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108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DOI:10.3969/j.issn.1008-9713.2023.02.002张庆伟.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J.2023-03,25(2):135-141.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张庆伟,崔美杰(山东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同中国共产党的接续奋斗史存在“强链接”的具象精神表征,具有独特的历史方位和育人作用,可遵循“逻辑起点逻辑切入逻辑展开逻辑旨归”的逻

2、辑理路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历史主动精神基本内涵的学理解读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起点;目标之维、功能之维、实质之维的强耦合性和高度契合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切入;涵养、传承、融入的精神价值审思形成理路探究的逻辑展开;用好思政课“主渠道”、铸牢网络教学“新场域”、站稳实践教学“重阵地”的实践方略指向理路探究的逻辑旨归。关键词: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中图分类号:D261.1;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713(2023)02-0135-07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

3、、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2。当前,面对青年亚文化的流行,“躺平”“佛系”“随缘”等精神状态在青年群体中蔓延的紧迫情势,探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成为题中应有之义。遵循“逻辑起点逻辑切入逻辑展开逻辑旨归”的逻辑理路就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予以审思,既有助于弘扬党的精神财富,又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逻辑起点:历史主动精神基

4、本内涵的学理解读历史主动精神作为真理力量科学性与道义力量坚定性兼备,价值引领与精神激励兼顾的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准把握历史规律、客观顺应历史大势,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接续奋斗史与其存在强链接的事实表征,彰示出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方位和育人作用。从多元精神内蕴的理性解读入手就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涵予以研究,以期整体知悉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扬清抑浊、风清气正的自觉精神清醒的历史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首要前提。自觉精神是指在立足社会实然性现实基础之上,切中肯綮地对历史发展一般趋势和态势的自觉洞悉和把握,对历史发展演进路线和运行路径的自觉遵循和行动,对

5、现代社会病灶与民众现实理性吁求的自觉破题与回应3,并在精神维度上显示被动向主动转变的“自我张力”及自发向自觉转换的向度进路。马克思指出,“这些巴黎人,具有何等的灵活性,何等的历史主动性,何等的自我牺牲精神”4,而“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既是在横向历史坐标就“危国危民”、救亡图存困境及“苦果”的破解,又是在纵向历史坐标就人民精神被动样态禁锢的突破,使得中国人民在精神维度上实现了被动自觉自信自强的链条式演化,创生中华民族家国梦圆、筑梦复兴的革命实践语境。“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6。100多年奋斗征程,中国共产党

6、始终坚持精神之觉与实践之问同向同行,从 共同纲领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颁收稿日期:2022-12-0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7DZXJ01)山东农业大学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268)第一作者:张庆伟(1983-),男,山东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中国近现代科技思想史、生态农学与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栏目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布,乃至今日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正确求解,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历史主动精神7。(二)主动作为、积极有为

7、的担当精神强烈的历史担当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品格。担当精神是指在依循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应然基础和社会发展一般趋向演进逻辑的前提下,立愚公移山之“志”,树逢山开路之“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破解社会发展困局和难题,主动担负推进历史发展的光辉使命。“主动作为、积极有为”的担当精神是党的实践活动“有守”“有为”的合理投射,是党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观照“现实吁求”,强化“人文关怀”,助推“家国梦圆”的鲜明标识。其一,“千钧重负”的责任意识。“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5。责任意识作为一种自觉意识和思想动因,同使命担当休戚相生,同能力本领相辅相成。革命战争时期的救亡图存,建设岁

8、月时期的安国安民,改革开放时期的国强民富,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是党的责任意识的持续昭彰与价值存续8,是党担当精神在人民终极价值向往和实践信条的显性表征与深层践履。其二,“持之以恒”的拼搏意志。“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9。拼搏意志作为一种实践归因和意识取向,并非执拗不悟、顽固不化的主观臆断和思维羁轭,而是逾越鸿沟险壑的桥梁,开解病痛症结的锁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积贫积弱”的凄凉处境,“外部势力”的多重围堵等种种考验困境几度使党陷入了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但中国共产党凭“

9、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拼搏意志,不断绝处逢生、转危为安,接续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新成就。其三,“昂霄耸壑”的时代斗志。时代斗志作为具有思想穿透力和时代引领力的意志品质,是契合新时间向度、适应新空间结构的思维涵指。面对“两个大局”交织叠加的现实境遇,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客观形势,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国共产党进一步高昂时代斗志,增强担当意识,以锐意进取的拼搏精神沉着应对奋进征途上泥泞坎坷,以矢志奋斗的精神斗志奋力锚定希冀目标,以奋发有为的前进动力引领发展航船继续开往胜利的“彼岸”。(三)顺其本性、遵其本律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行动指南。科学精神作为一种彻底的

10、唯物主义精神和贴近现实境遇的“有根思辨”,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内在核心特质。科学精神作为历史主动精神在客观规律规约下的能动性映现,既是现实境况的实践应答,又是未来图景的应允承诺,并承载引导致思方式、澄明发展趋向和规束实践行为的价值意涵。历史主动精神本身就深嵌强烈的科学性维度,并显现两方面的事实性解释取向。一方面,科学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揭示并指明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未来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便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介入社会实际,把脉社会实践,深化理论对实践的“切中”力度,进而形成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多元多层规律的系统性洞见。另一方面,客观规律运用。“历

11、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10。中国共产党在依循规律的基础上,将客观规律的锋芒对准当下社会实践的发展境遇和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形势,因地制宜、因事而转、因势而动、因时而进,取得伟大的历史成就,迎来同心筑梦民族复兴的“黄金期”。(四)革故鼎新、吐故纳新的创新精神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活力源泉。邓小平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11。创新精神作为历史主动精神预见性与发展性在时代层面的现实面向,既有行为主体自我价值的具象锚定和主体力量的外在显现,又有行为主体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遵

12、循和社会演进逻辑的根本依照,并附有擘画发展图景的实践性效力。中国社会发展现实状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吁求创新精神实践创构行为及价值重塑行为的充分昭显,中国的前进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西方“舶来品”的机械植入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模板”的简单套用,也并非凭空而获、坐享其成的“应手之物”,而是扎根自主建构的中国语境,摸136张庆伟等: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第期2着石头过河,在“坚守”中“开拓”,在“坚持”中“发展”,在“不变”中“变”的索寻致果。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以现实维度观照中国发展的实践进路,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等重要

13、议题,不断推进“两个结合”的新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时时聚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进而引领人民群众在理论、制度、文化和实践等各方面革故鼎新、吐故纳新,充分展现创新精神作为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活力源泉的张力。(五)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人民主体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精神是历史主动精神的鲜明特质。人民主体精神是从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维度上促进人民本真向往和至美愿景现实满足的精神外显,具有“以民为本、顺应民意、满足民需”等外在表现形式。人民主体精神作为历史主动精神人民性在主体层面的现实性衔接,既是人民历史创造性的诠释阐扬,又是美好生活的人民性意蕴及发展成果真实享有的真切传达与切实获致。“

14、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2“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主体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历时性的价值取向和共时性的价值意旨的融汇显现,并在历史之维、理论之维和实践之维上就这一“义理”予以合理性证成。其一,历史之维:人民主体精神的“百年恪守”。“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伊始便成为发端于“现实的人”的真切需要,落脚于人民群众真实享有的“人民性”政党。在党的征程中,党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14,在坚持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历史创造作用的同时,抒民愿、解民怨、

15、足民需、暖民心,切实稳牢党的“根基”和“血脉”。其二,理论之维: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15。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镌刻在旗帜上。其三,实践之维,伟大梦想的实现依靠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筑梦复兴的伟大梦想并非海市蜃楼的虚影和空中楼阁的泡影,而是具有客观实现性和获致性的科学理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伟大梦想的实现是人民主体性力量和能动性实践效应的正向外溢。二、逻辑切入: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多维契合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具有某种公度性和可通约性的精神伟力,究其理论内涵并予以整体

16、观照与探幽发微,可见其是多元精神样态的生动性聚合与外在性诠释,并显露同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功能和实质等维度的强耦合性与契合性。(一)目标之维:奋斗目标的契合性“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6。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历经时代更迭而不衰、久经历史磨难而不挫的深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保持昂扬奋发状态,破浪前行、矢志奋斗,在以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继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的现实阐释。“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8。历史主动精神涵育于党“守初心,担使命”的行动践履

17、中,作为极具教范意义的精神样态,其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终极关怀和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具有思想建构和铸魂育人功效的教育实践活动,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旨向。小而观之,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教育受众思想品德社会适配性的培育和引导;大而论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辉使命,而育人是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的人才力量为最终“标的”。鉴于此,也便知悉两者于目标之维显露出最终目标指向的强耦合性和高度契合性。(二)功能之维:育人功能的契合性“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7。历史主动精神所涵容的精神内蕴,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拓宽自身存续的有效精神范式。在筑梦复兴的动因和伟

18、大建党精神的滋养激励下,历史主动精神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把脉时代契机,乘风破浪、克敌制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等奋进前行的精神风貌,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超越限制与困境中深度践履历史使命,从而获致新的伟大成就的政治品格。历史主动精神作137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为家国梦圆伟大愿景的理性表达与实践经验的理性升华,并非抽象的纯粹思辨意识,而是被“经验的事实”证明了的在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高尚品格、强化党性修养和增进政治认同等方面发挥精神渗透力、行动引领力、思想凝聚力、品格塑造力及目标激励力等功能的精神范式。深度解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基本内涵和根本任务

19、,可见在基本内涵层面,其并非“泛意识形态化”的抽象诱导,而是具有政治导向、思想构建和道德内化等基本功能定向;在根本任务层面,其并非“德育”与“人本”各据一隅、各执一端的割断式育人行径,而是两者“辩证互动”“动态互文”的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具象育人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和强化学术政治认同等方面同历史主动精神育人功能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关联性。因此,历史主动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旨同的”“同向同行”,发挥“1+12”的聚合育人效应。(三)实质之维:精神实质的契合性历史主动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奋斗目标及育人功能等维度存在耦合点和观照面,而历史主动精神作为

20、具有“经世致用”实践性和普遍必然有效性,并承载多元精神素材与多样育教材料的精神范式,具有增补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扩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等效能。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内嵌精神要素与精神基因,一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精神竖向”“思想摆向”“价值规向”等方面发挥“以文化人,文以育人”的深度透散功效。可见,历史主动精神完全契合“两个大局”交融叠加的现实境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能为大学生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切实实现提供精神范式。与此同时,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契合并非线性“对接”和简单“比附”,而是双方彼此在“辩证互动”“

21、互通有无”的前提下,继而“耦合再造”,拓展两者实质契合的新面向与新维界。三、逻辑展开: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审思释说历史主动精神多维精神内蕴的逻辑起点,探究历史主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契合的逻辑切入,为审思诉诸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意涵的逻辑展开奠定了前提性基础。从精神涵养、精神传承和精神融入三个层面介入,可见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培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拓新等价值。(一)精神涵养:培育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精神涵养作为“文化涵濡”结构样态的外在表征,即“包容浸润涵养”这一结构于精神层面的具象“图示”表征,附有“结构功能”的内在运行

22、机制。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包含唯物史观本质意蕴,筑梦复兴“对象性”意旨,“守初心,担使命”意义阐释的伟大精神样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育人功能介质,折射出精神涵养意义投放的观念相通、情感共通和精神同质等涵濡效果,并外显出培育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一是唯物史观的本质意蕴潜移默化“包容”了培育青年责任担当的智理哲思与哲学方法。唯物史观理性确证了脱离抽象思辨模式的“现实的人”的历史“剧作者”与“剧中人”的主体性身份标识及“现实的人”的生产实践作为历史绵延恒久赓续发展动力之源这一劳动价值形态意义的赋予。唯物史观作为依据一定的“理论意涵”与“实践探索”就认识与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予以合理

23、性意义诠释和现实性逻辑论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有助于引导青年正确理解人作为历史主体的身份认同。因此,作为“包容”唯物史观本质意蕴的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在解答青年“何以承担责任”之问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以何承担责任”的能力习得,进而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培育提供智慧哲思与哲学方法。二是筑梦复兴的“对象性”意旨交互共通“浸润”了提振青年责任担当精神风貌的“源”动力。历史主动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征程的实践性产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内在精神基因,既摄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奋进品格的精髓要义,又涵容了党在百年征程中筑梦复兴具象实践的意义符号与时代共意。据此,历

24、史主动精神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青年的政治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凝聚青年担当筑梦复兴大任的内生聚力,从而提振青年责任担当的精神风貌。三是“守初心,担使命”的意义阐释润物无声“涵养”了青年责任担当的理想信仰和人生目标。历史主动精138张庆伟等: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第期2神作为辩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仁民爱物,立心立命”等民生关怀的文化基因,承袭彰显中国共产党“安民利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象精神样态18,解答了青年“为谁担当责任”之问,确证了新时代青年责任担当的价值坐标,进而有助于引导青年以价值实现视角具象之,在现实性层面将个人成才与人民幸福结合起来,把实现共

25、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二)精神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精神传承作为“文化涵濡”的显性外在表征,即“习得传承教化”这一涵化状态于精神层面的现实性链接,附有“积蓄传承外化”的整体性运行理路。历史主动精神作为贯通代际示范和现实展示交互,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律动的精神范式,包含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和经验的新阐释、新概括、新演绎。一是历史主动精神交互律动的“习得”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历史主动精神作为贯通代际并同现实展示交互,同本质意志律动的精神范式,是党带领人民“刻写”家国梦圆的奋斗实践,彰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现实凝练及“守初心,担使命”的现实实践为依托外显历史自觉

26、、自信和自强等优秀品格的历史叙事。因而以精神本质定位视角具象之,历史主动精神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容的新概括,既指涉精神传承新视角的主动赋予,又涉精神理念“切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整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所涵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运思基点和价值效用。二是历史主动精神体化实践的“传承”有助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深化认同。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具有时代感召力、精神穿透力和价值引导力并能“体化实践”的精神样态,是依靠实践,面向理性的创获。历史主动精神所蕴含的可预期的美好图景,可借鉴的实践依凭,可把脉的历史规律,可梳理的历史进程,可预判的未来趋向等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代际贯通的精神传

27、承介质,有助于增强人们在新的交汇坐标与对话空间等共时性维度及传统、现代等历时性维度中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深化认同,帮助人们破解“我们为何成功,何以持续成功”等探讨性议题。三是历史主动精神煦润的“教化”有助于党自觉把握与传承历史主动这一优良传统。历史主动精神是“历史”时态、“主动”行态和“精神”意态三方融合集成之“物态”,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历史征程的生动呈现搭建了叙事性平台,为党主动探究历史规律、把脉历史时机等“主动”形态的生动彰显修筑了阐发性渠径,为“精神”意态的“普遍性落地”提供了现实性支点和“本土化”载体,进而有助于传承党的自觉把握历史主动的优良传统。(三)精神融

28、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拓新精神融入作为文化涵濡过程的外化显露,即“理解认可赞同”这一濡染过程于精神层面的深刻演绎,附有“认知评价体验”的循环建构逻辑。历史主动精神作为具有观念养成、情操陶冶等价值效能的伟大精神,关涉“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规范践履和理念要义,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使教育对象体认到其所习得的关乎伟大精神的知识和观念具有价值,还有助于历史主动精神所承载的“经典”得以“演绎”,“记忆”得以“复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角得以“拓新”,学科自觉意识得以“强化”,继而铺筑两者“先构 同构 互构”的交互发展“图示”。一是历史主动精神的要义阐扬和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的

29、“刻写实践”“体化实践”及传递观念的基本功能,强化了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功能,并为历史主动精神在新时代的理论拓展和现实延伸搭建了叙事性平台,修筑了阐发式渠道。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具有思想引领、价值引导、行为指南和发展导向等功能,可以通过凝练历史主动精神的精髓要义,立足新时代家国梦圆、筑梦复兴的时代场,探寻伟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双向互构的接洽面和关系域,建构伟大精神“认知评价体验”的方向度,从而整合历史主动精神的新时代价值与意蕴,愈加高效传承和发展历史主动精神。二是拓展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研究视角,强化该学科的自觉意识。历史主动精神的延续和融入不仅能够拓展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使其主动关注历史、研究

30、历史,并在该主动行为的过程中使施教者的历史思维得以培育,历史视野得以拓展,使受教者的正确历史观得以树立,还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学科自觉担当作为,提升139沈 阳 农 业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第卷25学科主动性,进而强化自身学科发展的使命自觉、建设自觉和创新自觉。四、逻辑旨归: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践方略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包含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内涵、导向价值和现实意义等内容在“教育引领、实践养成”的综合运用中进行效能释放,从而构成教育对象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的形象观念形态向事实行动转变的嬗变图景,具体可从“主渠道”“新场域”“主阵地”三个方面架构其实践方略。(

31、一)用好思政课“主渠道”“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9。“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内在要求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拓展革新,既契合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要求,顺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客观规律,又彰显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智理哲思,进而破解了“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视域窄化”的问题症结,推动了教育工作“新格局”“新生态”的创新创设。据此,教育者应立足思政课程内容,结合历史主动精神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素材和精神资源,以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式和理论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讲清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实质等基础性理论及同党的百年征程实践育化的成就之间的内在关系逻辑,让受教者

32、切实理解“精神优势”对于信念坚守、行动外化等具象表征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汲取精神力量,形成正向实践反馈。与此同时,教育者要主动挖掘潜隐于“表象”之下的“本相”精神资源,并借助“复刻记忆”“回温经典”“自发移情”等教育手段将“过去”再现于“当代”,进而使大学生在文化涵濡中切实理解伟大精神的时代价值并在“两个大局”叠加交织的现实境遇下自觉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二)铸牢网络教学“新场域”网络空间作为一种“虚拟的实在”“流动的质”,是社会空间的赓续之“域”、空间拓新的创新之“进”,是与现实空间迥然相异的全新空间样态。网络教学作为面向生活世界,超越时空壁障,打破地域隔膜的教学形式,面对“流程

33、优化平台再造要素整合”的全媒体时代命题,欲想在高校网络教学中凸显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借助网络平台优势,将历史主动精神的育人内容和资源转换为大众化、生活化和实效化的新媒体产品内容,实现内容的高质精准供给。二是借助网络教学“看听写答”一体化的育人方法,线上创设历史场景及还原历史情节,引导大学生铺陈“观听思悟行”多元一体的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使其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担当。(三)站稳实践教学“重阵地”高校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与实践的关系共演,不仅指向教学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域,还指向社会规范的实践场。社会实践是教育对象将意识形态理念外化为具

34、象行动表征的中介桥梁,是教育对象在“记忆复刻”的历史检视中自觉将情感化为正向价值取向的“助推器”。将历史主动精神涵容的奋进精神、担当精神等多维优秀精神内蕴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充分展现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穿透力、价值引导力、思想引领力,进而赋予实践教学特定的“时空域”,增强实践教学过程的体验感,使得教育对象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体验体认体悟”的动态转换。具体而言,可从两方面架构历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其一,“记忆再现”。依靠既有红色资源、党史资料“再现”当时历史情境。红色遗址遗迹是生动记录党的奋斗履记的实然记载体和党的伟大精神的硬性承载物,党史资料是理性镌刻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和伟大成就的

35、“软性”载体。通过游览遗址遗迹和阅读党史资料能将大学生带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情境中,从而使大学生切实“学真知”“悟真谛”。其二,“共振共鸣”。依靠经典党史故事激发代际相隔之间情感的“共振共鸣”。通过参观党史资料馆,倾听革命前辈的革命故事,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联”的基础上,联通不同时空的革命人物,激发代际相隔之间的情感“共振共鸣”。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5).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140张庆伟等:历

36、史主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理路第期2责任编辑聂颖The Logical Path of the Value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n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EducationZHANG Qingwei,CUI Meijie(School of Marxism,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an 271018,Shandong Province,China)Abstract: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s a concrete spiri

37、tual representation of strong link with the continuous struggle history of the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t has a unique historical position and educational role,and can follow the logical path of logical startingpoint-logical entry-logical expansion-logical purpos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

38、tical education value of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spirit.Th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form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exploring thelogical path;the strong coupling of the goal dimension,the function dimension,and the essence dimension a

39、nd the high degree ofcorrespondence forms the logical cut of th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cultivation,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contribute to the logicalexplo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spiritual value;the practical strategies,including making good use of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and polit

40、ical courses,strengthening the new field of online teaching,and standing firml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points to the logical purpose of theoretical exploration.Key words:historical initiativ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3 李辉,孙晓晖.论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

41、治教育价值意蕴及其实现J.思想教育研究,2022(3):56-62.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2.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6(苏)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7 游志纯.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意蕴、历史脉络与现实观照J.宁夏党校学报,2022,24(4):44-51.8 佘双好,王弢.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与弘扬J.青年探索,2021(4):62-69.9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42、2013:487.10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721.1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12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中国人大,2021(19):6-9.13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14 白瑞,张红,徐蕾.党员教育: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重要法宝J.活力,2021(20):21-22.1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16 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9-20.17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1.18 吴汉全,刘宏伟.伟大梦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J.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2-15.19 杜尚泽.“大思政课 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