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从叶嘉莹及其家族史谈起.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982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98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从叶嘉莹及其家族史谈起.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从叶嘉莹及其家族史谈起.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从叶嘉莹及其家族史谈起.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卷 第 期 年 月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收稿日期:最后修回日期:基金项目:大连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课题()年度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项目()作者简介:王莉()女蒙古族辽宁北票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多民族文学发展研究通讯作者:贾瑞光()男蒙古族黑龙江杜蒙人教授蒙古国研究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文化研究 :.文章编号:()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 从叶嘉莹及其家族史谈起王 莉贾瑞光(大连民族大学 学报编辑部 辽宁 大连)摘 要:中国古典诗词领域名家叶嘉莹是蒙古裔满族人从寻根之旅的民族交往、家学传承的文化交流、家族历史的民族交融三方面探寻叶嘉莹及其家

2、族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程 分析了吉林叶赫和内蒙古两次寻根之旅的民族交往和诗意内涵对草原、自然的热爱汉文字久远鲜活的生命力将各族作家凝聚起来 成功的民族交往缘于深厚的文化渊源民国时期叶先生的祖父奉儒家文化为家族文化之根叶家的四合院和家庭生活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诗词文化与满族家庭文化的深度交融 追根溯源叶赫那拉家族有着蒙古、女真交融的早期历史元末明初从松花江流域持续向南迁徙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关键词:叶嘉莹叶赫那拉诗词大家民族交融文化交融民族交往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叶嘉莹先生是中国古典诗词领域的大家天性爱诗幼承家学长遇名师咏物赋诗境界超拔 叶先生从

3、教七十载以诗教传播中华文化创“兴发感动”说诗词创作、教学、研究均达到了民国以来诗词领域的高峰以诗词渡已渡人乐观平和家国情怀深沉博大堪称当代中国诗词的接引者 综观目前的叶嘉莹研究多从“兴发感动”说、诗教等方面进行探讨鲜有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 叶先生与各民族作家交往的经历及其家族民族交融的历史谱写了一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诗篇 叶先生是蒙古裔满族人姓叶赫那拉民国时期家族改姓叶 她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同宗均为叶赫那拉氏星根达尔汉家族后裔 本文从寻根之旅的民族交往、家学传承的文化交流、家族历史的民族交融三方面探寻叶嘉莹及其家族史体现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一、寻根之旅的民族交往、

4、年八十高龄的叶先生在亲人朋友陪伴下完成了两次寻根之旅 一次是 年秋的吉林叶赫寻根一次是 年的内蒙古之行这两次寻根之旅既是当下各民族作家交往交流的历程也是对叶赫那拉家族民族交融历史的回望这两次成行体现出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无与伦比的践行与身临其境的阐发魅力缘于民族交往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年秋天叶嘉莹先生回到叶赫那拉先祖生息过的叶赫河畔 叶赫河水清澈依旧流淌不息水面波光粼粼“叶赫河上的阳光”正对应了“叶赫那拉”之意 叶先生站在叶赫古城那个种满玉米的山坡上看到三千年前诗经黍离描绘的景象“彼黍离离行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体会到了古老的诗句背后那个回

5、到田边的归来者心中对盛衰兴亡的忧伤感慨 叶先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体会境界很高她将一生的坎坷磨难乐观坚韧都融进对诗词的阅读、创作和讲授之中因此她能深深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连接古今、情景交融的巨大深沉的恒久魅力 年叶先生在朋友陪同下去了呼伦贝尔、大兴安岭和巴尔虎草原 她成为百年来家族里第一个回到蒙古原乡的人一路上她神采奕奕诗兴大发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口占绝句一首其中一首是“余年老去始能狂一世飘零敢自伤 已是故家平毁后却来万里觅原乡”促成叶先生叶赫寻根、蒙古高原觅原乡的朋友是诗人、画家、散文家席慕容 她是蒙古族现居台湾 年回到故乡内蒙古寻根此后 年不曾间断原乡之旅每次都是民族情感深沉的诗文之旅 席慕容感动于

6、叶先生对诗词的讲授一直是叶先生的仰慕者、追随者 她和叶先生相识缘于诗引发的民族情感 叶先生第一次见到席慕容时说“我也是蒙古人”“原来当年那个十一岁的女孩子心里一直惦念着叶赫水直到她快八十岁 我当时便提议请朋友帮忙寻找 当天晚上我就打电话给我的朋友、现居沈阳的内蒙古作家鲍尔吉原野 原野先生找到他的朋友、沈阳日报满族记者关捷先生 大概三个多月后关捷告诉我们叶赫水还在位于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不但地名在那条河也还在流着 我跟叶老师说了以后叶老师非常高兴 于是在那一年的秋天我就陪着叶老师一起去叶赫寻根了”对草原的美好感受和深厚情感将各民族作家连接起来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在内蒙古草原长大的作家蒙古族是席慕容的

7、朋友也曾多次采访过叶嘉莹先生 他的首部长篇儿童文学乌兰牧骑的孩子呈现了红色精神和草原文化的深度交融 叶先生、席慕容、原野都是文脉深厚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写作者关捷则流淌着满族八大姓氏之一瓜尔佳氏英雄家族的血脉是位文武双全、心系国家的记者 他坚持 年不间断、走遍大江南北采访上百位立过战功的老英雄 报告文学集寻找英雄再版四次被称为“寻找英雄幕后的英雄”关捷应朋友所托不辱使命为叶先生找到祖先的故地叶赫河所在尽显英雄家风更深一层的是对中国这片土地、自然无功利的热爱对四季流转、鸟兽草木的兴发感动融会进生命和诗歌里将中国古往今来写诗的人读诗的人连接在一起凝聚成中华文化的诗歌根脉“我觉得席老师非常值得赞颂她把她

8、的心肠放到牧区的河水里去淘洗然后让自己的心肠有一股完全的蒙古高原的气息再用这副心肠来写作而不仅仅去找一些故事铺陈 她写的东西你能听得出第 期王 莉等: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里面有风声有河水的声音 而且她在尽最大的能力在反映蒙古高原的历史反映我们的祖先面容”这就是钱穆所说的诗背后有一个人原野所赞赏的席慕容淘洗心肠、席慕容直陈叶先生“她就是诗魂”都在印证好诗背后有一个人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都是这样用心灵用生命写诗的人诗句里包含了丰富的声音、画面、心情、感受后世的人读他们的诗就如同身临其境穿越到几千年前写诗的时空体验到他们的心境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情感的保鲜盒一旦后世读者打开几千年来的中国人真正

9、心同此情交融贯通中国古典诗词的蕴藉凝聚和魅力恒久就在其中成为连接中国人心灵的文学根脉再深一层汉文字悠远鲜活的生命力将各民族作家凝聚在一起 钱穆曾就中国文学论及中国文化传统之可久可大有赖于中国文字之功能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绵延四千年以上而且能不断发扬光大其中一原因亦为其文字具有特殊之性格与功能故使其文化传统易保存、易传递”“但使各地人同读一部古书无论如三千年以上之诗经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春秋人人易懂只是读音稍有不同”原野正是在汉字源流的角度上赞赏叶先生、张晓风的诗文“我读过张晓风老师的诗文我看到了张晓风老师作品的同时想起了现居美国的另一位大作家王鼎钧的作品同时还想起了一位大家都尊重的大诗人、大学问

10、家叶嘉莹老师”“张晓风让我最敬佩的是当我们说写作这件事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汉文字 汉文字是从先秦、诗经流淌过来的一条河流从古诗十九首到汉乐府诗从唐诗、宋词到元曲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字我们动手把这一个字一个字搬过来砌自己小房子的时候你不能忘记它的源头 张晓风老师的文章中呈现出来的汉字就有这样一个源流特质这是非常美好的也是非常深远的”原野所称赏的叶嘉莹、张晓风正是这条源远流长的汉语文河流上两朵当代的美丽浪花 叶先生天分高家学厚能进入到汉字里面去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揣摩声音体会境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将汉字运用得明白如话又古朴恰切 各族人民共读一本诗经用诗经流传下来的文字写作当代的诗文 汉字已然将几千年来的诗人

11、、诗、读诗的人连在一起 源自诗经、古诗十九首的汉语文把各民族的作家诗人凝聚起来将中国文化传统继承发展下去叶先生的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成功的多民族文学作家、研究者、学生的文化交流之旅 数年前吉林大学刘中树校长就“很希望叶嘉莹先生能光临吉大讲学”“叶先生和席老师在吉大各进行了一场演讲学生们挤满了演讲会场有的甚至坐在了讲坛的地上有的站到了窗台上让我想起了当年在南开大学听叶先生讲课时的情景 在刘校长的热心安排下我们去了当时属于吉林省梨树县的叶赫镇(今属四平市铁东区)寻根”叶先生寻根之旅堪称一次内涵丰厚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学之旅二、家学传承的文化交流成功的民族交往缘于深厚的文化渊源 据叶嘉莹先生自述“我

12、家先世随满族同时入关随着满族统治者逐渐汉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曾祖父讳联魁祖父讳中兴皆可以为证”民国时期叶先生的祖父奉儒家文化为家族文化之根父辈古典诗词的熏陶教诲使她的诗才得到培养和初步发展叶家的四合院和家庭生活体现出儒家思想、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诗词文化与满族家庭文化的深度交融.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从叶嘉莹先生家族世系中的人名前后变化可以看出叶赫那拉家族清佳奴一支后裔逐渐接受儒家思想文化、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始祖:星根达尔汉二世:席尔克明噶图三世:齐尔哈尼四世:祝孔革五世:台坦柱六世:清佳奴七世:兀逊布布衤 录八世:乌达哈九世:尼克达十世:托三太十一世:谙布十二世:长龄十三世

13、:多隆十四世:联魁十五世:中兴十六世:廷元十七世:叶嘉莹十八世:叶言材由世系表可见叶嘉莹先生家族十三世以前从名字上不易分清辈分乌达哈、尼克达、托三太、谙布、长龄、多隆等名字显示出满语的取名习惯自十四世“联魁”“联元”可以分清辈分不仅名字汉化明显而且鲜明地表现出读书致仕的儒家观念 曾祖联魁公生中兴弟弟联元生中善、中和名字中见出辈分“魁”“元”寄托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善”“和”均取自儒家经典且都有“字”联魁公字慎斋曾于道光年间任佐领职 祖父中兴公考取了功名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翻译进士因此故居大门上方原悬有“进士第”匾额父辈用“廷”字伯父叶廷乂父亲叶廷元叔父叶廷弼姑母叶廷惠、叶廷兰 伯父叶廷乂

14、公给叶家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第 卷规定了辈分排字即“嘉言警世懿性淑身”可传八代 伯父有两子一女叶嘉榖、叶嘉卉、叶嘉林叶先生和她的两个弟弟叶嘉莹、叶嘉谋、叶嘉炽子侄辈九人都是“言”字辈 大弟之子叶言材也是中国文学研究者成长治学深受叶先生影响照拂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和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是叶先生受邀回国执教、创办南开大学中国古典文化研究所的重要亲历者和参与者著有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 后来叶先生将辈分排字修改为“嘉言警世毅行淑身”其中“行”字须读作去声()乃品行之义 从叶家世代人名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满族文化与汉族传统的姓名礼仪逐渐交融 叶先生曾祖起四代人的名字可以看出叶家深受儒家思想文化影响

15、古典文化修养、教育程度、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日渐深厚中华民国成立后叶先生的祖父中兴公顺应时代潮流将“叶赫”部族的首字改成“叶”姓并借用南宋著名学者叶适的名号将堂号自题为“水心堂叶”这是叶赫那拉家族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主流的顺时之举也是满洲贵族逐渐接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必然结果 叶适重教兴学、师友相从的人生轨迹潜移默化中对叶家的文化氛围产生了影响成年后叶先生回国教书、诗教报国的人生理想可由此寻见土壤.满汉文化融合的家庭日常生活叶嘉莹先生在许多著述、讲学中谈到她的故居北京西长安街察院胡同里一个安静的四合院这个宁静美好的中式院落对诗词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培育涵养作用是她的根之所在梦之所系 叶先生在红蕖留梦里详细

16、描写过她生长于斯的庭院叶言材在我与姑母叶嘉莹里也仔细描摹过他生活成长的院落他们笔下都带有对故居深切的感情一门一院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无不是当时生活的鲜活记忆 这座四合院和叶先生的早年家庭生活中儒家思想、中华传统建筑文化、诗词文化与满族家庭文化水乳交融自元代以来北京城无论是王公大臣、富商巨贾还是文人学士、普通百姓都住在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 那桐日记详细记载了清末民初那家花园兴建落成和家庭日常、亲友往来的生活内容“那家花园以大门、南房、乐真堂和北房为主轴以其各游廊与东西两条长廊相衔接构成一个四周环以 游 廓 以 乐 真 堂 为 主 的 四 方 建 筑 整体”设有石山、池塘、亭榭植以花木照以电灯不仅深得传

17、统园林之神韵而且采用新兴科技名动京城设宴唱戏招待亲朋北洋政府几次借用那家花园招待贵宾 表明满族的达官贵人、文人学士对北京四合院建筑传统、园林文化深以为然并发扬光大引领潮流 在四合院建筑文化主导的时代潮流之中叶家同其他满族人一样很自然地像当时的北京人那样购置四合院按四合院的规制格局布置装饰庭院“我家祖宅的四合院在北京西城察院胡同是我曾祖父购置的 大门上方原来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上面写着进士第三个大字 大门两侧各有一个小型的石狮子外边是门洞 下了门洞外的石阶左角边有一块上马石上马石的左边是一个车门 大门的里面也有个门洞隔着一方小院迎面是一面磨砖的影壁墙墙中央刻有水心堂叶四个字”两侧有跨院后面有

18、后院各院之间有门相通 外院左边一排是五间南房三间是客房两间是书房 右边则是内院的院墙中间有个垂花门 内院有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祖父母住北房东西厢房伯父和父亲住“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四合院位置序列安排反映出传统家庭严格的家长制等级格局、长幼有序的儒家观念叶家的庭院布置采用了清末民初北京四合院流行的设计手法通向内院的垂花门和前面配置的天棚、荷花缸、夹竹桃、石榴树盆花等构成了一幅自然亲和的庭院图景 天人合一、宁静安详的庭院环境孕育涵养了一代诗词名家的诗心和诗才“我是在西厢房长大的 伯母和母亲都喜欢养花就在院子里开了两处小花池一处在北房前一处在西厢房的窗下里面种些四季应时的花花草草垂

19、花门边上的内院墙下还种了爬山虎和牵牛花 母亲还在墙角两侧插植了一棵柳树和一棵枣树”四合院里四时景物与人的心情易于交流对话从而引起兴发感动 榴花和枣花盛开就有了“一庭榴火太披猖布谷声中艾叶长 初夏心情无可说隔帘唯爱枣花香”的诗句 几十年后友人在文章中对叶家院子有过细致的描摹:“一会大夫由北屋打起帘子出来掀帘子进入东屋向我笑了一下要过方子坐在案边拿起毛笔改方子(大夫)头上戴着一个黑纱瓜皮帽盔身着本色横罗旧长衫一位和善的老人坐在书案边遇着洁无纤尘的明亮玻璃窗和窗外的日影静静的院落 这本身就是一幅弥漫着词的意境的画面 女词家的意境想来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中熏陶形成的”第 期王 莉等: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这段

20、文字写出了叶家的人与庭院自然亲和的美好感受使叶先生深受感动“虽然说我的祖上从清初就入关了在我的记忆里我家已经是完全汉化的家庭但我家毕竟是蒙古裔满人的血统所以在生活习惯上依然保留了一些满人的习俗”“我记得父亲和伯父管祖父叫阿玛我们称呼祖母不叫奶奶而叫太太”祖母梳着旗人的两把头家里保存着曾祖父、祖父的顶戴花翎还有很多旗人的衣服、花盆底的鞋 满人家里规矩特别多在家里也行屈膝礼男人屈左膝女人屈双膝 儿媳妇在婆婆面前是没有座位的都是站着的 满族很重视教育小孩子从小就受教育 女子也都是要受教育的因为她们生下来就有可能被选进宫里祖母也是受过教育的每天晚上就让母亲和伯母站在地上给她念书听什么时候祖母说好好歇着

21、去吧她们才敢离开据薛柏成研究那桐日记所记载的“祖母过生日”场面盛大喜庆礼数周到繁多印证了满族大家庭之间、家庭内部规矩细致周到合家谨守特别是长辈拥有很高的家庭地位晚辈侍奉长辈态度恭敬礼数周全“我祖母生日那天到的各家儿媳妇真不少 这时儿媳妇是最忙不过的除了像家常那样伺候婆婆外在自己入席前还要到婆婆和其他长辈前请安谢座而后方能入席吃饭坐下后还要叫随身的妈妈望着婆婆那边的动静在婆婆起席前赶到婆婆跟前伺候递折盂漱口水、槟榔豆蔻盒直等婆婆发了话才回到自己席上继续吃饭”“等客人走净了我的父母还要到我祖父屋和祖母屋去请安问问累着没有”叶家儿媳站着读书侍奉婆婆正是满族家庭规矩严整的风气呈现.诗词文化濡染叶先生的

22、伯父与父亲都喜欢吟诵他们在家里即景抒情经常高声吟诵古诗给幼年的叶嘉莹营造了古典诗词的良好氛围 伯父古典文化修养很深特别喜欢诗歌见侄女也喜欢诗歌很是欣慰 伯父是她诗词道路的引路人发现了她的诗词天分培养了她对诗词的爱好 伯父带她读诗写字还经常给她讲诗人词人的掌故“迦陵”的别号就来自“迦陵频伽”的故事“我的第一首诗是伯父叫我写的第一个联语也是伯父叫我写的”十一岁时伯父出了咏月的诗题她写出了“未知能有几人看”的诗句从此引起了写诗的兴趣 外曾祖母去世伯父叫她写副挽联她写下了“忆昔年觅枣堂前仰承懿训提耳诲谆谆何竟仙鹤遄飞寂寞堂帷嗟去渺”的联语 在台湾大学教书期间她的联语得到了台静农先生的赞赏跟随伯父吟诵诗

23、歌叶嘉莹学习了入声字的特别读法 伯父教她把入声字读成短促的近于去声字的读音在吟诵时可以传达出声律的美感父亲书法很好教女儿“认字号”他用毛笔在一寸见方的黄表纸上把字写出来如果有一个字可以读多音的破音字父亲就用朱笔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在这个字的上下左右画上一个个小红圈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进入航空署任编译翻译介绍了一些西方有关航空的重要书刊 她开始学英语时父亲就把这种破音字的多音读法与英语做比较 英文是拼音文字当一个字的词性有了变化时就通过词尾的字母变化来表示加上 或 而中国字是独体单音所以当词性变化时就在读音方面有所变化 因此如果把中国字的声音读错就如同把英文拼错一样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叶先生讲授古

24、典诗词七十年深刻理解古代汉语独体单音的特点深得对句精妙幽微的字词音律之美非常重视诗歌的音节四声深知吟诵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出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吟诵诗歌入声字读音恰切韵味十足乐在其中当是得益于幼年伯父、父亲的熏陶教诲 年叶廷元先生译著集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叶先生在序言中回顾了家世过往和父女亲情父亲写书法、女儿写联语默契配合的美好情景彰显了叶家言行有度、儒雅蕴藉的家风叶先生母亲的娘家是汉军旗人也是书香门第 几代女性长辈爱好诗词、背诵吟咏、诵诗教诗的家庭传统为她提供了温和鼓励的环境土壤 外曾祖母是一位女诗人曾刊刻过一本诗集题名为仲山氏吟草 家里不仅伯父、父亲喜欢读诗伯母、母亲也都读诗 男子大声吟诵女子低声吟

25、哦 小时候伯母教她背唐诗三百首姨母教背四书论语背得最熟其中一些论诗的句子“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使她在学诗方面深受启发 她在后来教授诗歌的过程中经常引用这些诗论 考上初中母亲奖励她一套词学小丛书 其中两种著作对她的诗论和填词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个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个是纳兰性德的饮水词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使我对词的评赏有了初步的领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第 卷悟纳兰性德的饮水词使我对词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特别是饮水词清新自然一读倾心过目成诵以此为师填起词来 在家庭浓厚的古典诗词文化氛围熏陶下叶先生的诗词天分得到了良好的养成和激发

26、三、家族历史的民族交融叶嘉莹自陈是蒙古裔满族人她的家族拥有民族交融的悠久历史 对于自己的族属和家族的历史叶先生在口述自传红蕖留梦(叶嘉莹口述张候萍撰写 年三联出版社出版)中有所记述其侄叶言材撰写的我与姑母叶嘉莹一书有所补充薛柏成叶赫那拉氏族谱整理与研究综合考证了清朝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地方呐喇氏叶赫纳兰氏八旗族谱布寨佐领世表叶赫纳兰氏族谱等叶赫那拉族谱史料更为丰富且辟专节叶赫那拉氏后裔叶嘉莹家世之渊源及谱系有关资料梳理了叶先生的家世谱系 以下详细梳理叶嘉莹家族民族交融的悠久历程叶嘉莹先生族姓叶赫那拉那拉又写作那喇、纳喇、纳兰 叶赫那拉是定中关系的短语在蒙语中中心词那拉()是“太阳”的意思叶

27、赫是()是“大”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大太阳”之义从家族历史来讲叶赫那拉意为“叶赫河上的阳光”指明代中期叶赫部所生活的叶赫河(源出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出吉林境后流入辽宁开原市界称为扣河系辽河支流清河的支流)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 短语的定中结构和生成过程反映出叶赫那拉家族的发展历史即先姓“那拉”后迁“叶赫”叶先生自述叶家先世原为蒙古土默特部族原居住地在今呼和浩特一带曾随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约百年后返回漠北 明代中叶其中一支由首领星根达尔汉率领移居海西之地 所谓“海西”者是元代对于松花江大曲折处之西岸的一个通称 当时该地区原有几个女真族之部落就是辉发那拉、乌拉那拉和哈达那拉 蒙古之土默特族移居此地以

28、后奉星根达尔汉为初祖 一说谓其入赘那拉部另一说谓其攻占那拉部且取其姓遂亦以“那拉”为氏族之称 至于其冠以“叶赫”之名则是因为在 世纪初有一位名叫祝孔革的首领率其部族迁居于一条名为“叶赫”的河水之滨遂自称为“叶赫那拉”对于叶赫那拉氏的族源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看法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族源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再者星根达尔汉来到海西那拉部是入赘还是占据 薛柏成将清史稿清实录满洲实录清朝通志等正史与叶赫那拉族谱对照研究认为官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叶赫地方呐喇氏开篇所记基本是准确的:“先有蒙古人星根达尔汉者原姓土默特初来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喇姓部据其地因姓纳喇氏 后迁于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和八旗满

29、洲氏族通谱都认为叶赫那拉始祖原系蒙古人前者持“入赘说”认为叶赫那拉氏始祖星根达尔汉是元朝灭亡后“留在嫩江流域遗族中的土默特人“为避难投靠到女真塔鲁木卫纳喇氏家中改姓纳喇招为赘婿 其后人迁到叶赫河畔故称叶赫”这则记载肯定了“蒙古人”说同时对其始祖的来历也作了研究后者持“征服说”同样确定了先姓那拉、后称叶赫的家族渊源 姓氏里包含叶赫后人的迁徒走向印证了叶嘉莹先生“蒙古裔满族人”的说法 不论是女真化了的蒙古人还是蒙古籍的女真人都反映出叶赫那拉家族早期发展过程中蒙古和女真交融的历史不论是入赘还是占领都基于一个史实即星根达尔汉于 世纪初率部来到海西那拉部改姓那拉并成为那拉部的首领反映出叶赫那拉家族生存发

30、展过程中民族交融迁徒的历史叶赫那拉家族形成和繁衍迁徒的过程反映了明代东北地区各民族不断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 钱穆认为中国民族在古代原是由多数族系经过长期接触融和而渐趋统一的 迨其统一完成之后也还依然不断地有所吸引融和而日趋扩大 中国民族譬如一大水系乃由一大主干逐段纳入许多支流小水而汇成一大流的 在历史上约略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第一期从上古迄于先秦这是中国民族融和形成一个更大的中国民族 第二期自秦汉迄于南北朝在此期内尤其在秦汉之后中国民族的大流里又容汇许多新流如匈奴、鲜卑、氐、羌等诸族而进一步融成一个更新更大的中国民族 第三期自隋唐迄于元末中国民族里汇进许多新流如契丹、女真、蒙古而再进一步形成

31、明代之中国人 这第三次民族融和之成功因而有明代之全盛 第四期自满人入关至于现代在中国民族里又继续融和了许多新流如满、回、藏、苗等此种趋势尚未完结 叶赫那拉家族正是在第三期末从松花江流域向南迁徒汇入中华民族的主干大流 女真人的先祖是肃慎人很早就与中原建立了联系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第 期王 莉等: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一个成员周武王时就有肃慎进贡的文献记载元末明初起居住在东北各地的女真人开始了持续两百余年的民族迁徒 海西女真从原居住地松花江一带向西南迁徒 海西女真在南迁中形成了四个较大的部落即叶赫部、哈达部、乌拉部、辉发部 这四个部落被称为“扈伦四部”其名源于忽喇温江是松花江上游的一条小河即今黑龙江省的

32、呼兰河因萧红的呼兰河传而为大家所熟知忽喇温是蒙语谐音“扈伦”扈伦四部分布于松花江大折弯处西岸松花江女真语为海西江因此明廷称“扈伦四部”为“海西女真”明朝洪武年间()明廷加强了对女真人居住的东北地区的管理在女真人地区设置了司、卫、所任命各部酋长为都督、都指挥等职赐给敕书建立一个个隶属关系各部酋长凭敕书进京纳贡拥有敕书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部族实力、地位的标志叶赫部实力最强时拥有敕书七百道称雄扈伦四部在叶赫那拉家族民族交融的历史上有五位著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始祖星根达尔汉明永乐年间()率蒙古土默特部来到黑龙江省扈伦河流域的那拉部改姓那拉从此这个那拉部的王族后裔便有了蒙古血统 二代祖为石儿刻命刚兔亦称席尔克

33、明噶图 父子二人是塔鲁木卫中的小首领有研究者认为任指挥佥事(指挥佥事是明朝卫所制体系中卫一级设置的武官)改姓纳喇后其家族接受当地女真人风俗语言也逐渐使用女真语 第二个是四世祖祝孔革也是叶赫的直接始祖明正德年间()率领部族继续南下到达叶赫河畔(今辽宁开原东北)定居从此部族便以河水命名为“叶赫那拉”祝孔革官职高于祖父辈“正德十四年()升为都督佥事”辽夷略载“海西夷曰北关曰南关 北 关 酋 曰 祝 孔 革 塔 鲁 木 卫 都 督 佥 事也”由祖父辈的正四品升到了正二品武官他加强了与明廷的联系嘉靖三年()率人入朝贡马同年明廷以“塔鲁木卫都督竹孔革升职久给金带、大帽各一从其请也”其时已升任多年 叶赫部踞

34、北关地处辽东、蒙古及女真各部的交通要道与哈达部的南关遥遥相对 祝孔革借助政治、交通优势与周边各民族广泛开展贸易嘉靖年间()从广顺关(即南关今辽宁开原东南)入市交易孙守朋的明代东北各民族交往交融 以开原马市交易为中心的考察就谈到了叶赫部贝勒祝孔革亲率部众到南关市交易的场景:明代辽东档案汇编记载自嘉靖二十九年()“十三日起买卖夷人祝孔革等三百八十七名从广顺关进入到市与买卖人杨景时等易换牛只等物共抽银五两七分三厘”迄至万历年间()多经镇北关(即北关今辽宁开原北)入市辽东档案中关于该部输入耕牛、农具的记录明显增多 可见叶赫部首领祝孔革既是女真一部的头人又是明廷设置的地方官还是拥有敕书获得朝贡与马市贸易

35、特权的商人势力最强时拥有敕书七百道叶赫部财富激增并且将汉文化的影响带入女真地区促进了女真社会的迅速发展第三、四位是祝孔革之孙杨吉奴和清佳奴同为叶赫部之主筑叶赫东、西两城清佳奴为长居西城(老城)称“西城贝勒”杨吉奴为弟居东城(新城)称“东城贝勒”叶嘉莹先生属清佳奴一支她是星根达尔汉的十七世孙而“我与纳兰同里籍”清代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属杨吉奴一支是星根达尔汉的十世孙 叶先生与纳兰性德同宗而且都是率部迁居叶赫河的叶赫那拉四世祖祝孔革的直系后裔 两位城主善抚各部势力日强 清佳奴有长子布寨(布斋)次子兀逊孛罗三子阿巴亥阿巴海四子阿拜 兀逊孛罗(兀逊布衤 录)就是叶先生的直系祖先七世祖 万历十一年()十二

36、月兀逊布衤 录和长子武金泰在开原关王庙遇难仅存次子武达哈(乌达哈)即叶先生八世祖 第五位是金台石 东城贝勒金台石(杨佳奴三子)是叶赫那拉部最后一位首领兼任兀喇卫都督佥事万历四十七年()兵败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厚遇其民将叶赫那拉部众收归旗下金台石一支编入正黄旗 至此叶赫那拉部融入建州女真日后从龙入关开始了更为深广的民族文化融合 金台石之孙明珠通晓满汉语文、典章制度在康熙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傅晋太子太师 明珠长子纳兰性德容貌俊秀文武双全为一等侍卫是叶赫那拉家族中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广泛结交汉族文人他的饮水词继承和发展了满族文化内在的纯朴和真挚汲取了汉族文化之精髓 叶嘉莹先生的祖父中兴为光绪年间进士以

37、儒家文化为家族文化之根 星根达尔汉后裔多出文人学士为清朝的民族团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四、结 语叶嘉莹先生民族交往的寻根之旅、满汉文化大 连 民 族 大 学 学 报第 卷融合的家学传承以及蒙古、女真交融的家族历史彰显了中国各民族文化交融之悠远与绵长 叶赫那拉家族后裔多出文人学士为民族团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叶家四合院相对封闭、宁静自然的环境尊崇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家风赋予了叶嘉莹读书做人、诗教报国的思想观念规矩严整、重视教育的满族习惯培养了她言行有度、好学向上的品行浓厚亲切的诗书氛围涵养了她的诗才诗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满族家庭文化的交融为一代诗词名家

38、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土壤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悠久历史、中国古典诗词的恒久魅力、叶嘉莹民族交融的家族记忆将蒙古族、满族作家、诗人联系在一起并且实现了多民族作家、研究者、学生的文化交流互动谱写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诗篇参考文献:席慕容.所谓诗教/掬水月在手:镜中的叶嘉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寻找英雄、书写英雄的血性作家 关捷/.:/.鲍尔吉原野:这些年我写过一点大自然的篇章/.:/./.钱穆.中国文化论丛.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叶言材.我与姑母叶嘉莹.北京:人民出版社.叶嘉莹张候萍.红蕖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北京:三联书店.薛柏成.叶赫那拉氏族谱整理与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钱穆.中国文化导

39、论.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李澍田张云樵.明末海西女真叶赫部的卫属、都城及世系的考订.北方文物():.聂卓慧刘小萌.考古学视角下的明末女真叶赫部.黑龙江民族丛刊():.孙守朋刘兴晔.明代东北各民族交往交融:以开原马市交易为中心的考察.大连民族大学学报():.(责任编辑 董邦国)(上接第 页)吴良平龙开义贺梦姣.节日互动与民族关系调控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六宫村回族古尔邦节族际交往网络为例.西南边疆民族研究():.吕越.传统节日是构建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纽带:基于宁夏同心县古尔邦节的田野分析与思考.民族艺林():.钟梅燕.节日文化空间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40、:.蔡江宁宋瑞江.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新疆花儿研究.当代音乐():.田敏陈文元.论民族关键符号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南宁市三月三民歌节为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李耀宗.中华节日名典.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江西社会科学():.张公瑾.傣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冯骥才.我们的节日春节.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杨永生.中外民间节日.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王丹.传统节日研究的三个维度: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汪鸿明.中国“花儿”源流史稿.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武宇林.中国花儿通论.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覃桂清.“三月三”源流考.民族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文化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王玥龚丽娟.广西“壮族三月三”的当代实践及交融范式发展研究.广西民族研究():.严庆平维彬.“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张继焦尉建文殷鹏等.换一个角度看民族理论:从“民族 国家”到“国家 民族”的理论转型.广西民族研究():.(责任编辑 王莉)第 期王 莉等:民族文化交融的诗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