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525457 上传时间:2024-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用心 爱心 专心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孟子两章孟子两章人教实验版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重点、难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疏通文意,了解并掌握文中一些词类活用现象。2.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从而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初三的生活。三.新课讲解:(一)得道多助,

2、失道寡助 1.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公元前 372公元前 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2.朗读课文:正音:“夫”,f,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谷子,与“栗”区别。寡 gu 戚 q 畔 pn 3.掌握重点文言词语:(1)一般实词: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环:围。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3、。革,甲衣。坚利:坚固锋利。米粟:泛指粮食。委:放弃。用心 爱心 专心 威:震慑。至:极点。寡:少。顺:归顺,服从。(2)古今异义: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有“前往”、“到去”的意思。(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城非不高也(城墙)兵甲已足(兵员)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君子:故君子有不战(施行仁政的君主)去国怀乡(国都)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国恒亡(国家)池:池非不深也(护城河)道:得道者多助 (仁政)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池塘)中道崩殂 (途)不足为

4、外人道也(说)(4)词类活用 域民:界限,这里的意思是限制。(名词作动词)(5)通假字:畔:同“叛”,背叛。4.课文分析:(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特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二至四句

5、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二、三句选取攻城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四句选取守城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总之,以上三句,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后面这个层次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

6、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四句以后的内容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层次总结:(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朗读课文:畎亩(qun)傅说(yu)胶鬲(g)拂士(b)2.文言词语:(1)通假字 曾益:通“增”,增加。衡于虑:通“横”,梗塞。拂士:通“弼”,辅弼。(

7、2)古今异义 所以:(古)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3)一词多义 苦:苦其心志 使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征于色 在 生于忧患 因,由于 发:发于畎亩 被举用 发于声 显露,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法家拂士 通“弼”,辅弼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受劳累 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 空乏其身:(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使动用法)使惊动;使坚忍起来 行拂乱其所为:(使动用法)使错乱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出(动词活

8、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3.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动句、倒装句)4.课文分析:第一段:用心 爱心 专心 (1)第 1 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2)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4)作者摆事实之后,开始讲道理,他讲了什么道理?与前面的

9、例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等等,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第二段:(1)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看法?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至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生于忧患,而

10、死于安乐。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文章结构小结: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摆事实)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讲道理)人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 国无忧患易灭亡(正反对比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心论点)5.小结语言特点:(1)排比和对比。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2)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模拟试题】【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 分钟)(一)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11、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阅读文章,填空。用心 爱心 专心 (1)孟子用_、_、_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2)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天下顺之()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兵革()

12、非不坚利也 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通_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应是()A.水流通行的途径 B.王道;仁政 C.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 D.用语言表示 5.下列句子中的“之”与“天下顺之”中的“之”词性不同的是()A.太医以王命聚之。B.登轼而望之。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D.愿陛下亲之信之。6.哪两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相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

13、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F.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7.句中黑体黑体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池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池沼宽畅 B.兵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兵 C.然而不胜者者 不以木为之者者 用心 爱心 专心 D.攻亲戚之之所畔 辍耕之之垄上 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黑体黑体的成语。(1)多助之至至:_ (2)失道者寡寡助:_ 9.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之三 里 之 城,七 里 之 郭环 而 攻 之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寡 助 之 至,亲 戚 畔 之以 天 下 之 所 顺,攻 亲 戚之 所 畔 以域民不以封疆之

14、界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10.译句:(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如果君主做到了“得道”,将会有什么好处?(最好用原文)1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1)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2)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3)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4)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13.第四段的排比句是_ _ 14.“得道者”的意思是_;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_。15.用

15、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6.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1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用心 爱心 专心 18.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19.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 ,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简述理由。(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在文中的意思。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人恒过,然后能改。()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舜发于畎亩之中()()管夷吾举于士()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征于色 ()出则无敌国外患()2.在文中横线处填写原句。3.翻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本文第一段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人物,这些人物有何共同点?用来证明什么道理?5.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6.第二段的第一句在文章中结构上的作用是: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中的“是人”指什么样的人,结合选文用自

17、己的话概括。用心 爱心 专心 8.作者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这是针对 说的。意思是: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是其中的“”一点。联系实际,说说你是如何看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三)课外文言文段阅读: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

18、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选自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注释:旷:王旷,王羲之之父。笔说:论书法的书。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经跟她学习书法。祝版:祭神的木板。1.认真通读全文,用“/”标出下列句子的诵读节奏。今 而 用 之 使 待 成 人 恐 蔽 儿 幼 令 也。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恐不能秘之()(2)待尔成人,吾授也()(3)不盈期月()3.下面的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七岁善书”中的“善”应选择的义项是(只填序号)。善sh n好,好的,善良的。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友好,亲善。战国策秦策二

19、:“齐、楚之交。”善于,擅长。史记孙膑传:“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爱惜。荀子强国:“日者王,时者霸。”应答之词。表示同意。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太祖曰:。乃南征。”副词。好好地。左传昭公十三年:“子视之。”4.“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中“语”的意思与下列句中“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其夫呓语。C.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此子必蔽吾名!6.概括文中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原因:_ 用心 爱心 专心 认识:_ 用心 爱心 专心【试题答案】【试题答案】(一)得

20、道多助 失道寡助 1.(1)天时、地利、人和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归顺;外城;围;发语词;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泛指粮食;放弃,离开;限制;震慑;施行仁政,少;极点,内亲外戚 3.畔 叛 4.B 5.C 6.AB 7.C 8.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9.之:助词,“的”;它,代城池;助词,“的”;代词,他;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以:介词,靠;介词,用 城:内城;城墙 10.(1)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占有天时的条件。(2)使人民定居下来,不是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溪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

21、武力的强大。(3)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4)所以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11.域民;固国;威天下;天下顺之;战必胜矣。12.(1)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2)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委而去之。13.域民不以兵革之利 14.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15.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16.施仁道即施行仁政 结果是: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

22、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18.以战争为喻来论述治国之道,告诉君主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19.取信于民。没有矛盾。“取信于民”的目的也是收拢民心,达到“人和”之目的。(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 奋起,指有所作为 犯过失 担子 起,指被任用 从,在 狱官 资财缺乏 不顺 颠倒错乱 所行 征验 敌对国家 2.劳其筋骨 入则无法家拂士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4.这些人都历经苦难,方成大业。只有经受磨练,才能增长才干,成就大业。5.排比;气势恢弘,列举名贤,意在引出下文所要议论的问题。6.承上启

23、下 用心 爱心 专心 7.像文中所举的六个人一样,经过种种磨难而有所作为的人。8.“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君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9.生于忧患,略 (三)课外文言文段阅读:1.今 而 用 之/使 待 成 人/恐 蔽 儿 幼 令 也。2.(1)严守秘密;(2)传授,教授;(3)满,到。3.4.C 5.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掩蔽(掩盖、超过)我的名声的。6.原因:天资聪颖、喜好书法、主观努力及教导得法等。认识:答案示例在实际学习中,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王羲之正是因为喜欢写字,好学上进,才成为书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