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4930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4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 年第 10 期(No.10.2023)001公共文化服务研究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曹银山1 刘义强1,2(1.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武汉 430079;2.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 广州 510632)摘 要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然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文化效能

2、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亟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关键词 共同富裕 乡村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建设 文化振兴中图法分类号 G249.2引用本文格式 曹银山,刘义强.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 J.图书馆,2023(10):16.*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农村基层组织资料收集与数据库建设”(项

3、目编号:18ZDA12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与路径优化研究”(项目编号:20BJY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0 引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美好期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从国家整体层面来看,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层面统一的全面富裕2。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所谓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就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个人、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为乡村居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等,以满足他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其道德素质及文化水平

4、3。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已成为理论研究及政策实践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关键词聚类时区图谱显示,2017 年以来,对乡村公共文化与数字经济、精准扶贫、文化消费、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社会热点的融合创新成为研究主流4,对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的关联研究明显不足。任俊华、谭阳阳(2022)、田祥宇(2023)等少数学者从哲学思辨的角度指出,乡村文化振兴能够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撑5-6。张少君(2022)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指出,当前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品质不高、文化服务不够精准、文化队伍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困境7。姜珂(2022)基于乡村振兴视域提出要从教

5、育、文化、科技、建设、生态、治理等方面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8。在具体实施路径上,吴才唤、张钰婷(2022)提出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红色文旅融合实现乡村共同富裕9。综合来看,学界主要是在探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对于共同富裕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直接关联研究明显不足,尤其缺乏对两者学理逻辑关系的阐释。不难发现,目前学界从宏观、系统的视角在共同富裕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产出的研究成果较为匮乏。因此,文章拟从整体性角度探讨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以期有效推动乡村公共文化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Library)002 2023 年第 10 期(No.10.2023)1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

6、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契合1.1 共同富裕战略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带来契机进入 21 世纪以来,我国不仅重视经济建设,还同步关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从中央到地方,发展乡村公共文化逐渐成为共识,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国家也陆续出台了精准扶贫、乡村文化振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时代共同富裕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契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我国共同富裕的时间线路作出了明确规划,要求到2035 年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显

7、然,“共同富裕”将成为接下来的中心政策话语,为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资源与政策支撑。1.2 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习近平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1从内容与形式的范畴来看,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有机统一。物质富裕强调人类通过劳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物质转化为人类需要的财富;精神财富则强调积极追求精神目标,多措并举开发精神资源,广泛进行精神交往,从事精神创造,塑造人的精神生活,从而使人身心健康、品格高尚、理想信念远大,最终达到精神境界和科学文化技术知识能够符合甚至领先社会生产的程度12。一方面,在较低的层

8、次上,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是指通过各类文化交往、文化学习、文化创造、文化服务活动满足人们基本的文化知识以及情感伦理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则是涉及对价值观、人生观的探索,对人类价值文明的思索。不论从哪一层次来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都反映着精神共同富裕的内在要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产品也能转化为物质财富,从而实现物质共同富裕。因此,综合来看,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1.3 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共同富裕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

9、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就逻辑层面而言,富裕首先是价值创造能力层面的富裕,它体现了人们认识、改造、保护自然的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性条件14。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明方向的乡村公共文化,既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义和价值旨归,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化驱动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塑造乡村文化共同体,驱动精神层面共同富裕的实现。大力建设乡村公共文化,能够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村民自觉抵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正之风,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明,能培养村民的自治、法治、德治能力,全方位提升村民的精神层次。带动全体村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则能够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从而形成具有强大领导力和凝聚

10、力的共同富裕文化,使村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群众人力资本,推动乡村物质层面共同富裕的实现。近年来,送法下乡、技能培训等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活动向群众普及了政策法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为乡村产业经营活动提供了必需的人力、技术、知识等要素。近年来新兴的数字技术也在传播文化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各类数字终端的深度运用,有利于推动城乡文化资源的均衡发展。现代化经营手段与技术知识向乡村的广泛传播,培育出了一大批有技术、爱农村、懂经营的“新农人”,显著提升了农民的人力资本,使其在市场上有了经济竞争力,有效助推了物质层面共同富裕的实现。乡村公共文化产业能够驱动物质层

11、面共同富裕的实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能够直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乡村地方民俗、手工艺、古建筑等文化要素还能为实现乡村物质共同富裕提供文化资源及文化资本。付费体验农耕文明、制作文化手工艺品、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民宿及餐饮、举办付费型文娱活动等途径,可有效推动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增加乡村经营性收入。农民也能因参与乡村文化产业发展链条而获利,从而为实现物质层面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2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现实挑战2.1 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行政主导型模式因片面强调政府外源性资源输入造成文化建设成本高,群众参

12、与度低、满意度低。一是农民主体性未能得到彰显,农民参与度不高。2023 年第 10 期(No.10.2023)003农民本应是乡村公共文化的建设者与文化服务的享受者,然而,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难以看到文化建设对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效应,认为参与公共文化建设在短期内无利可图,因此热情不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忽视动员农民,未能畅通农民的需求表达渠道。出于政绩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是“自上而下”地为乡村输入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却脱离群众实际需要,导致出现“干部建、群众看”的情况。二是政府行政主导性强,缺乏市场主体参与。由于尚未构建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企业缺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供给的

13、动力。另外,由于缺乏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充斥着鼓励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低俗文化,严重干扰了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三是社会组织参与不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差异较大,技术人才、青年才俊不愿扎根乡村,导致乡村内部难以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组织力量。此外,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与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引入的少量社会组织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准确把握乡村的实际需求,无法开展真正适合乡村的文化项目。2.2 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内容方面,一是应挖掘本地内生型文化。村民熟悉的乡土文化能够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为实现共同富裕

14、提供精神支撑。然而,在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大多忽视了对本地内生文化的挖掘,导致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充斥其间,村民精神空虚。二是应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农村意识形态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根基,推进共同富裕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当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化,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向农村蔓延等情况15。部分农村地区的陈规陋习愈演愈烈,天价彩礼、“人情风”、封建迷信、赌博、信仰缺失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不仅影响到乡村的日常治理,甚至影响到精神共同富裕的发展进程。加之基层政府长期轻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共同富裕理念的宣传,仅被动传达上级政策,导致先进文化“悬浮”于乡

15、村之上。三是应重视可促进物质富裕的技术类文化。对村民开展主题教育、技能培训和知识学习教育,能够激发村民“共建共富”的潜能,走向共同富裕16。然而,当前乡村文化建设普遍体现为开展送戏下乡、广场舞等娱乐型文化活动,较少关注种养殖知识讲解、电脑技能培训等能够提升村民人力资本的技术类文化。在乡村公共文化宣传形式方面,大多途径单一且效率较低。从各地实践来看,当前政府主导下的公共文化建设,仍以农家书屋、宣传栏、法律宣讲等为主。但农家书屋、宣传栏上的内容更新频率太慢,滞后于乡村社会发展。加上宣讲过程枯燥无味,不能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致使群众不愿去农家书屋、宣传栏观看。当前村民流动性很强,文化更新迭

16、代的速度也在加快,但我国基层公共文化宣传的数字化程度明显适应不了目前形势,村民习惯使用微信、抖音、微博等数字终端,而基层政府、村委会、乡贤等文化建设主体,并未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时嵌入这些数字场景中。优良家风、地方民俗故事等文化也未能及时数字化,致使文化受众面狭小,阻碍了公共文化的进一步传播。2.3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场所。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空间价值,而且还承载着农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7。从现实来看,一方面,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严重匮乏。基层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与环境改造,不太重视文化

17、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导致公共文化空间闲置、被占用、设施老化。另一方面,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发展不均衡。由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长期滞后于城市,中西部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更加落后。2.4 文化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文化产业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18。然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普遍面临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收益共享机制不全的困境,严重制约着乡村文化产业转化为助推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效能。在文化产业效能转化方面,存在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产品单一匮乏的困境。农业及自然资源的文

18、化价值要素没有被充分挖掘,农耕生活中的文化因素没有体现出来,农产品的外观设计、品牌建设等都没有体现出文化的溢价效应,文化要素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的带动效果尚不明显。同时,城市作为乡村公共文化最大的消费源,其文化市场尚未完全覆盖乡村,没能发挥出对乡村文化市场的开发和整合功能。乡村公共文化未能与旅游、康养等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其作为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导致乡村文化产业链条过短,不利于乡村公共文化向物质和精神共曹银山、刘义强: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Library)004 2023 年第 10 期(No.10.2023)

19、同富裕转化。在文化产业收益共享机制方面,我国各地乡村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但由于主体分散,集约化程度不够,尚未形成成熟合理的产业分工配套机制,无法凸显规模效应。以手工艺品、文艺展演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产业,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尚未形成覆盖全村的产业链,无法发挥文化产业驱动共同富裕的共富效应。在某些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存在因个别农户的经营能力突出,但其他村民未能参与其中,导致当地贫富差距被拉大,乡村情感纽带被割裂的情况,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3 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因应在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下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既是补齐乡村公共文化短板,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又是以公共文化发展带

20、动乡村共同富裕的可行之路。综合上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亟须以整体性、系统性、前瞻性视野进行全局规划。3.1 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政府是建设主体,直接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19。政府的公共职能定位与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也决定了政府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与推动者。因此,当前亟须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政策体系,通过全局谋划、整体布局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第一,健全党的领导体制,明晰部门责任。强化党建引领,对任何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利于共同富裕发展的文化都应及时纠正,确保乡村公

21、共文化健康发展。同时,要明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具体主管部门,推动部门协作的制度化,防止出现无人管理、多部门无序供给。第二,加大资金与人才投入力度。政府要认识到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通过经济激励与政治动员的形式,鼓励各类人才向乡村有序流动,解决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人才匮乏问题。第三,加强考核与绩效评估机制建设。通过明确主管部门及相关文化建设部门的权责分配,确保文化建设责任到人。实时监管资金使用和建设项目,确保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对于引进的企业、社会组织等文化建设主体,要进行全方位的绩效评估考核,建立健全奖惩及退出机制。3.2 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构

22、建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市场为纽带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模式,既能使乡村公共文化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第一,充分激发农民的主体性。乡镇文化站、村“两委”干部在各类文化活动中发现、培育乡村匠人、文艺积极分子、非遗传人等乡土文化能人,文化能人则通过参演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群众的文化兴趣。同时,积极培育农民的公共文化精神和文化意识,唤醒他们的文化自觉,继而增强普通村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第二,积极吸纳社会组织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注重挖掘社戏、龙舟赛等传统社会活动的功能,发挥其对农村广大群众的带动作用。发动农村群众自治组织、村

23、民理事会等自组织力量参与乡村德治、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同时,政府也可以情感动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纳城市的各类社会组织投身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第三,充分引导市场力量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市场较少干涉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能力有限,不愿为文化付费,而且市场存在城市投资偏好,大多不愿投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20。因此,一方面,政府应在调研了解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基础上,以特许经营、合同承包、文化补贴等多种形式,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建立市场与农民利益共享的互惠合作关系。借助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村非遗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文化产品走向

24、市场。在推进市场与农村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政府可逐渐减少对企业的补贴,从而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3.3 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改变行政思维主导下的文化供给内容和方式是改变以往文化供需错位,提升农民参与积极性,激活乡村文化建设自主性的根本途径。在文化建设内容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文化工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主体的能动性,将党的先进性和各项政策,以群众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要充分兼顾好乡村公共文化的先进性与群众可接受性、认可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创作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和农村话剧,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移风易俗等内容,使文化入脑、入心。同时,要

25、提高文化内容的针对性,在充分调研村民兴趣、能力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供种养殖、个体户经营等技术类图书、影像资料,促使文化内容转化为共同富裕的发展效能。在文化传2023 年第 10 期(No.10.2023)005播途径方面,要创新以往的传播形式,注重群众的接受度。特别是要注重数字化赋能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作用,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21。借助互联网传播文化,不仅能打破以往报纸、书籍、广播等传播途径存在的时空限制,还能更加精准地投送群众所需的文化内容。另外要积极利用送戏下乡、放映政治理论类纪录片、组织戏曲表演等线下文化传播形式,增进村民间志缘、趣缘等情感联系,从而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3.4 加强基

26、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文化基础设施是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进行社会交往的物质载体。政府要加强对文化活动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党建公园等常规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对村委会、图书室等办公场所进行集约建设,充分利用物理空间的各类功能,使其既能发挥基本的办公职能,又能成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载体。商店、集市等已然成为村民聚集的场所,因此应将之纳入村内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范畴。政府可通过张贴文明标语,摆放科技、法制等读物,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引领和反复宣传,坚决遏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正之风。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互动作用,一方面,可进行政策宣传解读,促

27、进群众自主掌握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在公共文化场所开展针对性强的知识技术培训,在短期内显著提升群众将精神共同富裕转化为物质共同富裕的能力。对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内的图书、影像资料等要妥善保管并及时更新。另外,对于古村落、古祠堂、桥梁等标志性建筑要及时修缮,保存历史文脉,赓续乡愁,发挥其在提升村民归属感、打造乡村共同体、推动乡村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3.5 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乡村公共文化与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能够有效驱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在文化产业融合方面,一是要重视手工艺人才,深度挖掘和开发文化资源。将文艺要素融入现代工业产品,放大文化要素的致富效应。例如,将潮汕英歌舞、社火

28、、壁画等地方传统文化要素融入茶盒、动漫、服装等工业产品中,以扩大销路并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二是要延长产业链条,发挥文化要素的带动作用。运用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产业亮点并实现创收。地方政府应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整合各类资源,连片规划,扩宽交通线路,打造“文化+食宿+旅游+商业+娱乐+工艺产品”的全链条发展模式。在收益共享方面,亟须建立合理的收益共享机制。要实现乡村共同富裕,必须改变传统零星的、作坊式的文化经营模式,以连片规划的形式进行集中开发,还应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导向下,处理好利益分配关系。在文化产业赋能全产业链增值增效中,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这既是约束资本逐利性的关键,亦是推

29、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尊重村民主体地位的要求22。一方面,要带动普通农户参与文化产业发展链条,使其以务工、个体经营、提供文化产业原料等多种形式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中获益。积极构建形式多样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户也可以土地、闲置农房、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旅社、饭庄等产业,形成“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企业”等股份合作形式,收入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向农户适当倾斜。另一方面,在实现文化产业助推村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将村集体提留、村集体经营收益适时适当向贫困户、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进行分配,以免加剧贫富分化,要让全体村民共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果。4 结语建设乡村公共文化与实现共同富裕有着契合的内在逻辑。国家

30、共同富裕宏观战略蕴含着精神与物质层面共同富裕的哲理思想,客观上为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契机。就最终意义而言,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是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从现实来看,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不仅能够直接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还能通过文化产业发展助推乡村群众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驱动力。然而,我们在看到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时,也不能忽略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现实挑战。概括而言,主要面临建设主体、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基础设施、文化效能转化四大层面的困境。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亟须建立健

31、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来稿时间:2023 年 2 月)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2.陈云龙.共同富裕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道德路径以当代曹银山、刘义强:面向共同富裕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契合、现实挑战与政策因应(Library)006 2023 年第 10 期(No.10.2

32、023)浙北乡村为例 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1):156-172.3.李伟,张红霞.农民参与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J.图书馆,2022(12):37-41,70.4.王秀伟.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 CSSCI(20022021)数据 J.山东社会科学,2022(10):75-84.5.任俊华,谭阳阳.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战略哲学思考 J.智库理论与实践,2022,7(6):157-165.6.田祥宇.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逻辑、特征与政策保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1):1-12.7.张少君.困境与突破:乡村振兴战略

33、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研究 J.艺术百家,2022,38(2):57-63.8.姜珂.乡村振兴视域下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伦理意蕴与实践路径 J.伦理学研究,2022(6):8-15.9.吴才唤,张钰婷.红色文旅融合:基本概念、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J.图书馆,2022(11):31-37.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12.徐佳辉,黄蓉生.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三重意蕴论析 J.思想战线,20

34、22,48(4):10-19.1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14.陈桂生,史珍妮.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乡村建设:基于“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分析 J.行政管理改革,2022(7):25-34.15.文丰安.错误思潮对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农村经济,2018(6):135-144.16.刘伟,吴兵兵.共同富裕视域下的乡村治理:逻辑转换、体系革新与路径选择 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147-160.17.萧子扬.“优势治理”:制度优势何以服务我国乡村文化振兴 J.图书馆,2020(4):1-7,28.18.向勇.完善重大

35、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的协同机制 J.人民论坛,2022(23):116-121.19.邱翠云,韦美良.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策略研究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2(6):101-108.20.毛伟,朱祥磊.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优化策略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0,22(2):166-171.21.代玉启.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与路J.社会科学家,2022(11):9-14.22.胡钰,赵平广.文化、人才、资本:乡村振兴的基本要素研究 J.行政管理改革,2022(11):34-43.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for

36、Common Prosperity:Theory Correspondence,Practical Challenge and Policy ResponseCao Yinshan1 Liu Yiqiang1,2(1.Institute of China Rural Studies,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2.Overseas Chinese Township Governance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stitute,Jinan University)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37、public culture and the strategy of common prosperity have internal rela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logic.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value purport of rural public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ural public culture provides driving force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However,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

38、ublic culture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actical challenges:the main body of public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single,and the endogenous autonomous development power is extremely short;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is rigid and backward,and the form of cultural propaganda is single and ineffi

39、cient;rural public cultural space is insufficient,and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is weak and unbalanced;cultural efficiency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is not smooth,cultural industry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 is not complete.Therefore,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it is ur

40、gent to establish a sound policy system to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improve the multiple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subject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optimize the cont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cultural transmission in various ways,stre

41、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provide material carrier for cultural construction,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industry to drive common prosperity through benefit sharing.Keywords Common prosperity Rural public cultur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Cultural construction Cultural revitalization作者简介 曹银山(1995),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乡村(数字)治理与基层政府行为逻辑;刘义强(1978),男,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城乡治理、基层民主以及农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