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以丹寨蜡染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947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以丹寨蜡染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以丹寨蜡染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以丹寨蜡染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023-02-26作者简介:梁妍(1998),女(满族),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 以丹寨蜡染为例梁妍(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发展是重中之重。丹寨苗族蜡染,亦称“蜡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素有“东方第一染”之称,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应用价值,也是民族文化和手工艺中的瑰宝。蜡染工艺作为苗族文化持续传承的载体,产生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效益。蜡染工作者即“画娘”通过民族工艺的制作,促进了民族地区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

2、题。以丹寨蜡染工艺为例,蜡染产业作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可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赋能乡村振兴。关键词:民族手工艺;丹寨蜡染;传承;发展;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 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73(2023)03-0027-05DOI:10.16162/j.issn.1672-3473.2023.03.005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民族工艺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工艺类别众多,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各族儿女积极生活的智慧结晶。近年来,党中央多次指明,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新时代传承发展问题,强调传统工艺背后的文化产业发展对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贵州

3、省发展文化产业,丹寨蜡染产业近年来发展速度飞快,当地妇女积极参与蜡染制作工艺,获得收入,地方经济和乡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发展蜡染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其发展传播了民族地区文化,带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这是实现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手段1。探寻传统手工艺助推乡村振兴的机制与途径,了解蜡染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问题,研究技术的传承与发展路径,对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一、丹寨蜡染工艺(一)丹寨蜡染概述在中国古代,有三大蜡染技术,分别是蜡缬、绞缬和夹缬2。蜡缬就是今天所称的蜡染,“缬”的含义是染彩。蜡染是贵州地区极其重

4、要并在普通人家广泛流传的一种特别的民族手工艺,代表着贵州地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由于贵州地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地区经济发展等差异,蜡染有很强的地域性。丹寨县在贵州东南部,苗族聚居区。苗族有多个支系,现今在丹寨地区使用蜡染工艺的是“白领苗”,其蜡染工艺通常被称为“丹寨苗族蜡染”。直到今天,蜡染仍然是丹寨地区许多服装饰品以及日常生活物品设计的代表性工艺。丹寨蜡染的图案及其花纹设计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古老的抽象纹样,如“窝妥纹”“保家纹”等。受自然崇拜影响,也有花鸟虫鱼和蝴蝶等自然72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TV UNIVERSITY No.

5、3,2023(Sum No.199)2023 年第3 期(总第199 期)纹样,这几种自然纹样在地域文化影响下有形式独特的寓意,深受当地妇女的喜爱。还有一些以传统图案为依据的几何图纹,造型丰富。丹寨蜡染可用于祭祖、婚丧嫁娶、重大节庆等场合,丹寨妇女的手工蜡染满足了穿衣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同时作为民族文化的承袭维系着民族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关系。一代又一代苗家人身体力行,口传心授进行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化象征。(二)丹寨蜡染研究综述近年来关于丹寨蜡染的研究主要分布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蜡染的设计风格、图案历史演进、纹样内涵等设计创新以及蜡染制作工艺的介绍。另一方面就是从蜡染作为传统工艺

6、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出发,探讨相关产业发展、蜡染产业的传承保护以及蜡染产业的发展现状等。从蜡染设计与制作工艺视角看,丹寨蜡染的设计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和应用价值。多位学者在进行丹寨蜡染的研究时从艺术角度着手,研究苗家文化丰富多彩的生活和苗族人民的创造力。通过对传统蜡染设计、技术和风格的解读,试图证明丹寨蜡染的制作工艺对新时代工艺创作的影响。从丹寨蜡染传承与保护视角看,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极为重视,大力提倡民族工艺振兴,与此同时,民族特色旅游及全域旅游业兴起,让丹寨蜡染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丹寨蜡染产业的研究中,部分人对其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阐释。从创新型发展的角度来看,丹寨蜡染应用

7、在诸多领域,实现活态传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成功带动了非遗复兴和乡村振兴。总体而言,现今丹寨蜡染的研究成果多偏向蜡染内容本身以及对于其艺术性的描绘,从不同视角探析蜡染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当地实现振兴做出哪方面贡献的研究较少,对以产业为主体的研究有待增加。(三)丹寨蜡染产业的发展模式蜡染工艺最初是以服务家庭为主,传承形态主要是民间传承,家族或家庭内部传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且多以女性传承为主。1.在传统文化视角下家庭女性进行代际传承因苗族世代沿袭妇女画蜡的传统,女性在八九岁时就学习蜡染技艺,村寨中苗族妇女几乎都会画蜡。民族地区交流交往最早开始的就是家族式的交往,蜡染技艺也是在代际传承过程中所

8、学。2.受民族手工艺与非遗保护政策导向影响,蜡染技艺获得了传承发展近年来,传统文化备受关注,政府对于民族资源和民族文化的重视力度加大,多次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3,“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乡村振兴和传统工艺振兴战略凸显产业发展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重要性。探索和挖掘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力,是未来的前进方向。贵州省是实施我国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区域。少数民族妇女占据贵州省妇女总人数的 36%,其中,乡村人口占 60%5。帮助妇女脱贫是贵州省扶

9、贫攻坚战的重要目标。产业扶贫是贵州省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突破口。早在 2013 年,贵州省便启动了“锦绣计划”,重点发展特色手工艺、蜡染、刺绣和民族服装服饰等产业,帮助妇女脱贫致富,为当地的脱贫减贫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贵州地区作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地区,其成果为我国整体脱贫事业起到了示范作用。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产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这也是未来一段时间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方向。民族工艺是民族地区生活文化的真实缩影,丹寨蜡染已成为贵州著名的传统手工艺产业,众多妇女通过蜡染产业提高了生活水平,蜡染产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振兴经济的重要内容,带动了民族地区经济

10、、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为实现乡村振兴行之有效的手段。3.蜡染手工艺的持续推广与“走出去”策略,使丹寨蜡染获得更深的影响力如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让学生了解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丹寨蜡染。贵州省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计划,举办大小工艺赛事、节庆活动和主题展会等,持续不断地为贵州非遗手工人才提供创作和展示的平台。82梁妍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 以丹寨蜡染为例 经 济从 1980 年代开始,非遗传承人王阿勇就代表国家走出国门,进行蜡画表演,以她为传承人代表的丹寨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众多丹寨蜡染的制作人参加国内非遗大型活动,越来越多的蜡染设计走出国门,参加国外大型展览,成为代表中

11、国形象的东方元素,传递了丹寨蜡染在时装中应用的无限可能,让蜡染出现在时尚产品上,产生了奇妙的文化碰撞。可以说,如今的丹寨蜡染,已不再是藏在深山无人识的民间艺术,而是逐渐成为潮流文化的代表。二、丹寨蜡染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效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文化产业赋能。蜡染产业蓬勃发展,为丹寨地区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四个方面的效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传统工艺的发展能够为乡村振兴事业“赋权”,传统工艺实现创新型传承发展也是乡村振兴事业的手段和前提,从而促进为乡村振兴事业“增能”这一目标的实现。(一)社会效益从家庭层面看,多年以来的传统形成了民族地区妇女为家庭本位的选择倾向。对丹寨妇女而言

12、,男性外出打工,女性负责家庭照料,承担家庭任务的男耕女织分工沿袭至今。但随着蜡染产业的发展,妇女们有了不用远离家庭就可以从事的工作,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获得成就感。蜡染产业多是女性从事,工作时间和形式灵活性较高,既能赚钱,又不会减少家庭照料的责任,幸福指数提升。在经济决定论理论下,传统父权观念下女性在家庭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受经济能力影响,随着妇女收入的提高,有了更多的外部资源和支持,妇女的家庭地位提高。蜡染产业促进丹寨地区女性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认同,实现了男女在家庭中的平衡,促进了社会文明和谐。蜡染产业不断实现创新,助推丹寨的思想建设,进一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动乡村

13、振兴,发展蜡染产业就是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丰富了丹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一种活态的传统工艺寄托民族情感,促进当地群众找到文化归属。(二)经济效益在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中妇女占据一定的数量,广大妇女也是参与精准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在丹寨,妇女在蜡染产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些妇女将制作的蜡染制品卖向市场,产生直接收益。蜡染产业形成一定规模,为画娘创造了更多的收入。费孝通先生认为在较繁荣的乡村,乡土工业的收入甚至可以和普通农家收入中的其他收入来源,如农田上的主要作物、辅助作物、家禽家畜、贩运、出卖劳力的总数相等,乡土工业是形成中国小农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6。蜡染产业的兴盛增加了就业岗

14、位,带动了整个丹寨地区的就业。通过蜡染产业的宣传与推广,在时尚品牌和不同类目产品中融入蜡染元素,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丹寨地区新型旅游模式的推进为蜡染提供了更多渠道。在丹寨小镇,有游客蜡染体验馆、蜡染手工艺品专卖店、蜡染主题客栈、蜡染博物馆等,可有效促进创业,提高就业率,增加收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振兴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经济,丹寨蜡染带来的收入有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帮助实现脱贫,有力地支撑了乡村振兴。(三)文化效益文化维系着民族地区的生存和发展,民族工艺就是从民族地区人们生活中积累的特色鲜明的艺术创作,它体现的文化价值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意义重大。丹寨蜡染是苗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苗族乡

15、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的文化价值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前提,巩固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基础。蜡染对于丹寨苗族人来说是生活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蜡染也在苗族人的手中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也反映了苗族人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能够增加整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发民族内生的文化动力。在万达丹寨小镇和其他民族村寨开展旅游体验之旅,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扩大了蜡染影响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蜡染给苗族人带来的文化凝聚力让他们有了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四)生态效益丹寨人种麻绩麻、制作蓝靛、制作蜡染,都是与自然交流,是“人工”与“天工”的融合。工业化日益发展,丹寨传统手工艺始终保持原始性、民族性、本土化的特

16、点。丹寨蜡染弘扬了优秀的生态文明基因,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提出:92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TV UNIVERSITY No.3,2023(Sum No.199)2023 年第3 期(总第199 期)“加强文化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鼓励各地对传统工艺集中的乡镇、街道和村落实施整体性保护。结合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注意保护传统工艺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由此可以看到,苗族手工艺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丹寨通过蜡染工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了自然生态、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的

17、有机结合,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三、蜡染工艺赋能乡村振兴的困境与发展路径探索 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丹寨蜡染为地方的发展贡献了极大的力量,为丹寨乡村振兴事业赋能。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解决问题,丹寨蜡染产业才能健康持久发展,助力丹寨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一)发展困境1.机械化生产造成冲击,丹寨蜡染的传承人数减少 丹寨蜡染制品是纯手工制品,制作过程较烦琐且耗时,制作花费的人工价值较大,画娘们需要投入的精力较多。工业化、机械化生产和纯手工生产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部分人看重蜡染的发展势头,批量制作蜡染产品,这类工业化产品缺乏画娘手下独有的情感和温度,制作周期短、质量差、价格低,容易扰乱丹

18、寨蜡染市场,影响了消费者对蜡染产业的信任。近年来,蜡染工艺传承人主要是年纪偏大的妇女,其技艺及设计有时无法顺应当下快速更替的潮流,会导致蜡染产业的止步不前。随着社会发展,年轻人更加重视个人追求,对家乡蜡染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更愿意外出务工,主动学习钻研并传承蜡染工艺的人越来越少,蜡染产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2.蜡染产品缺乏多角度创新、普适性较差,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逐渐淡化 蜡染工艺虽进入了大多数人的视野,但是消费者消费的产品大多数仅局限于大众化的旅游纪念品。这一现象阻碍了蜡染产品的创新发展,然而这也是大部分蜡染产品局限性所致。人们对于蜡染工艺的了解较少,较少对高端蜡染制品消费。因此,消费者需

19、求和蜡染产品的创新设计存在着矛盾。除了当地重大节庆活动以及特定地点,即使是在最原始的苗族村寨,也很难看到身着传统蜡染服饰的苗族人。继承蜡染传统工艺的路径下未能有效创新蜡染产品,大众难以接受并为其买单。丹寨蜡染的传承与发展是动态化的,需要跟随时代发展、主流审美和消费导向等因素进行创新,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3.宣传范围较小,缺乏品牌大力推广 丹寨蜡染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历史价值非常大。在快节奏的社会,各类产品的宣传推广五花八门,但丹寨蜡染的推广较局限,一般集中在贵州境内或较大城市的展览馆。而大多数人并不会亲临现场观看展览了解丹寨蜡染艺术。丹寨蜡染的开发创新产品局限在少数地域,在宣

20、传推广中不能有效对接市场的需求,缺乏普适性。(二)发展路径探索1.完善蜡染产业的管理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商业化、工业化背景下的蜡染产品不当竞争会损害蜡染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丹寨蜡染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和重担,是丹寨地区对外形象的展示。发展蜡染产业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监管,规范蜡染衍生品的市场,杜绝不当竞争行为。同时,要加强传承人的管理,明确权利和义务,优化传承人的保护、扶持机制,使其更好地履行义务。丹寨蜡染的产业扶持政策越来越多,相关部门要发挥监管作用,让扶持资金设备物尽其用,激励传承人、制作人更好地创作。2.开展技能培训,积极组织画娘参观展览 丹寨蜡染的创新发展需要与当代生活紧密结合,甚至和

21、其他特色产业实现融合。需加强对画娘的技能培训,提高其蜡染的技艺以及创新能力,组织画娘参与各类展览展会,将符合当下审美的潮流元素融入蜡染产品的创作,打造丹寨蜡染与其他文化的联动形式,如美妆文化、国风文化等,以顺应时代潮流。3.扩大宣传推广范围,打造政府+旅游+互联网发展模式 要扩大丹寨蜡染宣传范围,推广其衍生产品,进驻城市商场、专柜。当代年轻人追求新颖、潮03梁妍 民族传统工艺赋能乡村经济振兴探究 以丹寨蜡染为例 经 济流、个性的物件,利用这一消费心理,提升蜡染产品的影响力。在丹寨蜡染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旅游业和互联网等新媒体对其有较大影响。政府是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为蜡染的发展铺路,带领当

22、地行业商会,为蜡染产业谋求更广的销售渠道,带动其他特色产品,形成联动力量。联合高校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对蜡染产业的认知水平,吸纳动员学生成为发展蜡染产业的潜在力量。政府也要鼓励不同年龄段的群众积极参与到蜡染产业的发展中来。旅游业也是丹寨蜡染产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股力量,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打造优质蜡染产业店铺和服务,满足游客的体验感和求异需求。利用新媒体,积极宣传蜡染产业,如专业制作蜡染体验视频、蜡染产品视频等,吸引观众到当地实现沉浸式体验。扩大受众群体,使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效益。参考文献1 黄竹兰,杨颖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贵州民间蜡染工艺的传承路径思考 J.民艺,2021(

23、5):145-146.2 刘恩元.中国古代蜡染文化之研究 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8(2):98-106.3 戴木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阐发 N.中国教育报,2020-12-30(6).4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7.5 左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扶贫经验研究 以贵州省“锦绣计划”为例 J.改革与开放,2019(18):26-28.6 费孝通.乡土重建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7 彭应美.丹寨苗族蜡染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7.8 林立英.旅游视域下手工艺类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D.广州:广东

24、技术师范大学,2022.9 黎键良,陶伟,韩昱青,等.丹寨万达小镇模式下乡村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实践 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2):1-10.10 龙良富,黄英.手工技艺传承视域下民族地区妇女的代内流动 以黔东南州丹寨县排倒莫村为例 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4):63-72.11 刘芷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探析 以丹寨蜡染为例 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1):154-155.12 于菁竹.丹寨、榕江苗族蜡染的风格变迁与审美转型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13 吴雪,韦宗恒.丹寨县苗族蜡染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J.农村实用技术,201

25、9(6):10-11.14 穆柳梅,任晓冬.黔东南州丹寨县传统染绣工艺产业化及其动态传承思考 J.凯里学院学报,2018,36(2):65-69.15 陈燕,任晓冬,陈正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乡村手工艺人的传承现状、发展策略与市场推广 以贵州丹寨扬武镇苗族蜡染为例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52-158.16 贺超海.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 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18.17 邓天仙.民族地区传统蜡染手工艺人的流动与文化变迁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7.责任编辑:温达尔13内蒙古电大学刊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TV UNIVERSITY No.3,2023(Sum No.199)2023 年第3 期(总第199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