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理解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新视角——评《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211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解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新视角——评《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理解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新视角——评《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7 月下新闻前哨79新书荐评理解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新视角评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曾庆江【摘要】不良信息污染网络生态环境,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迫切需要多学科的审视和系统化的治理。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书重视知识脉络梳理,兼顾理论与实践,全方位讨论了网络不良信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对于理解和应对网络不良信息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关键词】网络不良信息治理青少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网络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一方面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则带来很多风险和安全问题。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生产、传播、分享平台

2、,还可以提供对于现实世界的解释,传递各种价值观念,乃至影响人们的行为。如果网络生态环境被不良信息所污染,那对于社会各个群体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厘清网络不良信息的存在规律和影响机制,并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和促进青少年健康上网的对策措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传播学视域下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书回应社会热点议题,立足不同学科视角,对于网络不良信息展开了全方位的探讨。一、网络时代需要深刻理解不良信息问题早在大众传播出现之前,不良信息即已存在。在学术领域,不良信息同样也不是新的研究问题。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学术界已经采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

3、究。但在网络出现之前,不良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有限,管理难度相对不大。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不良信息有了新的动向和特征,其规模庞大、传播迅速、形式多样,判定标准模糊难以监管,并展示出巨大的破坏力。尽管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了网络不良信息的社会危害性,并积极采取不同方式的治理措施,但整体上网络不良信息总是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态势,难以完全消除。与此同时,大量的统计报告表明,青少年群体与互联网联系日益密切,且频繁地接触到不良信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我国的政府、学术界、媒体,在涉及网络不良信息问题时,关注点通常在于宏观层面的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立法、执法和行业自律,强调

4、净化网络环境的重要性,但对于微观层面的受众普遍缺乏考察。不良信息与青少年个体的关系为何?如何系统性、全方位地阻止不良信息的生产、传播和接受?如何实现青少年科学上网?相关议题都需要在网络时代重新认识。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书指出,要想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不仅需要净化网络环境,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媒体、家庭各方面的作用。在观念上,要认识到青少年群体具备主动性,对于不良信息具备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通过各种干预措施,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可以被监督和管理,他们能够做到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在行动上,对于网络信息内容需要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对于青少年

5、网络使用行为需要建立多元协同干预模式。二、该书从学术和实践层面对网络不良信息问题重新认识(一)关于网络不良信息内涵的系统总结在理论方面,本书系统性地对网络不良信息的内涵、判定原则,以及不良信息生产传播的动因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网络不良信息的各种类型,并分析了网络空间不良信息的传播渠道和青少年接触的情况。新媒体时代的不良信息,不仅体量庞大,表现形式多样,且往往较为隐蔽。作者结合中国的法律和文化环境,详尽罗列了网络不良信息的类型和内涵。作者所讨论的网络不良信息是指:“在网络空间内生成和传播违背社会道德、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容易误导未成年人的各类信息。”书中将网络不良信息归类为不良炒作类信息、诱导

6、打赏和不良行为信息、伪科学与迷信信息、色情类信息、媒介暴力信息、网络暴力信息、炫富拜金类2023年7 月下80新闻前哨责任编辑:宋效忠新书荐评信息、历史虚无主义信息、不良“饭圈”信息、其他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信息,以及因为内容生产而导致的传播失范现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法律法规对于不良信息现象进行了界定,但在操作层面存在很多困难,存在判定标准模糊的问题。作者创造性地引人原本适用于民法领域的公序良俗原则,以此作为判定网络不良信息的原则。(二)提供了理解网络不良信息的多元化视角网络不良信息是一个涉及传播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问题。海外文献以实证研究为主,通常基于传播效果视角分析不良信息对

7、于个体层面的影响,尤其关注于色情、暴力效果问题。相关研究在理论框架上主要依托第三人效果理论、涵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保护动机理论。而相比之下,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不良信息问题重视不足,且现有文献研究取向较为单一,大多数是基于法学视角聚焦于网络规制问题。对网络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其对于未成年人认知、态度、行为方面的危害性,却缺乏实证研究的关注。另外,尽管全社会普遍忧虑未成年人网络使用失范现象,但关注点主要在于网络成瘾也即是网络过度使用问题。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强调可以从不同学科、范式、视角去看待网络不良信息这一常见的社会问题,并特别强调了实证主义视角的重要性。正如作

8、者强调的,国内学术界对于网络不良信息的理解,往往立足于价值判断,而非事实判断。该书系统地梳理了相关领域不同范式的文献,并特别重视实证研究证据,从社会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术界深化理解不良信息问题,也为政府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了事实证据(三)对抗网络不良信息负面效应,需要主流媒体与媒介素养教育发挥作用本书创造性地将主流媒体、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与网络不良信息问题联系起来,强调主流媒体和媒介素养教育是两种对抗不良信息的有力武器。思想文化阵地,优质文化不去占领,就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所占据。当下,需要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在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力,加强优质内容建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

9、在引领主流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强化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水平。媒介素养是合格受众应当具备的能力,这项能力如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网络不良信息污染青少年思想。作者在书中强调,提升媒介素养水平对于青少年和家长群体都非常重要,高媒介素养水平的父母可以更为有效地指导、监督青少年上网,促使未成年子女远离网络不良信息。(四)净化网络环境和规范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在实践方面,本书也有很多思考。网络不良信息本质上是一种需要加以规制的社会现象,规制的手段包括立法、执法、社会监督等方式。中国治理互联网的历史已经将近3 0 年,在制度和模式探索方面取得非常重大的成就,特别是本土化的一些措施,比如

10、实名制、青少年模式,都是在吸收国际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制度创新,为其他国家网络治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本书对于以上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思考。除此之外,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借鉴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从“微观中观一宏观三个层面构建青少年科学上网的多元协同干预模式。本书还涉及到以往国内研究较少关注的家长媒介干预问题,指出要重视发挥家庭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使用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功能。家长媒介干预是指家长为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避免互联网对儿童及青少年的消极影响而主动采取的措施,是家长对儿童、青少年所接触的媒介及内容进行控制、监督和解释的所有策略。2 结语网

11、络不良信息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共同威胁。青少年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期,他们普遍在网络中表现活跃但知识水平欠缺、社会经验不足,其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能力薄弱,面对不良信息时更可能缺乏免疫力,属于易感人群。伴随着互联网与青少年联系的日益密切,网络所塑造的信息环境对于他们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和复杂,并且带来了很多消极的成分,威胁、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诱导青少年从事一些越轨行为。对于数目庞大、形式多样的网络媒体,净化网络环境,建立有效干预体系,促进青少年科学上网显得特别重要。传播学视域下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主要聚焦于分析网络不良信息与青少年的关系,其论证过程和结论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不仅有助于国内学术界全面认识网络不良信息问题,对于互联网管理部门、社会组织、媒介,以及家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科学研究愈发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今天,这部著作在重视知识脉络梳理的基础上,体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丰富了传播学的知识体系。参考文献:12徐蒙:传播学视域下网络不良信息治理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苏州大学出版社2 0 2 2 年版(作者系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系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