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语文鲁迅自传、少年爱因斯坦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 鲁迅自传、少年爱因斯坦二. 教学重难点:1. 了解文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解读鲁迅精神。 2. 了解“小传”文体的基本特点。 3. 体会本文简明平实而又不乏含蓄幽默的语言特色。 4. 领会人物肖像描写方法之“画眼睛”对表现人物心灵的作用。鲁迅自传一、文体解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它是借助于形象描写,具体生动地记载历史上或当代起过历史作用的人物的一生,以及有关的重要史实的作品。古代就有汉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其中就有不少人物传记。传记题材较广,内容繁杂,一般从体例来分,有自传体和传
2、记体。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迅自传,高尔基写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竺可桢哥白尼,杨振宁邓稼先等。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小,扼要地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叫“小传”。小传一般在千字上下。鲁迅自传便是写自己的小传。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省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惶等。本文初稿写于1925年,1925年5月26日,鲁迅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并附著者自叙传略。1930年5月16日,鲁迅
3、在此传略基础上增补修订而成鲁迅自传。增补内容主要加上了1926年至l930年间的工作简历和著作。写作初稿时作者尚住北京,修订时则在上海。自传记述了作者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三、课前热身:1、生字: zhun q png hung w mi自 传 乞 食 彷 徨 诬 蔑2、补充解词: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学力:指在学习上达到的程度。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明确: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2、简析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3):写个人经历。 第1段:写少年经历。叙述自己出生到18
4、岁以前的经历。包括出生的时间、地点,父母简况,家庭景况等。 第2段:较为详细的叙述了自己年青时代的探索,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想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第二阶段: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 第三阶段: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 第3段: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 第二部分(4):写创作成果。3、文章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井然有序,能清晰地显示人物的人生轨迹。 4、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提示:鲁迅在人生道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一)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二)到东
5、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三)弃医从文,学文学,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重大转折,直接表露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五、研讨课文: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2、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3、作者只好“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一个“寄”字写出了什么? 提示:一个“寄”字,就把家境的困难程度点化出来:寄人篱下,必受冷遇,“乞食者”的滋味是何等难忍! 4、“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
6、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为什么不走乡间子弟的老路?提示:“两条路”是指做幕友或商人。“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他去走那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不齿做商人。 5、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提示: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二十年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6、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鲁迅先
7、生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这在鲁迅一生中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7、“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句中“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 提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8、鲁迅选择学医,后来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提示: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士。9、鲁迅先生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哪些重大成果? 提示:主要创作成果两本短篇小说集,即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
8、评。还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10、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第四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明确: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六、语言揣摩: 1、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
9、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到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提示:这段话表明作者回国后由于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几乎到了谋生艰难的地步。从“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被拒绝了”,这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失望、伤感、愤慨交集的情绪。 2、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提示:被政府通缉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但先生却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先生蔑视反动政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七、简析写作特点: 1、言简意赅,内容丰富。 2、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3、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少年爱因斯坦一、爱因斯坦简介: 爱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
10、学家,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工业大学并入瑞士籍,1933年因受纳粹政治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籍,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此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于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巨人之一,他创立的相对论的观念和方法,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具有“改变世界”的重大意义。 二、课前热身:1、生字: p min tin jun qi孤 僻 腼 腆 遏 止 涓 涓细流 胆 怯 2、形近字: (y)怡
11、然自得、(ti)抬头、(di)怠慢三、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1、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 提示: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 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 2、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 提示: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3、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
12、些优秀品质? 提示:爱因斯坦小时候学习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好奇,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4、文中多处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找出文中描写少年爱因斯坦的眼睛的文字,并体会这对表现人物起什么作用?四、文章主旨: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将爱因斯坦少年时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揭示了积极、自主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十分有利的道理。【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选择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腼腆tin 孤辟p 闲暇xi 旋律xunB. 幽静yu 匀称yn 早慧hu 胆怯quC. 迟缓hun 充斥ch 泛滥ln 闪烁shuD. 畅游chn 呆板di 沉静chn
13、 修养xi2、指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项 ( )A. 经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爱上生物了。B.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是非颠倒。C. 种族歧视是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没有解决的最为严重的问题。D. 枪声炮声哭声喊声,把蹂躏的南京发出痛苦的哀号。3、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将正确的字写出来。A. 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记。( )改为( )B.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蜜,说我不好。( )改为( )C. 这是我乡哀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 )改为( ) D.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簦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改为( )4
14、、完成表格鲁迅原名字评价作品集散文集小说集两部代表作主人公二、阅读理解(一)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其实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
15、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
16、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这部分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分别概括三个自然段主要内容。3、鲁迅年轻时代探索过程中,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4、划线句中“”有什么
17、作用?“总”字有什么表达效果?5、划线句中表明作者对那两条路的鲜明态度如何? 6、作者“决意要学医”中的“决意”表明什么?鲁迅为什么决意学医?用自己的话回答,并谈谈自己的看法。7、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8、鲁迅认为“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什么?(二)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儿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有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
18、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摸严肃和慈爱交织着的抚摩似的。“是的。”我低低地说。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只是厚一点点,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他是谁?对我这样一个平日被人轻视的工人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虽然猜不出是谁,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先生,我买不起,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连自己都听不见了,我不知道怎样才好。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有!”我抬起头
19、,顿时恢复了勇气。“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哦!您,您就是”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
20、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指着铁流对我说明:“这书本来可以不要钱的,但是是曹先生的书,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是送你的。”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1、1936年10月19日,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上海辞世,阿累以满怀深情的语言回忆他们在四年前的一次偶然相遇,你能猜到这位文学家是谁吗?2、文中运用哪些描写方法塑造先生的形象?3、划线句主要用什么描写方
21、法?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4、读完文章,先生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为什么?5、请在文中用“”划出作者对先生的评价,并分别写出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6、文中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说出来先生的名字?(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7、素不相识,先生为什么低价卖书并赠书给阿累?【试题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C2、C3、A记改为计 B蜜改为密 C哀改为衰 D簦改为登4、周树人;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代表作、主人公略。二、阅读理解(一)1、时间顺序。2、第一段写少年时代的经历;第二段详细叙述了鲁迅青年时代的探索,反映他的人生态度;第三段叙述自己回国的工作情况。3、一是想走实业
22、救国的道路。二是想走医学救国的道路。三是想走文学救国的道路。4、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总”字,写出了家人或亲友屡次劝鲁迅去走那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的现实和他屡次坚决拒绝的态度。5、作者厌恶做官老爷的师爷为虎作伥,欺压百姓;作者不齿去做商人贪心钱财,唯利是图。6、“决意”一词表明作者改变专业是经过反复考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学医原因:振兴祖国,走医学救国之路,平时救助像父亲那样被庸医所误的穷苦人,战争时当军医反侵略,报效祖国。7、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在他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期间,看到一部电影片中日本人屠杀中国人,竟有中国人在一旁
23、围观看“热闹”,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作者民族自尊心,因此,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想提倡文艺运动。”8、“较为广大的运动”是指用文艺来宣传群众,改变国民的精神。(二)1、鲁迅。2、肖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3、心理描写;欣喜若狂,激动兴奋,幸福等等。4、答案不唯一,可以从瘦的外貌特点来答。5、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同志,表示志同道合;朋友,表示亲密无间;父亲,表示崇敬热爱;师傅,表示仿效学习;战士,则热烈歌颂了鲁迅为革命而献身的顽强斗志。6、因为鲁迅的处境险恶,为了鲁迅的安全,不能道破。7、关心和支持追求光明的进步青年。用心 爱心 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