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89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考吉2023年第4 期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王晓静李则斌夏晶李亚萍靳桂云摘要:2 0 17 年至2 0 19 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联营区域家族墓地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12 1座,祭祀坑19 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2 3 0 0 余件。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墓地,有自己家族的规划埋葬区域,时代由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本文分析的植物材料来自本次发掘过程中的M77,时代为西汉早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 0 年左右。经过采样、提取和鉴定工作,发现植物大遗存种类主要为水稻、栗、泰、大麻、豆科等,另绝大

2、多数植物遗存仍然鲜亮,表明汉代联营地区墓中随葬农作物符合当时葬仪的最高规格,同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农作物,即泰、粟、麦、梁、稻、麻、大豆和小豆,为研究联营汉墓随葬粮食种类及方式、认识汉代丧葬观念和社会生活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关键词:联营汉墓;汉代;植物遗存;丧葬习俗中图分类号:K8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 0 6-2 3 3 5(2 0 2 3)0 4-0 0 3 0-0 9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of Plant Remains Excavated from the Lianying Site Duringthe Han DynastyWang X

3、iaojing,Li Zebin,Xia Jing,Li Yaping,Jin GuiyunAbstract:From 2017 to 2019,the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at the Nanjing Museum,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Yangzhou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and the Yizheng Museum,conducted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excavation offamily cemeteries

4、in Lianying site.A total of 121 tombs and 19 sacrificial pits of the Han dynasty were been excavated,and over2,300 cultural relics such as pottery,bronze,jade,and lacquer ware were unearthed.It has been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this area was the family cemeterie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ith

5、the planned burial area,and continued from the earlyWe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late Western Han Dynasty.The plant materials analyzed were from M77 during the excavation pro-cess,dating back to the early and middle Western Han Dynasty,with an absolute time of around 130 BC.After sampling,extrac-tion

6、and identific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major plant remains are rice,millet,broomcorn millet,hemp,legumes,etc.,and mostof the plant remains are still bright,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burial crops in the tombs of the Han Dynasty met the highest stan-dards of burial rites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

7、eight different crops were used,namely broomcorn millet,millet,wheat,sorghum,rice,hemp,soybeans and adzuki beans,which provides valuable physical information for studying the types and meth-ods of grain buried in Han tombs of Lianying site and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of funeral and social life in

8、 the Han Dynasty.Key words:the Lianying site;the Han Dynasty;plant remains;burial rites王晓静,女,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博物馆职员,研究方向为植物考古;李则斌,男,南京博物院文博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夏晶,男,仪征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汉代考古;李亚萍,女,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考古;靳桂云,女,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新石器考古和生业经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与农业的鲁北地区龙山文化人地关系研究”(项目编号:4 17 7 12 3 0

9、)。30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一、遗址背景规律判断属于家族中的第二代,与M76为异穴夫联营汉墓行政上隶属于仪征市刘集镇联营妇合葬墓,墓主为女性。M77为东西向竖穴土坑村赵营组、谢庄组,位于县道2 0 1以西,属于蜀岗木墓,墓葬开口未发现盗扰痕迹,保存完整。葬山脉(图1)。地理坐标为119 E,32N,平均海拔2 5具为一一棺一厢,墓口向下2 9 0 厘米居中设置米。室,室木材保存较好。棺室位于室南侧,北侧为边厢。彩绘漆棺为整木掏挖,棺盖为整块板图例高邮市政府驻地安乡、镇政府驻地主要公路主要河流、水库文物点比例尺省区道山南京市注:联营汉墓区域位置示意图由发掘者李则斌提供并允许使用,

10、资料未发表。图1联营汉墓区域位置示意图该区域原是农田与村庄,地势较高,因砖瓦厂取土,现地貌已遭到破坏,北部砖瓦厂区域与南部村庄农田海拔相差约4 米。2 0 17 年一2 0 18 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区域了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共发掘汉代墓葬5 7 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110 0 余件。2 0 19 年度继续向南发掘,发现汉代墓葬6 4 座,祭祀坑19 座,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文物12 0 0 余件套。初步确定该区域为西汉家族墓地,有自己家族的规划埋葬区域,时代由西汉早期延续至西汉晚期(详图2)。植物材料来自本次发

11、掘过程中的M77,时代为西汉早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3 0 年左右。M77位于墓地西南部的庄氏家族墓地内,从排列N大仅邗微集马集锁木加工而成,与棺体样卯套接,棺体内朱漆,棺体外四壁板和盖板上均为朱漆地加彩绘。彩绘棺内人骨保存尚好,仰身直肢,头向朝东,墓主为女性,出土了“五铢”铜钱、辩、碎玉块、彩绘漆床和鞋袜等器物。北侧边厢出土了铜香熏、铜染炉、铜杯、釉陶鼎、釉陶盒、釉陶壶、釉陶罐、江联营费仁庙山汉翠区新锁镇江市陶、陶盘、漆案、漆樽、漆几、漆厄杯、漆瑟、漆、马蹄形子、长方形子、方形子查、圆形子、椭圆形子查、漆盘、漆耳杯、木補和大小漆筒等器物。口串M77正0注:联营汉墓区域位置示意图由发掘者李则

12、斌先生慨然提供并允许使用,资料未发表。敬请读者勿侵权!图2 联营汉墓主要墓葬及M77位置示意图二、实验方法将M77中发现的饱水植物遗存全部采集。由于样品数量过于庞大,而且出土位置不明确,以N人日日回18日一日00一20m日18年已发报基菲31农业考古2 0 2 3 4及饱水植物遗存容易毁坏的特性,所以将全部采集保存的样品,再次通过网格式采样方法,将全部样品装在平均分成8 个网格区域的塑料箱中,每个区域内各取一份2 5 0 g左右的样品,以此了解整个植物遗存的种属以及数量关系。再次取样的饱水样品,无需浮选和阴干。联营汉墓的部分饱水植物遗存,被送到山东大学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分选、鉴定和统计。因为较

13、脆弱,不需要分筛,直接借助肉眼及显微镜进行种属鉴定,需要注意的是,鉴定过程中,样品要随时处于饱水状态。三、鉴定结果经鉴定,从联营汉墓M77植物大遗存统计结果表(表1)可以看出:首先,植物大遗存隶属于8个科9 个属,其中有3 个科5 个属可以确定为农作物。其次,种子果实共计15 7 6 6 7 粒,其中水稻20340粒,栗8 2 7 12 粒,黍17 7 4 粒,大麻3 5 6 12 粒,豆科14 9 5 4 粒,狗尾草15 3 粒,芡实19 9 0 粒,梅核3 粒,板栗9 2 粒,枣3 7 粒。农作物在所有植物遗存数量中的占比为9 8.5 6%。最后,植物遗存以农作物为主,其中栗占绝对优势,其

14、次是大麻、水稻、豆类作物、黍,杂草类和果实类含量较低。总体而言,联营汉墓出土汉代饱水植物遗存种类不是很丰富,但数量相对较多,推测与墓葬等级、葬俗、社会发展水平等有一定关系。表1联营汉墓植物大遗存统计结果农作物水稻(Oryza sativa)禾本科(Gramineae)栗(Setariaitalica)泰(Panicummiliaceum)桑科(Moraceae)大麻(Cannabis sativa)豆科(Leguminosae)非农作物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Setariaviridis)睡莲科(Nymphaeaceae)芡实(Euryaleferox)蔷薇科(Rosaceae)梅

15、(Armeniacamume)壳斗科(Fagaceae)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鼠李科(Rhamnaceae)枣(Zizyphus jujuba)合计以下是联营汉墓M77中出土大植物遗存的鉴定和测量的详细情况:1.农作物遗存由联营汉墓农作物数量百分比可知(图3),五种主要的农作物是水稻、栗、大麻、豆类和黍。其中,粟是最主要的农作物,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百分比都占该区域农作物的大部分。水稻、大麻和豆类发挥了次要作用,黍只是零星出现。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00%粟:粟为禾本科(Gramineae)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共

16、发现8 2 7 12 粒栗,占农作物总数的53.23%。栗形态上都是带壳的谷粒。栗粒呈椭圆形,背部隆起,腹部略平,谷壳表面密布细小突起。经仔细观察发现,大多数出土栗粒都仅存空壳,米粒已经腐朽消失。平均粒长2.12 毫米,粒宽1.28毫米(图4,1)。水稻:水稻为禾本科(Gramineae)稻属,一年生湿生草本植物。共发现2 0 3 4 0 粒水稻,占农作物总数的13.10%。稻数量谷处在饱水条件下,保存良好,外20340观完整,稻壳表面的纹饰清晰可82712见。但籽粒胚乳已经消失,仅余稻1774壳。平均粒长7.6 4 毫米,粒宽3.5 335612毫米,平均长宽比为2.16。判断14954梗灿

17、品种的充分条件:现代梗稻数量的长宽比在1.6 一2.3,釉稻的长153宽比在2.3 以上 1e1-0,P6。M7 7 发现1990的水稻由于胚乳的消失,稻壳变3个完整,1个残块扁,对长宽比的测量也有一定的92影响,因此在这里不根据水稻的37长宽比对其品种进行判断(见次157667水稻图3 联营汉墓农作物数量百分比页图4,2)。栗泰大麻豆科32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黍:黍为禾本科(Gramineae)黍属,一年生草草,由于与未成熟的粟在大小上相似,可能在收本植物。共发现17 7 4 粒黍,占农作物总数的获加工过程中被带入遗址。但也有可能是下葬时1.14%。黍的形态上都是带壳的谷粒,

18、呈长椭圆随填土落人或者下葬后因雨水侵蚀裹挟进入了形,绝大部分籽粒的胚乳和胚已降解消失。平均墓葬(图4,5)。粒长为2.9 4 毫米,粒宽1.8 9 毫米(图4,3)。(2)果实类大麻:大麻为桑科(Moraceae)大麻属,一年芡实:芡实为睡莲科(Nymphaeaceae)一年生生草本植物。共发现3 5 6 12 粒大麻,占农作物总数多刺的浮叶植物。联营汉墓共发现19 9 0 粒芡实,的2 2.9 2%。大麻籽保存完好,籽粒呈扁卵状,表占非农作物总数的8 7.4 7%。种子近圆球形,一侧面光滑。内部已降解消失。平均粒长4.2 6 毫米,粒下部稍呈钝棱状。平均粒长4.2 9 毫米,粒宽3.2 1毫

19、宽3.4 8 毫米(图4,4)。米(图4,6)。豆类作物:豆科(Leguminosae)是种子植物梅:梅为蔷薇科(Rosaceae)落叶乔木。联营的第三大科。共发现14 9 5 4 粒豆类作物,占农作物汉墓共发现4 粒梅,占非农作物总数的0.18%。椭总数的9.6 2%。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豆类作物,籽圆形,顶端圆且有小尖头,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腹粒的胚乳和胚已降解消失,只剩下豆皮。所以对棱和背棱上均有明显纵沟。平均粒长18 毫米,粒豆类作物的统计数据,也是统计豆皮的数量。宽15 毫米(图4,7)。2.非农作物遗存板栗:板栗为壳斗科(Fagaceae栗属,落叶联营汉墓的非农作物遗存包括杂草类、果实

20、阔叶乔木。联营汉墓共发现9 2 粒板栗,占非农作类。物总数的4.0 4%。平均粒长2 1毫米,粒宽2 5 毫米(1)杂草类(图4,8)。狗尾草:狗尾草为禾本科(Gramineae)狗尾枣:枣树属于鼠李科(Rhamnaceae)的枣属,草属。共发现15 3 粒狗尾草籽,占非农作物总数的落叶乔木、灌木。联营汉墓共发现3 7 粒枣,占非农6.73%。平均粒长3.5 毫米,粒宽2.15 毫米,种子整作物总数的1.6 3%。枣发现时保存完好,平均粒体比粟略大。狗尾草是农田中最常见的附带杂长2 5 毫米,粒宽19 毫米(图4,9)。1栗2水稻3泰4大麻5狗尾草6芡实CMCM7梅8板栗图4 联营汉墓出土植物

21、大遗存9枣33农业考古2 0 2 3 4四、讨论分析在历史时期墓葬的发掘过程中发现的植物遗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对植物的使用以及相关的农业活动和埋葬方式,并可与文献资料一起进行有益的研究。本节主要讨论联营汉墓的考古材料,并讨论与汉代社会有关的食葬类型和方法、丧葬观念和农业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汉墓谷物随葬习俗汉代植物遗存大多来自墓葬,目前获得的考古资料表明,特定的植物和发掘地点为研究墓葬习俗、文化信仰和考虑当地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信息。1.汉代丧葬礼仪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八盛,容三升,一,稷一,麦一,梁一,稻一,麻一,一,小豆一。”2)(P314)据此可知墓中随葬农作物是当时的葬仪,最高规格

22、是同时使用八种不同的农作物,即黍、栗、麦、粱、稻、麻、大豆和小豆。联营汉墓发现了、栗、稻、大麻,出土木牍还记载有梁米、小豆、大麦和小麦。除了大豆外,均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对应。比较特殊的是未发现大豆,这可能与保存条件有关,大豆的含油量较高,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更不容易被保存,因此我们在M77植物样品中发现的豆类遗存仅剩的豆皮,可能包含大豆和小豆两种。粟具有生育期短、抗旱、耐贫、稳产的生理特性,产量比黍高,籽粒耐储存。黍具有早熟、耐和耐旱的生理特性。黍喜温,产量较稳定,是备荒救灾的常见作物。粟和黍在我国南北方皆可种植 3 (2%。黍和粟具有相似的生长环境,但M77中两者出土数量差异较大,推测有以下原因

23、:第一,消费方式不同。黍是重要的酿酒原料,因此黍以炭化或饱水形式出现在考古遗址中的可能性降低 4 ;第二,产量不同。在同样的种植条件下,黍的产量要低于粟,满足不了人口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5(28-2);,第三,是否适于食用。与粟相较,黍的口感较差,且不容易消化,直接导致黍的种植量减少5(P28-32;第四,汉代受重农与“贵粟 思想的影响,政府鼓励百姓种栗、入栗拜官,加大了对粟的种植 6 (0 9 8-10 1);第五,粟在汉代被喻作君子之德,突出其坚韧和谦逊的品质 7 ;第六,一直到汉代都比较流行把栗作为占卜问卦之物,对栗带有歌咏太平、警戒灾祸的敬畏 7 ;第七,汉代婚丧嫁娶中也有用粟的习惯

24、8 (P196-198)。推测以上是导致联营汉墓中粟比黍的数量多,且占比最大的原因。M77中大麻的数量仅次于粟。大麻的适应性很强,我国南北都有裁种,或已野生,生于沟边路旁的荒地。从澧县城头山遗址 9 (5 6-6 8)、东乡林家遗址 10 (6 5 4-6 5 、济南大辛庄 11遗址等中发现的大麻集中在某种遗迹或陶器中,并与其他农作物一起被发现,这表明至少在商代,大麻已经是一种重要的作物 。大麻不仅用于食用,还主要作为纤维的来源。这种现象在考古遗址中也有发现,如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出土过麻布和麻绳 12 (P7-15);荥阳青台仰韶时期儿童瓮棺葬中发现了麻布残存 13 (7。此外,大

25、麻籽一般被作为油料作物,或者是药用。四民月令中记载“直麻子黑,又实而重,捣治做烛,不做麻 14(P62,说明麻子油最早在东汉后期使用。北魏齐民要术中“麻子脂膏,并有腥气”15 (P136-138,记载食用麻子油,但大量食用会出现类似“中毒”的情况。因此,聚落中出现的大麻被用来榨油的可能性很小 16 。据宋镇豪介绍,甲骨文上的铭文显示,商代能够认识到大麻在治疗5 5 种疾病方面的药用价值 17(P3-26,P189)。大麻的叶、花、茎和果实都含有致幻化合物。在阿尔泰山帕兹里克的冷冻墓穴中发现的麻籽香炉表明,斯基泰人在公元前5 世纪至2 世纪之间使用过大麻 18 (P7。M77中发现的水稻数量居中

26、,依旧占有一席之地。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是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先民主要的食粮。在汉代,随着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石磨的推广普及,为食品制作提供更加丰富和精细的原料 19 (5 3-5 3 9。从发现木膜上的文字“酒米卷”“粮米卷”“干饭卷”“鞠()卷”等,推测当时联营汉墓地区不仅限于直接蒸食稻米,另外还对水稻进行了再加工。所以墓葬中发现的稻米数量不是最多,很可能是将加工制作的熟制品放入墓中。34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M77中发现的豆类作物,仅残存外表皮,故不食周粟的意味,后演变为仓储之意。难以分辨辩具体的种属,但是根据木牍记载和上文盛放加工干粮类食品的容器,有囊袋类纺织分析推测包

27、含小豆和大豆。豆类作物在长江三角品、漆器、陶器,并与祭祀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洲地区的汉代遗址中鲜有发现 2 0 1(P274-281),这与豆古人“事死如生”加工食品埋于墓葬,最简单直类作物是大颗粒植物有关。与小颗粒的作物相接的目的就是希望死者进食,不至于挨饿。如论比,豆类作物不太可能被丢弃。另一方面,豆类作衡薄葬篇云:“谓死如生,闵死独葬,魂孤无副,物有很高的含油量,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可能丘墓闭藏,各物乏匮,故作偶人以侍尸枢,多藏食比其他作物保存得更少。物,以歆精魂。”2 6 1%这段文字表达了慰藉死者灵2.汉墓随葬谷物原因魂,祭祀之意。汉墓中随葬谷物的做法有着多种原因 2 1。一在汉代中

28、晚期,墓葬从“墓 变为“室墓”2 7 方面,是对农业的重视。事实上,在农业社会中,(P21)。“室墓 的每个功能都趋于独立,开始象征着粮食的丰富程度象征着生活的丰富性。从制度的活人的生活区。只有“室墓”才真正具有的“空间角度来看,将粮食葬于墓中,标志着农业在国家意义”,而谷物在“室墓”中的位置可被视为具有的发展,是农业融入国家仪式体系的最终表现。特殊的性质。下辞中的甲骨文显示,农业在商代已经被纳入M77为竖穴土坑木墓,年代大致为西汉早“国家大事”的祭祀活动。在周代达到了前所未有中期(西汉早期,尤其在木墓中,谷物的埋葬位的高度,在秦汉时期被认为是一种必要形式,并置并没有特殊的分区),再加上因为地

29、下水位过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祭社稷”是国家仪高,植物遗存大多出土位置不明确。所以根据木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是土地的代名词,牌记载和出土植物遗存来判断,推测埋葬时既有“稷”是谷物的代名词。两汉延续了“祭社稷”制生的谷物也有加工过的干粮类食品。既有仓储的度,甚至在郡、县、乡、里等不同的行政级别上设意味,可以很好体现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立了社稷,并将其作为国家的直接代理机构,表五谷丰登,另一方面也有祭祀死者的意味,慰籍明以“谷”为代表的农业在国家中的地位。以“谷死者灵魂,符合汉代“事死如生”的观念。物”为代表的农业显然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二)木读所载与出土实物对应关系分。根据

30、发掘者回忆,联营汉墓M77可以确定出其次,相关重要祭祀仪式的产生。“谷物”在土位置的植物遗存多放置于边厢北侧的漆筒中,“国之大事”中占据一席之地,日常礼仪之中,亦必这些盛放植物标本的漆筒出土时外形较完整,有不可少。谷物常常作为“祭献之物”,礼记月令的还保留有原来标明所盛物品名称的木,但是记载“仲夏之月,农乃登黍。天子以雏尚黍先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多数遗物已不在原始位置,荐寝庙。2)P1369-137仪礼中有关 士昏礼 仪式的故木牍和相应的漆筒无法匹配。值得一提的是,记载“赞设黍于酱东,稷在其东设黍于腊北,这些木牌隶书墨写了当时对这些植物的称谓,如其西稷.皆祭,祭荐黍、稷、肺。”2 3 6 0%6

31、 在这样的“梁米卷”“麦子卷”“酒米卷”等(卷字是个俗字,背景下,谷物进人丧葬礼仪,也就不足为奇了。原字应该是:上半部分与卷的上半部分同,下半汉墓中随葬谷物,多是以容器盛装后随葬。部分为巾,说文属于巾部)。M77中出土木二生的谷物以囊袋或陶困随葬。以囊袋盛放谷物的十五件,其中记食物者即有十三支,简文与墓中做法,遣策之中较为常见。但囊袋似为一种丝织出土实物多能相合,可相互印证。物,不易保存。从马王堆1号汉墓 2 4 和江陵凤凰山1.M77木记载内容167号汉墓 2 5 (P31-37,P50,F9%)以容器盛装谷物的做法来以下为M77出土的木牍,墨写隶书以下内容看,通常来自木墓。谷物先被囊袋套装

32、,再置人(见次页图5):漆筒内下葬,形成双层的套嵌。有纪念伯夷、叔齐梁米卷。史记索隐引三仓云:“梁,好栗。”35农业考古2 0 2 3 4本草纲目也记载:“梁米皆是粟类,惟其牙头色异为分别耳。”3 1P147)但是,夏鼎先生曾给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的信中提到:“洛阳汉墓出土的盛有粮食的陶仓上书写有梁万石三字。我们曾将标本送河北农学院请其代为鉴定,确定为高梁。”29(P14目前学术界对于“梁”“梁米 的解读,究竞为粟的一种,还是高梁,也存在不同见解。M77中发现粟,未发现高梁,因此,对“梁米卷”只能暂定为栗的一种。麦子卷。说文解字云:“芒谷,秋种厚埋,故谓之麦。麦,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来,

33、有穗者;从。凡麦之属皆从麦。莫获切。”3 0 (P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凡麦有数种。小麦日来,麦之长也;大麦日牟,日;杂麦日雀,日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3 1(P19-20)所以推测为小麦。栗卷。推测为栗。小豆卷。小豆古名苔、小蔽、赤藏等;别名红小豆、赤豆、赤小豆、五色豆、米豆、饭豆。小豆可做饭粥、糕馅和汤,也可入药和作绿肥,是广受欢迎的医食两用作物 3(P130)。推测为小豆。麻子卷。说文解字云:“麻,与林同。人所治,在屋下。从广从林。”3 0(P4)可知“麻”为会意字,吴普本草作“麻子中人”3 2 (P8,本草纲目作“麻仁”3(P14,因其种子较大,又称大

34、麻、大麻仁。推测为大麻。酒米卷。范成大书事三绝云:“婢请淘酒米,园丁催算花钱。”3 4(P157)用作酿酒原料的米,推测是稻米的一种。粮米卷。说文解字云“粮,熬米麦也。又干饭屑也。”3 0 (P147孟子尽心下云:“舜之饭茹草也。”3 5 2 7 3 周礼筠人云:“模饵粉餐。”3 6 (6 7 2 国语楚语云:“一筐。”3 7 (P52)推测是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抑或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乾饭卷。南史潘综传云:“宋初吴郴人陈遗,少属郡吏,母好食锅底饭。遗在役,恒带一囊,每煮食,录其焦贻母。”3 8 P1804刘义庆世说新语载其事作“焦饭”3 9 (P59,推测为锅巴类加工品。黍粟卷。推测

35、同时放置黍和粟,口卷。未知。耕(饼)米卷。说文解字云“饼,面餐也。从食,并声,”3 0 1P107人持二干合在一起是并之范式,食、并两范式叠加,将面粉揉合在一起摊薄做熟,是饼之范式,推测为一种加工面食。子卷。天工开物云:“大麦日牟、日;杂麦日雀、日荞,”3 1 lP19据此推测为大麦。瀚()卷。说文云:“酒母也。”3 0 1(6 1 玉篇云:“翻葉。”4 0 1(7 3 释名云:“翻,朽也。郁之使衣生朽败也。”4 1(5)所以推测是酒母。根据木牍记载推测墓葬中放置有栗、黍、大麻、水稻、小豆、大麦、小麦,而根据植物鉴定结果可知墓葬中放置有栗、黍、大麻、水稻、豆类作物。木记载和出土实物最大的差异在

36、于大麦和小麦,两者之间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分歧。2.木牌记载与实物不符现在学界普遍认为“遣策”这一概念是2 0 世注:联营汉墓区域位置示意图由发掘者李则斌先生慨然提供并允许使用,资料未发表。图5 联营M77出土木牌(记食物者)纪5 0 年代叶恭绰先生为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一书作序时提出的 4 2(P19-01,并以“遣策”指称出土文献中记录随葬物品的简牍。通过对许多资料的挖掘,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木膜是36联营汉墓遗址出土植物遗存的鉴定与分析一种木质遣策。生”的观念。魏灵水和郑曙斌先生认为,遣策有两类:一由于遗址目前均没有发表正式的发掘报告类是狭义的“丧葬清单”;另一类是广义的与丧葬或简报,

37、于有限材料,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能仪式有关的物品【4 3 (2 。根据出土遣策记录的内不够全面。容,其中记录随葬品的占绝大多数,主要例证为:马王堆一号汉墓【4 1(6 9-7 2,记录随葬品的竹简共312支,有食物、谷物、酒等十类 4 5 (P)。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 4 6 (2 4),遣策木牍记载有甜瓜子、果核和稻谷等随葬品,与随葬实物基本相符 4 6 P17)。另外还有江陵凤凰山汉墓、张家山汉墓、罗泊湾汉墓、高台汉墓等。这些狭义的遣策,其中大部分与同一墓葬的实物相对应,少数不一致的地方是数量上的不一致,例如遣策有缺失或实物有缺失 4 7 (7)。推测不符的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谷物、食物等物

38、品易腐难存、与遣策记录无法对照。联营汉墓发现的植物遗存实物,保留下来的是稻、栗、黍、大麻和豆类作物的外壳,内部淀粉已经分解消失。而未见麦类作物,很可能是因为存放不同类型谷物的方法不同而导致。麦类作物在存储的时候可以去壳保存,而稻、栗、黍、大麻和豆类作物一般不脱壳保存。所以在下葬时麦类作物并不带壳,故在墓葬中相较其他带壳作物就更难保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难以发现痕迹。第二,在有限的空间里掩埋墓葬品,下葬时会加以选择,或者标明它们不是埋进坟墓里,而是送到坟墓周围 4 7(P7)五、结语通过对联营汉墓植物大遗存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联营汉墓M77中木记载与出土实物存在分歧,推测原因:第一,不同

39、谷物的存放方式不同。麦类作物可以去壳存放,而稻、粟、黍和大麻一般不脱壳保存,在饱水环境中可保留,但多数仅存外壳。第二,在下葬随葬品时,由于空间有限无法埋葬足够的数量,或者将其放在坟墓周围以示存在。M77随葬实物和木膜记载共有黍、粟、麦、梁、稻、麻、大豆和小豆八种,符合汉代随葬农作物的葬俗。另外,随葬生的谷物主要有仓储的意味,体现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也随葬加工食品,主要是祭祀死者,慰籍亡魂,符合汉代“事死如参考文献1游修龄.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 J.作物学报,19 7 9(3).2(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 M.北京:中华书局,19 6 5.3刘长

40、江,靳桂云,孔昭宸.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8.4魏娜.胶东地区周代农业活动和野生植物利用考察 D.山东大学,2 0 18.5刘兴林.先秦两汉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选择J.农业考古,2 0 16(3).6黄绍筠.西汉的重农贵粟政策 J.文史知识,19 9 2(3).7何红中.中国古代杰作研究 D.南京农业大学,2010.8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9.9尹检顺.湖南澧阳平原史前文化的区域考察 J.考古,2 0 0 3(3).10王庆瑞,敦德勇.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稷与大麻 J.考古,19 8 4(7).11陈雪香

41、.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农业稳定性考察 D.山东大学,2 0 0 7.12孔哲生,张文军,陈雍.河北境内爷韶时期遗存初探 J.史前研究(辑刊),19 8 6(0 0)13张松林,高汉玉.荣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察与研究 J.中原文物,19 9 9(3).14(东汉)崔定,撰.缪启愉,辑释.四民月令辑释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 8 1.15(后魏)贾思,著.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 9 8.16刘英.中国古代作物油料研究 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 0 0 9.17宋镇豪.商代的疾患医疗与卫生保健 J.历史研究,2 0 0 4(2).18郭淑云.致幻

42、药物与萨满通神体验 J.西域研究,2 0 0 6(3).19刘庆柱,白云翔.中国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10.37农业考古2 0 2 3 420陶大卫.国内若干考古遗址出土小豆(Vignaan-gularis)遗存的初步考察 J.西部考古,2 0 17(3),21陈昱文.汉墓谷物随葬及相关问题的探究 D.南京大学,2 0 15.22(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 M/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 8 0.23(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 M/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 8 0.24魏灵水.汉墓出土遣策选释

43、 D.合肥:安徽大学,2 0 0 6.25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 J.文物,19 7 6(10).26黄晖.论衡校释 M.北京:中华书局,19 9 0.27黄晓芬.汉墓形制的变革一一试析竖穴式墓向横穴式室墓的演变过程 J.考古与文物,19 9 6(1).28(西汉)司马迁.史记 M.北京:中华书局,19 5 9.29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烧沟汉墓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 5 9.30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 M.北京:中华书局,19 9 8.31(明)宋应星,著.潘吉星,译注.天工开物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8.

44、32(三国魏)吴普.吴普本草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 8 7 年.3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 0 0 4.34(南宋范成大,著.周汝昌,选注.范成大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 5 9.35(汉)赵岐,注(宋)孙爽,疏.孟子注疏 M/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 8 0.36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M/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北京:中华书局,19 8 0.37徐元告,撰.国语集解 M.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38(唐)李延寿,撰.南史 M.北京:中华书局,19 9 8.39(南朝

45、宋)刘义庆,著.(南朝梁)刘孝标,注.余嘉锡,筹疏.世说新语笺疏 M.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40(南朝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 M.北京:中华书局,19 8 7.41(汉)刘熙.释名M.北京:中华书局,2 0 16.42史树青.长沙仰天湖出土楚简研究 M.南京:群联出版社,19 5 5.43魏灵水.从汉墓遣策看汉代丧葬文化 J.塔里木大学学报,2 0 0 5(4).44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 7 3.45唐兰.长沙马王堆软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 C/文史(第十辑).北京:中华书局,19 8 0.46陈振裕.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 J.文物,1973(9).47郑曙斌.遣策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诠释 J.南方文物,2 0 0 5(2).责任编辑:戴方晨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