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例4,练习六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除法验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学会用乘法验算除法。
2.通过新旧知识的类比,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问题之后进行反思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在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除法(含有余数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出示:25+38=63 100-45=55
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检验这两道题是否正确。
归纳加法验算的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结果是否相同。
②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归纳减法的验算方法:
①用所得的差加上减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减数。
②用被减数减去差,看得数是否等于减数。
小结:加法和减法是一对好朋友,加法可以验算减法,减法也可以验算加法。
那么乘法和除法之间是否也存在这种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共同来探索。
(设计意图:在回忆旧知的基础之上,产生对新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出示例4情境图,让学生找数学信息并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审题,理清题意,并调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储备,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1、用100元钱,准备买5元一本的书,可以买多少本?(100÷5=20(本))
建议:(逐题呈现问题,第一题初步构建没有余数验算方法,理清商、除数、被除数关系,为有余数作好铺垫,有余数的验算方法也水到渠成。)
2、他们算得对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
3、探索方法: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有什么好办法,然后自己试着做一做。
(1)学生试做过程中,教师巡视,并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演示验算的方法。
(2)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以下几种不同的验算方法:
100÷5=20
验算:①20×5=100 ②5×20=100
引导学生说出验算方法:商乘除数等于被除数。
因为每本书5元,买这样20本,共花100元。用20×5=100或5×10=100。
用100元钱买7元钱一本的书,最多可以买多少本呢?(100÷7=14……2)
4、100÷7=14……2
方法一: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等于被除数。
每本书7本,买14本共花14乘7等于98元,再加上找回的2元,一共100元。
方法二: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除以商等于除数。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100减2等于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共买了98除以7等于14本。
方法三:被除数减去余数的差等于商乘除数的积。
一共100元,找回2元,花去98元;蓝色笔记本每本7元,14本一共花98元。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验算的方法,形成技能,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一道学生归纳除法的验算方法。
学生说,师板书:
没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有余数除法验算方法:商乘除数再加上余数是不是等于被除数。
建议:形成验算方法的过程中结合板书理清各个数的名称为总结一般方法作好铺垫。两个问题呈现,验算也完成后进行比较有余数和没有余数的验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小结:我们为了计算地正确,不仅要掌握正确验算的方法,还要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25页“做一做”。
计算下面各题,并且验算。
54÷8 209÷3 856÷7
订正时强调验算的方法。
2.教材第26页第2题。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验算。
(实际应用中进行数理的验算比较难) 建议:用此类似题验算:126÷4=31……2;854÷4=216……2以归结在验算时要认真计算。
四、拓展提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 )÷3=21……2 ( )÷=12……1
(设计意图:灵活运用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总结全课,归纳新知。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教材第26页第1题。
板书设计:
除法的验算
100÷5=20 验算:①20×5=100 ②5×20=100
商×除数=被除数
100÷7=14……2 验算:14×7+2=100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