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兴趣 鼓励探究
兴趣是学习数学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实践的机会,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激发实践的愿望。2011年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动手实践、自主探究等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求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培养兴趣,自主探究,意即自己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习兴趣 ,进行探究活动。
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是学生思维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丰富深化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执教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两头要植),引导并点拨学生利用学校的植树活动,亲自观察,验证,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进而我趁热打铁,抛出问题“一头植,一头不植;两头都不植”呢?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课堂立刻有了温度,热起来了,自愿分成小组,交流探索,因此我“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学生又大胆地提出了生活中的上楼梯、截木头等问题,我完全放开了学生,他们创造性地利用了教材,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数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活动。
数学课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善于掌握有利时机,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学生从中获得喜悦和快乐,这样再从乐中引趣,从乐中悟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思维动机产生,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状态,自觉自愿、主动深入的学习。
1、借助游戏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活动。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施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设计趣味性游戏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平等互助、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探究新知。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内容《左 右》,我根据我班学习实际,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握握手”,“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耳”,“抬左脚,伸右手”等活动,又利用语文教学中的造句知识,使得学生喜闻乐见地消化了知识,培养了数学学习兴趣。
2、借助故事,激发兴趣,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一些童话故事、数学历史故事,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理解上的难度,变枯燥的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分数知识时,我深情并茂地讲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师徒分西瓜的故事,孙悟空要把一个西瓜的1/2分给八戒,把剩下的西瓜的1/2给师傅,再把剩下的1/5留给了自己,八戒不答应,硬要悟空的那份。讲完后,我停顿了一下,问:“八戒是不是很聪明?”学生各抒己见,一个小男孩急了,利用手中的馒头做学具,比划,演示,然后小手举得老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可见,一些数学课堂上的恰如其分的故事就是解题的钥匙。
三、联系生活实际,抓住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字词,培养学习兴趣,进行探究活动。
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注重数学的实用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尽量联系实际,利用身边的例子和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如六年级上册“打折销售”知识点,我从街上的广告“亏本大甩卖”、“清仓大降价”等例子入手教学。如:服装商店将某种80元的服装按成本价降低了30%出售和降低到30%后销售,学生质疑、解疑时胡子眉毛一把抓,认为结果一样。我没急于纠正,而是让他们抓住重点字词“降低了”和“降低到”,联系生活实际,并运用语文知识利用字词理解来解决问题。渐渐地,学生开始留意生活中的数学了,数学生活化不再是口号。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意义上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是我们教学的新理念,因此,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数学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根本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