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失根的兰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本文以“失根的兰花”为题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在本文中所寄托的爱国情感。(2)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技巧。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了解本文题目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2、能品味文章的语言,朗读重点句子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3、仿造比喻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听一听,激情导入(播放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
2、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台湾作家陈之藩在失根的兰花中就表现了这种刻骨铭心的思乡爱国的情感,读来令人动容。(兰花为背景,多媒体出示题目)二、读一读,整体感知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语调舒缓、沉郁)。 2、读读写写屏幕出示以下字词,注意一下字词的形、音、义。tn t jio zhu wi zh hu zhu h坍 塌 嚼菜根 点缀 枯萎 栅栏 喧哗 拙重 群山万壑 ng lng x j ju chu chu ch诗意盎然 飘零 晨曦 咀嚼 辍学 啜泣 相形见绌学生读读写写,并辨析生字。屏幕出示答案。3、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
3、主要内容出示问题: 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只要能抓住主要内容思乡爱国,语句较完整,就应予以肯定。)教师评价总结:(屏幕出示:文章通过作者看花而引起的对自己经历的回顾,抒写了自己漂泊异乡之苦,表达了作者深沉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请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作者这种感情的段落结尾一段,齐读。4、自己挑选几个段落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指名学生朗读,评价。三、议一议,题目含义过渡:陈之藩为了他所献身的事业半生漂泊奔波于异域他乡,但“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国的牵念,又怎能释怀!那种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跃然于纸上,感情如此强烈
4、真挚,怎不令人感动!同学们,让我们荡起理解的双桨,一起进入作者思乡爱国的情感之河!1、快速读课文,多媒体大屏幕展示思考问题:(1)作者少年离家时与到美国后的感受有何不同?(2)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请从文中找到一个字,围绕这个字来概括)四、品一品,语言意蕴。五、练一练,拓展提高六、讲述并小结:从文中琼瑶夫妇来大陆探亲的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身在台湾的炎黄子孙有着强烈的寻根意识、追求两岸统一的愿望。他们无论身在何方,都“情系中华”,有“根重于一切”的归根之心。面对着海外赤子的炽热情怀,我们作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未来文明的创造者,更有责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使海峡两岸人民不再隔海相望,使海外赤子不再有
5、失根之痛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幢( ) 闪烁( ) 褪( )色 坍( )塌 点缀( ) 来今雨xun( )xi( )趣园 晨x( ) 群山万h( )2、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3、小组交流,将有价值的问题归结板书在小纸上。4、(1)找出文中写作者 “失根”状态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品味文中哪些语句打动了你的心,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说说这些语句的特点和你的感悟。(2)作者说“我,到处可以为家。”后来认为到处不可为家,这两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3)作者在第9段中,饱含深情地列出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它们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这一印记,你能把它们一一指出来吗?(4)为什么郑思肖画的兰花是根不着地的?七、练习测评1、填空:失根的兰花作者是( ),作者以“根”喻( ),以“兰花”喻( ),以“失根的兰花”比喻( )。2.古人说,人生如萍;作者说,“人生如絮”,关于人生的比喻还有哪些?八、素材链接陈之藩,字范生,河北省霸州市人,曾赴美、英留学获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和香港的大学讲学。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文章写于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遭受日本侵略,作者当时在美国留学,“洋装虽然穿在身,心依然是中国心”的他对当时的中国和自己的处境有感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