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922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民族题材影视生产与身份认同建构关系探析以 2000 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为例石谷岩(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摘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的推广应用,群体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利用影视生产等文化生产实践建构身份认同愈发成为流行方式。少数民族通过民族题材影视生产构建自身身份认同,形成兼容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身份认同体系。作为影视生产“新浪潮”的代表性民族,彝族题材影视生产大体以作为民

2、族文化仪式载体的物、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作为社会机制呈现的物为中介,通过对物的描摹再现彝族传统文化生活与现代市场经济生活,进而在民族认同维度、国家认同维度展开想象与探索,具有丰富的时代意蕴和借鉴价值。关键词:身份认同建构;彝族;影视生产中图分类号:C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227(2023)02-0157-08身份认同是我们理解他者文化的重要维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发展,身份认同的个体表达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群体利用影视生产表达身份认同的方式愈发成为身份认同的主要建构方式之一,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建构也是如此。本文以 2000 年以来的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作品

3、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对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对影视中物的处理方式作出归纳、分析,进而探究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的物如何在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维度建构彝族身份认同。一、作为文化生产实践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identity)一词源于拉丁文 idem。Identity 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一是使等同于、认为与一致;二是同一性、认同;三是身份,认同有“同一”和“独特”两个含义,揭示了“相似”和“相异”两层关系(张淑华等,2012),个人与他人或其他群体的相似与相异构成了个人在社会网络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其身份,组成身份认同的第三层含义(童冰洁,2019);四是身份认同,此含义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现。

4、进入全球化时代后,传统的稳定的“身份”被解构,人们开始探讨“身份”的建构性,因而将静止的“身份”看作是一个需要追求“认同的身份”的过程(孟瑞,2013)。由此可见,身份认同在如今语境下本身即具有建构、言说自身的含义。对身份认同建构方式的讨论,同样也具有一定时代意蕴和价值。在现代化建设突飞猛进、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身份认同建构方式出现了与时俱进的变化,群体利用文化生产实践建构身份认同愈发成为流行方式。对于少数民族群体而言亦是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利用多种方式积极进行自我言说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民族题材影

5、视生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CKS056);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启动计划“唯物史观视域下新时代影视生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建构研究”(项目编号:XSQD-202218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收稿日期:2022-12-16作者简介:石谷岩(1991),女,辽宁大连人,新闻传播学博士,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预聘助理教授。研究方向:文化研究影视民族志研究2023 年第 2 期157?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和身份表达。

6、面对时代变迁,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方式、表达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它们从被代表、被言说,变成如今积极主动地言说自我、建构民族身份(王艺潼,2020;苏米尔,2020;李贤等,2018)。在少数民族各类文化生产实践中,影视生产成为少数民族进行自我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少数民族题材影视是中国电影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电影类型,它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习惯等为表现对象,丰富中国的影视空间,重塑主流观众对少数民族的想象,进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以至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冠元,2019)。由此,以少数民族院线电影、纪录片、微电影等体裁为代表的动态民族影视资料,

7、成为记录少数民族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文本。通过民族题材影视生产,少数民族建构了两个维度的身份认同:一是通过文化符号来维持民族的社会秩序,寻求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民族认同;二是利用地理符号、情感召唤、创造共同的集体记忆等手段来建构“中国人”的认同,即国家认同(张媛,2018;张媛,2014)。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州省等地,人口共 980 万(根据 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在中国人口总量中排名第六的少数民族。近年来,彝族题材的影视生产走在少数民族文化生产实践浪潮的前端(杨建梅,2015)。在影视题材方面,彝族纪录片、微电影的数量较为庞大,彝族电视剧、院线电影、综艺节目

8、的数量相对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彝族微电影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这与彝族聚居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彝族中掀起一股在短视频平台上自己生产、制作、宣传彝族微电影的浪潮(江凌等,2020),使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掌握了身份认同建构的媒介权力,在影视作品中勾勒出属于彝族的视觉群像。彝族题材影视生产如何建构不同维度、层次的身份认同,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内容。不同影视生产者依据不同影视处理方式、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身份认同建构。首先,对于彝族题材影视生产来说,对具体的“物”的处理方式是影视作品内容展开的叙述起点与焦点。从“物”出发分析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的身份认同问题,视角较为新颖

9、独特,且具有理论解释力。“物”存在的历史甚至久于人存在的历史,人的整个历史可以被当成物恋(Fetish)的历史。这里的“物”既可以是彝族传统文化生活中的具体的物件,又可以是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呈现的商品。影视作品中对“物”的使用、处理方式和态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示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不同维度的身份认同。其次,根据影视生产主体的丰富性,可将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路径分为“自我建构”与“他者塑造”(李贤等,2018)。本文选取自我建构,也就是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拍摄的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分析对象。这是因为影视生产者对身份认同的建构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对不同体裁的影视内容中的“物”以及影视生产过程中的“

10、物”的编码中。编码与解码理论是传播学者斯图亚特 霍尔(Stuart Hall)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任何信息在进入大众传播领域之前都必须先进行编码(霍尔,2000)。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在影视作品中建构自身身份认同时,会选出特定的可以代表这种认同关系的物件,选择不同的影视题材,给予特定的镜头语言予以描绘,是为影视生产的“编码”问题。最后,在少数民族电影与身份建构关系的探讨中,文章大多以不同的时间截点为分类,主要将其发展阶段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新世纪”(2000 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王艺潼,2020;苏冠元,2019;李贤等,2018)

11、。2000 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作品的数量逐渐增多,但现有研究对这些影视作品的整理、分析尚不充分。综上所述,本研究以 2000 年以来由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生产的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归纳、分析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如何处理影视作品中的“物”,并探究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如何通过在影视作品中对“物”进行处理,以建构彝族自身身份认同。二、“物”的影视生产与彝族身份认同实践(一)作为民族文化仪式载体的物彝族有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的民族文化仪式,在这些仪式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物,这些物经影视的折射和构建,成为民族文化仪式的重要载体。通过观看影视资料,作者发现,彝族题材 影 视 生 产 者 对

12、 这 些 物 采 取 了 整 体 主 义 的(holistic)处理方式,即利用丰富的影视生产手段,通过对自然之物的呈现,将毕摩、仪式和万物有灵、集体主义等传统观念集合起来,构成一个总体性的信仰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即使彝族题材影视中对物的使用因历史、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整体主义”目前仍是彝影视民族志研究2023 年 月158?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族题材影视生产的一个基本的观念,其背后则折射出彝族信仰中“万物有灵”的核

13、心地位。文化整体主义(holism)的观点,最早见于杨史玛慈(JanSmuts)于1926年出版的 整体主义与进化论(Holism and Evolution)一书,这一概念最初被用来描述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非洲土著文化有别于欧美文化的基本观念。虎日是由庄孔韶、王华联合执导的民族志纪录片,记录了2002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宁蒗县)的彝族民众利用家支和盟誓仪式禁毒的情景。针对宁蒗县无法禁绝吸毒状况的现实需求,2002年5月22日(彝历虎日),跑马坪乡境内金古、嘉日、吉伙三个家支集结全乡男女老少举行禁毒仪式,政府将吸毒人员(包括已收戒人员)交给家属管理,三个家支的头人发表激昂的演说

14、,而家支领袖“德古”们组成的“金古忍所禁毒委员会”则将誓言刻在岩石上,试图用家支和盟誓等仪式约束、感化吸毒人员。在这部纪录片中,最重要的物即为老虎。虎作为一种特殊的“物”,在彝族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在创始之初,天神派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但在造天的时候,天裂开了。天神认为虎是世界上最威猛的东西,于是便让他的儿子们将虎制服,用虎的一根大骨将天稳定下来。后来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

15、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禾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古老的彝族十月太阳历用以虎为首的十二属相记日,一轮为十二天,三轮为三十六天,为一个月;新年的第一个月叫“虎月”,因此,彝族十月太阳历又叫虎历,其源于虎图腾。建房、结婚、征战、节庆、举丧择日以虎日为最吉,认为虎图腾神会保佑彝人。”(姜玮玮,2008)在纪录片虎日里的毕摩仪式中,处处可以体现彝族对虎的图腾崇拜。虎日所呈现的主要仪式即为盟誓,也就是歃血为盟。歃血为盟是彝族的古老传统,一般歃血为盟前会先由德古召开会议,取得众人同意后再做出决议,如参加盟誓者不遵守诺言,就会受到舆论谴责。歃血为盟一般使用牛、羊、猪、鸡等动物,这些动物在彝族的仪式

16、中是经常出现的,它们作为仪式中的牺牲具有固定性特征。歃血为盟仪式对各种活物的牺牲可以在彝族神话故事中找到根据。比如鸡的使用就有其神话传统。根据彝族经典创世史诗俄勒特依第四章雪子十二支记载,彝族认为在天地演化的时候,天上下雪,在雪里面分出12支雪族,其中身上流血的是6支,植物有6支没有血。鸡是“流血”的6支之一,因此用鸡做仪式对彝族来说是非常具有神性的。彝族先民将植物和动物作了分类,并认为它们都是雪的子孙。(马学良,1989)人类和动物的雪起源说是一种自然创世说,表达了彝族关于人类起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既然人和动物都是共祖的,且万物都有灵魂,那么就可以用动物来表征人的命运。在仪式中,根据万物有

17、灵的观点,彝族将无法理解、控制的自然现象物化成神灵和鬼魂,并通过具体的具有象征含义的物跟神、鬼打交道。由是,毕摩和仪式经由对物的呈现勾连起来,制造了一个视觉上的象征体系。而在这一象征体系中,不同的物“各司其职”、无一虚置,反映的则是彝族万物有灵和平等主义的观念。通过对影视中的物的平等呈现,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生动地将彝族万物有灵的传统观念具体化。这种观念决定了对物的处理要遵照事物发展的客观,不分高低、贵贱,并将物作为观念及信仰体现的整体融入仪式中。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彝族题材影视创作者将自己和被拍摄的物融为一体,使用了参与式影视记录的方法进行拍摄,拍摄视角不断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之间进行切换,给

18、观众极强的沉浸式体验感。同时他们也将影视中的毕摩、仪式、集体主义观念通过具体的、富有独特性的物融为一体,强化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在处理影视资料时的整体主义原则。(二)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彝族题材影视中的物,亦以“日常生活要素”的形式广泛存在。这些物包括服饰、食物、工艺、建筑等。在对这些物进行处理时,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一方面倾向于利用它们来“对抗”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也据此将彝族文化传统与彝族社会现代面貌联系起来,以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的改变过程来隐喻彝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因此,彝族题材影视作品对“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的呈现,通常有一个隐藏的表意结构,那就是反映彝族社会从“传统”向

19、“现代”、从“农村”向“城市”的变迁过程。如何处理各种代表“现代生活”的物,以及“现代物件”与“传统物件”之间的关影视民族志研究总第 194 期159?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系,就成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难题。民族服装是常见的“日常生活之物”。在云深之处彝问 等纪录片中均有对彝族服装的详细描述。在这些纪录片及其创作者看来,彝族服装是对彝族精神进行具象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记载着彝族的岁月流转,将彝人的日常哲学凝练于身。在影视作品中,

20、彝族服装的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蓝、绿为主,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等,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彝族服装文化的全部形式,而显然经过了创作者群体的选择和抽象。很多彝族题材影视作品还通过对服装的描述,展现彝族离开家乡、甚至走出国门,积极参与现代化实践。如金科诗薇在自传电影我的名字叫诗薇中设置了这样一段剧情: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女主角来到法国巴黎求学。在电影中,她身着彝族服饰百褶裙,出现在作为世界时尚中心的香榭丽舍大街上。纪录片彝地密码:擦尔瓦则介绍了彝族男性服装“擦尔瓦”的制作过程。据纪录片描述,擦尔瓦取自于羊毛,需要彝族妇女先织毛布,再搓成吊须,手工制作一件“擦尔瓦”大概需

21、要一个月的时间。擦尔瓦在白天能够遮风挡雨,晚上可以被当成被子盖。彝族故事片中男性多穿擦尔瓦,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无论是在仪式中还是家中火塘边,擦尔瓦在影片中均体现了彝族独特的服饰文化和朴实的生活特色。除服装之外,云深之处彝问等纪录片还描述了彝族个体生活经验中的“味觉记忆”,涉及到的彝族食饮包括火盆烧烤、坨坨肉、辣子鸡、洋芋、玉米酒、荞麦饼等等。尽管彝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和外界的交流也非常频繁,但当下的彝族家宴依旧会准备彝族美食,这既是对彝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有意识地与大自然融合的过程。这些食物除了味道本身,其制作过程也与每个彝族的个体生活经验紧密融合,成为其民族文化身份的重

22、要象征。服装饮食之外,饰品也是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中频繁出现了“日常生活之物”。纪录片彝地密码:银饰全面介绍了彝族银饰的历史功能和发展现状。在经济和交通均不发达时期,彝族村寨很难与外界发生联系,也无法形成有体系的文化交流。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单调的劳动中,彝族先民逐渐找到了一个表达自己情感思想的物质载体银。银利于锻造的属性让彝族先民在银饰的制作过程获得了积极表达自己理解、解释外部世界的途径;使用银饰这种行为也在装扮自己、美化生活之外,还被赋予了“幸运”和“美好”的含义,成为普通彝族个体生活体验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影片明天我是谁中,为了支持男主角从事音乐行业,父亲打开了一个家传的古老的柜子,并将收藏的

23、银饰拿出来在这里,银饰承载着普通彝族对于美好未来的想象。在影片蜉蝣的世界里,身患重病的男主角因无法给未婚妻足够彩礼而被抛弃,他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却突然掉进了一个彝族传统的藏宝库中,藏宝库中的“宝物”主要就是银饰,男主角遂利用这些银子治好了自己的疾病。而在另外一些侧重于“现代生活”主题的作品中,有些创作者会选择拍摄彝族脱贫攻坚前的农村住宅和脱贫攻坚背景下的新住宅,对两者的反差作出比较,展现彝族日常生活的现代化过程。纪录片云深之处和彝问即首先向观众介绍了彝族的传统建筑。彝族传统建筑为穿斗式,常见民居类型分为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石板房、茅草房等几类。彝族传统建筑很好地适应了凉山地区光照强、夏

24、季雨水充沛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彝族普遍的审美需求。但是因为现代化设施难以进入山区,所以当地政府对彝族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景观升级打造,改在平原处建房,新的住宅有太阳能、自来水、电和家畜的集中圈舍,这些现代化的设备极大提高和改善了彝族的生存环境和生活面貌,还将毕摩文化融合进现代配套设施中,使得新的彝族建筑同时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这些纪录片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表现了在建筑当中实现“传统”与“现代”协调并存的可能。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彝族题材影视作品还呈现和表达了彝族传统生活习惯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些作品的基本立意,仍是基于支持现代化的视角,探讨彝族如何对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

25、融入现代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专属于”现代生活的物件,被创作者纳入视野,其“功效”也被突出和放大。在这一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金色索玛花。片中对政府免费发放的卫生用品、现代工厂、医院、公共厕所、电子火塘、银行卡与存折等物件做了事无巨细的描述,以表达创作者对彝族日常生活现代化转型的积极态度。彝族日常生活中的物是彝族题材影视作品的重要内容。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通过运用建筑、工艺、美食、乐器、服饰等日常生活中的物,一方面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以彝族传统生活形态、文化形式的民族独特性,“平衡”现代性的冲击、坚守彝族的美好品质,体现出彝族的民族心理及彝族对自身影视民族志研究2023 年 月160?青海民

26、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升级、改变,体现出彝族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稳固发展的现状,表达了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认同态度。(三)作为社会机制呈现的物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对物的处理方式往往还与特定的社会机制相关联,通过对这些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彝族主体认知中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具体来说,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在其作品中多通过对某些物品生产的产业结构升级、生产方式变化等进行描写、刻画

27、,将影视中的物品当成承载彝族家支制度状况、商品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变化等社会机制内涵的载体。在表现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时,刺绣是构建民族身份、展示生活状况的基本物元素。刺绣是彝族传统工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视对彝族刺绣的处理,往往是将绣片等物当成中介,并以此切入拓展话题,进而介绍彝族传统工艺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政策的执行对彝族社会内部经济发展和外部经济交往的影响,来描摹彝族社会传统产业的发展变化,表达对于彝族社会早日摆脱贫困、实现经济飞速发展的愿望,以及对国家的扶贫政策所产生的积极社会效果的认可。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多部影片强调了刺绣给彝族聚居区脱贫攻坚实践带来的正面影响。在彝族题材影视

28、生产中,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和形象呈现已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现代彝族题材影视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和政策背景,也是影视工作者在进行影视生产时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由此,多部介绍彝族刺绣的影视作品都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背景下进行拍摄的。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彝族刺绣进行了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的融合,最后的结果则是使得彝族家庭成功完成脱贫的工作。如纪录片彝绣传承讲述了楚雄州彝族绣娘群体对刺绣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绣娘如何利用刺绣进行脱贫的故事。在纪录片中,楚雄州的绣娘们既保留了彝族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外界社会的需求和创新,使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影片彝问中的绣娘则是通过刺绣创业,使得贫困家庭走出

29、大山,她开设服装店,积极迎合商品经济,改善了自己的生活;而事业成功后,这位绣娘又带着梦想走回村庄,免费开设彝绣班,教授彝绣技艺。云深之处同样讲述了一些彝族年轻女性通过制造服饰创业的故事,并重点拍摄了一些比较知名的服装品牌如“造梦者”“彝人造物”等等,彝族年轻一代设计师通过改良彝族传统服饰,将黑、黄、红的传统配色加上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颜色,让衣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受到市场的欢迎。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公众号等进行品牌推广,打造网红设计师形象,积极参加多种比赛、竞技,助力凉山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向世界推广彝族服饰。在音乐电影彝乡之恋中,彝族女孩带着彝族服饰设计来到上海服装

30、周,最终荣获大奖。总体而言,彝绣纪录片数量非常多,因为受到外界喜爱,彝绣的订单也变多了起来,彝绣变成彝族家庭脱贫的“关键之物”。除表现当代彝绣设计对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外,机械化大生产的产业结构升级也频繁出现在彝族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者的镜头中。在相关主题纪录片中,彝绣通常存在两种状态的对比,一是手工生产方式的“手绣”,二是机械化大生产的“机绣”。纪录片辣操的刺绣向观众展示了撒尼彝族传统与现代刺绣的状况。过去的撒尼女性必须学习传统手工刺绣,但是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撒尼女性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对机械设备的掌握愈发熟练。手工刺绣因耗时多、操作难、成本收益比率相对较低的特点,逐渐被类似种植经济作物、外出

31、务工等生计方式所替代,刺绣工厂机械化的发展更加速了手工刺绣的衰退。在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石林县彝族极大程度地参与到商品经济运行中,他们开设工厂进行大规模绣片生产,将彝族的绣片销往大江南北,并从中获利。但是手工刺绣依然在撒尼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售卖价格也只增不减。虽然很多年轻的撒尼女性已不再掌握手工刺绣的技能,但是在她们出嫁时,依旧以拥有一套手工刺绣嫁品为荣。此外,在本研究所分析的影视作品中,在撒尼彝族聚居区,无论是坚持手绣的传统彝族绣娘,还是用机械化大生产方式制作绣品的新式绣娘,都在新时代中融合发展,让撒尼彝族的刺绣行业熠熠生辉。机绣、手绣并存,两者之间互相沟通、包容,共同成为保护、传承文

32、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这显然是创作者的一种集体选择。通过对这部分的影视资料进行分析,我们可知,彝族社会传统与现代生产方式并存,且发展较为融洽。对于彝族来说,机绣是促进他们与外界沟通、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中介。刺绣现在不仅流行于彝族社会,更是在景区等地十分流行。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认为,彝族刺绣已经走向内地,走遍中国,是彝族元素融入全国影视民族志研究总第 194 期161?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商业发展、融入市场经济潮流的代表。三、社会变迁与国

33、家发展语境下的彝族身份认同用影视生产再现身份是身份认同建构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对象2000年以来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资料较为丰富,在少数民族影视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可以发现,对物的呈现,是彝族通过影视生产建构自身文化身份的重要方式。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通过对物的描摹来再现彝族传统生活、彝族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彝族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进而在民族认同维度、国家认同维度展开想象与探索。(一)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身份认同的呈现1.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的民族身份认同建构彝族题材影视中的民族身份认同涵盖来自不同地区的彝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彝族具有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的民族文化仪式,彝族题材影视对以虎为代表的动物

34、等自然元素采用了整体主义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彝族民族文化仪式的丰富性。与此同时,彝族题材影视中的民族身份认同包括来自不同地区的彝族对本民族文化产品的热爱与对文化工艺的传承。彝族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彝族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物质遗产,彝族题材影视作品中通过介绍彝族服饰、银饰、建筑等作为日常生活要素的物在现代社会的存在方式,为观众展示彝族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的融合过程与结果,并以传统生活中的物的改变来描摹彝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彝族题材影视作品通过介绍传统生产方式和文化产品的历史沿革与现状,构建对彝族民族文化的认同。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还通过拍摄仪式、民族节日聚会等活动,展示彝族群体内部的民族凝聚力,

35、凸显彝族社会对家庭、血缘关系的重视。通过仪式中具体的物的呈现,彝族题材影视作品凸显出建立在血缘基础上家支的民族凝聚力,这种社会组织形态是彝族积极民族认同的体现。凉山彝族的家支已演变成彝族互帮互助、协同发展的文化机制,是彝族社会面临商品经济冲击时实现自我保护的重要文化资源,彝族题材影视生产则一定程度上展现经过改良的社会机制,在现代社会依旧发挥着凝聚彝族社会的作用。2.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中的国家认同建构王超品认为,国家认同是一种主体意识,也是一种公民身份归属,其实质是某一个民族自觉认同本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国家政治制度,从而对其形成维护。彝族题材影视作品和彝族题材影视工作者是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影视

36、生产的,对现代性物件的追求、对体现国家政策与市场经济的物的认同,代表了彝族身份认同中的国家认同维度,体现了彝族和其他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一致性,是身份认同中的应有之意。彝族题材影视中用代表“现代生活”的物以及商品经济、产业发展中的物的变迁体现彝族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过程,体现彝族题材影视既具有彝族与其他民族共同书写历史、共同参与国家革命和国家建设的历史认同,具有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现代化教育的认同,具有赞扬中华民族文化的文化认同,具有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认同。在国家认同建构的维度中,彝族题材影视文本通过对具体的现代生活中的物的变化进行描写以及对物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总结,对改革

37、开放、市场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等政策做出回应和赞扬,体现出彝族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行为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建设的时代背景也影响了彝族在影视作品中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通过影视生产,彝族成功在影视中建立起各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觉形象,建构起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国家认同观念。(二)彝族题材影视生产的意义探析1.身份认同建构的积极性彝族文化形态丰富,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文化保留程度也不同,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也会有所不同。出生并成长于彝族社会的彝族进行影视生产的过程,既是其自我言说的过程,也是不同地区彝族对本区域民族环境的观察过程,能够体现出彝族文化的真实内涵,为研

38、究者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文本。同时,彝族的影视生产经历了由他者构建到由彝族本民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建构的过程,其传播模式则经历了由外界阐释、国家构建到近些年彝族社会主动生产、主动言说的不同阶段。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尤其是影视制作和数字媒体技术进行影视生产,是彝族民众自我赋权的过程,有助于以往彝族改变被言说的命运,使本民族文化得以在信息场域被听见、被看见。总而言之,彝族题材影视生产有助于不同地区的彝族掌握彝族身份认同构建的主动性、权威性、真实性,并利用新媒体平台与现代传播技术拓影视民族志研究2023 年 月162?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

39、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展本民族身份认同构建的深度与广度,以塑造真实、客观的不同维度的彝族身份认同。2.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觉形象建构有学者在分析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意义中曾提出:“对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未来,我们一方面通过阐释使过去的视觉形象进入现代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在其基础上建构未来的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前中华民族对自己未来的憧憬,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自己未来前景的形象化描述(方李莉等,2021)。”这一描述为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未来体系的建构指明了方向。彝族题材影视生产内容包含现实与历史中的

40、彝族文化概况、经济发展情况、政治政策等,是彝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多方位交互关系的影视呈现。彝族题材影视的拍摄、制作及对外传播行为实践,为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做出极大努力。综上,通过呈现脱贫攻坚等政策中的刺绣等物,通过展现彝族的民族政策、国家政策以及彝族受众对政策的态度,来自不同地区的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为彝族题材影视的时代背景和本民族的发展方向勾勒出前景图像,同时构建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觉形象。这也是彝族身份认同建构中国家认同维度的展现。3.对影视生产实践的启示与创新改革开放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彝族同胞积极投身现代化经济建设,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导致这期间很多彝族传统文化没有

41、得到保存和传承,部分面临失传的风险。这不仅是彝族文化面临的问题,更是乡村城市二元结构社会转型中的普遍现象。近些年随着彝族题材影视创作活动的兴起,影视生产者通过在影视中拍摄作为民族文化仪式载体的物和作为社会机制呈现的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传承彝族传统文化,记录彝族传统社会机制的作用。例如虎日撒尼男人的盛典等影视作品记录了彝族毕摩古老的文化仪式,记录了彝族较为传统的对自然之物的信仰崇拜体系,记录了现代彝族社会应用民族文化仪式的现状,也叙述了彝族传统宗族制度、崇拜信仰、价值观念在现代彝族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彝族题材影视生产丰富了少数民族影视生产的宝库,为现代影视的生产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它为

42、其他影视创作主体提供了启示:每个人都有他们可以调动的社会资源,影视生产的内容可以立足于个人的文化传统,是非常丰富且多元的。来自不同地区的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利用自媒体进行影视生产的行为,既表达了自身的身份认同,丰富了彝族的文化资源,同时也加强了和其他民族的交流。这是因为彝族题材影视的受众不仅局限于彝族民众,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还承担着和汉族等其他民族、以及其他国家民族交流的职能。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今天,利用自媒体进行影视生产的行为使得彝族的曝光度不断变高,类似彩青春 等影视作品在自媒体平台上广泛传播,使得彝族社会出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与流量变现方式,促使彝族所拥有的宝贵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发展资源。这启

43、示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和地方管理者,应当注意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相互转化,在自媒体中积极进行影视生产与传播也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结语经由选择部分物件作为彝族社会日常生活变化的承载物,彝族题材影视作品集体表达了自身生活与生产机制的变迁。通过描写仪式中的物,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反思出家支对彝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通过对刺绣等传统民族工艺品的描绘,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勾勒出彝族社会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化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感激国家政策在这一机制中扮演的角色。这种对于物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彰显出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群体共同持有的“反思式发展”的文化理念,这种理念不会贸然否认一种文化传统或社会机制的存在价

44、值,也不会对“发展”和“进步”做出简单的归因,而更多的是通过并置、对比和真实再现的手段,来表达一种有机的、整体主义的发展观。通过对物的处理方式进行描摹,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构建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同维度。在民族认同维度中,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展现出对优秀文化的正面形象身份的积极认同。在国家认同维度中,彝族题材影视生产者在影视作品中表达了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政策的感激之情,体现彝族和其他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同一性、一致性。这是少数民族借由影视作品解释世界、改变世界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影视生产,以及更大范围内文化生产实践是少数民族民众自我言说、自我反思和自我超越的重要方式。尊重少数民族影视生产的多维

45、度身份认同,鼓励各民族进行旨在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影视生产实践,既是建立科学民族政策的应有之义,影视民族志研究总第 194 期163?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青海民族大学学报JOURNAL OF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National-Themed Film andTelevis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Taking Film and Telev

46、ision Production of Yi People as an Example since 2000Shi Gu-yanAbstract:In?recent?years,with?the?popularization?of?Internet?technology?and?the?promotion?and?application?of?self-media,the?way?of?group?identity?construction?has?changed?with?the?times,and?the?use?of?cultural?production?practices?such?

47、as?film?and?television?production?to?construct?identity?has?be-come?more?and?more?popular.Ethnic?minorities?build?their?own?identity?through?the?production?of?ethnic-themed?film?and?television,forming?an?identity?system?compatible?with?ethnic?identity?and?national?identity.As?a?representative?ethnic

48、?group?of?the?“new?wave”of?film?and?television?production,Yi?nationality-themed?film?and?television?production?is?generally?mediated?by?objects?as?the?carrier?of?national?cultural?rituals,elements?of?daily?life,and?objects?presented?as?social?mechanisms.Through?the?depiction?of?objects,the?Yi?tradit

49、ional?cultural?life?and?modern?market?economic?life?are?repro-duced,and?then?imagination?and?exploration?are?carried?out?in?the?dimensions?of?ethnic?identity?and?national?identity,which?has?rich?implication?of?the?times?and?reference?value.Key words:Construction?of?Identity;Yi?;Film?and?Television?P

50、roduction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经之路。注释:凉山彝族的家支是指凉山彝族历史上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家族组织形式。家支,彝语称为“措加”或“措西”。它是内部严禁通婚,并以父子连名制的谱牒作为纽带联结起来的父系血缘集团。在这个集团中,随着人口的繁衍,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若干大支和小支,小支之下,便是为数众多的个体家庭。家支对个体家庭和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家支成员彼此之间没有统治和隶属的关系。彝族盟誓是在毕摩主持下,当事的双方或多方订立誓约的一种巫术形式。历史上,彝族民间盛行盟誓之术,且重要的事项须由毕摩主持。彝族生活中无论是分宗联姻、联合对敌、宗族合盟,还是个人间的重大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