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三年级
教学形式
教 师
孙佩
单 位
朝阳学校
课题名称
求倍数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与除法的意义,能够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以及表内除法,具备了认识“倍”的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学习,学生将建立倍的概念,进一步理解乘法和除法的含义,提高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关于乘法和除法的拓展应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知识内容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这节课是在学生建立了倍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倍有了明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并会运用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3、使学生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是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几何直观,渗透模型思想。
4、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基本方法。
难点: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一般思路,体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方法。
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招募校园小记者”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比较方法。
2、练习巩固法。在应用知识环节中设计题型丰富、形式多样的分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对倍的含义的认识,以及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参与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总结归纳法。总结归纳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问题的一般思路,提高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口算
二、游戏导入
三、教学实施
1、“阅读与理解”环节
2、“分析与解答”环节
3、“回顾与反思”环节
4、归纳总结方法
四、巩固练习
五、反思
课件出示题目
老师拍手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知道给出的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条件和问题知道了,那如何解决呢?
师生共同检验:扫地的4人,4的3倍是12,正好是擦桌椅的人数,解答正确。(板书答语)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类题的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条件和问题。
第二步:分析与解答,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图示法或用除法计算。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课件出示
通过回顾所学内容,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
开火车口答,并说出运用的口诀
学生拍手(次数是老师的2倍)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老师适时引导。)
讨论,归纳方法,汇报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图示法,画简单的示意图。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两个所比较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启发学生用画圈或画弧线的方法表示出来。
方法二:列除法算式。要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12÷4=3。
独立完成,
积极发言
说一说
复习乘除法运算,熟练口算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倍的含义概念相关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数量关系的同时,感受几何直观的作用,培养借助图形去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不同方法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
(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模型思想渗透)
第1题,直接观察几何直观图,得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观察图,看14里包含几个2,列出除法算式,求出倍数。
第2题,借助实物图,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例2: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
12÷4=3
答: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
一般思路:
第一步:阅读与理解,知道条件和问题。
第二步:分析与解答,选择合适方法解决问题,图示法或用除法计算。
第三步:回顾与反思,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分层作业设计
第3题,图文搭配,从中找到数学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第4题,情境图包含多余信息的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然后分析解答。
第5题,脱离了情境图和直观图,单纯的文字题,从文字中找到数学信息,分析解答。
第6题,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单位: 朝阳学校 姓名:孙佩 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