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982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8 卷第4期2023年8 月齐鲁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lu Normal UniversityVol.38No.4Aug.2023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刘鑫(滨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山东滨州2 5 17 0 0)摘要:实施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改革的新方向,合理构建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对于保障混合式教学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对混合式教学评价的认识仍然较为混乱而无序,缺少一个清晰的、科学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本研究结合混合式教学的概念,提出了混合式教学的四要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含

2、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等4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及各项指标权重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关键词:高等教育;混合式教学;教学评价;层次分析法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 0 9 5-47 35(2 0 2 3)0 4-0 0 0 9-0 8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提到要加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其中就包括网络课程建设和现代远程教育管理系统建设。2 0 12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 0 11-2 0 2 0 年)中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人融合。2 0 16年教育部关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指

3、导意见中提出,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校内校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到来将高等教育带人一场大变革中,教学场所、环境、内容、手段等多方面经历解构与重构,混合式教学在此时代背景下得到快速发展。混合式教学,即BlendingLearning,Bl e n d i n g 一词是混合或者结合的意思,这里的混合是不同性质内容的混合、不同互动媒介的混合或是不同学习方法的混合等。冯晓英将混合式教学视为一种新的“学习体验”,把视角放置于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支持以及参与式的学习体验中,是基于移动通信设备、网络学习环境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情境

4、14。李逢庆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适当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2 1。一、混合式教学的四要素虽然学界并未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形成统一认识,但基本都认可应包括学生、教师、资源和环境等关键要素。其中,环境进一步划分为线上平台环境和线下课堂环境,资源分为线上网络资源和线下课堂资源,学生和教师在线上环境和线下环境中呈现不同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和多种样式的师生交互。混合式教学则是在学生、教师、资源和环境四方面相互作用下产生的三角立体模型,如图 1 所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线上与线下活动组成了三棱

5、柱互动模型。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这其中不仅包括互动收稿日期:2 0 2 3-0 2-14基金资助: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AHP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编号:2 0 2 1QZC010);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基于理解六侧面理论指导下的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编号:BYJYYB2019016)。作者简介:刘鑫(19 9 0 一),女,山东滨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10.学生刘鑫: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资源线上平台环境教师2023年第4期线上线下学习情境组成的第二侧面、教师与线上线下平台、线上线下教学情境组成

6、第三侧面。如图2 所示线上平台环境学生教师情境方法设计一乐堂图2 混合式教学设计三角模型之三棱柱式互动模型线下课堂环境图1混合式教学三角模型主客体,还应有互动情境、互动过程和互动结果 30。若是用图形来代表教学过程里的师生互动,传统教学常常表现为:教师与学生组成的线性互动(教师位于一端,学生位于另外一端),或是三角互动(学生、教师、多媒体各位于一个顶点),线性互动中,由于互动发起方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双方互为主客体,包括教师发起的互动或学生发起的互动,互动主客体之间形成的互动过程是一种发起和回馈的关系,线性互动不能产生更为丰富的互动结果。比线性互动更高一层次的是三角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了另

7、外一种呈现教学内容的手段,即多媒体,在多媒体的协助下,教师可以向学生传递有情感的画面,学生也会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下产生复杂感情,由此互动结果由线状变为三角平面状。在混合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所产生的不是平面结果,而是立体空间架构。在线上平台环境中,学生与教师、与教师创设的自学情境产生互动关系,此为初级互动。在初级互动产生初级互动结果后,上升为高阶互动,即在线下课堂环境中,教师、学生、课堂教学情境之间的互动,由此表现出“三棱柱式”互动模型,上下两横面分别是线上平台环境和线下课堂环境,三层面分别是学生与教师、线上线下平台组成的第一侧面,学生与线上线下平台、环境与资源:混合式教学环境分为线上教学环境和线

8、下教学环境,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分配不同的课程资源,其中线上教学环境匹配的资源有视频资源、文献资源、试题资源,线下教学环境的资源有高校教师资源和社会实践资源两大类。基于乔纳森(Jonassen,19 9 1)提出的知识阶段理论,即初级阶段的知识和高级阶段的知识 45 5,将混合式教学三角模型中线下课堂环境设计的比线上平台环境更为宽广。线上平台环境借助各类线上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获得初级阶段知识,如简单的字面编码,这些知识大多通过感知觉和反复练习而掌握,高级阶段知识的获得要依赖线下课堂环境,以初级阶段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解决情境性问题,实现关于某一领域知识的迁移和引用。三角模型通过丰富的资源、灵活的

9、设计与方法、不拘一格的要素交互,将原本“平行”的两种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联系在一起,将学生与教师带人了一个多维立体空间,旨在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或是网络教学中学生只能掌握一个初级层面知识的问题在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三角模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是“三棱柱”式的互动模型,影响因素绝不仅限一二,教学空间的多维性,随之而来的是教学评价的复杂性。综合梳理“五所院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表1所示:总第2 18 期评价维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我们发现,五所院校混合式教学评价存在“重线下课堂,轻线上自学”“重评价教师教学、轻评价学生学习”“忽视混合式教学独特优势”等问题,

10、比如,课程目标未体现线上目标和线下目标的分层设计;教学过程仅关注到线下课堂,均未制定学生线上自学的评价指标点;教学效果中尚未彰显混合式教学应有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显著变化。二、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基于上述分析,传统的以终结性评价、教师主导评价的方式已然不能适应于混合式教学改革。目前,在中国知网检索主题为“混合式教学”和“评价”的文献,可以搜索到近千篇研究成果。结果显示,自2 0 0 5 年起,国内外诸多学者尝试重构混合式教学评价模式,相关研究成果逐年攀升。2 0 14到2 0 18 年间,此类文献的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并迅速扩散到各类院校及不同学科,成为高校教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薛文玲(2

11、0 13)等人就“通信原理”课程从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个角度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5 J81;高慧敏(2 0 17)针对继续教育中的混合式教学,构建出包括“学生是否积极提问”等7 个二级指标的课堂学习评价指标体现 6 14,李逢庆(2 0 17)等通过区分课前、课中、课后和期末阶段对包括“学生活跃齐鲁师范学院学报表1“五所院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点汇总评价指标点立德树人、价值塑造、“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人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学习需求,满足专业与学科需求;内容有深度和广度,体现科学性、高阶性、挑战性与创新型;整合线上课程资源,线上与线下内容互补,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注

12、重学生中心,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目标符合大纲要求,科学、准确,体现知识、能力与素养多维性;教学组织有序,教学过程合理;教学方法与策略体现创新性,注重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与问题解决;教学过程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体现多样性。课堂讲授具有吸引力,氛围融洽,学生思维活跃,深度参与课堂;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得到发展,达成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体现专业特色、学科特色、学生特色。11.度”“浏览视频时间”等11个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 7 10;孙翔(2 0 18)以“环境管理学”课程为例构建了包括“观看课程视频情况”在内的15个评价指标并设置了相应的评价权

13、重18 9;王芳(2 0 19)则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设置了“情感表现”“等级考试”等13个二级评价指标及其权重 9 10 3许蓓蓓(2 0 19)设置了“日语”课程混合式教学的10 个评价指标并设置相应权重10 17 3,杨浩(2 0 19)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课程为蓝本,分别在道德养成、学习方法、能力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职业素养等5 个一级指标下构建了10 个二级评价指标及43个指标观测点0国外目前比较成熟、推广较为广泛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框架包括:AspdenL(2 0 0 4)提出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评价、Garrison(2 0 0 7)等人基于探究社区模型构建的评价框

14、架以及BuhlWiggers Julie(2 0 2 3)建构出的面对面学习效果评价框架。“学生参与度评价”围绕空间的变化、环境与互动关系三个维度主要评价学生在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的互动效果12 45;探究社区模型最关注的是认知临场感评价,从触发、探究、整合和问题解决四个方面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包括40个问题,从而确定在混合式教学中认知临场感的水平 136 1;面对面学习效果评价则是通过对5 9.12.项实验数据的分析以支持高阶加工、社会交往和参与三个维度评价混合式教学中面对面部分的有效性 1415 1 总体来看,上述研究基本都将混合式教学活动过程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

15、结合的办法,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建构及交流互动等情况,同时,评价均涉及到线上与线下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尽管研究者和实践者都非常关注混合式教学改革以及新的评价指标的构建,但目前,比较成熟的、体系化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依然存在一些呕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各评价指标权重往往由研究者根据经验直接拟定,缺少数量分析作为客观依据,直接影响教学评价结果的准确度和科学性;各评价指标的量化缺乏科学依据,大多根据经验值或简单算式平均确定;部分评价模型倾向于对混合式教学中的部分环节要素进行评价,系统性不足等。三、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的指标构建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萨迪(T.L.Saaty)教授于2 0 世纪7 0 年代

16、初期提出了著名的层次分析法(Analy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5 J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为不同层次的步骤,各层级之间划分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最终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相对重要程度的权重及次序问题116 12。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应用性,是针对多层次、多目标规划决策问题的有效决策方法 17 42。因此,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当前混合式教学评价中存在的准确性、科学性、系统性不足等问题。(一)初步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层次

17、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从教师教、学生学、媒介使用三个角度出发确定多层级关键指标体系,整个体系包括目标层、要素层和刘鑫: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学资源、教学环境。学生学习包括3项二级指标:学习形式独立思考与小组探究相结合;学习过程有充足的探索机会;学习效果体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等多维度成果输出。教师教学包括4项二级指标:教学目标维度清晰、难度适宜和线上线下层次分明;教学组织线上线下有效衔接;教学手段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注重多渠道收集数据并及时指导反馈。教学资源包括4项二级指标:线上资源重在理解识记;线下资源重于运用拔高;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

18、密切衔接;教学资源体现实践创新。教学环境包括2 项二级指标:线上平台教学环境设计;线下学习环境。采用专家咨询法对“草案”做进一步修订。专家讨论组由2 1名具有资深混合式教学与研究经历的专家组成,将“草稿”中的具体指标转换成问卷的形式,征询专家组对指标的意见,分两轮发放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咨询问卷,包含“合适、需要修改、建议删除”3个选项。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和指标修订,确定了指标初稿,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14项二级指标,如表2 所示。(二)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在确定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过程中,构建比较矩阵是最为关键的。将影响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指标就其影响程度两两比较,评定各指标

19、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其形式如表3所示。2023年第4期指标层。本研究借鉴、参考了全国高校教学创新大赛评审表(2 0 2 1)、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评审表(2 0 2 1)、管恩京教授在其著作混合式教学有效性评价研究与实践中设计的混合式教学质量专家评价量表(2 0 18),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教学经验,形成指标“草案”:一级指标分别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总第2 18 期一级指标1.学生学习2.教师教学3.教学资源4.教学环境表3相对重要性比例标准标度表示的意义1两个因素比较,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两个因素比较,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3素稍微重要两个因素比较,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5素明显重要

20、两个因素比较,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7素强烈重要两个因素比较,前一个因素比后一个因9素极端重要2、4、6、8两相邻因素判断的中间值上述值的倒数两因素反过来比较是原来比较值的倒数以上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混合式教学的4大评价标准,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共构建了7 个判断矩阵,通过每个矩阵可以确定各要素在各矩阵中所占权重。在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中,4个指标按照权重大小排序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如表4所示。在4个一级指标下,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了14项二级指标,在对一级指标进行排序后,第二齐鲁师范学院学报表2 高等学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初稿二级指标1.1

21、学生自主完成观看视频、阅读课件、浏览文献、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线上任务;1.2学生线下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1.3学生学习结果有效达成线上与线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多维度提升。2.1教学理念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改理念,教学改革意识强烈;2.2课程思政元素恰当融人,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思想渗透的思政效果;2.3教学目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优势;2.4教学内容既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又能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学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2.5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设置有挑战度的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6教学评价善于利用平台采集和分析学习数据,及时指导、评价和反馈。3.1线上资源确保优质与适用,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或结合本校实际开发课程内容;3.2线下资源确保高阶性、挑战性与创造性,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3.3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互补充、科学融合。4.1线上教学环境设计合理,体现信息化与技术化,工作量适中;4.2线下教学环境富有吸引力,课堂氛围轻松、民主、活跃1.学生学习2.教师教学3.教学资源4.教学环境步是将每一个一级指标之下的二级指标一对一进行比较,同样采用1-9 比例标尺,形成判断矩阵,得出同一个一

23、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相对权重和排序。如表5 所示。(三)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一致性检验在上述判断矩阵给出后还需要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假定CI代表一致性指标,以下为运算方法:CI=I-nn-1公式中,r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的维数。其中CI=O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CI值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通过n值,能够获取RI值,如此获取一致性比率,即:CR=CI/RI.13.表44个一级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指标层权重0.372450.334750.12240.0934排序1234.14.1.1学生自主完成观看视频、阅读课件、浏览文献、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线上任务;1.2

24、学生线下学习方式有显著变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1.3学生学习结果有效达成线上与线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多维度提升。2.1教学理念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改理念,教学改革意识强烈;2.2课程思政元素恰当融人,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思想渗透的思政效果;2.3教学目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优势;2.4教学内容既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又能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学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2.5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设置有挑战度的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6教学评价善于利用平台采集和分

25、析学习数据,及时指导、评价和反馈。3.1线上资源确保优质与适用,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或结合本校实际开发课程内容;3.2线下资源确保高阶性、挑战性与创造性,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3.3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互补充、科学融合。4.1线上教学环境设计合理,体现信息化与技术化,工作量适中;4.2线下教学环境富有吸引力,课堂氛围轻松、民主、活跃。CI为一致性指标,RI为随即一致性指标,如果CR0.10,则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就需进行调整,直至满意。首先计算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2mx=6.1110,然后进行一致性检验,需要计算一致性指标 CI:6.111

26、0-6=0.0222n-16-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1.24随机一致性比率:CI0.0222CR=0.01790.10RI1.24由于CR小于0.1,因此可以认为判断矩阵的建构满足一致性要求。四、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检验为检验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应用性,笔者基于评价体系中的四项指标设计了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信度效度调查问卷,从而检验该体系是否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刘鑫: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表5 14个二级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二级指标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到教育学原理、学前教育学、儿童游戏概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乘务礼仪、生态学、

27、航空概论等8 门课程,共发放问卷10 4份,收回问卷10 4份,有效问卷率100%。对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隆巴赫a信度系数法或折半信度法。结果表明,教师调查问卷中14个二级指标的a信度系数为0.9 13,折半信度系数为0.9 0 1,证明内部一致性较好。4个一级指标的a信度系数为0.8 9 1,折半信度系数为0.9 11,证明内部一致性较好。(二)效度分析本研究的内容效度分析通过计算每个项目的得分和总分的相关系数进行推断。在这里,有关总分的计算用不等权重的总分,权重为指标内部各项目的方差与总差之比。计算结果显示,4个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为4.2 2-4.6 1,按照平均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生学习、教

28、师教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14个二级评价指标的平均值为4.2 8-2023年第4期相对权重指标内排序0.339820.550610.321330.249140.501210.136250.377620.314230.109560.111830.211920.273010.118220.33691(一)信度分析以“五所院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为总第2 18 期4.73,其中1.3“学生学习结果有效达成线上与线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多维度提升”重要性程度最高,2.3“教学目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1.1学生自主完成观看视频、阅读课件、浏览文献、单元测验、小组讨论等线上任务;1.2学生线下学习

29、方式有显著变化,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相结合;1.3学生学习结果有效达成线上与线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养多维度提升。2.1教学理念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改理念,教学改革意识强烈;2.2课程思政元素恰当融人,对学生起到价值引领、思想渗透的思政效果;2.3教学目标线上线下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优势;2.4教学内容既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内容,又能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学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2.5教学组织理论联系实际,设置有挑战度的内容,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6教学评价善于利用平台采集和分析学习数据,

30、及时指导、评价和反馈。3.1线上资源确保优质与适用,优先选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高质量在线课程资源,或结合本校实际开发课程内容;3.2线下资源确保高阶性、挑战性与创造性,可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3.3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互补充、科学融合。4.1线上教学环境设计合理,体现信息化与技术化,工作量适中;4.2线下教学环境富有吸引力,课堂氛围轻松、民主、活跃。(*)表示在=0.01置信水平下假设检验(双侧)是显著的。构建有效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合理评价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并且为混合式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本研究通过对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的基本分析,利用层次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构建了高校

31、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了其有效性,旨在较为客观地评价混合式教学质量。限于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评价体系设计中专家的主观性,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工具的适用性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检验。注:之所以选择这五所院校,一是它们均为地方师范院校,在地域分布上具有代表性。五所院校分别是山东省A学院、B大学,江西省C大学,甘肃省D学院以及江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充分体现混合式教学优势”以及3.3“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相互补充、科学融合”二者重要性程度相同,评分最低。具体情况见表6 所示:表6 14个二级评价指标内容效度分析二级指标参考文献:1冯晓英.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 .远程教育杂志,2 0 18(3)

32、.2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 J.现代教育技术,2 0 16(9).3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 .教育研究,2001(4).15.平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4.50.5824.720.4724.730.5124.540.5624.660.544.280.6944.50.5634.650.5624.280.6824.290.7284.50.6184.280.6724.290.6334.710.455苏省E大学。二是它们开展混合式教学均已经较为成熟。其中,山东省B大学、A学院与江苏省E大学混合式教学开展较早,始于2 0 15 年;甘肃省D学院和江西省C大学的混合式教学始于2 0

33、17 年。三是五所院校均在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0.864(*)0.772(*)0.670(*)0.604(*)0.466(*)0.796(*)0.829(*)0.753(*)0.655(*)0.837(*)0.396(*)0.549(*)0.433(*)0.471(*)16.4彭湃.为高阶学习而评价:表现性评价及其在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中的应用 .高等教育研究,2 0 15(11).5薛文玲,李会雅,李战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及评价 .教育教学论坛,2 0 13(43)6高慧敏.继续教育混合式学习评价体系的建构:以云南某高校继续教育为例 J

34、.继续教育,2 0 17(11).7李逢庆,韩晓玲.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中国电化教育,2 0 17(11),8孙翔.慕课与翻转课堂混合式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效果分析 J.中国教育信息化,2 0 18(6 4)9王芳.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习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为例 J.教育现代化,2 0 19(3).10许蓓蓓.大数据背景下日语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 0 19(10).11杨浩.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 0 19(11).12AspdenL,Helm P

35、.Making the Connection in a刘鑫: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高校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International,2004(3).13 Garrison D R.Online Community of Inquiry Review:Social,Cognitive,and Teaching Presence Issues 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2007(1).14 Buhl Wiggers Julie,Kjaergaard Annemette,Munk Kasper.Ascoping review of exper

36、imental evidence on face-to-facecomponents of blended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23(1).15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 0 14.16张丽华,李雅娟,王一然.高校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 J.教育理论与实践.2 0 19.17丁家玲,叶金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0 3(3),2023年第4期Blended Learni

37、ng EnvironmentJJ.Educational MediaThe Hybri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Liu Xin(School of Teacher Education,Binzhou University,Binzhou 251700,China)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blending teaching reform combining online and

38、 offline has become a new direction of teachingreform under the concept of“Internet+education.Reasonable construction of blended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s of great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ion of blended teaching.However,at present,the understanding of blended teachingevaluation

39、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ill chaotic and disorderly,lacking a clear,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evaluation index system.Therefore,this study combined the concept of blended teaching,put forward four elements of blended teaching,and based o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built a blended teaching evalua

40、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consists of 4 first-level indicators including students learning,teachers teaching,teaching resources,and teaching environment,14 second-levelindicators and the weight of each indicator.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Blending teaching;Teaching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责任编辑:田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