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2025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张珊珊内容提要艺术批评概念在德国早期浪漫派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雅明的早期著作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为理解其提供了启示,他通过梳理早期浪漫派的反思、批评、艺术作品、绝对物等一系列核心概念组成的意义网络,提出“反思媒介”来把握浪漫派设想的世界框架,并建构出浪漫派艺术理论中深藏的意图 理念。艺术批评的最高目标是向具有绝对性的艺术理念无限趋近,本雅明将理念这一最高目标用具有经验直接性的喻体形象炫目效应或“冷静的光”来称呼。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概念中蕴含的思考符码()为本雅明自身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灵感和资源。关键词理念艺术批评本雅明早期浪漫派 德

2、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德国浪漫派是一场思想革命,是西方文化在近代古今断裂之中的自我调整与救急。德国早期浪漫派自 世纪末登上文学史、思想史舞台起,就自觉肩负起一种弥合、开拓和重建的任务。这决定了他们思想来源的复杂性及对现代思想的开创性意义。现有文学史的普遍观点是,进入早期浪漫派思想仓库中发酵的有他们时代的康德美学、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也有魏玛古典(歌德、席勒)的知识世界;同时,古代希腊(尤其是柏拉图哲学)也对早期浪漫派产生了深层的精神影响。在 年后的 世纪初,西方文明危机语境中的瓦尔特本雅明(,)仍回到德国浪漫派这一近代思想的坐标原点处寻找启示,以解决现代性

3、困境。本雅明于 年出版了第一本学术著作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也是他最成“体系”的浪漫派研究著作,该书基于他 年在瑞士伯尔尼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本雅明重构了早期浪漫派理论网格与理念之间的关联。他首先廓清浪漫派关键的认识论概念“反思”(),随后在第二部分才进入正题 艺术批评()概念;早期浪漫派艺术批评是一种内在批评,其最后通向艺术理念(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启蒙晚期()德语文学中的时间诗学”()德 恩斯特贝勒: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李棠佳、穆雷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本雅明在 年书信中就已表示自己热衷于阅读荷尔德林。在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中,荷尔德

4、林被本雅明看作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的同路人,尽管本雅明也承认他们的不同。一定程度上,他对荷尔德林的研究也可以归于其浪漫派研究脉络之中。关于早期本雅明对荷尔德林的研究,目前国内学界关注较少。可参见姚云帆:在早期浪漫派和歌德之间:论本雅明的 荷尔德林的两首诗 中的文学思想,国际比较文学 年第 期。关于本雅明早年在浪漫派研究方面的脉络梳理,亦参见姚云帆:宗教历史目的论形式何以可能?论本雅明早期浪漫派研究的意图,中外文论 年第 期。年第 期 或 ),这种浪漫派式的世界构想(包括断片、内在性等要素)为本雅明后来逐渐形塑自己的理念论提供了源头性的思想资源。按德国当代哲学家汉斯海因茨霍尔茨()扼要且准确的总结

5、来说,本雅明后来发展成熟的“理念”是“一种组合艺术()的产物,这种组合艺术从世界内在之存在者的碎片状态、废墟状态的材料中结晶形成意义统一体,即语义的交互,其存在层面的一致点在于,进入语义交互中的诸多因素在世界内在层面是真实的,所有世界内在的真实都可以建构性地被彼此联结、可寓言式地彼此关联或相互投射”。由此可见本雅明“理念”意涵中世界内在性、碎片等意象要素与他早期浪漫派研究之间有明显的关联。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在 年出版后未引起反响。德国真正意义上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和接受始于 世纪 年代阿多诺出版本雅明文集之后。温弗雷德门宁豪斯()和乌韦施坦纳()是这部著作研究的重要拓荒者。不过,德国学界至

6、 年代才逐渐完成了与这部作品诞生及其时代相关的资料整理,包括本雅明书信、肖勒姆日记等。在法国,对这部著作译介与研究的推动者首推菲利普拉库 拉巴尔特();在英语学界,文学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在 年就指出,本雅明的博士论文是他全部写作“提早的总汇”()。随着国内本雅明研究的推进,厘清早期本雅明思想的起源和脉络正成为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汪尧罛、姚云帆、姜雪、王凡柯、胡桑等学者都在研究中从青年运动、认识论、语言哲学、历史哲学等不同主题梳理和解读本雅明早期思想的星星之火。十四行哀诗、荷尔德林的两首诗 等早期文本深层含义的面纱正在逐渐被揭开。国内研究目前讨论最多的是他早期思想的巅峰之作 德意志悲悼剧的起

7、源,亦即他的大学教职资格论文。然而,相比这“第二部博士论文”,他的第一部博士论文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仍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已有研究中往往只是粗略提及,专门研究较少。其原因或在于,本雅明的思想在此书中尚未显示其自主的独立形态。随着目前国内学界早期本雅明思想研究的深入,细读这部作为本雅明学术起点的著作之必要性日益凸显。阿多诺曾总结指出青年本雅明在博士论文研究早期浪漫派时所留下的深远影响 尤其是断片作为哲学形式这一观念形塑了他的作品形式,“他一生都受益于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这部著作对廓清本雅明思想发展脉络、完善本雅明思想全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部著作实为与 世纪启蒙时代的思想任

8、务进行对话,这种对话立足于本雅明在 世纪初西方社会巨变中的时代经验,承前启后,对我们把握自启蒙以来德意志乃至西方思想史上的基本题设也有着深刻启迪。一、德国早期浪漫派:本雅明“学院派”哲学研究的起点从个人经历看,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是本雅明与青年运动彻底道别、设法摆脱了参战兵役之后客居瑞士写成,标志着他个人生活和学术道路上的重要转折。他早年曾积极参与德意志青年运动。随着一战爆发,他的朋友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海因勒()因反战自杀,对他打 ,“,”,(),:,(),:,需要指出,王炳钧、杨劲在 世纪 年代译介了本雅明思想的系列重要文本,收入本雅明文集 经验与贫乏 中,其中就包括早期的 德国浪漫

9、派的艺术批评概念。参见 德 瓦尔特本雅明:经验与贫乏,王炳钧、杨劲译,百花文艺出版社,年。进入 世纪,姚云帆是国内较早聚焦解读这部早期著作的研究者。近年,他围绕本雅明与浪漫派、认识论问题连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德 西奥多阿多诺:本雅明 文集 导言,郭军,曹雷雨编:论瓦尔特本雅明 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郭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中文译名也见译为施勒格尔。以 肖勒姆: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朱刘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年,第 页。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击极为深切,促成他与青年运动决裂。死亡过早进入这个青年人的生命经验,或许深刻影响了他

10、日后幽暗的哲学格调。当本雅明在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中最后写出“冷静的光”即理念、“冷静”决定艺术的本身等冷调意象时,人们有理由感到一种影影绰绰的死亡关联,特别想到他早在哀悼死去的海因勒的十四行诗中就已使用“光”与“清醒”等语词。而且,本雅明的博士论文在筹划和写作期间,一战的死亡之舞正在进行。偏安于瑞士伯尔尼的客居写作,犹如一场逃亡。本雅明曾坦言,“在这样的时期,必须撰写博士论文,是对我精神的一次可能的治愈”。无论从个人角度还是时代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在危机中诞生的著作。从时代的学术话语来看,新康德主义思潮造就了本雅明早期学术思想生长的土壤。他作为哲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聆听当时新康德主

11、义的执牛耳者赫尔曼科恩()和海因里希李凯尔特()的讲座,并深入研读他们的著作。李凯尔特历史取向的分析以及试图克服精神与自然、形式与内容、主体与客体等一系列二律背反并由此超越康德的种种努力,对本雅明的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科恩的影响有两个面向:一是作为批判的对象,他对康德经验论的研究激发了本雅明超克这种机械、空洞经验论的哲学抱负;二是作为学习的对象,他的问题史导向,尤其是他的起源理论和神话批判启发了本雅明的哲学思考视向。本雅明在绪论部分单设了“课题的限定”()一节,其中言明,批评概念史的研究是“一项哲学课题”,且就艺术批评()概念而言,他想要达到的研究目标是,论述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为问题史(

12、)的课题“做一点贡献”。这个问题史的首要关联是康德的认识论。对此,汪尧罛亦曾指出,本雅明早期浪漫派研究是带着康德问题对后康德观念史的一次独特检阅,其旨趣仍在于如何克服康德的认识论问题,以便发展新的理念论。这个问题史的任务成了本雅明作为哲学家的自觉使命,在其一生的写作中延续下去:在 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 的 认识论批判序言中,本雅明总结了发端于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经由 评歌德的 亲合力 而最终达到系统化的文学批评思想,并为其提供了哲学基础。哲学“问题史”的课题在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中是明线,而该书还有一条暗线,即本雅明的历史哲学关切。“历史”和“宗教”字眼仅隐蔽地躲藏在该书脚注中,

13、并未在正文论述。本雅明很早就钟情于历史哲学,认为“哲学直观最后的形而上学之尊严将最为清晰地展现在它对历史的研究中”,并指出历史哲学中包含着哲学与真理之间的“特殊亲缘关系”。除了不认同康德的认识论,本雅明对康德的“不满”还在于,他认为后者那里缺少真正的历史哲学。本雅明于 年冬筹划博士论文选题时,曾一度有意选择康德的历史哲学,但在研读了康德的两篇相关文章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和 论永久和平 之后却大失所望,原因是他觉得康德并未真正地讨论历史本身,而更多地关涉“伦理旨趣的某种历史状况()”,并且“作为特殊观察的历史之伦理层面还论证不足”。所以,本雅明王凡柯:青春与死亡 本雅明早期十四行哀

14、诗与德国青年运动,外国文学评论 年第 期。(),:,美 霍华德艾兰、美 迈克尔詹宁斯:本雅明传,王璞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年,第 、页。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汪尧罛:文哲之辩与戏仿康德 论本雅明早期思想中的理念论,外国美学 第 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姚云帆:从起源逻辑到起源历史:本雅明 认识批判序言 对柯亨“起源”概念的批评,人文杂志 年第 期。,:,年第 期 把博士论文选题转向浪漫派,源自对康德的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双重“不满”。他最终在 年 月下旬将博士论文的研究题目转向早期浪漫派,尤其是施莱格尔。早期浪漫派的

15、艺术批评理论所留下的启示不只是局促于狭义的文学领域,更在于一种历史哲学的方法,这种历史哲学的底色为神学的,契合了本雅明的理论诉求。法国著名学者菲利普拉库 拉巴尔特提醒人们要看到浪漫派艺术批评背后的历史哲学旨归。他指出,浪漫派的文学批评理论之兴起,本身就是一种历史哲学崛起的根源;批评的本质是建设性的主题,是“造就”,是要超越古代并且完成古代不曾完成或已经完成的那种东西,扬弃古代与现代的对立,达到古代与现代综合。本雅明看到了早期浪漫派文学的这种深邃性。早在 年 月给友人格肖姆肖勒姆()的信中,他就表明了这种洞察:“早期浪漫派的核心是宗教和历史。相较于所有的晚期浪漫派,早期浪漫派无限的深邃和美在于,

16、它不通过诉诸宗教和历史事实来建立这两个领域的内在联系,而是在他们的思考与生活中尝试生产那个更高的领域,在此领域中那两个领域必然重合。”了解本雅明对历史与宗教的隐秘关切,也就能更深层地理解,为何他对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研究最终停靠在“理念”上。从 德意志悲悼剧的起源 中达及的早期思想顶峰回望本雅明的浪漫派时期,能够更清楚看到本雅明“理念”的线索;它植根于一种神学方案,该神学方案的内核是以浪漫派的方式理解卡巴拉,神学的实质内涵把语言哲学、认识论、历史哲学乃至弥赛亚等主题聚合在一起。二、反思 批评 观察浪漫派具有高度的哲学化倾向,其世界构想源自观念的深层变革,这种深层的搅动也最为深刻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认

17、识论中。事实上,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浪漫派全部思想是具有政治哲学意味的救世方案。本雅明对浪漫派深刻的哲学化倾向这样评论道:“批评包含对其对象的认识,所以论述早期浪漫派的艺术批评理论,必须对构成其基础的有关对象认识的理论进行刻画。”“在论述艺术批评概念时,也必须同时顾及自然认识理论,是必不可缺的。因为两者都同样依赖于一般系统前提,作为结论,它们与这些前提是和谐一致的。”概言之,反思构成了浪漫派一般的认识论基础,浪漫派的认识论基础统摄他们在各个具体领域做出的所有结论。本雅明所划定的研究材料范围是早期浪漫派 学苑 断片集()、雅典娜神殿 断片集()以及 刻画与批评()。辅助材料是费希特的著作和施莱格尔

18、中后期的温迪施曼氏讲座(,)。温迪施曼氏讲座被选为材料的目的是回证施莱格尔早期(世纪 年代末)已形成的思想。被纳入研究材料范围的还有生命止步于 年的诺瓦利斯。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在认识论上是一致的,有着“最密切的思想亲缘关系”,二人共同成就了早期浪漫派思想高峰。本雅明认为,温迪施曼氏讲座的思想尽管“受天主教复辟哲学思想的主宰”,但却重新找回了从早期浪漫派的衰败中拯救出、并纳入施莱格尔“后来生命之作中的思想线索”。换言之,施莱格尔晚期思想虽然有过修正,但依然保持着早期的经脉。这一经 ,“,”,(),:,法 菲利普拉库 拉巴尔特、法 让 吕克南希:文学的绝对 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张小鲁、李伯杰、李双

19、志译,译林出版社,年,第 页。,:,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施莱格尔于 年发表在柏林的杂志 美艺术学苑()上的断片集,当时题为 批评断片集()。研究中常简称这个断片集为 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脉的枢要处就是反思。在施莱格尔的著作中,“反思概念同时也构成施莱格尔的认识论的基本构想,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 世纪 年代的后半期,但从对其丰富的规定来看,这一概念在温迪施曼氏讲座中才首次明确提出。在这些讲座中,施莱格尔试图明确地提出一套不缺少认识论基础的体系”。浪漫派“反思”概念的理论资源首要来自费希特,但在继受

20、中也有偏离和改造。本雅明廓清了浪漫派在多大程度上追随费希特的反思、又在何处与他分道扬镳,论证这一差异的目的在于指出浪漫派如何建构和填充自己的认识论框架。概言之,在反思思维之认识的直接性()这一问题上,尚可确定早 期 浪 漫 派 与 费 希 特 年 论 科 学 论 的 或 所 谓 哲 学 的 概 念()中所持立场是“完全一致的”。本雅明肯定了浪漫派反思概念与费希特在这篇论著中提出的反思理论之间的亲缘关系,他指出:“在对最高认识的直接性这一问题上,费希特与早期浪漫主义者有着共同的兴趣。”对于浪漫派来说,保障思维()的“直觉性质()”至关重要,他们从反思中看到了思维与经验()直接相连的可能性,消弭康

21、德哲学以思维的智力直观造成的思维与经验之间的断裂 而后康德时代的费希特、谢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都在热切地解决这个问题,施莱格尔直接把思维等同于反思,赋予思维以反思的本质。这样,早期浪漫派极大拓宽甚至改变了“思维”概念的性质,使其获得了一种直接性。浪漫派与费希特分道扬镳的地方是如何对待反思的“无限性”()。浪漫派热衷于设定反思的无限性,而费希特摒弃反思的无限性,并从本体论上为反思设置限制。“费希特处处努力把自我的行动()的无限性排除在理论哲学的范围外,而浪漫主义者恰恰要使它对他们的理论哲学乃至他们的整个哲学具有建构意义。”费希特为反思设定的有限性来自他所看重的绝对主体,而浪漫派取消这种本体论意

22、义上的限定。对此本雅明分析道:费希特认为能够把反思移置于原本假定()、原本存在()之中,而浪漫主义者放弃了那一存在于假定()之中的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规定。浪漫的思维()把存在和假定扬弃于反思之中。浪漫主义者的出发点是单纯的自己反身思维()这一现象;它适宜于一切,因为一切都是自己()。在费希特看来,只有自我()具有自己,也就是说,反思只有在与设定有关联时才存在。对费希特来说,意识是“自我()”,而浪漫主义者则认为,意识是“自己()”,或换言之,在费希特那里,反思所涉及的是自我,而在浪漫主义者那里是单纯地思维()。与费希特相比,早期浪漫派的改变是,不再从本体论上关注谁对谁发出的反思,而是将反思活动

23、推向世界中心,反思活动在逻辑上是第一性的。施莱格尔甚至曾在 年的 谈诗(,也见译为 文学谈话录)中表示,唯心主义就像从“虚无()”产生的。较费希特而言,浪漫派建构的世界图景增添了开阔和灵动气质,因为用“一切”替换了费希特那个僵化“自我”造成的局限之后,无限推进的历史进程被打开,并且,浪漫派视万物之中皆有思()、万物皆有自己,从而绕过了费希特哲学中的那种主体与客体的支配或对立关系,建构了一种消弭对立和差异的平等关系,浪漫派的这种自然认识论一体贯穿到其艺术认识论中,从而深刻影响了他们对艺术批评与艺术作品之间关系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24、 、页。德 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谈诗,法 菲利普拉库 拉巴尔特、法 让 吕克南希:文学的绝对 德国浪漫派文学理论,张小鲁、李伯杰、李双志译,译林出版社,年,第 页。年第 期 的规定。本雅明看到,“对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来说,甚至费希特的那种与非我及自然相对的自我,也只是自己的无限多的形式中的一种低级形式。浪漫主义者认为,从绝对物的立场出发,没有不成为自己的非我与自然之物”。施莱格尔与诺瓦利斯在思路上的逆转就在于承认客体具有主动的自我认识,甚至主体客体之分在他们眼中就不存在,“哪里没有自身认识,哪里就根本没有认识;哪里有自身认识,哪里的主体客体关联就被扬弃,甚至可以说,哪里就有一个没有客体关联的主

25、体”。诺瓦利斯有更形象的说法:“人们可以思维的一切,都自己进行思维:这是思维的问题”,“可感知性是一种注意力”,“在所有名称中,我们所看到的化石都看着我们”。最终,自我认识在施莱格尔和诺瓦利斯这里就囊括了一切物自身成就的所有认识,这一综合的、总汇的自我认识达成的路径是通过“增强反思()”,即诺瓦利斯所言的乘方()或浪漫化()。本雅明对此展开的解释是准确的:“浪漫派的这种想象方式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个性的人的反思中心。不单单是人能够通过在反思中增强自我认识来扩展他们的认识,而且所谓的自然物也能够如此。”“在人的头脑中表现为他对事物的认识的一切,都是思维的自我认识在这一事物中的反映。事物的单纯的被认识

26、是不存在的,但同样,一事或物也不仅仅限于一单纯的 唯独通过自身的 被认识。它之中反思的增强更多是扬弃了事物中被自身和被另一物认识之间的界限。”在浪漫派的世界图景中,不存在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没有认识与被认识的区分,自然物也散发着思维的精神。对于浪漫派设想的世界结构,本雅明称之为“反思媒介”:“在反思媒介中,事物与认识者相互交融,两者都是反思的相对单位。如此看来,的确没有一种通过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每一认识都是绝对物中的,甚至可以说,是主体中的一种内在关联。”事物与认识者是平等的、同质的,不是被支配与支配的关系,而是交互证明()的关系。浪漫派通过无限的反思过程分解所有限制和所有形式,最终走向绝对物(

27、),绝对物是浪漫世界的本核。浪漫派的绝对物不是费希特的那种内在机械单一的绝对自我(),而是充满了无限的个性和多样性。如何保持个性与那种不可见的绝对物之间的直接关联,是浪漫派世界图景中一步关键的妙想,他们认为,绝对物的萌芽从一开始就潜藏在“一切”物之中,等待抽芽展开。这样,浪漫派最终还是明推暗就地拥抱了一种绝对性的存在物 这就与柏拉图的理念有着某种近似。或许基于这种相近性,本雅明直接判定,施莱格尔企图把艺术理念“确定为柏拉图式的理念”。浪漫派对整体性和绝对性的狂热渴望是让本雅明在把握浪漫派特征时可以一跃到“理念”的条件。尽管这种绝对性的根基仍是模糊不明的,早期施莱格尔还曾激进地认为反思仿佛是从“

28、虚无”中产生的,以便与启蒙理性主义那种不证自明的第一原理拉开距离。浪漫派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拒斥姿态来实施对反思的设定,即拒斥任何外来施加的限制,以确保完全由自身生成和制造自身,因而浪漫派不厌其烦地运用有机性、自由等词语,就是要排斥那种被操控的机械性。但无限的反思进程不是无政府状态,它最终依然需要一种规定,浪漫派只允许这种规定性来源于世界自身内部(而不是外部)。浪漫派这种源于内部的绝对性让本雅明直言,施莱格尔要把柏拉图的理念“确定为自然的基础”。柏拉图的名字首次且仅出现在 艺术理念 这一章中。本雅明并未对施莱格尔的柏拉图研究做任何论述,浪漫派如果真的像本雅明所断定的那样从柏拉图那里取用了“理念”,

29、则其取用方式也需要更清晰的揭示。尽管这种关联看上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仅从施莱格尔的古典学学养训练及其不辍的古希腊研究看,他与古希腊之间确然有着难以撇清的关系。事实上,施莱格尔从少年时代起就如饥似渴地阅读柏拉图,且一生都在潜心钻研之。当代德国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浪漫派研究的重要学者恩斯特贝勒()甚至这样描述施莱格尔在柏拉图研究领域的贡献:“源自施勒格尔并由他所规定的浪漫主义,无疑可列入欧洲数次伟大的柏拉图复兴的行列。”这同时也明确指出了柏拉图对于浪漫派的影响。时至目前的浪漫

30、派研究中,更是存在一个普遍倾向,认为,早期浪漫派从深层得益于柏拉图主义传统,已“不是什么大秘密”。所有这些事实状况与观点虽然都令人感觉到,本雅明彼时用理念命名浪漫派批评目标是有理由的。但无论如何,浪漫派对柏拉图理念的接受与转换,在本雅明那里只是成了一项不证自明的前提。本雅明发明了“反思媒介”的说法来命名和理解浪漫派的绝对物,切中了浪漫派世界结构的本质。“反思媒介”着意强调绝对物动态推进的自我生成性、自我媒介性:“把这种绝对物称为反思媒介()是最正确的。”绝对物的内在是流动着 绝对物是持续反思着的,绝对物的存在就是依靠反思,反思勾连着绝对的终极关联,也就是说,绝对自我本身就是构成它自身的途径和手

31、段,绝对物带有的这种反身性就是媒介性。绝对物具有反思特性和媒介特性,因而是“反思()媒介”。本雅明对“反思媒介”一词专门用脚注做了扩展解释,指出反思媒介的两重内涵():第一,反思借助它的持续关联,本身就是媒介();第二,所说的媒介是“反思运动于其中的媒介,因为这一作为绝对物的反思,运动于自身之中(,)”。本雅明用反思媒介来称谓绝对物,以及他对反思媒介之双重意义的界定都揭示出了浪漫派世界构想之中那种极度整合的愿望,一切都在自我之中,而不在自我之外;手段途径与目的合为一体,成为一个绝对存在,自我就是反思,反思的自我才能达到绝对自我。“反思建构绝对物,而且把它建构为媒介。”一切物的自身之中天然蕴含着

32、反思的因素、具有反思的倾向,同时,反思这一自由行为的发动,将刺激一切物不断超越各种层级向最高的自我认识 绝对物趋近,从而反思发挥了媒介作用,具有媒介性()。本雅明给“反思”一词加上“媒介”,重在强调浪漫派之反思的媒介性和创造性,而不受制于任何本体性。浪漫派关于对象认识的基本原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感知和观察的具体理解。简言之,浪漫派勾连了那种宇宙万物具有同构性的朴素的古希腊自然法思想,本雅明指出浪漫派的思想渊源可以上溯到德谟克利特那里,德谟克利特从“主体和客体在素材上的部分渗透出发来描述感知”。诺瓦利斯这里也是如此:“星星出现在望远镜之中,同时也渗透它星星是自发的,而望远镜或眼睛是接受的光体。

33、”浪漫派这种魔幻的感知理论取消了感知与认识之间存在的真实区隔,感知被天然地提到了堪与认识匹敌的高度,其合法性当然是可疑的,但也正是这种魔幻造就了浪漫派思想的气质。如同“反思”概念一样,浪漫派的“观察”概念也被施以魔力并纳入浪漫派神秘的世界图景中,完全异于启蒙时代自然科学领域日盛的“观察”或实验方法。理解浪漫派的“观察”概念对弄清批评概念具有直接的帮助,因为二者在运作机制上一致。本雅明指出,观察概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观察者如何在“真实是反思媒介”的前提下认识自然?换言之,在浪漫派的世界图景中,认识到底是什么机制?浪漫派让这种认识先在地背负着一种前提限定,即没有被认识者的自我认识,认识是不可能的。

34、“认识是由存在于另一反思中心(物)中的反思中心(观察者)所唤醒的,这只有前者通过反复反思直至囊括后者来增强自身才能实现。”浪漫派的观察和实验立足于这 德 恩斯特贝勒:弗施勒格尔,李伯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第 页。美 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浪漫的律令,黄江译,华夏出版社,年,第 页。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年第 期 一认识论基础,实际上是致力于促成联结与融合、不断返回和强化一种统合性自我意识的行动,是一种有催化效果和“向内引爆”的媒介性机制,“实验是否能够成功取决于实验者是否有能力,通过增强他自己的意识,可以说,通过魔幻

35、的观察来接近对象,最终把它纳入自身”。诺瓦利斯更形象地描述观察者:“他的结构与自然越和谐,自然就越完善地通过他表露出来。”浪漫派将这种自然认识论的模式贯彻到艺术认识论中,造就了浪漫派艺术批评的基本立场,用本雅明的话说:“批评同时也是对艺术作品所作的实验,通过这一实验,艺术作品的反思被唤醒,并获得意识与对自己自身的认识。”浪漫派特别强调艺术作品自身已经天然包含了批评,包含了自我认识的萌芽,恰是这种内在于作品中的批评因素成就了艺术作品的可批评性。这种立场所导致的直接具体效果就是成就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将衡量作品价值的尺度立于作品自身内部,而不受制于外在规则。“只要批评是对艺术作品的批评,它就是艺术

36、作品的自我认识;只要批评评判作品,它就要以作品的自身评判来进行。”“作品的内在倾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作品内在批评尺度,是构成作品的基础的、形成于形式之中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是评判的尺度,而更多是完全另外一种持非评判态度的批评的基础。这种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对具体作品进行评价,而在于论述它与其他所有作品以及与艺术理念的关系。”至此,本雅明到达了他眼中浪漫派艺术批评的“最高目标”:艺术理念。任何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一种内在批评,而对艺术作品的批评,都是对作品的继续升华和完成,所有艺术作品与艺术批评都受到一个隐而不显、更高的、神秘的艺术理念之牵引。三、艺术批评与艺术理念早期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理论

37、资源来自整个启蒙时代的思想语境,尤其是康德哲学。对于这一现象,本雅明总结道:“在所有哲学和美学专业术语中,批评()和批评的()这两个词在早期浪漫主义者的论著中可能是最常见的。”通过康德的哲学著作,批评概念对年青一代产生了魔幻般的意义。”施莱格尔在 雅典娜神殿 关于“浪漫文学()”著名的 号断片中就将批评作为浪漫文学的内在要素,浪漫文学要求天才与批评应“融合”(),并且,浪漫文学作为渐进的总汇文学(),其无限性依赖于“内在批评()”:瑏瑠“在众多艺术门类中,浪漫文学是哲学中的机智、是生活中的社会、交往、友谊和爱。其他的文学是终结的,可完全被肢解。而浪漫文学还在形成中;永远只在形成之中、永不完结,

38、这是它的本质。没有理论可以穷尽它,只有一种预见性的批评()可能敢于刻画它的理想。”瑏瑡在浪漫派这一纲领性的宣誓中,批评与浪漫文学之间的关系突出地表现在无限性,而同时,批评被施莱格尔规定为“预见性”,这又暗示了浪漫文学内在的向往和一种近乎先验的绝对目的,这个目的不是外在施加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蕴含于万物的自身中,因此可以被“预见”,浪漫文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文学的,更是伦理的,蔓延到生活各瑏瑠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中文也常见“浪漫诗”的译法。本文统一采用王炳钧译本中“浪漫文学”的译法。浪漫的“诗”有特定内涵,主要源自古意的创造某

39、物,施莱格尔论及的 指的是创造性的活动,即某物所借以产生的过程。文学只是该创造性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详见 美 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浪漫的律令,黄江译,华夏出版社,年,第 页。亦参见李永平:通向永恒之路 试论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征,外国文学评论 年第 期。瑏瑡 ,“,”(),:,“内在批评”得以展开的基础是作品形式内在的反思本质。对“内在批评”概念的专门阐发可参见姚云帆:一种“内在批评”:论本雅明早期艺术批评学说要旨,文艺研究 年第 期。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个领域的,这一目的将使世界循着内在倾向自返于自身之中。这里,无限性与绝对的两极张力明确凸显出来,这种张力嵌在了

40、浪漫派整个理论大厦的每一片砖瓦中,浪漫派的思想一直摆动于这两者之间。正是因为有一个可隐约“预见”的内在于世界自身的绝对物之牵动,我们才能理解,为何施莱格尔会有“循环哲学”()的设想,而诺瓦利斯也有相似的想法,他的小说 海因里希冯奥夫特丁根(,)中出现了诸多圆环的意象,读者若能洞悉浪漫派绝对物的反思特性和无限性,才能揭开这些圆环意象的面纱。浪漫派与绝对性之间的暧昧,也为本雅明向理念的跳跃提供了可能。本雅明尤其指出浪漫派吸收了康德的批评精神,亦指明浪漫派的批评方法与反思的方法具有“最贴近的亲缘关系”。他发现,浪漫派的许多言论体现出批评与反思之间的相互交融,换言之,批评与反思出现了语义的叠合,批评就

41、是反思。具体而言,浪漫派认为,一个艺术作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作品是否蕴含内在批评的可能,如果有这种可能,那么作品中便存在一种“可以展示、可以绝对化、可以在艺术媒介中分解的反思”,它也因此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而面对艺术理念或曰艺术绝对物,每一作品必然是暂时不完整的,因而批评是“完结”作品的方法,且批评有无限多的阶段;在这个意义上,批评是对艺术建构无限地“重新建构”,“对作品进行补充、更新和重新塑造”,所以批评与艺术作品之间在原则上是同质的,不存在区别,批评也是文学,浪漫派因此要求一种文学化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不是对作品发表的意见,它本身就是“创作品”。批评概念对浪漫派产生的“魔幻般”的吸引力来自该词

42、原来自带的“双重意义”,本雅明看到,“批评”在康德那里实际上已经暗生了双重意义,即不可避免的否定性和开放的建设性,这种双重意义的张力为浪漫派解决自身的理论问题打开了便捷之门。浪漫派将康德的批评概念拿来使用并加以改造,使其融入自身的哲学体系。批评在浪漫派这里保持了不可避免的否定因素,但更偏向一种更高级的、不断拓展和推进精神趋向完满的行动,从而是建设和创造的肯定性指向。“批评的双重意义在浪漫主义者那里乘方式地扩大,通过 批评 这一词,他们同时也与康德的全部历史功绩联系起来,而不仅是与他的批评概念。”批评概念内涵的张力为浪漫派寄托自己思想中的矛盾和悖论性提供了载体,这种矛盾就是绝对物那种模棱两可的先

43、验性特征导致了其自身包含着张力,亦即绝对的完整性与无限的未完成性之间的张力。本雅明这里的评析揭示了浪漫派思想厚重的历史哲学向度,他们承认康德历史哲学的认识,而康德的全部历史功绩在于诊断启蒙时代及其以后的历史图景,即看到一种开放的人类历史进程,与此相应,浪漫派批评一词的含义是“无论人们对一批评作品的评价有多高,它都不可能是最终的”,从而意指“必然的不完全性”。但同时,浪漫派的批评的终极又指向必然的绝对物。无限与绝对之间的张力和矛盾性时常表现于浪漫派理论的语言之中,当施莱格尔要求对艺术对象的思考应当包含“绝对的自由与绝对的严肃结合”时,亦是这一张力的显现。作为反思媒介的绝对物,在施莱格尔那里被混乱

44、地称作历史、宗教,有时甚至是教养、天才、和谐或反讽。这些语词涉及的广阔领域,反映出早期浪漫派的救世雄心。早期浪漫派发起的不仅仅是一场狭义的文学运动,而是涉及哲学、历史、伦理、政治等诸多领域的思想范式上的肃清与革新。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现代性的根本价值 个体性、批判理性和自由 保存在他们的整体论思想之内”,也就是如何弥合现代与古代的裂痕,重建一种整合的救世价值。本雅明指出,这些绝对物之中,艺术和历史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美 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浪漫的律令,黄江译,华夏出版社,年,第 页。年第 期 最为施莱格尔所青睐。

45、尤其艺术作为“反思媒介的一种规定()”,且可能是“最有成效”的规定。浪漫派的“艺术”概念具有绝对性,这样的“艺术”本身是世界的框架体系,因为在浪漫派看来,“对包括艺术在内的一切真实的释义,是一种形而上学的信仰”。艺术作为近乎宗教般的信仰之综合与表达,被本雅明称作艺术理念。本雅明最后这样总结浪漫派将艺术奉上“神坛”、使之与理念等同起来的作法:“浪漫派将艺术归入了理念范畴,理念是艺术的无限性及整体性的表达,因为浪漫派的整体性就是一种无限性。”在“艺术理念”这一章,本雅明亦概括指出,“艺术理念概念是浪漫派艺术理论的顶峰,对这一概念的分析可以证实所有其他理论,对了解这些理论的最终意图具有启发意义”。艺

46、术理念概念不关注具体的艺术操作性原理,而是关涉形而上层面的世界建构。本雅明在论述中以不断变换的表述来说明浪漫派的艺术理念与反思媒介之间的等通关系,二者本质上是本雅明对同一种世界框架的表达,艺术理念侧重表意世界框架的整体性,而反思媒介侧重表意思维与经验的直接性、绝对物无限的自我指涉性或媒介属性(而非物质属性)。浪漫派思想中本质的张力 绝对与无限之间的张力 在本雅明这里获得了新的言说方式:把绝对反思媒介规定为艺术,确切些说,规定为艺术理念(),是浪漫派的全部艺术理论的基础。由于艺术反思的器官是形式,所以艺术理念被定义为诸形式的反思媒介()。在这一媒介之中,所有表现形式总是紧密关联,相互交融,结合为

47、绝对艺术形式(),绝对艺术形式与艺术理念是同一的。浪漫派的艺术统一体理念()在于诸形式的连续理念()。批评使众多复数的形式超越个体的局限,最终彼此连接成为单数的、绝对的艺术统一体形式。用本雅明的话说,“批评严肃地对形式进行不可挽回的分解,对作品进行浪漫化,使单个的作品转变为绝对的作品()”。批评的中心任务不是对具体艺术作品的评判,而是既对作品进行完结、补充和系统化,又把作品分解于绝对物之中,“这两方面最终应重合”。具体、有形、可见的诸多作品的内在核心共同指向一个不可见的、正在不断形成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艺术作品与艺术理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多样的个性与总汇的整体性之间的关系。批评在这个不断超越和汇总

48、的发生进程中起到了媒介性的作用,这个进程也就是诺瓦利斯所说的“浪漫化”。浪漫派尤其敦促,这个走向绝对物的过程是有机的。这种有机性本质在于浪漫派对于个体性()的拔高,这也与浪漫派对认识的直接性之要求以及他们魔幻的感知理论紧密相关。浪漫派反对将个体性机械地约简化归,反对为了普遍性而忽略个体性。本雅明在诺瓦利斯和施莱格尔的言论中找到了大量例证,“只有把文学()看成是个体(),才能对文学有感觉”,“难道不是存在包含诸多个体之整个系统的那些个体吗”,“艺术与科学囊括一切,狂想地或系统地由一点及其他,进而由一点及全部;这便是精神的智慧艺术,预见艺术()”。本雅明指出,这里“智慧艺术”指的正是批评。本雅明在

49、对浪漫派批评概念的疏解中还关注了一个侧面,即浪漫派的批评概念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文学系统中如何具体地对体裁形式提出要求。浪漫派认为小说体裁是所有象征形式中最高的反思形式,他们建立了小说与艺术理念之间的直接关系,使它可以承载浪漫文学的理想。小说体裁的卓越之处在于它的散文()特性。浪漫派认为,散文形体中有他们所醉心寻觅的艺术理念或曰文学理念之个 德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王炳钧、杨劲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理念的光:本雅明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艺术理论的疏解 性,散文最深刻、最贴切地确定了这种个性。本雅明对此指出,在这种看似自相矛盾、但实际上极为深刻的观念中,早期浪漫派

50、找到了艺术哲学的全新基础,他们的整个艺术哲学,尤其是批评概念“正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发掘浪漫派隐藏的这一深刻的个性观念并不容易,本雅明说,“走了很多弯路”后才发现它。不管是混乱()、还是阿拉贝斯克(),散文所包纳和映照的是世界中丰沛的个殊性;按照浪漫派的思路,由于个体性与绝对整体之间存在神秘的直接呼应,那么作品就是理念,所以本雅明说,“文学的理念就是散文。这是对艺术理念的最终确定,也是小说理论的本来意义所在”。作为艺术原则,反思最强烈地表现在散文中,渗透着反思的散文代表的不是狂热和迷醉,而恰恰是它们的反面:“冷静”。关于冷静的艺术原则,本雅明一带而过地提及了荷尔德林,与早期浪漫派所共同享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