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3146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5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25 卷第 3 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 年 9 月Vol.25 No.3Journal of Wuhan Technic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ep.2023-69 -收稿日期:2023-08-17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幼儿园男教师品格教育的核心素养与现实路径研究”(编号:2019SJB629)。作者简介:施晓卫(1969-),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施晓卫(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06)摘 要:强化教育内涵式

2、发展、驱动“三教改革”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育与办学质量的核心切入口。基于教育新基建,全面深化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可催生新型教学理念,全面创新数字化教法,丰富优质智能教材资源,驱动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然而,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过程中仍面临数字化教材研发难度大、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网络教法应用不足等困境。鉴于此,应以整合新资源为动力,建立数字化教材资源服务平台;以融合新网络为引擎,设立教师现代化发展系统;以植入新应用为目标,采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关键词:教育新基建;“三教改革”;高职院校;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G434文章编号:1672-9846-(2023)03-0069-0

3、7DOI:10.3969/j.issn.1672-9846.2023.03.011开 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2020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三教改革”中教材是基石、教师是根本、教法是渠道。教师、教材、教法共同组成一个闭环系统,能够处理教学环节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强化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与学校内涵式建设、驱动“三教改革”成为提高办学质量与人才培育质量的核心切入口,更是契合新教育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的重要方法1。而教育新基建以技术创新作为动力,以信息网络作为基础,能够为契合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需求提供数字、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教育新基建涵盖新信

4、息网络(新网络)、新数字资源(新资源)、新智慧校园(新校园)、新平台体系(新平台)、新创新应用(新应用)与新可信安全(新安全)六个新基础设施,对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发挥重要作用2。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 号)(以下简称意见)着重提出到 2025 年,基本建成集约高效、结构升级、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赋能。在教育新基建战略指引下,高职院校重点关注新型教材、教法资源和工具的应用,提升教师教学质量3-4,驱动“三教改革”。基于此,立足教育新基建战略,如何应用先进教学设备,确保教法作用发挥,保证

5、教师教学与教材质量提升,成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中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一、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价值意蕴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更是加速推动高职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战略措施5。教育新基建不仅催生高职院校新型教育教学理念,还夯实数字化教法根基,提供优质智能教材资源,驱动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继而深化“三教改革”。施晓卫: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70 -(一)催生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物联网迅猛发展环境下,教育新基建促使传统高职教育生态产生巨大改变,并衍生出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随着

6、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教育新基建,高职院校通过深化“三教改革”,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开放型、衔接型和共享型教育机制,可催生新型教学理念,助力高水平人才培育体系建立。其一,衍生“产学研用”教育教学理念。“产学研用”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融合形成的系统工程6。教育新基建属于教育系统正常运行的技术基石,为系统功能发挥、衍生“产学研用”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提供诸多有力支持7。高职院校有机融合教育新基建,不仅契合产教融合需求,还可以科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产学研用”教研理念,为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提供支持。其二,催生数字化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新基建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建立

7、高质量教材体系的核心,更是智能化时代“三教改革”的现实需求。2021 年 12 月,在第 12 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全力抓好高校教育教学新基建,融合不同学科领域课程、教材和学习方法”8。基于此,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教育新基建优势,深化“三教改革”,有助于拓展教师信息数量、知识面,能够催生体验式数字教学、协作教学与研究性教学等新型理念,为完善现代化育人体系提供指引。其三,催生开放性教育的教学理念。意见提出以教育新基建释放新动能、创新新型供给、服务新型需要,精准掌握新型发展阶段、深化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建立新发展格局的创新思路。借此契机,高职院校高度融合信息网络、平台

8、机制、数字资源等新型基础设施,坚持开放、自主、弹性和多元的自主办学机制原则,推动“三教改革”,可催生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反思的开放性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优化技能型人才培育环境。并且,高职院校借助教育新基建推动适应性技术和理念稳步发展优势,全面实施“三教改革”策略,促使个性化教学过程走向多样化与定制化,有利于催生“打开思想观念、空间和评估墙壁”的开放性教育教学理念,继而提高技能型人才培育质量。(二)推广数字化教学方法数字化教法是指师生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中,遵照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与规律,利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展开的数字化教学方式9。教育新基建作为实现教学方法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通过发挥其教室、网络“

9、硬件”优势,夯实整体高职教法数字技术“底座”,助力数字化教学创新。一是教育新基建有助于推广“混合式教法”。就教育场景而言,高职院校通过将教育新基建有机融合于不同“三教”场域,采集不同场域数字教法数据,能够为“混合式教法”推广与应用提供一系列先进设备,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一,高职院校充分利用高配电脑、高清摄像头、电子白板和显示屏等设施,助力改善数字化教法设施,能够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水平,驱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法”植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其二,高职院校立足 5G 基建,借助“三教改革”优势,充分借鉴欧盟和白俄罗斯国家数字化教法经验,创建专属于自身的虚拟实验室,采用互动型虚拟化数字化课堂

10、教学方法,利于提升学生学习质量。2020 年 3 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印发了关于组织实施 2020 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宽带网络与 5G 领域)的通知,确定将“5G+智慧教育”视为 7 大 5G 创新应用工程之一。2021 年,全国两会再一次提出 5G 新发展要求,将 5G 垂直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宽,并融合运用于高职教育领域,驱动教育教学数字化发展。在此作用下,高职院校立足新型网络、新型平台与新型安全,深化“三教改革”,从教学、评估、研训与监管方面精心布局,能够盘活育人效能,助力“混合式教法”高效推广,为学生提供优良学习模式。二是教育新基建有助于普及“探究式数字教法”。立足教育新基建的“三

11、教改革”辅助系统,高职院校相关执行主体模拟学科领域的专家思路,研发混合式与在线课堂教学系统,不仅可以详尽解答教师智慧教研问题,还可以助力“探究式数字教法”普遍应用。一方面,高职院校运用智慧教室,全方位采集教师备课、授课方面教育教学数据,有利于完善“探究式数字教法”,为学生提供健全的“探究式数字化教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利用网络、新技术与算力等教育新基建,促使“探究式数字教法”普及与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使数字教法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和泛在化,进而增强学生学习体验。第 25 卷总第 99 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71 -(三)丰富优质智能教材资源教育新基建作为“5G+智慧

12、教育”主要构成部分,属于教育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资源服务基石10,为教育系统优势激发,尤其是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有序开展提供重要支持与公共信息网络服务。首先,教育新基建赋能智能化教材培训资源充裕。据麦肯锡预测,预计 2030 年,机器人将替代全世界 8 亿工作职位,7500 万3.75 亿人需要转变职业种类并学习新型技能11。这一形势下,高职院校引入智能先进教育基础设施、设立素材库职场化资源,有助于研发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资源,为学生学习水平提高提供优质数字培训资源服务。国家以数字资源新型建设为改革方向,从提高智能资源供给质量出发,驱动智能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为高职院校提供智能化教材资源,丰富

13、学生学习内容。其次,教育新基建助力智能教材编写资源充足。高职院校通过开辟社会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渠道,实施智能教材撰写资源建设战略,从资源供给层面增强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的主动权,有助于丰富智能教材编写资源,为学生提供诸多精准化服务。最后,教育新基建驱动智能化教材出版资源充盈。“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建设世界规模最大的光纤网络与 4G 网络。目前国内光纤用户比重从 34%增加到 93%,4G 用户占比从 7.6%增加至 8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准。同时期,国家已成功建设71.8 万个 5G 基站,占据近七成世界市场12。由此,高职院校立足 5G、VR 或 AR、4K 或 8k 高清视频等教育

14、新基建,从智能教材出版资源生产和备案、教材监管质量评估方面系统监控,可使智能教材出版资源类型更加多元,从而满足教材个性化改革需求,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资源。(四)驱动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伴随着 AI 在语音语义甄别、图像识别、算法追踪和深度学习层面应用的持续深入,教育新基建可实现智能监考判卷、课堂评价、分级阅读,为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奠定基础10。高职院校借助教育新基建优势,挖掘更多教师教学评估数据,有助于有效反映信息教育教学情况。由此,高职院校立足教育新基建展开一系列学习分析,可实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与适应性双重评估,继而助力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一方面,教育新基建驱动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信息化。教育新基

15、建是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改革需求为主导,以数字化与智能化为支持,是数字化的新结构性力量13。2021 年 12 月,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邓华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提出,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高职教育的融合发展,颁布驱动教育新基建的指导建议,构建18 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开启两批“人工智能驱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14。立足于此,高职院校通过发挥人工智能教育新基建优势,为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提供高质量反馈和精准化指导,可加速教师教学评估信息化进程,益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立足教育新基建评估方法,将信息教学网络、数字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应用有机融合至“三教改革”,能够助力教师教学质量

16、评估工作更加信息化。并且,高职院校借助智慧终端设备,诊断教师教学场景中讲课能力,个性化推荐匹配其能力标准的讲课材料,利于健全分级机制,促使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手段更加信息化,完善学生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育新基建推进教师培训评估内容信息化。2021 年 7 月,意见确切提出要研发立足人工智能的信息化助教、信息化学伴等教学应用,完成“人机共同教学、人机共同培育”目标。在这一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通过激发教育新基建面向校园教学、监管、安全、生活与环境等场域优势,可助力教师技能培训评估内容愈加生动化,以此为教师教学模式创新注入活力。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技术智能评估教师培训方法,可实现

17、教师培训评估内容信息化,有利于搭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并且,高职院校利用教育新基建标准,能够评估自身院校教学楼、实验仪器等硬件设施,促使教师培训评估内容数据化,有利于加快创新教师教学模式。另外,高职院校通过教育新基建,积极融合智慧型教师培训、同行、学生和专家等评估内容,可构建综合性基础教师培训评估机制,为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创造契机。二、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自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教育新基建融入高职教育领域以来,高职院校从教师、教法和教材方面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可忽略的是,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施晓卫: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

18、革”:价值、困境与路径-72 -改革”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一)教材之困:数字化教材研发难度较大教育新基建可否在未来高职教育中发挥其应有价值,关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材的完善程度和“三教改革”深入程度。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数字化教材研发力度不足、研发数字化教材模式单一、数字化教材研发机制亟待健全问题。第一,数字化教材研发力度不足。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指出:“实行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速教育新基建数字化转型。”然而,教育新基建融入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环节中面临着数字教材相关基础设施的研发投入力度不够、新型教材互动设计与编辑工具尚未完善、建设知识图谱与支撑平台与示例教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例

19、如,当前高职院校多数以提高多媒体教室数量、校园网宽带、学生人均计算机拥有数量为评估硬件设施指标,而与之相对应的应用方案与软件投入等数字化数字教材研发与应用力度较弱,致使教育新基建全面融入“三教改革”困难重重。细究其因,部分高职院校研发数字教材相关教育新基建初期缺乏统一的数字化规划制度,导致职能机构按照自身机构需求各自设计,致使教育新基建资源较为分散,数字化教材研发资源无法实现高效共享与互换。第二,研发数字化教材研发模式单一。由于各出版社开发的数字教材依然较为初级,高职院校只采用简单数字化教材研发模式,缺乏开放化、教育化和数字化研发模式。细究其因,由于高职教育场景中数字教材编辑数据收集困难、传输

20、速率低,导致研发数字化教材应用模式单一,极大阻滞教材改革。并且,高职院校受教育教学场景中数字化教材研发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影响,造成教育新基建引入数量始终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教材设立员与师生的数字教育理念提高,更是阻滞教材改革。第三,数字化教材研发机制亟待健全。“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及,要“全面推动智慧教育,驱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深入推进教育新基建政策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教育新基建项目引入方式和投资方法有待完善、数字化教材研发机制改善缓慢等问题,极大影响教材改革效果。究其根源,由于高职院校以数字化培训教材研发为中心的教育新基建建设项目存在知识体系编写与教材建设标准缺乏规范性问题,致

21、使数字化教材研发机制完善难度加大,成为阻碍教材改革的重要桎梏。(二)教师之困: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待提高2022 年两会着重强调系统考核与培训高职院校领导,统筹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并规定高职院校教职工信息化素养提高计划。但是,当前教育新基建融入高职院校过程中面临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教师信息化认知程度不足等问题,致使“三教改革”受到阻碍。一方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职院校缺乏有效利用新型教育基础设施的双师型和专业领军人物教师,导致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制约教师教学机制改革。据报道,2020 年国内教育新基建人才需求不断扩大,其中核心技术相关人才缺口达大约 426

22、万15。2020 年新基建人才报告数据显示,区块链领域人才招聘增长幅度达 67%,位居首位,其次是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招聘,增长幅度达37%16。在教育新基建持续推进过程中,国家不仅缺乏教育新基建人才,还严重缺少有机衔接教育新基建相关设备的双师型和专业领军人物教师,严重阻碍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体系改革进程。2019 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2 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建设 100 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从需求方面来看,2019 年双师型教师需求达 45.56 万人,其中高职院校中需求双

23、师型教师 19.1 万人,占专任教师比重 39.7%17。由此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需求量不断增多,教师队伍总体素养有待提高。从教育界对双师型认定标准来看,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依然有限,无法满足教育新基建人才所需,更难实现教师教学改革18。另一方面,教师信息化认知程度不足。2020 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20 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全面实现“名校网络课堂”的常态化按需应用。但是,在这一政策机制下,高职院校面临着教师信息化认知程度总体较低、难以发挥教育新基建新网络、新资源、新应用等优势的问题,极大制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众多教师将教育新基建片面理解为网络教育,信

24、息化认知程度不高,导致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缓慢。究其根源,高职院校教师面对教育新基建相第 25 卷总第 99 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73 -关行业前沿技术存在畏难心理,致使对“智慧教师”新型角色的接纳程度不高,进而造成教师信息化素养难以迅速提升。此外,在教育新基建视域下,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着从知识传授者转向数字学习活动设计者身份转化的难题,成为阻滞“三教改革”的重要瓶颈。由此可知,立足教育新基建,高职教师信息化素养整体较低,不仅阻碍教育新基建应用效率,还极大制约“三教改革”全面深化。(三)教法之困:网络教法应用不足教育新基建以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当作教育创新发展,为网络教

25、法奠定基础;教育新基建以新型发展理念作为重要指导,旨在实现高职教法网络化与高质量发展。网络化发展是教育新基建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亦是实现高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举措19。然而,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课堂网络教法应用不强、远程网络教法应用不佳等问题,导致教育新基建赋能“三教改革”变得困难重重。一是课堂网络教法应用不强。2022 年初,教育部颁布教育网络化战略实施行动。这一政策环境下,教育新基建如何赋能高职院校“教法改革”成为重点。在以数据中心与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建持续推进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愈加多元,课堂网络教学方法被大量运用于教学之中。然而,以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核心的教育新基建背景下,

26、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依旧采用传统“填鸭式”教法,导致课堂网络教法应用能力难以提升。即便有部分高职院校利用网络化教法,但课堂网络教法应用水平较低,教师未从根源上转变教学理念,网络教法形同虚设。例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仅将传统课堂板书改成单一型 PPT授课方式,表面看似是课堂网络化,实则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二是远程网络教法应用不佳。教育新基建植入远程教学过程中,高职院校面临着网站建设、网络资源运用力不高的问题,导致远程网络教法应用潜力难以释放。一方面,教育新基建环境下部分高职院校缺乏长期稳定的远程教学相关设备连接以及畅通化远程跟踪设备,导致远程网络教法应用力始终较差,致使教法改革受阻。究其根源,部分

27、高职院校由于设备监管与技术限制,远程网络化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整体较低,且受到教育新基建与教法改革融合度较低,导致学生远程网络技能训练水平难以提高,极大制约远程网络化教法应用力发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引入教育新基建过程中存在远程教学运作缺乏灵活性、远程网络教学与网络基础设施的衔接性不强、远程教法应用力不佳等问题,严重制约教法深化改革。例如,重大科技基建、科教基建不断融合于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遭遇远程网络化教法深入性不强、未充分凸显远程教法灵活性运作功能、远程教法应用力无法提升等困境,致使教法改革举步维艰。三是个性化网络教法应用不足。据国家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国家在线教育用户

28、规模达到 2.01 亿,年均增长率达到将近 30%20。立足网络用户普遍增多与教育新基建加快发展环境,高职院校却面临着网络教学体系与内容过于死板的问题,导致个性化网络教法应用较差。具言之,教育新基建大环境下,高职院校既有网络课堂教学难以兼顾不同专业学生知识水平、学习需求等层面差距,导致个性化网络教法应用效果不佳问题频发。并且,高职院校仅注重教育新基建的植入,而忽视不同专业与学生各自特点,致使个性化网络教法应用率始终不高,成为教法改革的重要瓶颈。三、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创新路径教育新基建是国家新基建的构成部分之一,在教育变革与创新发展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效用,亦是信息化时代驱动

29、高职教育改革的牵引力量21。即便教育新基建在高职教育范畴尚未常态化实施,但其对高职院校教师、教材和教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由此,在 5G 通信、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扶持下,高职院校应借助教育新基建,全方位助力“三教改革”。(一)以整合新资源为动力,建立数字化教材资源服务平台随着人工智能专业资源库平台逐渐应用,教育新基建不仅可以改变教材资源服务质量,还为高职院校“三教改革”提供完善化高质量教材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型资源(新数字资源基础设施)为动力,设立数字化教材资源服务平台,为教材改革提供诸多便利条件。一是设立线上教材资源服务平台。一方面,应以整合新资源为动力,多渠道丰富线

30、上教学资源,并引入海内外优质数字教材资源,建立线上教施晓卫:教育新基建赋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价值、困境与路径-74 -材资源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应实施数字化教材资源服务增效工程,设立高职教学教材资源服务“云平台”与教材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以此助力“三教改革”。例如,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型资源为动力,有效借鉴人工智能应用概论教材,创建“平台+内容+工具”线上教材资源服务平台,全面驱动教材改革工作有序推进。二是建立基于“互联网+教育”的教材资源监管服务平台。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颁布有关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设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推出高等教育数字化服务监

31、管系统平台、在线课堂服务与监管平台。在这一良好政策的作用下,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资源为重要动力,成立“互联网+教育”教材资源管理服务平台设立领导小组,发挥云数字课程教材作用,以此推动“三教改革”项目顺利实施。其一,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资源为主要动力,以数字教材为核心保障,创建立足“互联网+教育”的教材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丰富数字教材资源与服务供给,继而为“三教改革”提供一系列优质资源。其二,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资源为核心动力,挖掘优质数字化教材资源,开发配套型视频、音频与习题库等新型数字化教材资源,建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资源管理服务平台,稳步推进“三教改革”。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应有效利用新形态教材配

32、套开发的“微课”与“MOOC”领域教材资源,按照新形态教材的特征与属性设立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资源管理服务平台,促使教材改革。三是建立教材资源网络共享平台。高职院校应以整合新资源为动力,在借鉴其他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经验基础上,设立数字化教材资源共享平台,为“三教改革”提供资源支持。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整合多元开放化数字学习资源为动力,充分利用既有教材网络平台,建立数字化教材资源共享型网站,开拓教育教学和学习空间,实现教材优质数字资源高效共享,继而助力教材改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以整合新资源为核心动力,设立智慧场域下教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全面分享在线数字教材网站日志文件,为教

33、材改革提供诸多便利化环境。高职教师应以整合新资源为发展动力,创立可共享自定义问题集和自动化标记方法的在线教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助力教材改革。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将整合新资源作为发展动力,立足数字技术借助“人机协同”的应用,设计数字化教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综合评价与跟踪教材使用状况,全面驱动教材改革。(二)以融合新网络为引擎,设立教师现代化发展系统2022 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 2022 年工作要点中多次提及“智能”,其中 2 次强调“教师智能研修”,4 次提及“人工智能推进教师团队建设”。尤其是教育新基建逐渐融入高职教育领域,新网络(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开始驱动教师现代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为“三

34、教改革”指引方向。第一,以人工智能新网络为引擎,创立教师网络学习系统。国家相关部门应将“驱动人工智能和教师培训有机衔接”作为引擎,扶持具备条件的区域、高职院校和机构探寻“智能+教师培训”,形成人工智能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赋能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系统,为“三教改革”奠定基础。政府部门应将“智能+教师培训”作为试点项目的引擎,要求高职院校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同步课堂等新兴技术进行职业培训,以此提高教师培训的信息化水平,构建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系统。高职院校应借助教育专网、校园网络,发挥“培训团队高级研修”项目优势,在“信息技术培训团队研修”中,建立教师网络学习与发展评价系统,推动“三教改革”。第二,以 5

35、G 新网络为引擎,建立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系统。2021 年,工信部和教育部协作发布关于组织开展“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助推教师技能现代化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发挥国家政策优势,全面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赋能作用,将 5G新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有机融合至教师技能提升,建立技能现代化发展系统。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要以“5G+AI”技术完善高职教育办学条件,改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借此契机,高职院校应将“5G+AI”新网络植入于高职教师教育领域,为教师提供涵盖资格考证、技能培训、职称晋升和继续教育在内的全面化职业智慧教育整体解决策略,赋能设立教师技能现代化系统,以此加速

36、“三教改革”。第三,以区块链新网络为引擎,打造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系统。一是高职院校应以融合区块链新网络作为引擎,努力健全创新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打造区块链技术与创新教育有机融第 25 卷总第 99 期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75 -合的教师教学系统,以此为“三教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二是高职院校应以衔接区块链新网络为重要引擎,注重线上线下教学与区块链新基建的有机融合,促使创新教育手段进入教师人才培育方案,并塑造健全“创新思维、创新项目和创新实践”阶梯式教师教学系统,继而为“三教改革”全面深化指引方向。(三)以植入新应用为目标,采用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新应用是指立足新型资源、新型校园

37、,有机衔接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创新应用基础设施16。新应用(新创新应用基础设施)是教育新基建重要内容之一,将其有效融入高职教育,利于优化升级教育教学方法,促使“三教改革”顺利推进。高职院校应以植入新应用为重要目标,立足“人机协同”模式,助推教育教学信息化,继而深化教法改革。第一,采用多元信息联动教育教学方法。教育部发布的 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大力实行教育信息化战略行动,构建教育信息化产品与服务进入校园审核制度,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法,驱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借此契机,国家层面应以植入新应用为发展目标,发挥智慧型教学、智慧型科研等设施功能,实施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协同参与的多元信息

38、联动教学方法,促使更多参与主体参与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项目。政府层面应以引入新应用为行动目标,紧扣“资本要素”源头,在保证信息教育教学资本“供给”与“需求”动态均衡基础上,建立具备共生属性人工智能教学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多元信息联动教育教学方法。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以全面融入新应用为重要目标,利用教育新基建的人工智能技术,精准定制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快教法改革。第二,实施“全师育人、全程培育、全校协同”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应以植入新应用为实施目标,有效利用交互式教学、自动录播和物联管控等多功能的智慧教室,采用“全师育人、全程培育、全校协同”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促

39、使教法改革有序推进。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结合新应用为核心目标,全面利用信息化教学,塑造物理和网络为一体化的双空间教育教学方法,为“三教改革”工作有效落实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以植入新应用为基本目标,基于线上线下融合,实施“创新思维、创业训练、创新项目和创新实践”阶梯式双创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继而为“三教改革”全面深化指引方向。第三,应用精准定位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2019 年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混合学习、体验学习、游戏化教学、具身学习和计算思维教学五种信息技术和教学融合的教法。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以植入新应用为发展目标,立足智能化研究技术与大数据思维,利用信息网络分析技术应用

40、关注学生群体特点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学员学习画像,继而夯实教法改革基础。就课前方面而言,高职院校应以融合新应用为核心目标,积极融合大数据教育新基建,促使教师深度学习算法和高性能 GPU 计算,为实行精准化定位信息化教学方法创造便利化条件。就课中方面而言,高职院校应以植入新应用为基本目标,借助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精准定位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自动甄别和研究学生听课状况,继而为教法改革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 李巨银,朱善元,林敏,等.“三教”改革赋能高职人才培养的策略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8):74-78.2 沈霞,谢昌炜,杨敏.教育新基建赋能产教深度融合:应然向度、现实困厄与

41、破局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4):55-61.3 郑清,孟锦,李增武,等.教育新基建与智能建造背景下高校工程审计智能化建设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22,33(02):78-85.4 贾保先,张务农.高等教育新基建的制度意蕴、价值取向与推进策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06):86-90.5 罗江华,王琳.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逻辑、挑战与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03):37-45.6 马德秀.瞄准需求 突破障碍 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18-20.7 祝智庭,郑浩,谢丽君,等.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转型的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J.开

42、放教育研究,2022,28(02):22-33.8 吴岩.教育部吴岩司长:混合式教学要成为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新常态EB/OL.(2022-01-18)2023-07-18.https:/ 徐诗雨.数字化教材的模型构建和实践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1(12):73-76.(下转第 82 页)周 健: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接现代服务业的现状调研及对策研究-82 -专业设置,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形成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有效匹配的专业发展格局。(四)构建产教融合专业群,探索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湖北省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一批面向制造业的生产服务支撑平台,打造一批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

43、集群,构建全产业链区域服务体系。产业链是基于供、产、销逻辑构建的各部门的集合。高职院校应该改变以某个核心专业为主导与相关专业组合构建专业群的思路,探索将全产业链上对应的专业组合形成专业群。以新能源汽车专业群为例,可以探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为核心专业,加上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打造专业群。如拥有农学院的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学院,可以将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生产)、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农产品销售)、旅游管理(休闲旅游农业)等专业整合成现代农业专业群。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A

44、/OL.(2021-10-12)2023-06-13.https:/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23699 号A/OL.(2023-06-08)2023-06-30.https:/ 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湖北省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3-17)2023-06-20.https:/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发202128 号A/OL.(2021-10-29)2023-06-30.http:/ 王岚.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

45、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9.6 张等菊.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管理机制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19.(上接第 75 页)10 郭旭静.数字基建背景下 5G 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09):7-40.11 佚名.麦肯锡预测 2030.1 亿中国人面临职业转换,全球 8 亿人被机器人取代EB/OL.(2020-02-15)2023-07-18.https:/ 王政,谷业凯.“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EB/OL.(2021-02-15)2023-07-18.http:/ 徐萍,蔡昭权,董鹏中,等.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AI+X 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

46、职业技术教育,2021,42(17):11-15.14 钟登华.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EB/OL.(2021-12-09)2023-07-18.http:/ 林徐润.高职院校专业群“三教”改革的意义、问题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5):57-61.16 周锐.报告聚焦互联网就业 新基建核心技术人才最受追捧EB/OL.(2020-12-08)2023-07-18.https:/ _so=1&tj _url=so _vip&sign=360 _57c3bbd1&refer_scene=so_1.17 佚名.聚焦高素质打造职教“双师型”教师EB/OL.(2019-10-18)2023-07-18.http:/ 陈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2,10(02):1-3.19 陈永平.高职 MOOC、SPOC 与传统教学融合设计要求及策略J.职教论坛,2019(12):39-46.20 佚名.国内在线教育网课用户规模达到 4.2 亿 2020在线教育融资总额达 540 亿元EB/OL.(2021-01-22)2023-07-18.https:/ 郑旭东,周子荷.教育新基建三问:何为基?新在哪?如何建?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1):42-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