敝,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巨变、人事沧桑 的喟叹。(4分。两句诗手法各1分,情感各1分。“落花”句从借景抒情、象 征等角度作答,均给分)【朝阳】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默写。(共4分) 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1分)
8. “山”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不同的形象,熔铸着诗人的个性气质和审美情趣。你能写出的含“山”的两句古诗(词)是“ ,”。
(本试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分)(二)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11-12题。(共5分)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 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 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歌。前两句中,“黑云压城”写出敌人攻城的气势,“金鳞开”写出了①的景象,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三四句中“②”表明了战争的惨烈。五六句中“半卷红旗” “鼓寒”等细节,突出了③的氛围。(3分)
10. 杜牧《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本诗中“报君黄 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都用到了典故。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典故表 达了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13-15题。(共8分)愚公移山《列于》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 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舂运于渤海之尾。邻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 (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烯妻弱子。虽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一厝朔东,一滑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毕力平险群贤毕至毕生精力原形毕露杂然相许以身许国许为佳作只许成功寒暑易节贞良死节开源节流高风亮节
A. 始一反焉适得其反举一反三易如反掌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翻译: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敲石头,挖土, 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理解:太行、王屋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带领大家移山,工程艰难,工具简陋,路 程遥远,可谓困难重重。
【乙】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翻译:你(智叟)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改变,连寡妇和小孩都比不上。
理解:智叟说北山愚公不聪明,愚公很生气,他认为在这一点上智叟还不如寡妇 和小孩。
【丙】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翻译:天帝被操蛇之神的报告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 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维南。
理解:愚公挖山、移山的行动给天庭也带来影响,众神对此有不同的态度和做法。 最终,愚公门前的大山被移走了。
9. 愚公移山的做法看似“愚”,但他却比常人更有远见。结合上文和下面这则 【链接材料】,简要说明“有远见”在愚公和不韦之妻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链接材料】越人寇,不韦①避兵而走削②。贫无以治舍,徘徊于天姥③之下,得大木而麻④ 焉。安。一夕,将斧其根以为薪,其妻止之,曰:“吾无庐,而托是以庇身也。 自吾之止于是也,骄阳赫而不吾灼⑤,寒露零而不吾凄,飘风扬而不吾漂⑥,雷 雨晦冥而不吾震撼,谁之力耶?吾当保之如赤子,仰之如慈母,爱之如身体,犹 惧其不蕃且殖也,而况敢毁伤之乎!吾闻之,水泉缩而潜鱼惊,霜钟鸣而巢鸟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