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以《大山的女儿》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97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以《大山的女儿》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以《大山的女儿》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以《大山的女儿》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58艺术家The artists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的艺术价值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以大山的女儿为例谢佳珍从传播民族文化方面而言,民族题材电视剧既是一种新颖载体,又是一种重要方式。它对讲好民族故事,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力量产生了重要影响。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是民族题材电视剧的一部典型佳作,该剧重点刻画了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这一人物形象,主要讲述了黄文秀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返乡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带领百坭村村民摆脱贫困,探索致富之路,却在一场突发暴雨中,遭遇泥石流不幸牺牲,后来的驻村书记接力完成黄文秀的愿望,最终实现百坭村全村脱贫。该剧以真实人物、真实故事为背景改编,经过艺术

2、加工,以虚实相交的叙事手段呈现叙事逻辑。它既反映艺术的真实性,又体现了虚构的审美意味。在剧情讲述方面,它用百坭村脱贫致富的故事折射时代大背景,反映新时代长征路的艰辛和奋进,借用黄文秀这一脱贫干部形象,诠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彰显扶贫干部们的家国情怀。在人物群像刻画方面,它用百坭村村民内心深处对脱贫的渴望,深入揭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只有各民族脱贫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民族富强。脱贫的过程无疑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综上,该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一方面它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脱贫的历史,凸显了攻坚克难的主流价值观和坚韧无畏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它以独特的视听

3、语言和清新朴素的画面感,表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族交融中滋生的认同感,进一步凸显了家国情怀。一、民族交融语境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的审美意蕴(一)“原型”创作引起的情感共鸣“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普遍性和遗传性的特征。它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荣格认为,由集体无意识驱动着的“原型”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创作成品是“原型”精神的显性。电视剧 大山的女儿 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原型,这一原型的内核是隐藏在创作者和受众者集体无意识里的家国情怀。艺术创作的动机是个体在对“集体无意识”的探索中,将追溯以往沉淀的“情感”的过程中受到的刺激作用于心灵与

4、行动上的意识萌发,动机借由原型激发出来,在相应原型意象的指引下进一步完善,完成最终的意图呈现。黄文秀牺牲在扶贫这一新时代长征路上的先进事迹,既引发大众对黄文秀的怀念敬佩之情,又激起青年奋发向上的干劲和爱国之情。这两种情感交织的背后是沉淀的家国情怀,是根植在每个人记忆里的基因密码,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属于集体的共同情感。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演绎脱贫攻坚的时代故事,弘扬无私奉献、携手奋进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反映时代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的价值取向。由黄文秀精神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实际上也包含了当下油然而生的家国情怀和团结共进的民族情谊。扶贫之路是各民族的脱贫实践,间接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少

5、数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融,共同表现出的坚韧、无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脱贫攻坚中显得尤为耀眼。民族精神的共同性和民族情谊的共通性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身份认同和情感共鸣。(二)虚实互构的叙事手法增强艺术表现力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立足于原型人物和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化的表达,在影视化的虚构处理中显现艺术的真实性,不拘泥于原型的真实,而是追求戏剧与影视Theatre,film&television159生动的真实、生活的真实,在增强艺术感染力的同时提升审美趣味,整体呈现出以写实为主,虚实互构的审美效果。该剧在进行人物刻画和事件叙述方面对现实进行了一定的虚构,这是电视剧在面对真实性题材时所进行

6、的必要的艺术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让艺术虚构赋予真人真事再次灵动的生命力,避免观众因对真人真事的先知先觉而失去对该剧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该剧有别于以纯纪实为主的纪录片,在反映真实事件的同时与现实拉开了距离,增加了欣赏趣味。该剧设置不同情节来表现黄文秀与农战山在乡村治理方面的观念分歧,设置照顾父亲和肩负百坭村脱贫职责的事件冲突等,来塑造比真实原型更加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同时故事情节的细节化处理,增加了真实事件的信息量,拓展了观众对人物及事件的审美感知,加深了观众对黄文秀原本形象和事件的了解。此外,该剧以视听手段来呈现广西传统山歌和秀丽巍峨的群山,展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彰

7、显本地区群众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达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效果,以凸显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三)民族交融的叙事理念建构共同体意识民族交融叙事理念贯穿于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整体剧情,建构起剧情发展的叙事逻辑,讲述黄文秀帮助百坭村村民脱贫致富事件的背后是各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观念、情感生活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该剧创作者在民族交融叙事理念的驱动下,巧妙构思剧情的矛盾冲突,使剧情叙述在阐释人物形象、唤起历史记忆、推动民族交融等方面植入家国情怀的集体无意识要素,通过人物群像刻画来体现矛盾冲突后所达成的在心理和行动层面上的理解和认同,传递激发观众情感共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民族交融叙事理念除作用于

8、剧情上之外,还对电视剧的视听效果产生影响。该剧深入广西本土实景拍摄,镜头中展现的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记录着当地百姓在山村开辟美好生活的场景。朴实的土地滋养着当地勤劳善良的百姓,百姓在供养生命的土地上描绘生活蓝图,人与自然一派和谐的画面是各民族生存哲思与本土环境相交相融的具体表现,无形中建构起多民族共通的精神文化空间,达成文化观念上的认同,进一步铸牢共同体意识。基于民族交融叙事理念,该剧使创作者、演员和观众三者之间达成互动和对话,产生共同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即家国情怀。该剧演绎和重构了黄文秀这一人物原型。观众对该人物原型已有一定的了解和基础情感,创作者在剧中以多民族共同

9、体视角和人生经历细节化再现,注重群像塑造和家国情怀的深度结合,再加上演员的生动演绎,使观众更加深入原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心中的敬仰之情得到进一步升华。创作者、演员和观众都获得了共同的情感升华,此外,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方面也达成了一致共识。该剧彰显的家国情怀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创作者、演员和观众,逐渐形成他们对国家认同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真正实现该剧的创作意图,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民族交融语境下电视剧大山的女儿蕴含的共同体意识(一)政治认同从心理层面上看,政治认同可视为人们参与政治生活所产生的归属感。在电视剧 大山的女儿 中,无论创作者、剧中的人物,还是观众,都产生了一致的政治认同感,

10、即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可和支持。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国家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举措。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民族的脱贫攻坚工作与各族人民的福祉息息相关,也与新时代民族工作紧密相连。该剧以脱贫攻坚为创作主题,展示了脱贫攻坚之路的艰难和不平凡,揭示了扶贫战略的重要意义,迎合了唱响新时代主旋律的需求,毋庸置疑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功能。剧中,黄文秀带领村干部和村民学习经验,立足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解决枇杷的销售问题,还以自身的真诚感化了蒙昌龙,使蒙昌龙敢于站出来举报贪官,站在了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这些细节上的帮扶是地域上的结合,也是民族间的团结。中华民族共同

11、体意识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基础、情感归属和精神指引,其根本归属是各民族在革命建设、实践发展中所凝160艺术家The artists聚的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质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共同体意识所凝聚的政治认同是以国家为中心,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共生共存共荣的合作意识。(二)身份认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将故事背景设置在广西乐业百坭村,以黄文秀返乡与当地村民一起奋斗脱贫的历程为线索,以他们所在的百坭村在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发展为纽带展开叙事,将家国情怀融入个人和民族的发展叙事中,讲述黄文秀在扶贫一线奋斗的故事,也是讲述广西山村脱贫攻坚的故事,唤起了观众的集体记忆,使观众在剧情发展中获得身份认同。该剧以视听

12、元素为主,表现了最为自然的广西山村风光和农村生活,“柳普”、广西山歌等这些特定符号是观众对特定背景、生活环境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确认。在语言上的选择也促进了身份归属的进一步确认。该剧采用桂柳话、“柳普”等方言台词,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自动对语言进行识别和区分,语言带来的熟悉感使观众从中获得认同感和身份归属。(三)情感认同情感叙事在影像叙事中呈现出一种自然贴近的叙事风格,其叙事的逻辑是在“情感”外衣的包装下与观众保持亲近的距离,观众在接受电视剧影像叙事的同时,也在情感营造的氛围中接受了影像所传递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将情感附着于情节发展和视听表达中,将叙事主题牢牢紧扣脱贫攻坚这一

13、国家和广大人民共同关心的时代主题,将观众潜在的情感进行调动,使情感上的共鸣获得高度的统一。随着 大山的女儿 的播出,黄文秀精神和一系列的脱贫写照都被放大映射在现实的脱贫实录中,情感在影视与现实的交相呼应下进一步得到释放。电视剧基于对情感的营造使传播效果由个人自我的情感寄托逐步发展扩大为群体道德的激发和思想内涵与价值的传递。三、民族题材电视剧不断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题材电视剧因其视听语言的民族化特点及人物形象的民族气质,在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糅合,尽可能实现多民族文化的

14、良性互动与交融,形成“共有观念”和“共同价值”为核心的“国家民族”共同体叙述模式。在民族交融语境下,民族题材电视剧要超越传统讲述方式,讲好民族团结新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作者应聚焦民族团结新故事,以“内部”视角切入创作,用纪录的镜头还原少数民族原生态真实生活情景,挖掘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只有真实体验过民族的生活,深扎民族的现实图景,才能鲜活地创作和呈现出真实的民族特色的作品。另外,创作者要通过讲述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展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深刻变迁,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主题,让观众在剧中感受到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意识,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5、的故事情节展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时代风貌,唤起观众的集体认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通过写实风格的叙事手法辅以先锋化的艺术处理,塑造出了以黄文秀为代表的一批平凡、真实却又伟大的扶贫英雄人物,带给了观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有原型人物的真实故事作支撑,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扶贫干部工作的艰辛和所具备的优良品质与精神。这些精神内核在剧情的推动下,传递着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与当下在各行各业同样为美好生活奋斗的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灵魂共振,使该剧颂扬的主旋律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该剧是一部民族地区脱贫影像志,当地村民摆脱贫困向美好生活迈进的幸福画面,折射出各民族地区人民走向新生活的统一和谐场景。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和实践提醒在不断进行着,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书写出来的,各族人民交融互助的真切感情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动力,也是继续讲好中国故事的情感支撑。(谢佳珍/玉林师范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