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503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乡村振兴与旅游】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 年 4 月(第 4 期,总第 312 期)Apr.,2023(No.4,General No.312)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江苏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19DJB004);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21ZX01)作者简介:赖继年(1976),浙江衢州人,博士,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红色文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赖继年(南京工业大

2、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1816)摘要:旅游业是一项融合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独特的重要性和价值。旅游活动能加快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旅游投资加快民族地区互嵌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旅游扶贫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物质生活水平。但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旅游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有待加强,不当旅游行为不利于民族团结,旅游业发展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旅游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不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所以,文章从五个方面来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3、意识的旅游路径,包括加强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深耕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构建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机制,巩固旅游扶贫成果,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民族旅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旅游扶贫;民族团结;利益分配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062072017 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论断,并且将其写入党章。2021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民族工作

4、的重大创新性论断,更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的根本遵循1。而要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更需要民族地区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而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旅游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旅游活动所引发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资金流动,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主要对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一、文献回顾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开始了有关旅游活动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的研究。比如,Barker、Mathieson 和 Wall(1

5、982)在 旅游:经济、自然和社会影响 一文中,认为旅游活动能够明显提升当地居民的经62济收益和就业率,但是也可能造成当地的物价上涨、生活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2。Williams 和 Hall(2000)认为旅游活动在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客观上也可能导致文化入侵以及文化商品化的问题3。由于本文主要分析民族地区旅游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向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将主要放在旅游活动对当地居民的积极影响。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发现,目前国内对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对于民族地区的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并不多。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沈向兴、尤功胜(202

6、1)认为民族地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民族地区物质生活的丰富,由物质生活的富足逐渐过渡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这种精神生活的满足4。而旅游业的发展既能够实现人员、资源和资金的大范围流动,提高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文化交流融合,也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精神生活的改善与富足4。曹生龙、朱远来(2020)通过对新疆民族地区的“访惠聚”“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村寨旅游活动进行走访调查发现,旅游活动能够加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和了解,从而促使各族人民产生“基于文化认同”的共同体意识,最终使更多的人自觉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丁苏安和徐杰舜(2021)认为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7、意识,就是要让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深切关怀6。因此,民族地区的旅游活动,在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要注意培育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要让当地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6。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者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现有的研究中也多是针对单个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研究,少有从宏观层面探讨这一问题。因此,本文主要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探讨分析当前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为民族地区旅游和文化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二、民

8、族地区旅游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一)旅游活动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互动与交融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一种群体成员共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历史使命感所塑造出来的一种共同的身份认同。因为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鲜明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这也成为各个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最重要的招牌。游客通过参加旅游活动,能够体验和领略到不同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旅游活动能够促进各个民族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构成包容开放的中华文化。另一方面,旅游活动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互动,能够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之间风俗、人文、经济、语言和饮食等多个方面的交流与借

9、鉴,促进民族间文化交融。社会学家鲍曼认为:所谓“共同体”是一个有机体,它象征着信任、互助和和谐,能够带给人一种家的感觉。因此,只有在各民族之间建立广泛的文化交流,使不同民族的人在情感、信念和文化层面上团结统一,最终才会产生一种手足情深的共同体意识7。而旅游活动能够加强民族地区之间经济相互促进、文化互融互通、生活交流借鉴,进而形成一种联系有机紧密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红利一个地区的旅游业要发展,首先要完善当地旅游基础设施,如交通设施、通信网络设施、商业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能给游客提供更多的便利,而且也可以积极改善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比如自“

10、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动车、高铁等交通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大大缩短了游客的路途用时,而且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20 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国各省份经济发展都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但是云南、广西和贵州几个西部省份的 GDP 同比增长了 4、37个 4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 1 是西部八省份 2020 年旅游收入统计情况(以西部八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份为例)。可以看到,2020 年西部八省份的旅游收入都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新疆(404),最低的内蒙古旅游收入增长率也达到了 120,超过了同年全国的平均水平(110

11、)。这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赖继年63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说明旅游业发展已成为我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省份最重要的经济引擎之一。再比如,2015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厕所革命”是提高我国旅游业品质的务实之举,随后国家旅游局制定的 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积极落实。“厕所革命”不仅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赞誉,对于全国的城乡环境治理的改善也有着很大的益处8。总之,旅游业发展能够促进各个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从而让当地人共享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

12、同体意识产生坚强的信心和决心。表1西部八省份2020年旅游收入统计省份旅游收入增长率云南11035 亿元227广西9998 亿元345贵州12321 亿元301内蒙古4651 亿元120西藏559 亿元141宁夏340 亿元150新疆3452 亿元404青海561 亿元204全国663 万亿元110注:数据来源于各省份和全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旅游投资加快民族地区互嵌式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不断重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政策红利纷至沓来,使得旅游业已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型产业。尤其是我国一些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近年来更是不断加大

13、旅游投资,力求将旅游业打造成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比如,西部八省份是我国民族地区较多的省份,2015 年之前西部八省份的景区和旅行社的固定投资只有 780 亿元。20152020 年间,西部八省份的旅游固定投资年增长率达到了 59,到 2019 年西部八省份仅星级饭店的固定资产原值就达到了514 亿元,远超 2015 年之前的增长水平7。再比如,张家界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城市,目前该市共生活着 44 个少数民族。该市的旅游投资从 2000 年的 513 万元增长到 2020 年的 8162 万元,旅游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旅游投资的增长,使区域内的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借着旅游活动的增加而形成了多民族

14、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各民族人民群众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由此可见,旅游投资的不断增长,不仅加深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对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也产生了积极影响。(四)旅游扶贫有助于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物质生活水平近年来,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促进了当地扶贫事业的开展。早在 2014 年国务院印发的 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中,就提出了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早日脱贫。从 “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实施以来,很多民族地区的贫困村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比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十八洞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全面脱贫,当地也从过去的偏僻村寨发展成如今的休闲度假胜地9。海

15、南的呀诺达雨林文化旅游区通过与旅游区周边村民广泛开展合作,帮助当地村民迅速发家致富。通过与村民签订土地承租合同,采取订单采购的方式,优先统购当地村民的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吸收当地村民入区就业,或者让村民通过参股的方式共享旅游区的发展红利,让很多村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10。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了丰衣足食的依靠,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三、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分析(一)旅游发展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有待加强近年来,红色旅游在全国各地的蓬勃发展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人们通过参加红色旅游64活动,增强了

16、对党的认知和情感共鸣,进而促进对党和国家产生强烈的认同。我国很多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可以打造成为精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然而,目前很多民族地区的红色旅游景点经营惨淡,来往的游客多以单位或团体组织为主,游客的自主行为比较少。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和“八一”建军节等特殊节日时,政府单位、企业公司和学校便会组织人员到红色景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其他时间段,这些红色景点的客源就变得相对不稳定,这也是阻碍民族地区红色旅游景点升级为真正的旅游景区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过程中,多是围绕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华

17、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等元素的挖掘11。通过挖掘这些元素,既能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高度关怀,又能提高政府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心中的威严,有利于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不当旅游行为不利于民族团结差异性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具有多元性,其表现出来的差异性亦更加明显。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大量外来游客的涌入,因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不同所发生碰撞,进而产生一些游客与当地人的矛盾。比如,一些游客进入民族地区后,可能对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表现产生一些主观上的臆断和偏见,在语言和行为上可能表露出对少数民族风俗的不理解。再如未经允许对着少数民族历史流传下来的“圣物

18、”拍照,在一些本该严肃的参观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如果这种有悖于民族地区风俗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必然会让更多民族地区的人们反对当地的旅游开发,不愿意再看到身边出现更多的“外来人”12。这不利于民族旅游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的正常发展,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旅游业发展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美国学者 WillianTheobald 认为:“越是封闭的地区,抵抗旅游负面影响的能力越弱。除非能够对其进行精心掌控,否则民族旅游有着很强的自我毁灭性。”相对来说,民族地区属于相对封闭滞后的地区。利益分配不公问题易导致当地旅游业发展遭遇重重障碍13。因利益问题导致民族地

19、区旅游业发展止步不前的案例不少,贵州凯里市的苗族村落南花村,是国内最早开发旅游业的民族村寨,2002 年南花村的旅游发展受到了当时的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的高度评价14。然而因为当地村民并未分享到旅游业发展的应有红利,导致其从 2008 年迅速衰落。另外,像黎平县的肇兴侗寨、雷山县的西江苗寨等,都是曾经有名的民族旅游目的地14。但是都因为后期一系列利益冲突问题,使这些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相继衰落。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让当地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的红利,这样才能保证民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一旦当地人无法从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他们对于旅游的态度会从积极支持变为消极抵制,不利于当地旅游

20、业甚至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15。(四)旅游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不佳我国民族地区很多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近年来国家在民族地区大力推动实施“旅游扶贫”策略。旅游扶贫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发展旅游业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就业率,最终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虽然通过“旅游扶贫”在民族地区减少了大量的贫困人口,但是在“旅游扶贫”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由于早期对旅游扶贫项目规划缺乏长远考虑,或者是脱贫任务艰巨,扶贫求富的心情比较迫切,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对当地旅游资源过度开发,久而久之导致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比如,某些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旅游扶贫的认知定位比较片面

21、,认为旅游扶贫等同于旅游开发,而忽略了旅游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的作用16。不可否认,旅游开发和旅游脱贫、防返贫存在密切联系,通过旅游开发能为旅游脱贫提供经济基础,进而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再次返贫。但是某些旅游开发更倾向于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行为,其目的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旅游扶贫突出的是公益目的和社会效益。一些地方政府将二者混为一谈,出现了打着旅游扶贫的旗号大力发展旅游业,却把当地贫困群众排除在受益群体之外的现象。这样发展而来的旅游业,很难真正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也不利于引导当地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深入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灵魂和根基,缺少文化引领的民族旅游产业是

22、不可能繁荣发展的,没有文化作为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赖继年65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支撑的旅游业也是无法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所以,在民族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很多民族地区开始加快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践。但是由于缺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经验,一些地方的民族文化旅游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而商业气息浓厚,文化气息淡薄,甚至缺少文化融入的民族旅游活动还会引起群众的反感。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民族地区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比如彝族的火把节、壮族的三月三等,这些都是独一无二且难以被模仿的特殊民族文化,理应成为这些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竞争利器,围绕这些民族文

23、化完全可以打造很多优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然而目前很多民族文化旅游实践中,并未真正发挥民族文化应有的影响力。特别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遭遇地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利己主义等阻力,导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无法形成合力,阻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产业带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良性循环机制17的形成。四、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一)加强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历史旅游爱国”是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强有力的新增长点。通过这一途径,让更多的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8。首先,

24、要创新民族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形势,提高红色旅游景区对自主性游客的吸引力。比如,提高讲解员的知识和水平,能够给游客提供个性化讲解,进而推动整个景区真正“活起来”。在红色旅游的服务接待工作中,也要处处展现红色元素,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打好“红色旅游”这张牌。其次,从不同角度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中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元素。比如以时间为主线,从当地的史前时期、古代、近代和现代历史中,挖掘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典故、人物事迹和重大历史事件,围绕这些元素开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旅游项目。或者是以内容为主线,从历史文化中挖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元素。比如四川、云南的民族地区,可

25、以从诸葛亮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典故中找元素;东南沿海的民族地区,可以从抗倭的事迹入手。最后,旅游业发展要注重与“家国情怀”的紧密结合。比如从当地的历史文化中,提炼那些突出军民一心、中央与地方荣辱与共、共同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文化元素,让当地更多人民群众感受到全国人民情同手足、密不可分的强烈国家情怀6。这样有助于培养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正确的国家观,引导更多的人自觉捍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深耕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民族即文化的载体,民族的多样性意味着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意味着差异,而差异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有“因俗而治,和而不同”的理念,习近平

26、总书记也曾指出:“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要以实现民族团结为根本,在“五个认同”的基础上,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在这四个方面任何一个民族的人都不存在谁比谁高人一等的问题19,要塑造一种一视同仁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有效抵抗地方民族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对民族团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民族旅游产品设计上,也要尽量突出民族团结和民族共享的精神。比如,将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共有的文化符号运用于民族旅游产品设计,这样可以唤起游客和当地人的文化和情感共鸣,即便出现一些生活或文化冲突,也可以在一种相对友好的氛围

27、下化解。当然,地方政府也要引导当地人民群众和游客,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旅游业中的文化冲突。一方面,引导当地人民群众提高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以及提升文化差异的适应能力20。另一方面,要引导游客提高自身素质,坚决反对做出有违少数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不文明行为。每个民族、每个地区的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汇集一处,这才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只有更多的用彼此欣赏、交流和借鉴学习的态度审视文化的差异,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构建民族旅游利益共享机制当地人民群众无法有效共享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是阻碍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66也是阻碍民族地区铸牢中华

28、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源之一。因此,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明确各类利益相关者及其“责权利”,构建当地居民深入参与的、能够协调和解决冲突的利益共享机制。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涉及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三个利益主体。其中,当地居民不仅是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虽然当地居民不像政府和旅游企业那样,在旅游开发项目中直接投入资金和物资,但是当地居民投入的是整个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同时还承受着旅游活动对当地人日常生活产生的各种影响。因此,当地居民与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的作用是一样重要的,都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理应成为主要的利益分享者。地方政

29、府作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监管者,应该积极协调当地居民与旅游企业的关系,助推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各方都能够平等享受旅游业带来的各种利益。只有形成了这种利益共同体,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才有共同保护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动力,最终形成一个团结互助、交流共享的和谐旅游发展格局21。当然,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的过程中,单单依靠政府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发挥历史传统、文化传统、族群亲缘等精神层面的因素,使构建起来的利益共享机制表现出更强的情感特性。只有加强情感层面的共鸣,才能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四)巩固旅游扶贫成果“旅游扶贫”的目的是帮助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实现致富,但是致富不能以牺

30、牲当地生态环境作为代价。否则这种致富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被保护。地方政府要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保证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要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环保宣传,引导当地人民群众和旅游企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实现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一些参与旅游扶贫事业的旅游企业来说,他们的商业化行为很容易导致对当地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因此,必须由政府来严格把关,引导企业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所谓“积极”的环境保护,不单单是指对生态环境的“治理”,还应该将“治理”与“防护”结合运用,光有“治”没有“防”的生

31、态环境保护,最后只会是越“治”越“坏”。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深入认识旅游扶贫与旅游开发的联系与区别,从“旅游扶贫”的公益目的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加强对旅游扶贫事业的宏观调控,有针对性地来发展旅游业。比如,将旅游开发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的方式确定当地群众在旅游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要注重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夯实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基础设施通道。此外,还要加强对当地群众从事旅游业的技能和素养培训,让他们有能力直接参与到旅游开发中来。例如,可以参与旅游产品设计、创意设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也可以培养其从事导游解说、食宿服务、日常经营管理等工作。总之,就是让更多的当地群众参与进来

32、,让旅游真正发挥致富的作用。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才会更有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完善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要从融合发展的规划机制、文化资源的保护机制、文旅融合发展的公共服务体制以及人才培养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民族地区的文旅融合发展要与国家层面的文旅融合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加强地方与中央的沟通互动,系统性开展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尤其要加强地方与中央在民族文化旅游、红色旅游、国家文化公园旅游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并提出发展建议。其次,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是两个相对孤立的系统性产业,各有各的市场

33、运作形式和宣传手段,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民族文化产业逐渐确立了主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而民族旅游业则是主要以经济效益为导向。这二者的融合发展涉及观念、制度、市场、机制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如何保证这些因素的有机融合,才是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关键。最后,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般来说,文旅不融合的症结,要么出在政府身上,要么出在市场身上。王志标和黄大勇(2019)提出,民族文化不融于民族旅游时,多数情况下要么是政府的主动参与引导出现了问题,要么是自下而上的市场主体存在纰漏22。所以,应该准确清晰认识政府和市场在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中的角色与定位。通过文旅

34、融合发展,最终实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共同繁荣,增强民族地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赖继年67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参考文献1岳凤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红旗文稿,2020(08):17192BARKER M L,MATHIESON A,WALL GTourism:Economic,Physical,and Social ImpactsJGeographical Review,1982,8(2):1551563WILLIAMS A M,HALL C MTourism and Migration:New R

35、elationships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JTourismGeographies,2000,2(1):5274沈向兴,尤功胜,周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云南实践与启示J民族研究,2021(04):14195曹生龙,朱远来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实践与发展以“访惠聚”工作中的新疆农村社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03):78856丁苏安,徐杰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中国民族团结荔波经验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01):1107张英,于沛鑫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

36、社会科学版),2022,42(02):37441821838申军波,石培华“厕所革命”的中国治理:成效、经验与反思J领导科学,2021(02):41439尹怡诚,沈清基,成升魁,王亚琴,田长青基于乡土优建理念的设计扶贫路径研究:以十八洞村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1,28(02):81410陈燕,黄庭绿基于网络文本分析呀诺达景区旅游形象研究J科技和产业,2022,22(08):17818311王伟,土登生根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红色”模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4):222912刘阳,赵振斌居民主体视角下民族旅游社区多群体冲突的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地理研

37、究,2021,40(07):2086210113王金伟,陈昕蕾,张丽艳,金梦迪,余得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民族村寨社区旅游增权研究以四川省石椅羌寨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21,48(01):10711713014张戬,赵振斌,刘阳,李小永景村融合背景下乡村旅游社区冲突类型结构与形成机制以肇兴侗寨为例J经济地理,2022,42(11):21622415向云发“内卷化”与“去内卷化”:民族旅游村寨治理的结构、困境与路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05):10711416张翔云,何星亮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不虞效应与有效应对J社会科学家,2022(01):576317

38、徐苇苇,李忠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与旅游产业交融互促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04):17117918李天雪,蓝振兴民族旅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以桂林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为例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2,24(04):29429819杨玢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面向J青海社会科学,2021(02):212720吕华鲜,苏红柳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与社会矛盾疏解研究基于三个典型案例的调查J广西民族研究,2013(01):18218821柴海燕,尹春香,刘雨少数民族旅游中文化传承的利益相关者解析以吉林阿拉底朝鲜族村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1,38(02):12813722王志标,黄大勇民族文化资源化陷阱的表现、症结及应对策略以大研古城和喜洲古镇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5):2936 责任编辑:粟红蕾 助理编辑:王瀛6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