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应用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作者为美国记者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此篇课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二篇文章。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本单元主要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教学重点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新闻作品的样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学习报告文学,重在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叙事写人技巧。通过学习,增长学生关于新闻和报告文学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学生分析
1、由于初中的学习积累,学生对新闻的特点和新闻稿的写法有一定了解,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在课前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温习。
2、学生缺乏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因时代隔阂对于文章内蕴的思想和感情难以准确体悟,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引导学生体悟文章内蕴。
3、高一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4、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5、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查询搜集学习资料。
6、建有专属本班的学习交流博客,便于师生课后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2)品味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效果;
(3)培养自主搜集、筛选、整理、阅读资料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合作讨论和课后论坛交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2)唤起情感共鸣,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精神,正视历史、铭记历史,珍惜得来不易的和平与幸福,激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本文与一般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
2、难点:体会文中句子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1、通过音像、图片、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学生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史实,为深入领会课文思想情感做好背景知识和情感的准备;
2、通过问题探究,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含义;
3、通过网络交流工具(博客)在课后进行师生交流互动,检验、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资源:
1、影像资源:
(1)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课前学生自主观看);
(2)视频:德国总理向犹太死难者下跪的视频(截取自《大国崛起》)(课中用)
(3)电影:推荐课后观赏影片《辛德勒名单》
2、图片资源: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
3、网络资源:
(1)
(2)博客(课后学习成果交流评估用)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准备
本文作为一篇新闻报道,涉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新闻知识。在讲课之前做好相应的知识背景的准备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搜集背景资料,推荐影视资源、和网络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习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把握,减轻学生学习新闻稿的难度,便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相结合,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在课前,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搜集资料,做好课前准备。
(一)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目的:让学生了解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便于与作者达成情感上的共鸣。)
1、 文字资料
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教师推荐多媒体资源
影像资源:BBC纪录片《奥斯维辛集中营》(6集 )
网络资源:推荐网址:
(二)关于作者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1922年—2006年5月10日),1922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三)新闻知识
1、传统新闻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的特点?
(目的: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新闻基础知识,便于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稿的结构。)
“真实性”,“实效性”,“准确性",“简明性”
2、何为“零度写作”?
(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传统新闻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3、 关于普利策新闻奖
(目的: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新闻界的地位。)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时的颁奖词: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播放有关奥斯维辛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引发感触。
学生根据课前自主观看的纪录片、图片,结合自己查阅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知识,谈谈自己对集中营的印象和感触。
教师总结关键词:人间地狱、噩梦、罪恶、惨绝人寰;
恐怖、愤怒、悲痛、忏悔、铭记、警醒、珍惜
引出课文:面对纳粹制造的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任何一个有着健全人性的人都会生发出像我们这样的感触,正因为如此,二战后报道奥斯维辛的新闻也不计其数。但是为什么只有罗森塔尔的这篇“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而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罗森塔尔的镜头走近奥斯维辛集中营,和作者一起凭吊那一段惨痛的历史。
(二)内容研读(25分钟)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沉重的情感基调。
2、把握结构、理清线索
学生自由默读,理清文章结构线索。总结如下:
导语(1-3段) (现状)
背景(4-5段) (背景)
参观路线(6-15段) (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结语(16段) (现状)
3、分析题目和导语:
(1)提问: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预设答案:
“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揭露罪恶,祭奠亡灵,
(2)提问:这是一篇特别的新闻,当读到第一段时,大家是否会有这样的疑惑, “阳光明媚,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一种美好温馨的景象,为什么在作者看来是最可怕的事呢?
预设答案:
我们发现在第二段的结尾处,作者写到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所以这才是与布热金卡的历史相匹配的景象,而作者来到布热金卡区看到了那样美好和平的景象,这样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造成的强烈反差给人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所以这样的景象非常可怕。
4、分析主体部分:作者和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结合图片、视频 )
(1)独特视角,主观印象
提问:在新闻的主题部分,即参观的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预设答案: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
(2)形象感知,情感共鸣
师:请同学们跟随记者的镜头,沿着“进入——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绞刑室——离开”的参观路线,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和其他参观者的感受。
按照参观顺序依次播放图片或视频,给学生形象的感官刺激,与参观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播放完每一个参观点的图像后,让学生找出描写参观者动作、神态和感受的句子。让学生分析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感触分析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教师举例示范:
进入:
第七段:“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稍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分析:参观者是带着对那段熟知的罪恶历史的回忆走进这座人间地狱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所以一开始都是“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清楚这里每一个地方都很恐怖,但是不知道会碰到什么可怕的景象,所以总是先“很快地望上一眼”,当想像中的场景和眼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便被强烈地震惊了,所以“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那种种惨烈的画面仿佛历历在目,血淋淋的真实摆在眼前便已无需导游苍白的解说了。
学生分析:
毒气室:“恐怖”,“使他终生难忘”(播放PPT图片或视频)
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播放PPT图片或视频)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长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盒子”(播放三维效果动画视频,让学生形象感知)
女囚绝育实验室:“庆幸”“否则会羞红了脸” (播放PPT图片或视频)
长廊上的照片:注视着参观者 (播放PPT图片或视频)
绞刑室:感觉自己在被窒息 下跪 画十字
离开: “恳求的目光”“够了”
(3)细节描写,耐人寻味
师:在主体部分有几处细节描写特别耐人询问,同学们能找出是哪几处吗?
学生回答,发现问题,教师复述并归纳成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作答,教师补充作结。
①第八段:有一个事实使参观者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那么同学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特意提到这个细节,或者说为什么这样的景象使人终生难忘?
预设答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开着美丽的雏菊,生命是多么美好,而曾经却受到惨绝人寰的折磨甚至毁灭,这是多么强烈的悲哀、多么深沉的控诉!而今美丽的花朵再次盛开,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的重生,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美好的生命吧!
②第十二段中作者为什么不说参观者注视着照片,却要说“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预设答案:
作者这时转换了写作视角,把自己的写作视角转换成墙上数以千计照片内的囚徒等待死亡的目光,写出了直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和内心剧烈的震撼,同时写出了纳粹灭绝人性的残忍罪行。
③第十三段中作者在众多的照片中给一位二十多岁的姑娘进行了特写,她“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然后作者问道:“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你认为她在想什么?
她的微笑中包含了什么?你觉得她的那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是什么?她在想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
(4)言简意深的句子
师:本文的语言十分简洁,但同学们有没有没有读懂的句子呢?
学生思考,提问。
准备提问:第十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
预设答案:
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也暗示着他们的滔天罪恶是无可饶恕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无计可逃的囚徒,他们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5、分析结尾
提问:作者在最后的结语为什么重提“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答案:
内容上,如噩梦苏醒,摆在人们眼前的是如今已经解放了的奥斯维辛宁静祥和的画面,让历史与现实、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进行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如今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快的孩子和宁静祥和的生活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表达对遇难者沉痛的哀悼,他们当年在无助的等待中渺茫的生的希望终于复苏了。
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照应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人们看到的依旧是纳粹的罪行,历史的惨象。然而如今的奥斯维辛已经有了阳光,绿树,还有明日希望的象征——孩子们。生命是如此的美好顽强,在曾经残酷的废墟上,生命在复苏。让我们珍惜生命,不要忘记那一段悲痛的历史。
(三)情感升华(10分钟)
1、人性忏悔,铭记历史
师:文章分析到这里,我们不禁要思考,受难者是和我们同样的人,而这出惨剧的策划和执行者也同和我们同属“人”类。当我们在对纳粹法西斯的罪行控诉、批判、抵制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对人性进行深刻的反思呢?有位思想家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也有人说“奥斯维辛之后没有诗歌。”
请同学们观看下面一段视频,思考:今天的人类面对法西斯犯下的罪恶应该做些什么?
播放“德国总理下跪忏悔”视频
学生发言并从视频中引发深层问题。
2、引发深层讨论
教师总结:那段历史是残酷的、是悲痛的、是不堪回首的,但是,作为一段人类历史耻辱的一页,今天的人们绝不能因为它的不忍卒读而自欺欺人地忙着遮羞!相反,为了不让悲剧再次重演,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
然而正如片中所说,“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跪下了。”那么,你认为“那些必须跪而没有跪的人”又是指什么呢?
学生发言,引出:日本否认侵华史实、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伤害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感情的行径。
教师提供资料,将讨论引向深入:
200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全世界人民都在悼念那些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的人们,表达对人性的忏悔,对战争、残暴的坚决抵制,铭记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作为二战中的法西斯国家,德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对此作出了不同的回应。下面是两篇新闻报道:(播放PPT)
附PPT内容:
奥斯维辛委员会柏林集会 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
据新华社电 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 。
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 2005年01月27日 12:01 新京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 轻描淡写错误历史
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
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事实果真如此吗?
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所谓的“独特”、“功德”,其根源正在于对历史的浅层反思,对错误的轻描淡写。如果说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再次站在善和恶的门槛前,日本到底是“择其善者而从之”,还是继续与撒旦为伍呢?(本报东京1月26日电 文/本报驻东京记者 丛云峰) (原载《文汇报》2005年1月27日)
十、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德国总理下跪的视频和以上两则新闻,针对两国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到班级博客,作为课后师生交流问题。
2、推荐影片:下面是有关奥斯维辛的电影。请同学们课下观看,在博客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观后感。
《辛德勒名单》
十一、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左副板书(导入)
主板书(内容研读)
右副板书(情感升华及其他)
人间地狱、噩梦、罪恶、惨绝人寰
恐怖、愤怒、悲痛、忏悔、铭记、警醒、珍惜
导语(1-3段) (现状)
没有什么新闻
人间地狱——宁静祥和欢乐
背景(4-5段) (背景)
杀人工厂
参观路线(6-15段)(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主观印象
参观路线:进入——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绝育实验室——长廊上的照片——绞刑室——离开
细节描写
言简意深
结语(16段) (现状)
对比:历史与现实、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
人性忏悔
铭记历史
(课堂其他内容)
1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