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0课《晋祠》教学实录-上海五四制版.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25979 上传时间:2024-12-11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0课《晋祠》教学实录-上海五四制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0课《晋祠》教学实录-上海五四制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晋祠》教学实录   晋 祠   第一课时    [上课]    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    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青岛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从化温泉。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西安的大雁塔。    生6:杭州的西湖。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酒泉。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    生9:宜兴。    生10:福建厦门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猗园。    生12:北京的颐和园。    生13:普陀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河北省的赵州桥。    师:河北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    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太湖。    生17:西安的大雁塔。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承德的避暑山庄。    生21: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    师:岳阳楼,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阳楼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生23:庐山的大天池。    生24:洛阳的白马寺。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    生25:浙江省。    生26:广西容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河北省保定市的古莲池。    生28:广东肇庆星湖。    生29:广西阳朔。    生30:长白山天池。    生31:济南的大明湖。    生32:扬州的瘦西湖。    生33:北京的天坛。    生34:甘肃的敦煌。    生35:上海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拉萨哲蚌寺。    生37:绍兴的东湖。    生38:北京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乐山大佛。    生41:宜兴的张公洞。    生42:庐山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    生43:能。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师: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记得很熟,好。    生44:浙江的瑶琳仙境。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部分]:山西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    [听写]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叔虞(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叔虞——)[板书:唐叔虞](“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    生[部分]:“长短”的“长”。    师:“长短”的“长”吗?    生[多数]:“常常”的“常”。    师:(对,“常常”的“常”。常年不息)水温17℃(水温17℃怎么写法?)[边做手势边讲],清澈见底[重复一遍]。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    生[集体]:知道。    师:(“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    生[集体]:“扌”旁。    师:撰写的御碑,哪个“御”?    生[部分]:“防御”的“御”。    师:“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陋室铭”的“铭”,知道吗?“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    生:[议论]关公。    师: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    生:[议论]“长短”的“长”。    师:(对。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议论]“荣誉”的“誉”。    师: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    现在请同学们校对。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    [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一字不错的有没有?举手。1、2、3、4[边数边扳手指]。错1到4个的有多少?[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这里一共听写了5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    [生标号]    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对应?    生[集体]:第1自然段。    师:对,与第1自然段对应起来。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X X学生小声议论] X X,你说。    生45:“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    师: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    生[部分]:没有。    师:也没有找到。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X X。X X,请你说说看。    生46:第1句话是对第1段。    师:第1自然段,这没有问题。    生46: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    师: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对的。    生46:第3句话对第5自然段。    师:对吗?    生[部分]:对。    师:好。    生46:第4句话——    师:第4句话找不着,第5句话呢?    生46: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对第5句话。第4句话呢?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学生举手]X X X。    生47:对第11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    生47:11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    师:他考虑得对不对?“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X X X[指生47]的理解是对的。    X X[指生46]同学,刚才说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 X。    生48:还应该对第6、第7、第8自然段。    师:第6、第7、第8?    生48:还有第9。    师:第9。请坐。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    生[部分]:祠内还有——    师:祠内还有,预备,读——    生[齐]: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柏、隋槐,周柏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师: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第一个是什么?[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9: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容。    师:哪三个内容?    生49:一是周柏、唐槐。    师:周柏、隋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    生49:第4自然段。还有宋塑侍女像。    师:对哪一自然段?    生49:对第7自然段。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9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X X 有不同意见,X X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请坐,X X说。    生50: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盘龙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4、第5和第7自然段。    师:第4、第5、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学生举手]X X X说。    生51: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我看错了。    [学生哄堂大笑]    师:看错了。X X[指生50]讲得对,第4、第5,是树;二是讲什么?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4、5、7。刚才X X X [指生50]对得非常快,很好。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学生举手]X X,你说。    生52:词典上说晋祠是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书上说是在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    师: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体]:50里。    师:50里,怎么一个50里,一个40里呢?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 X X。    生53: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难老泉,宋    塑侍女像和隋槐、周柏,而书上写的“三绝”是:圣母殿、木雕盘龙和鱼沼飞梁。两个“三绝”内容不同。    师: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举手]X X X 。    生54:我认为X X同学[指生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2句中,X X同学[指生46]只对了第7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9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的。    师:好,补充得很好。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55:书上是唐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槐。    师:到底哪一个对?是隋槐还是唐槐?    生55:[继续提问]书上写42尊侍女像,而这里写43尊。    师:是43尊还是42尊?[学生举子]X X X说。    生56:书上写的是唐槐,这里写的是隋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槐、唐槐都可以。    师:可不可以?    [学生点头]    师:隋什么时候建立的?    生[集体]:581年。    师:公元。    生[集体]:公元581年。    师:灭亡呢?    生[集体]:618年。    师:[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    生[集体]:秦汉。    师:对。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X X X。    生57:我回答X X [指生52]的问题,从山西省太原市西行40里,而词典上是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    师:好,方向上有差别。    生57:[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    师: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    生57:都可以。    师:都可以的。    生57:[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    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    生57:“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    师: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    [生57点头]    师: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 X X X。    生58: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    师:对。读书要读仔细啊![学生举手]X X X。    生59:我来回答刚才X X X同学[指生55]提出的问题。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43尊,而书上是42尊,好像有差错。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43个。    师:42加1是多少?    生[集体]:43。    师:43。    生59:[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    师:对,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0: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139页第5自然段中讲“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难老、善利二泉呢?    师: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1: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    师: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25公里和40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X X[指生57]解答了。一个是西南,一个是什么啊?    师、生:西行。    师:这没有矛盾。42、43,42加1--    生[多数]:43。    师:这也没有出入。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    生[部分]:古建筑三绝。    师:因此也并不矛盾。而X X[指生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难老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X X想好了,其他同学呢?[学生举手] X X X。    生62: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    师: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举手]好,X X你说。    生63: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    师: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生63: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柏、隋槐,而书上先写隋槐、周柏,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    师:次序前后不同,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64: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    师:许多什么?    生64:许多美景和古迹。    师:美景和古迹,讲得好。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    [学生举手,师示意讲]    生65: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àn)老泉。    师:不是nàn老。难(nán),nán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    生65: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    师:[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读书要十分仔细。[学生举手]好,X X。    生66: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    生:[议论]一样的。    师:噢,一样的。[学生举手]X X。    生67: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    师:也写了优美风景?    生67: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    师:难老泉?    生67:不是。建筑。    师:建筑?    生67: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    师:没有说清楚。[学生举手]X X。    生邱:刚才X X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    师: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 X X[指生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    生:说明。    师:说明。文章呢?    生:说明、描写。    师: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读就能体会了。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部分]:横式结构。    师:对!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X X[指生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    生69: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    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69: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笑了]    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69:[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69: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笑]    生69: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师: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    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70: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    师: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    生70: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学的《晋祠》这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    师:可观之处?这个“观”什么意思?    生[多数]:取。    师:可取之处。“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作者的——    生[多数]:写作意图。    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生[集体]说明。    师:“明”,说得一定要“明”。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学生举手) X X X。    生7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生[部分]:风景。    生71:嗅,自然风景。这就是晋祠。    师:这就是著名的晋祠。请坐。[学生举手] X X X。    生72: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中的‘三绝’”。从这两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在描写古建筑的三绝。我提的问题就是,既然作者在开头就揭示我们悠久的历史文物是着重描述的,要是我写的话,就会先写建筑、文物,然后再写自然风景,这样不是就和第一句话“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一致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师:X X X同学坦率地讲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是揭示晋祠的特征,要是我写的话,就先写历史文物,为什么作者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大家动脑筋。[学生举手]噢,已经“动”出来了。X X X 。    生73:我知道一点,我先说一说——[铃响]    师:下课。    第二课时    [上课]    师:上节课我们懂得了文章的第l段揭示了晋祠的特征,晋祠的特征两个方面浑然融为一体,什么叫“浑然”?    生[部分]:完整的。    师:“然”什么意思?    生[集体]:样子。    师:对,浑然融为一体,完整不可分割。[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浑然融为一体的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优美的自然风景[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第二个方面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X X [指生72]同学的意思是,要是他来写的话,既然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是重点,那么,就应该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刚才X X 同学准备发表意见,现在请你发表。    生1:我觉得我能回答这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突出的是悠久历史文物的美,可是它没有先写悠久历史文物的美,而是先写优美的自然环境。这样可使我们先领略晋祠的环境美。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古老苍劲的树,多、清、静、柔的水,还有巍巍的山,在这里作者既作说明又有描述,使我们领会到晋祠的美。在第140页第6自然段中写道:“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古建筑的‘三绝’。“最美”,把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了一个对比,自然环境美,但是悠久的历史文物更美,所以,先写自然环境的美,再写历史文物的美,能更加突出地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师:这个问题X X同学作了一些分析,但看来一下子答不清楚,先放一放好不好?这篇文章先用一句话来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先是总的说明,然后从两个方面来说[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悠久的历史文物”]。刚才不是X X[指生61]讲吗,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式。怎么分的?一个一个说明对象是怎样合起来的?我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来写,边看课文边写。比如说,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它的特征如何?悠久的历史文物[手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介绍了哪些?它们的特征如何?一位同学上来写,其他同学写在笔记本上,然后我们再细读课文核对。X X,请你上来写。    [生2板书]    山 巍巍的,长长的 { 树 古老苍劲水 多、清、静、柔圣母殿 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    三绝{ 木雕盘龙 木质优良、工艺精巧鱼沼飞梁 形制奇特名人题咏 词工句丽、书法精湛    师:按课文的顺序写,字写端正,写好了跟黑板上对一对,看看黑板上写的是不是完全正确。[学生举手] X X X。    生3:他漏掉了两点。    师:漏掉了两点?我们看“优美的自然风景”[手指板书“优美的自然风景”]。    生3:“优美的自然风景”中的树,除了“古老苍劲”,还有“造型奇特”。    师:好,这个内容在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第4自然段。    师:除了古老苍劲之外,还有什么?    生[集体]:造型奇特。    师:[在板书“古老苍劲”后面,用红粉笔写“造型奇特”]请同学们想一想,X X怎么会忽略这一点的呢?什么原因?[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因为“造型奇特见长”在一段的当中。    师:对。晋祠的美在山,在水,在树。山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巍巍的,长长的。树,细读一下,就知既以古老苍劲见长,又以造型奇特见长,这里表达的方式跟前面写法不完全一样,所以粗看时容易漏掉。    生4:[继续说]在名人题咏上面,应该还有小品。    师:什么小品?    生[部分]:园中小品。    师:好,还有园中小品,第几自然段?    生[集体]:第11自然段。    师:园中小品[板书:用红粉笔写“园中小品”)o还有吗?    [学生举手]X X X。    生5:还有其他建筑。    师:在什么地方?    生5:第10自然段。“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包括    献殿、牌坊、钟鼓楼、金人台、水镜台等。”    师:应该写在什么地方啊?[指“园中小品”处]对不对?    生[集体]:对。    师:因此又要改了[擦去“园中小品”]。应该是其他建筑       [板书:其它建筑],再是园中小品[板书:园中小品]。阅读要仔细,不能遗漏。要把这个怎样?[指“名人题咏”处]全部挪到下面[板书:将“名人题咏 词工句丽、书法精湛”圈起来,用    箭头标到“园中小品”下方]。大家校对一下,再看一看,这里列出的说明对象是不是周全了?    生[集体]:周全了。    师:文章首先说明优美的自然环境。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是——    生[集体]:总说。    师:晋祠的美在山、树、水,可以不可以?    生[部分]:可以。    师:为什么要写“在山,在树,在水”? 为什么?    [学生议论纷纷,举手]    师:X X X。    生6:排比的方法写,加强了语气。    师:加强了语气,在山,在树,在水。[学生举手]X X X。    生7:这样写有气势,读起来上口。    师:有气势,读起来上口。[学生继续举手] X X X 。    生8:给作者的印象比较深。    生:[笑]怎么是作者?    师:作者?    生[集体]:读者。    师: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深。[学生举手]X X。    生9:我还要补充一句,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有一定的顺序,是由高到低的。    师:对不对?说明的顺序很清楚,由高到低。还有补充吗?山怎样?    生[集体]:巍巍的。    师:再看课文,把晋祠——    师、生[集体]:抱在怀中。[师做了一个“抱”的姿势]    师:因此它的顺序是什么?    生[集体]:由外到内。    师:在山,在树,在水,读起来有气势,而且上口,用排比的写法是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得很好。[指部分板书]这些是说明对象。这些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得对不对呢?[手指板书]说明文要“明”,就得把说明对象的特征抓准。[学生举手]X X 。    生10:我认为还有一点写得不对,就是圣母殿应该是气    势十分雄伟,不应该是“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这几点是写侍女像的特点,而不是写圣母殿的特点[指学生的板书]。    师:对不对?    [部分学生点点头]    师:对,巧夺天工并不是圣母殿的特点,圣母殿的特点文中是怎么说的?    生[集体]:气势雄伟。    师:气势雄伟。[板书:用红粉笔将“巧夺天工、人物形态逼真”划去,写上“气势雄伟”]“人物形态逼真”是指宋代彩塑而言,X X同学说得很好。别的地方还有没有问题?[学生举手] X X。    生11:我认为在写三绝的时候,应该写出它的绝妙之处,圣母殿应该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木雕盘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盘龙殿柱”,鱼沼飞梁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应该写这三点。    师:应该写这三点。绝在何处?三绝?[学生举手]X X。    生12:我认为三绝不应该像X X [指生11]讲的圣母殿是我国建筑中现存最早的,这里应是圣母殿的稀有。    [学生议论纷纷]    师:最早与稀有是两个概念。    生12:罕见,而不是“绝”,“绝”只能是后面一句“殿宽七间,深六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    师:好,这是“绝”。关于悠久的历史文物作者着力写了四个方面,一是三绝,二是其他建筑,就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还有其他建筑,文中列举了很多,然后写园中小品,最后    写名人题咏[边指板书边讲]o这些被说明的对象各具有什么特征呢?刚才X X [指生10]讲得对不对[指板书“气势雄伟”]?    生[部分]:对的。    师:木雕盘龙对不对[指板书]?    生[部分]:对的。    师:也是对的。鱼沼飞梁呢[指板书]?    生[集体]:对的。    师:这个“梁”什么意思[指板书“梁”]?    生:[议论]桥梁。    师:对,“梁”是桥梁,鱼沼上面架着飞梁,一般的桥是怎样的?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鱼沼飞梁怎样呢?四面都通。这里都是抓住特征来写的。同学们刚才读课文,要点抓得很准确。现在请同学们再推敲一下这篇文章写法上的特点。一开始X X同学不是说了吗[指第一课中生57]?他说这篇文章的写法和词典上的介绍不一样,它是说明结合——师、生[集体]:描写。    师:这是说明的骨架[指板书]。先总后分[指板书:浑然融为一体“总”,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物“分”]。先总后分[指板书:悠久的历史文物“总”,三绝等“分”],一目了然,说得非常明白,非常清楚。说明时夹人描写,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说明的骨架上面,作者进行了艺术的渲染。有些我们一看就清楚了,比如写山,一看就清楚[指板书“山”    处],它春天怎样?    生[集体]:黄花满山。 ?    师:秋天怎样?    生[集体]:草木萧疏。    师:用对偶句进行形象的对照。现在读一读第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对树进行艺术渲染的?[学生举手]X X,你说。    生13:作者写树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比喻。    师:哪些比喻?    生13:在写水边殿外松柏等时候,写它们造型奇特见长,有的偃如老妪负水,有的挺如壮士托天。    师:这是不是比喻?“偃”什么意思?    生[部分]:躺卧。    师:躺卧。    生13:还有写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把它比喻成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一根绳。    师:是不是进行艺术渲染?    生[集体]:是的。    师:好,请坐。因此除了说明外,还进行描写。比喻是其中之一。有的偃如老妪负水,“负”什么意思?    生[集体]:背。    师:有的如什么?    师、生[集体]:挺如壮士托天[师:手向上示意]。    师:我说写得最妙的是下面几句,我们一起读。请你们看看这里抓住了一个什么关键词来写的?“圣母殿前的左扭柏”,预备,读。    生[齐]:圣母殿前的左扭柏,拔地而起,直冲云霄,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边拧去,一圈一圈,丝纹不乱,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似天上垂下了一根绳。    师: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    生[集体]:扭。    师:“扭”,而且是从不同角度,你们看怎么写的?    生:[议论]从下到上,从上到下。    师:第一句是什么[食指竖起示1]?四个字——[食、中、无名、小指竖起,示4]    师、生[集体]:拔地而起。    师:拔地而起[手从下而上示意]。气势怎样?哪个动词用得好?    生[集体]:冲。    师:冲!直冲云霄。    它的树皮上纹理一齐向左拧去,一圈一圈——    师、生[集体]:丝纹不乱。    师:像地下旋起了一股烟,又像天上垂下了一根绳。哪两个动词用得好?    生[集体]:旋、垂。    师:由地下到天上[手从下而上示意],又从天上写到地下[手从上而下示意],天上地下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描写,因此能够使读者如见其态[板书:比喻 多角度]。不仅是说明,而且用比喻进行多角度描写,这样就寓艺术魅力于说明之中。清楚了没有?我们再来看写水,特征抓得对不对[指板书]? 多、清、静、柔。请你们说说作者怎样来写“多”的。[学生举    手] X X 说。    生14:“石间细流脉脉(mài),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还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    师:除了这些还有吗?[学生举手] X X X。    生15:还有“但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条小渠(xī)”。    师、生[集体]:小渠(qú)。[纠正字音]    师:对不对?[学生举手]还有补充,X X X。    生16:还有就是:“这么多的水长流不息,日日夜夜发出丁丁冬冬的响声。”    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师、生[集体]:听觉。    师:丁丁冬冬悦耳的响声。好,请坐。[学生举手] X X 。    生17:“石间细流脉脉”,应该读“细流脉脉(mò mò)”,不应该读“细流mài mài”。    师:我们学生理卫生的时候,“脉”读mài。    生[部分]:静脉。    师:对,静脉(mài)。这里读(mò)。多音字。[学生举手] X X。    生18:还有最后一句话:“当你沿着流水去观赏那亭台楼阁时,也许会这样问:这几百间建筑怕都是在水上漂着的吧!”    师:这句话也看出来了,好。    生18:这是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    师:通过人的幻觉来写水的多。这晋祠几百间房子好像都是在水上漂着的,所以水怎样?    生[集体]:多。    师:几位同学讲得对。这里水很多:有的是深潭,有的是小渠,有的是河,有的是井,有的是溪,这是按什么来说明的?    生[部分]:视觉。    师:按类别,对吗?写“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连打几个比喻,说水的美姿。总之,从水的声音、美姿,水的类别来具体描写水的“多”。这个“多”字落实了没有?    师、生[集体]:落实了。    师:写“清”,写“静”,写法类似,就不一一说了。现在请你们思考回答,“柔”怎么写的?怎么一句话就把“柔”写出来了。    [学生举手]X X X。    生19:写“柔”在这里,139页。    生:[议论]“柔”在这里?[哄笑]    师:你说。    生19:139页的倒数第1行,“织成一条条大飘带,穿亭绕——”[讲不下去了]。    师:这字怎么读啊?    生[部分]:榭xiè。    师:穿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