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卷
班级: 姓名:
沙漠中的绿洲
代价 恶劣 挖坑 填埋 漂亮 侍弄 等待
特殊 通讯 枯竭 奖状 砍伐 悼念 骄傲 咆哮
珍珠 汛期 揭开 茁壮 时代 丢掉 娇嫩 跑步
星罗棋布:罗,罗列。布,分布。像填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不毛之地:不毛,不生长庄稼。指贫瘠、荒凉的地方。
纵横交错:形容交叉、错杂的样子。
1.“沙漠中的绿洲”指的是阿联酋的城市 ,文中重点介绍了 迪拜 这个城市。“不毛之地”、“咸而板结”等词让我们感受到那里的环境十分恶劣 ,但是并没有吓倒 阿联酋人民。
2.“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这句话既说明在那里培育一棵树十分 困难 ,也让我们感受到阿联酋人民对 环境 的重视。正是因为他们像 爱护孩子 一样,精心 侍弄 着这些花草树木,所以沙漠才会被改造生 绿树成阴 、鲜花遍地 的美丽城市,人们才有了良好的 生存环境 。文中最能体现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的小事例是 园林工人给树木花草“洗脸”。
3.“绿树成阴”“鲜花遍地”“没有……更没有”体现了人们对花草树木的珍爱。因为阿联酋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营造绿洲,所以说“在阿联酋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
4.“白花花的盐碱”“硬硬的壳”“不毛之地”说明了沙漠环境的恶劣,也说明建设绿洲困难之巨大。三个“买来”以及“挖去”“填上”“埋下”说明了建设绿洲的艰巨和复杂,代价之昂贵,也说明了阿联酋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之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坚定。
云雀的心愿
讨厌 冲垮 贫瘠 树冠(guān) 树干(gàn) 冲刷 土壤 擦汗 邀请
凶猛 邀请 泛滥:流水满溢 乱砍滥伐:过度,不加节制。
1.《云雀的心愿》一课中,云雀母子飞到 沙漠 ,被 黄沙 迷得睁不开眼;又飞到 大河 ,看到 几处河堤 被冲垮了,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这都是因为人们 乱砍滥伐 造成的。云雀妈妈把 森林 比作大水库 ,因为树冠可以 挡住一部分雨水 ;苔藓和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 吸收一部分雨水;土壤能蓄水。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 空调器 。夏天,枝叶可以挡住强烈的太阳光 ,自然就凉快;冬天,由于 树木的遮挡 ,林子里的 热量 不易散失,所以就暖和些。听了妈妈的介绍,小云雀产生了这样美好的心愿,那就是: 邀上小伙伴去沙漠上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
2.课文中森林的作用有:固土防沙、储存雨水、调节温度
3.课文写作特色:对话描写。
古诗两首
1.《池上》和《小儿垂钓》都是写儿童的古诗。
2.《池上》是 唐 代诗人 白居易 写的,描绘了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表现了小孩的天真无邪、纯朴可爱。写事的诗句是 小娃撑小艇 , 偷采白莲回 。借景抒情的诗句是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不解”的“解”意思是 懂得 。
3.《小儿垂钓》是 唐代诗人 胡令能 的作品,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描写小儿外形的词语是蓬头稚子,诗句是: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表达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是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3.“遥招手”的“遥”意思是 远远的 ,“不应人”的“应”意思是: 回答 。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原因是 怕得鱼惊不应人。
4.两首诗的共同之处是:都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 表现了纯真的童心,都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5.再写一句描写儿童的古诗: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宋 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居》清 高鼎)
6.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练习6
滔滔不绝地说(口若悬河) 笑声相伴的说(谈笑风生)
躲躲闪闪地说(闪烁其词) 很少说话(寡言少语)
没有根据瞎说(胡言乱语) 话说得不符合实际(言过其实)
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高谈阔论) 发言十分精彩、巧妙(妙语连珠)
形容为难地说:欲言又止 吞吞吐吐
形容神采飞扬地说:高谈阔论 眉飞色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