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3,2023Genera.No.1922023 年第 3 期(总第 192 期)Journal?of?Qiqihar?Teachers?College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国家教育部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 纲要)明确指出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20 年度)(以下简称 报告)指出“高校致力构建 大思政立德树人格局,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报告建议,高校应遵循高等
2、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特殊性,研究探索思政教育与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提升课程思政效果,同时积极构建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开展各类各类教学活动;以“四新”建设为契机,调整学科专业组织体制、搭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平台,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办学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收稿日期:2023-02-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构建研究与探索(项目编号:SJGY20210733)。作者简介:?郭莹(1988?),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黑龙江东方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史,汉字文化及应
3、用,国际汉语教育。摘要:课程思政强调的立德树人,育人与育才相统一,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建设与专业课程建设同向同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语言类课程建设应当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应用产出为目标,以质量评价为依托,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从教学内容中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课际联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成为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提升中文国际地位的有生力量。教学方法上采用“大班+小组”的探究研讨模式,融合“新文科”理念,建设“语言+”实践教学基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与
4、育才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关键词:课程思政;语言学;新文科;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23)03-0107-04课程思政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语言学类课程建设与实践郭莹,田莉莉,王玥(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66)Construction?and?Practice?of?Applied?Undergraduate?Linguistics?Courses?under?the?Background?of?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GUO?Ying,?TIAN?Li-li,?WANG?Yue(Facu
5、lty?of?Humanities,?East?University?of?Heilongjiang,?Harbin?150066,?China)Abstract:?The?basic?task?of?socialist?education?is?to?cultivate?people?by?virtue?and?unify?people?and?talents.?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and?professional?curriculum?construction?in?the?same?direction,?su
6、ch?as?salt?into?water.?In?the?applied?undergraduate?colleges?and?universities,?linguistic?courses?shall?be?under?the?background?of?curriculum?ideological?and?political,?guided?by?the?socialist?core?values,?on?the?basis?of?the?teaching?content,?application?in?production?as?the?goal,?based?on?quality?
7、evaluation,?seize?the?opportunity?to?build?a?new?liberal?arts,?dig?deep?course?ideological?elements?from?the?teaching?content,?establish?class?international?contact,?guides?the?student?to?set?up?the?correct?view?of?language,?to?become?an?effective?power?in?spreading?Chinas?traditional?culture?and?en
8、hancing?the?in-ternational?status?of?Chinese.?In?terms?of?teaching?methods,?the?mode?of?inquiry?and?discussion?of?large?class?+?small?group?is?adopted,?the?concept?of?new?liberal?arts?is?integrated,?the?practice?teaching?base?of?linguistic?+?is?built,?the?first?class?is?organically?combined?with?the
9、?second?class,?the?teaching?quality?is?improved,?the?socialist?core?values?are?deepened,?and?the?teaching?mode?of?combining?ed-ucation?with?talent?cultivation?is?practiced.Key?Words:?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linguistics;?the?new?arts;?curriculum?construction107-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主要集中在语言学类课程和文学类课
10、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语言学类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要等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体现出其与传统中文系认知“似近而远”的特点,学生对语言工具性的认识性和语言研究工具的使用情况效果欠佳,呈现出“就课学课”“就理论学理论”“课际知识迁移性差”等现象,这对母语(汉语)的传承和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专业的自身定位、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应当追随国家的重大政策、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发展战略进行及时调整,这样才能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学科进行教学探索和改革,专业课教师应该就优化专业
11、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模式,高效利用第二课堂,为国家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新时代中国故事讲述者、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实践者和中国未来的开创者进行深刻思考和实践,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为例,以 纲要为指导,对语言学类课程建设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二、语言学类课程建设原则(一)以价值引领为导向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公开了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将语言文字事业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语言文字事业是一项“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支撑国家综合实力的伟大事业。我国的国情是
12、民族众多、语言纷杂、文种多样,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推行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的建构者、阐释者和传播者。意见指出,积极推进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加强国际中文传播,提升中文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明确汉语普通话和汉字的重要地位,对建立和强化民族自信,助力实施中文语言传播和加强中文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语言类课程的价值观目标引领,在教材建设、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和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政治素质。(二)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张明辉(2021)认为应该遵循课程目标科学配置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和新文科建设
13、理念,语言学类课程应该形成“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立体化教学内容,其中专业教育指的是跟语言学科密切相关的语言学理论、语言规律、语言应用,在语言文字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曹能秀(2022)提出了“互嵌式学习主题”,将中古民族共同体、民族自信、家国情怀等思政元素作为同一主题任务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课程形态等方面实现互嵌。首先,要实现“课际互嵌”,将语言学类课程之间的壁垒在教学内容方面整合,明确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源与流的关系,不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都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语言分析方法要融会贯通,为语言学概要课程打好基础,明确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
14、微观角度研究语言,语言学概论课是以更加宏观的视角研究语言,三门基础必修课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其次,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互嵌。在教学内容中,深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把文化作为组重要的互嵌要素,将“中华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与地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互嵌,以追求文化互动中文化间性的达成”,专业课教师提高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变换多样的方式方法,实施课程设计方案程序,达成教学目标。(三)以应用产出为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语言学类课程建设应推动语言类课程创新发展,构建以培育语言学人才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以学生、课程、学术等综合式发展,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为国家、社会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
15、的具备高等语言文字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根据产出实际和就业实际,撰写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文学科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应当切合当下语言文字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的实际,并反映专业特色,构建“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四)以质量评价为依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客观、准确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可以更好地引领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方向。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构建,是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推进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语言学类课程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要在国家课程思政质量检测平台的检测下,依据认证标准,细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课程建设目标、学生发展评价等,编纂
16、课程思政的专业和课程操作指南和手册,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的语言类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提供指导,为专业教师备课、授课和评价提供必要的指引。三、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元素深刻挖掘与利用陆道坤(2022)提出,课程思政实践的核心是推动思政持续且科学地融入课程,课程思政的内涵式融入要基于时代背景、学校培养特色、地域特色和专业特色与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学情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深入挖掘与科学提炼思政元素,综合考虑课程自身特征,使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具体章节、知识图谱有机结合,并以生成的方式体现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之中,在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方面自然流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要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
17、的三门基础必修课,这三门课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课程内容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三门课的思政元素案例库有一定的沟通性、共享性和延续性。语言的三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那么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就是将这三门课系联起来的桥梁。课程思政元素就可以从这四个角度深入挖掘和利用。从语音的角度来看,从古代音韵学和现代语音学的发展变化,学生可以认识到科学成果的获得,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修正,其中体现的坚忍不拔的工匠精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值得赞扬与传承:即使音韵学被称之为“冷艳绝学”,但仍有人前赴后继;即使在
18、古代信息交流不畅的年代,古人通过书信沟通、交流、争辩、交锋,也要得出“正确答案”。从诗词格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是中国人对语言运用的极致巅峰,从语音的角度去认识、体味语言的巧妙、灵动,尤其在分析红色革命家诗词的过程中,从语言的角度分析诗词,融合中国精神,从而激发创作的热情、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从词汇的角度来看,汉语词汇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从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转化的过程中,双音节词占主导地位,同时108-拥有大量的成语,这两者充分体现了汉语这种语言的优越性。双音节词占主导,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记忆的压力,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成语不仅富有中国文化内涵,而且用简短的音节表达复杂的意义,或记录历史、或
19、传播故事、或反映哲思,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尤其与世界上多种类型的语言词汇进行对比,不仅建立了学生语言比较研究的意识,同时使他们进一步建立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语法的角度来看,汉语是以虚词和语序为主要语法手段、且缺少形态变化的孤立语,甚至在汉字输入到计算机时遭受到了危机,汉语曾经被认为不能作为编程语言,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也一度落后,而现在通过我们国家的语言学家和计算机编程专家的努力,自然语言识别的准确率逐年提升,各种算法层出不穷,甚至还有学者开始运用汉语进行编程,为汉语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科研精神和探索精神值得传播给学生,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发展汉语、推
20、广汉语的队伍中来。从汉字的角度来看,一个一个的方块字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一字无来历。汉字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意音文字,也是唯一没有中断历史的自源文字。在其几经危机险被抛弃的情况下,汉字体现了其强大且顽强的生命力。从两汉开始,就已经有“小学”家开始考证汉字的源流,直至今日仍有学者笔耕不辍。现在的汉字教学提倡字理构形,从构形的角度解读汉字、记忆汉字、传承汉字,从汉字的角度去体会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当然,在充分理解汉字、熟练使用汉字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比音素文字、音节文字等其他类型的文字,从文字类型学的角度去看待文字,从而对汉字产生新的认识。从汉字字形演变
21、的角度,认清汉字繁化、简化的原因和走向,让学生深入了解简化字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方法,对简化字有清晰的认知,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肩负汉字规范化、汉字传播的历史重任。四、教学方法上“大班+小组”教学模式实践如果说教学内容是“肌肉”,教学方法就是“骨骼”,而课程思政则是贯通生物结构进行正确运转的“血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支撑教学内容和精神内容的传授,选择切实有效的合理教学方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一)“大班+小组”的教学模式大班教学是高校常见的一种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尽量高效地利用教学资源,缓解师资紧张等问题。但是大班教学存在的明显缺陷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差异化和个性化教学。从
22、教学法角度来看,提倡“大班+小组”的探究发现式学习和协作研讨式学习,利用智慧软件辅助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贯彻实施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有效达到育才与育人同向同行。以古代汉语课程为例,移动网络的发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动,古代汉语课堂尝试摆脱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性,使课堂变得充实并活跃起来。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语法“重点”“难点”,不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正确答案”,而是提供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组成学习小组探究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按需将学生分为成员不等的若干小组。一般分为 2 人组或
23、多人组,小组人数安排要适应小组任务内容、学情分析报告和传统教室环境。根据学习效果和学情反馈来看,2 人组的学习效果要高于多人组,原因是 2 人组的研讨节奏更紧凑、人员参与度更高、完成度更好。2 人组在接受教师布置小组任务后,小组成员必须加入到研讨中来,讨论如何高效、圆满地完成任务,同时按需分工、合作完成。小组任务以“课前布置+课中辅导+课后延伸”的方式进行,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可能遇到困难,此时小组成员要聚在一起共同解决困难,任课老师则在班级“流动式”答疑解惑和个性化指导,或者指出小组任务的纰漏、提醒任务进度等,让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小组方案,使课堂能够达到“任务驱动+学生主体
24、+老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任务完成后,任务成果共享展示,老师和学生都能够及时对小组成果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再次聚在一起总结此次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在这一次次的研讨过程中,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协作学习的经验,不断培养学术研究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对此,我们向黑龙江东方学院中文系 2019 级、2020 级和 2021 级三个年级的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一共收回 328份问卷,样本数量约占总数的 54%。从调查结果显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有约 99.7%的教师在自己的课程中开展了“大班+小组”的教学模式。约 81.1%的教师能够清楚明白地布置小组任务,并进行一
25、定程度的过程性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接受教师引导并对自己的小组任务进行有效完善。小组任务结束后,约 98.2%的学生接受教师评价后有一定的学习收获,这与学生在小组任务中的高参与度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大班+小组”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要建立在教师对教学环节的合理设计、对教学环节完整执行的基础之上。(二)“大班+小组”的课程思政意义“大班+小组”的教学模式,在形式上将学生分割成若干小组,在完成学研任务的同时,增加了小组成员内部的凝聚力,小组任务得分与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直接关系,所以每位小组成员都要维护小组的整体利益。“小组”的规模取决于教学任务的设计,为了增
26、强“大班”的凝聚力和整体意识,同样可以将各个“大班”作为不同的“小组”,以班级为单位完成更大的学研任务,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思考问题不再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而是注重团队利益和集体利益,从而提升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当面对国家利益和社会问题时,更容易从大处着想,从整体布局着想,从国家命运和集体前途着想,加强自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小组任务开始前,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友好问候;小组任务结束后,老师倡导学生对各自的合作伙伴表达感谢。中国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培养和文明养成是每一门课程的情感培养目标之一。表达问候和感谢的方式可以采用现代人的握手、拥抱等礼仪,也可以采用中
27、国传统的抱拳礼、插手礼等,目的之一就是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面貌,注重品德培养。身教重于言传,除了言语上的提醒,身为教师理应以身作则,109-即使在大学课堂,在必要的时刻,师生也要互相行礼,要将中华文明中的“礼”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大班+小组”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礼”融合到课程教学当中。五、新文科理念的“语言+”融合式实践教学教育部颁布的 新文科宣言,标志着国家对高校新文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宣言以新时代新使命要求文科教育必须加快创新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的重要部署和引领之下,高校文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逐步提上日程,应
28、用型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的中国语言文学类课程更需要建设成交叉性强、融合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本专业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搭建、学习质量评价等方方面面跟进国家教育战略部署,同时优化专业结构、提升课程质量、创新教学模式,将课程思政与新文科建设有机融合,有效实施。课程建设,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要从课堂延展到课前和课后。传统的学习型教学模式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应当适当融入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文学类课程改革,以提升专业技能产出为目标、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建设“语言+文化体验+以赛促学+融媒体”的融合式多维教学模式。(一)完善基地实验
29、室建设,做好“语言+文化体验”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基地是为符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宗旨,加重专业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而成立的学生实践组织。专业实践主要包括创意写作、文字编辑及处理、舞台剧创作及演绎、新媒体运营等几个方向。根据就业和实践教学需要,首先从硬件上入手,筹备建设小剧场,吸引学生加入到舞台剧创作与演绎的过程中来,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字编辑与运用的水平;建设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区,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文化环境中不自觉地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地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建立专门习字教室,利用学生作品设计装饰教室环创,营造书法练习氛围,认识汉字之魂,欣赏汉字之美,
30、创作汉字之书。“软件”方面,基地指导教师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要时刻加强思想政治引导,要建立大局意识,做到每一项活动都要有意义,活动要以“产出”为导向,将基地活动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深刻挖掘基地活动中的思想内涵,创作出的“作品”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发现甲骨文 120 周年纪念之际,举办“发现汉字之美”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汉字艺术设计、汉字形体演变调查与演讲、汉字听写大赛等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作品收集整理成作品集,活动结束之后,通过融媒体平台进行活动总结,不仅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汉字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同时也吸引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汉字产生了新的认识,加强校园文化
31、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文字观,不受外界错误的语言观误导。(二)带领学生参赛,践行“语言+以赛促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为目标的,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计、课程评价、实践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以此为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扎实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编辑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较强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和撰写各种应用文书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语言实践课程和学时。在语言学类课程设计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2、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竞赛是一条切实有效地让学生利用专业所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新文科”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鼓励学生参加语言类专业竞赛,比如“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韬奋杯 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等,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赛,从语言学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指导,检测学习效果的同时,弘扬中国文化,增强大学生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鼓励学生参加跨专业竞赛,比如“中国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以及“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美育成果比赛。从教学角度来讲,一方面拓宽学生专业学习的广度,利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可延展性,带领学生探索由汉语言
33、文字衍生出的文化创新与创意产业,增强专业自信心,推动本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另一方面挖掘学生专业学习的深度,在参赛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言学类课程中学习的田野调查法、统计分析法、语言交际法等方式进行调研,并利用写作、修辞学等课程中的写作技巧进行文案创作,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发挥“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学习效果的作用。从课程思政角度来讲,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的角度,以专业特长为主,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出发,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专业课程建设应当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适应培养对象的个体发展需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求,规范化、合理化地进行改革与发展。应用型本科
34、高校的语言类课程建设,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双管齐下,注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传授,同时也应当研究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的协同效应,现代汉语与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的学研机制,以专业产出为导向,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伟大实现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张明辉.“新文科建设宣言”背景下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课程建设研究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0):130-135.2?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1):122-131.3?陆道坤.新时代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难点焦点及未来走向 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60-75.4?马腾飞,洪坚.根植诗教传统,熔铸红色基因:论革命家诗词教育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融合 J.嘉兴学院学报,2022(1):1-7.5?杨晓慧,等.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5-49.?编辑/田猛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