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5161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物鉴赏与保护183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徐磊唐山市文物古建研究所 河北 唐山 063000【摘.要】对于公众来说,一般很难亲眼目睹到考古工作的全过程,只能看到最终的考古成果。随着传媒方式的不断进步,一些考古发掘现场开始尝试进行“考古直播”,然而这种跨越屏幕的参观仍然会带给公众一定的距离感,无法具体了解到考古工作的全貌。公众考古活动为公众提供了零距离参与考古工作的机会,在考古发掘现场亲自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深刻了解到考古工作具体内容、考古工作的目的,从而真正感受到考古工作的独特魅力。【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公

2、众考古;活动机制【中图分类号】K85考古不仅是一项研究活动,更是弘扬历史文化的必然方式。通过开展公共考古活动,将考古发掘现场作为生动课堂,文物作为鲜活教材,可以让公众在亲身体验中深深感受到中华千年文明的璀璨光辉,领略到文物、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价值,从而对历史文化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树立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1 考古与公众参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艺术品收藏活动在民间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文物古迹和考古发现,既有诸多平面媒体对相关事件进行报道,同时也有网络渠道的传播互动。考古发掘现场的神秘性、意外成果往往可以吸引公众视线。考虑到考古发掘进度具有

3、不确定性,外加是自然遗存首次重见天日,加之考古学又是一门极其严谨细致的学科,必须要将遗存作为历史的见证,考古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把握考古发掘现场的指挥权、主动权,一旦与预期存在出入,必须始终以考古实物为主,公众参与、媒体宣传为辅,避免舍本逐末。此外,应有意识地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报道加以规范,积极引导公众正确关注古代社会发展史,在参与考古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防止考古活动、新闻报道走向娱乐化。2 公众考古的内容和形式现阶段,我国公众考古活动主要有七种形式:第一种为田野考古展示,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考古发掘现场,让公众真实走进现场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了解考古工作的内容以及方式,比如圆明园西洋楼遗址、武当山五

4、龙宫遗址等,都会有条件地向公众开放,公众可免费参观,并为其提供讲解服务;第二种为模拟考古发掘,此方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公众的动手实践欲望,属于寓教于乐的考古活动方式。具体活动内容如下:由考古工作者负责对文物复制品埋藏在现代土层中,在此基础上指导公众在现场进行模拟发掘,甚至还推出了“考古盲盒”形式,让公众坐在家中便能体验到模拟考古的乐趣1;第三种为科普考古书籍,众所周知,考古知识晦涩难懂,而科普考古书籍主要就是将专业考古知识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语言,以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考古科普文包括考古密探北京人之家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等;第四种为考古媒体宣传,这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公众考古形式,依

5、托各种形式的媒体平台对考古活动进行跟踪报道,有助于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就拿探索 发现还有国家宝藏等节目来说,一经播出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第五种为遗址博物馆教育,此种考古活动形式大多在遗址博物馆内进行,以遗址本身作为载体,为参与人员进行考古科普;第六种为学校夏令营,此种形式的公众考古活动以青少年为主,着重为其讲解考古基础知识,将其对考古的兴趣以最大程度激发出来,并带领其进行考古工作体验,使之切实感受到考古工作的魅力2;第七种为志愿者招募,基于特定范围内,按照一定标准广泛选拔专业能力过硬、具备考古经验、富有考古热情、责任心强,以及具备其他专业技能的志愿者。通过选拔的志愿者可以真正参与到考古工作

6、中去,在长期实践中深入认识考古,进一步了解考古工作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整体而言,以上七种考古形式与考古发掘现场均存在紧密联系,需要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直接使用;或者是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不同程度的模拟还原,又或在考古发掘现场开展宣传推广活动。不管是何种考古形式,对于公众考古实践来说,考古发掘现场都是不可缺少的场所。因此,如何依托考古发掘现场组织公众考古活动,为公众带来积极的切身体验,是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审慎思考的课题。作者简介:徐磊(1983.7),男,汉,籍贯:河北唐山,本科,文博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博考古。文物鉴赏与保护184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

7、23No.23 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机制分析3.1 精心制定预案在考古发掘现场开展公众考古活动,首先要精心策划预案,具体内容包括:将公众考古活动的目的、主题思想等内容纳入文物部门批复文件中,在此基础上成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对机构内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划分每个人的职责范畴,以及公众考古活动的注意事项,合理安排活动流程3。针对突发事件、意外事件,提前制定好应急处置方案,在遇到突发疾病的情况下,需要第一时间联系就近医院、封闭发掘现场;如果发生地震、滑坡、山洪等自然灾害,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公众有序撤离发掘现场。公众考古流程是基于预案策划进行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确定考古发掘现场面向公

8、众开放的具体时间以及公众集散点,同时对一定时间内考古发掘现场可容纳最大参观人数展开科学评估;面向社会及时公布、宣传考古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让更多人了解公众考古的活动内容、主题思想;在现场放置标识牌,撰写考古活动讲词、说明进入现场之后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为公众精心规划参观路线,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安排休息停顿场所;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外围搭建复原场景,由考古工作者负责为公众讲解考古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愿意参与实践的公众亲身体验考古发掘;在参观活动结束之后,举办一次主题座谈会,与公众面对面地进行深度交流,并为其答疑解惑4。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基于每个考古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均有所不同,故相

9、关考古流程需要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3.2 做好筹备工作筹备工作主要是以策划完成的预案为依据,根据经费使用原则、开支范围,为各个功能模块完善对应的配套设施。在公众考古活动中,最为主要的功能模块当属安全、宣传,考古工作者需要积极完善下列配套设施:其一为安全监控设施,用于强化对考古发掘现场的无死角监管,在现场重要区域增设视频监控设备,在监管区域增设隔离设施,这样就能让现场人员以及文物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其二为安全防护设施,主要用于预防安全事故,在考古发掘现场按照参观路线设置指示标识,要求每一位来到现场的公众均要将防护设备佩戴整齐,做好全面的安全防护,切实保障自身的安全5。其三为医疗救护设施,用于应对

10、意外事故,确保参观人员或者工作者突发疾病或者受到意外伤害时,可以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其四为宣传讲解设施,确保公众可以在考古发掘现场获得积极体验,因此需要在醒目位置设置宣传栏,供公众近距离阅读与观察。其六为管理标示设施,为了营造严谨细致的考古工作环境,不仅是考古工作者或是现场志愿者,均需要统一着装、随身设备,彰显出考古工作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当然,上述配套设施应视考古发掘现场的具体情况而定。按照以上所述配套设施需求,除了购置考古工作必备工具之外,还需要事先购买对应物资材料。具体包括监控电视墙、传感器、监控器、高音报警喇叭、报警自动驳接电话、对讲机等在内的安全监控设施;头部护具、眼部护具、呼吸护具

11、、防护服、防护手套、安全带等安全防护用品;消毒纱布、碘酒、体温计、过氧化氢、安全别针等医疗急救物品,以及心脑血管类药、速效救心丸、抗过敏药、降血压药等急救药物;宣传单页、宣讲手册、展板、横幅、投影仪、音响、无线讲解器等宣传用品6。不仅如此,还需要根据考古发掘的季节、所在区域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在夏季到来之时考古发掘现场的温度会比较高,需要配备藿香正气类药物、风油精、遮阳帽、风扇、遮阳伞等防暑降温用品;如果考古发掘现场在南方,在遇到多雨季节时,需要准备好雨伞、一次性鞋套、雨衣等物品。3.3 划分公众类型好奇型。此类公众对于考古并不了解,也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储备,单纯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参与考古活

12、动。好奇型公众大多受到小说或者影视剧的影响,将考古视为寻宝的过程,考古工作者对于此类型公众,需要尽可能多地普及考古学基础知识,深入解释考古工作与盗墓、寻宝的本质区别,以此来消除他们的错误想法,牢固树立文物保护意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公众近距离观察考古人员日常工作,比如策略、分地层、画图等,使之深刻意识到考古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文化型。此类公众对考古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掌握基本的考古知识,因此在实地参观的过程中,有时会提出考古学理论、方法方面的问题。考古工作者针对文化型公众,需要深入浅出地讲解,而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分别从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面入手,将考古学理论及方法传

13、授给公众。通过这一过程,使其在脑海中初步形成考古学框架7。如果是学习意愿非常强烈的人,则可以为其具有针对性地推荐一些基础理论书籍,供日常阅读学习。专业型。此类公众对于考古学有一定的了解,日常会阅读考古类书籍、观看考古领域新闻,所提文物鉴赏与保护185看历史 2023 年第 2 期 EYEONHISTORY 2023No.2出的问题通常涉及专业理论,也喜欢围绕特定话题与考古工作者展开激烈讨论。面对专业型公众,考古工作者需要积极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日常多多留意考古相关的热点话题,这样的话,面对公众提问就不会哑口无言,可以同他们酣畅淋漓的对话。需要注意的是,专业型公众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考古培训,

14、所以难免会存在学科性的认知错误,针对这一现象,考古工作者应以平和的心态及时指出,并根据有关知识加以剖析、解释,确保其能够轻松理解。研学型。此类公众大多为学生,对考古学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极有可能包括上述三种类型。总体来说,研学型公众理解能力相对较强,而且有着强烈的动手欲望。在组织参观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可适当地延长在考古发掘现场的停留时间,在进行简单讲解介绍之后,为其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展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考古活动的认知,同时着重讲解盗墓活动对文物造成的不可恢复的破坏,以及考古工作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义。志愿型。严格来说,志愿型公众并不能被称为公众

15、,因为他们同职业技术工作者相同,都需要长时间驻守在发掘现场,日常工作内容也基本一致,不需要如以上四类公众一样。根据既定流程参与考古活动,而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考古实践环节。就拿江口沉银遗址来说,为适应考古发掘现场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招募志愿者时覆盖了多个专业领域,确保志愿者的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符合考古工作需求8。志愿型公众只需要高质量地完成日常工作即可,如此便足以对考古发掘的每个环节了如指掌。而考古工作者要做的,就是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不断地传递考古知识、实践经验,使之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将考古学理论、方法内化于心,增强文物保护意识,自觉参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五种类型的公众特征各不相同,但

16、只要参与到考古活动中来,都说明对于考古有着热爱之情、探索欲望,因此,考古工作者需要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并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差异化活动方案,突出不同的侧重点,立足于统一的备答问题稿,设计深度、广度不同的讲解词,对公众进行循序渐进地引导。4 结语综上所述,公众考古在我国受到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意识到考古学科的发展与公众参与息息相关,通过将考古大众化,有助于揭开考古学的神秘面纱,使公众对考古工作建立系统性认识。基于考古发掘现场的公众考古活动是考古学者、专业工作者与公众双向互动的桥梁,在内容以及形式上,始终以交流、解释作为核心,目的在于消除公众对考古工作的误解,将考古成

17、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使公众在参与考古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文化养分,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参与到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保护中。参考文献1 韩珍,王璐璐.公众考古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实践J.三角洲,2022,164(05):153-155.2 孟宇.大庆市博物馆公众考古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J.东方收藏,2022,150(03):99-101.3 马启辰.公众考古活动的分类与传播策略 J.文博,2015,185(02):48-51.4 姜维.浅论考古公众化的途径 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11(16):172-174.5 席岳婷,邓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众感知度提升策略研究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 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3):66-75.6 杨颖,高蒙河.中国公众考古展示的实践历程 J.南方文物,2021,122(02):228-233.7 廖丽.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考古新思路新实践 J.南方文物,2021,122(02):239-245.8 张冬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公众吸引力研究 J.地方文化研究,2021,9(02):74-8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