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长郡双语实验中学 李旺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长郡双语实验中学的李旺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一第一课时《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选择了学生熟知的空气作为初中化学接触物质知识的开端,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比较顺利地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 教学内容: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3、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难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
3.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与讨论,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2.利用拉瓦锡空气成分发现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 说“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
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认识了一些基本化学仪器,懂得了一些基本实验操作,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但学生对气体体积分数的概念尚不能完全理解、由于尚不具备气体压强等相关物理知识,对利用压强差能使水倒流等理解比较困难,因此我将采取对问题进行分层设置,对学生分组,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全程探究。
我采用的教法: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启发探究
我指导的学法: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 讨论交流
四、 说“教学过程分析”:下面我重点对教学过程进行阐述
1、新课导入:(利用生活事例,创设学习情境)
我通过一首唐诗中的“风”(即空气的流动)的描述迅速进入到课题。
【设计意图】优美的诗句,带给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走进新课。
接着,我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如何证明空气却是存在。
生1:将空烧杯倒扣着向水中往下压,烧杯中不能装满水
生2:吸饮料时软杯变瘪
生3:我能听见老师说的话。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
………等等,学生例举出大量与生活相关的事例,从多角度证明空气的存在。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空气,以此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成分的欲望,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的教学理念.
2、问题启发:
结合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氧气的认识,我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设置了三个问题:
1.什么是气体体积分数?
2.如何测定一瓶空气的体积?
3.如何测定一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意图】通过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怎样做这些,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创造性。
解决问题1(什么是气体体积分数?)
我向学生展示一个装有200ml水的1000ml瓶子(如图),提示学生思考瓶中水的体积占百分之几?
据此引导学生建立起体积分数的概念,进一步推导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表达式。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会,明确体积分数,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要求,从而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必须解决的另两个问题:
如何测定瓶中空气的体积?
如何测定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解决问题2(如何测定一瓶空气的体积?)
我向学生提供了量筒、集气瓶、水,要学生设计实验:测定集气瓶中空气的体积。
学生很快就得出两种方法:
1,将集气瓶装满水,再将水倒入量筒,量出水的体积即可。
2.将装有500毫升水的量筒中的水倒入集气瓶,测定量筒内减少的水的体积。
引导学生利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有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解决问题3(如何测定一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在解决问题3的过程中,学生最难理解的是:实验中燃烧停止后,水为什么会进入集气瓶,及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即相当于瓶中氧气的体积。
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提供学生如图装置,并由一位学生亲自从A端吸气,观察烧杯中的水进入瓶中的现象。
并提出问题:该同学刚才大致吸走了多少气体?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与体会,明确进入瓶中水的体积即相当于被吸走的气体的体积。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便很容易想到:若能将瓶中的氧气消耗掉,利用类似装置测定进入水的体积,即可测定氧气的体积。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尚不具备气体压强的相关物理知识,此装置的设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对集气瓶中气体减少时水倒吸原理的理解,为确定氧气体积的测定方法做铺垫。
至于如何才能只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而不减少瓶中的其他气体?又成为学生思维上的拦路虎。
我通过提示:物质的燃烧需要消耗氧气。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利用可燃物燃烧的方法达到目的。
2装置设计-----学生活动
我提供了以下仪器供学生选择,设计一套能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
学生通过反复讨论与动手操作,设计出许多种不同装置。下图是我从中选择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三套装置
甲 乙 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计和组装实验装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学生活动]: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对设计的装置进行自我评价与互相评价。
自评过程:略
互评过程:(节选)
对甲组的评价:虽能测出氧气的体积,但测定结果为大致数据,不精确。
对乙组的评价:能够很好测出氧气的体积,但是红磷燃烧时容易造成塞子冲出导致实验失败。
对丙组的评价:能较好的解决甲乙两套装置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在自评与互评中,尽管学生之间评价不一定很准确,却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又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对于实验中可燃物的确定,我并没有直接规定学生要用红磷,而是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化学知识明确蜡烛、木炭等属于可燃物。
提供资料:红磷可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再指导学生利用公认最佳的装置丙(提供6套),选择不同的可燃物让学生进行实验:
4分组实验-----学生活动
实验要求:
(1)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2)记录实验数据;并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获得结果(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过程给出设计的表格(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将实验结果按下表进行记录。
项目 可燃物
空气体积
氧气体积
(即进入水的体积)
结果
(与21%比较)
分析
木炭
1
2
蜡烛
3
4
红磷
5
6
汇报与交流-----学生活动
学生实验后汇报结果(即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对比分析
我的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的结果:
我所教三个班学生第1~4组得出的结果基本上为0或1%等,第5、6组的结果在15%~19%之间。
接着,我提示学生拿自己的实验结果与课本介绍的精确实验的准确值21%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评价与反思。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从三种可燃物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进行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此实验中可燃物的选择要求:
1.能在空气中燃烧;2.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同时,结合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确保实验成功的基本因素(即实验注意事项):
1、气密性好;2、红磷足量;3、塞紧塞子迅速;4、待装置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已经成功突破!
【设计意图】 分组实验有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木炭、蜡烛不可以成功,红磷组为什么都会小于21%),激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发了他们的积极思考,使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充分的培养。
5、感悟成功
指导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的实验,以期达到以下目的:
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通过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③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五、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始终做到面向“全体”,注重“过程”,使学生在气体体积分数的推导、如何测定一瓶空气的体积、如何测定一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一个一个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思考与交流,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以实验装置设计与选择、确定可燃物小组分组实验等实验探究为载体,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心旷神怡的情境中学化学,
在积极的思考中学化学,
在动手和交流中学化学;
能让每一位学生:用化学视角来观察世界,
用化学思维来认识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