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747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1.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作者简介刘建设,男,四川安岳人,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陈利平,女,四川宜宾人,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通信作者吴仁明,男,四川安岳人,成都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国民党对西南地区农民抗战动员研究”();年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项“抗战时期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动员研究”()。据笔者搜索少数民族抗战动员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少数民族抗战的研究论文大约有 多篇,关于少数民族抗战动员的文章有 篇,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动员较为晚近且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喜饶尼玛

2、,李双红军长征在藏区筹粮问题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王尤清国民政府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抗战动员 抗日战争研究,():;赵峥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之转变:以抗战时期动员西康彝族修筑乐西公路为中心的讨论 抗日战争研究,():;何一民,黄沛骊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 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刘建设,陈利平,吴仁明(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摘要抗战时期,伴随抗日战争形势日趋严峻,西南一域于抗战时局而言愈发重要,而

3、其间,久处边缘的西南少数民族备受重视,国民政府亦比以往更加关怀西南边域,对西南少数民族产生了特殊的民族认知与政策。在此种特殊的环境、认知与政策驱动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采取了内含情感、利益、统治、政党等多重逻辑而又独特典型的政治动员,政府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多方互动由此渐趋频繁。尽管国民政府竭尽全力地对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抗战政治动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政治动员的开展状态,反映着互动过程的逻辑展开,更反映着动员失败的内在顽疾,致使其自始至终均未获得西南少数民族群体的真心认可。故此种立体、动态而又终归失败的典型动员案例,无疑对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提供颇多历史殷鉴。关键词抗日战争;西南少数民族;国民政府;政治动员;民族政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历史场景不应该是单一呈现骨感的“主线”,而应该更加注重对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主体具体入微的研究,以此尽可能地还原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历史样貌,对国民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研究即是遵循此理。爬梳学界关于西南少数民族抗战的相关研究,在少数民族族群发展、少数民族抗战史实、国家与民族认同、国共两党方针异同等方面成果颇丰,而从动态视角剖析西南少数民族某一具体入微的抗战动员的相关研究却寥寥。且目前研究视域多立足于中国共产党这一特定主体,叙述手

5、法也多倾向于宏大叙事,至于同一时期另一重要动员主体 国民党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动员的某一具体方面的相关探讨,则零零落落,提及甚少。所以,本文从国民党视域出发,整理与分析了 年国民党对西南少数民族刘建设,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历史学抗战动员的相关史实材料,侧重从“革命战争时期,政治动员为各类动员之枢纽”方面切入,并在理清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认知与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程,由外及内,由表及里,进而对此做出一点价值评析。一、“傲慢”与“偏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认知与政策明晰抗战时

6、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认知与政策,是理解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实践路径乃至价值评析的逻辑之肇始。如下将以全面抗战爆发为时间节点,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特殊的民族认知与政策予以整体性、动态性展现,并在这个过程中透视与阐明国民政府与西南少数民族各自的“傲慢”与“偏见”。“九一八”事变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整个少数民族群体对于统治重心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国民党来说,都是作为边缘性、区域性议题存在。且在国民政府西迁重庆以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群体目光多聚焦于北方蒙、满、回等身处抗战前线的少数民族“大族”上,而对长期和汉族杂居且深居后方的西南诸多“小族”,多“遗忘”于“共和”之

7、外,处于边缘议题中的“边缘”,不仅从未予以官方认可,还在重要宣言与政策纲领性文件中提及甚少,几至“空白”状态,至多将其置于“边事”一栏一笔带过。总的来说,全面抗战爆发以前,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对整个西南都谈不上有多重视,更何况于西南少数民族抗战地位认识,基本无从谈起。此之结论,非无稽之谈,年 月至 年 月西南“夷苗”与民众代表高玉柱、喻杰才为争取西南少数民族地位认可进行的 次请愿活动无果而终便是具体且典型的史实例证。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迫于中日战事局势,力推“抗战建国纲领”,并逐步演化为“抗战根据在西南,建国基础在西北”的国策导向,其根据此种导向,逐渐扭转与加深了对西南少数民族乃至

8、整个西南抗战地位的认识。年西南边区汶川县民族调查表指出,“今汉夷界线泯除将尽,今后工作引起民族国家意识,让汉夷结为一体,安定后方”。年 月西康省政府成立,“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康藏关系、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与西南国防、建设抗战大后方的一项重要举措”。政府成立伊始便颁布 治理宁属边务方案,在宁属少数民族集聚区推行“三化”政策,即“德化、同化、进化”。年 月 请设置边疆语文系与西北西南文化研究所培植筹边人才而利边政实施案点明,“又西南毗邻各地方各该地人民现虽多未能独立自主,但其民族意识,已逐渐强烈,其对我抗战之同情,亦至为深厚”,因此提议设置“西南文化研究所”,加强对西南独特民族文化研究。年

9、月高玉柱、喻杰才被任命为昆明行营政治动员是“国家、政治集团等为聚集力量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进行的宣传、鼓动等活动”(观点参见夏征农,陈至立大辞海 军事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政治动员主体通过宣传劝导、物质刺激等方式,引导动员客体接受和认同动员主体的权威及其价值主张,这一概念包括思想(宣传)动员、组织动员、集体行动 个层面(观点参见郝亚抗美援朝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员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所以,为辅助军事战争顺利推进,政治动员往往在各类动员活动中充当着核心枢纽角色(观点参见刘建设,吴仁明兴起到重构:中共湖南农民政治动员探析()江西理工大学学报,():)。何以体现其特殊?回归历史场

10、景,不难发现整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对少数民族群体并非完全掌握与控制,尤其是对内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域的少数民族“大族”上控制力尤为局限。要想全面展现国民党的民族政策,西南少数民族群体无疑是最好的样本,因为西南地区在抗战时期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基本上处于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的“腹部”地带,深受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的政治统治与政策影响。关于 年 月至 年 月西南“夷苗”三次请愿活动,详见娄贵品 年西南夷苗民族请愿代表在沪活动述论 以 申报为中心的考察 民国档案,():;娄贵品国民政府改废少数民族称谓的历史考察 贵州民族研究,():;娄贵品民族平等与国族整合:全面抗战时期西南夷苗请愿代表活动

11、述论 学术探索,():;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 以高玉柱的事迹为主线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文章。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王川西康地区近代社会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秦孝仪革命文献第 辑,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决议案(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边疆宣慰团团长与副团长,负责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中的宣传鼓动工作。时人亦曾言:“夷胞在川康边境者,综计有二百万之多,在黔在滇在湘,则其在千万以上以赴抗建之工作外,对将来之复兴,尤有厚望也”,并且“夷人所

12、在地方,纵横约一千五百余里,物产之丰富,地域之辽阔,在抗战的大后方实占极重要之位置”,更有言辞激进者建言,为更加快捷驯服“夷人”,以实现“抗战建国”大业,要“遣散黑夷于内地各行省令其开垦荒土,自耕其食,与汉人混合,同居数十年后,自然同化”。诸如上述种种,国策导向、行政革新、社会舆论等等,或多或少都反映着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乃至整个西南抗战地位认识的转变与深化。但认识的转变与深化,并不意味认识就是完全正确的。如上梳理,不难发现虽然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认识与政策较之以往确有明显变化,但这其中却夹杂着“国家主义”“民族同化”等力图消除西南少数民族民族差异性的民

13、族政策导向与举措,充斥与凸显着深植国民党“内心”的“傲慢”与“偏见”。他们“真诚”地幻想“成就一大国族”,并努力使之成为现实。如川、湘、黔、桂、滇等各省军阀,就先后根据国民党政策,明确提出“要消灭苗、彝、僮、侗等少数民族的语言和习俗”,川西军阀对待彝族长期执行“做质换班”政策,云南军阀“曾在麻栗坡、广南用武力强迫苗族人民改装”,广西军阀也“在三江、融水等县强迫苗族、侗族改装”。蒋介石亲信杨森重返贵州安顺后,“在安顺苗夷集中地区推行民族同化教育,并电呈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重庆行营,陈述在西南各省实行民族同化教育的紧迫性,要求转令滇黔川桂各省同时进行”。年四川靖化,“该县夷务较为难办,应随时详查其内部

14、变化情形,因势利导使之就范”。年四川汶川,“该县夷务系瓦寺土民,应设法逐渐促其变化,以期贯彻政令,其西羌民族渐归同化”,次年“查职县夷民均已编入保甲户口,服从政令,与汉民同化”。然而,国民党的“傲慢”与“偏见”,也注定得到西南少数民族的“同礼相待”,因为“傲慢”与“偏见”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过程。抗战时期尤其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带有“傲慢”与“偏见”的民族认知与政策影响下,西南少数民族产生了一系列特殊性表现,这些特殊性表现可谓极大催生与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傲慢”与“偏见”。其一,西南少数民族对抗战情势的“两个不了解”。抗战时期,由于崇山峻岭的隔绝与国民党的宣传“都偏重于后方的几

15、个大城市”,边疆地方的老百姓“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抗战,或者什么叫 抗战”;瑏瑠要么稀里糊涂地跟随少数看不清情势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而为敌所用,要么悠然自得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对抗战情势总体呈现一副“与世隔绝,与己无关”的观望状态。所以,抗战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对抗战情势的了解不多,集中体现于两个层次,一是“无法了解”,二是“错误了解”,在这二重因素的影响下,西南少数民族对抗战情势产生不同甚至错误的表现与偏见便是情理之中了。其二,西南少数民族对国家民族认识的淡薄。如 年载于 川康建设的 川西夷地考察纪略中记述道:“夷人数千瑏瑠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

16、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做质换班”政策,是 世纪 年代国民党及其政府为控制彝族势力而采取的民族政策,简要理解,就是对少数民族中的中上层人士进行关押以此震慑和控制少数民族具体群体。具体参见国家民委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编辑委员会 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及其档案集成第 辑 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第 卷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何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 辑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

17、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刘建设,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历史学年来,仍然保全其祖宗之血统,言语、饮食、服制、风俗、习惯,一代传一代,成为风气,牢不可破。”又如西康一域,民族性“与地理关系綦重,盖地势属于高原,四围阻绝,鲜与外界接触,默守祖宗成法”。还如贵州部分苗民认为汉人过于狡猾,“利用苗族无识的弱点,侵凌之、剥削之”,甚至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群众,“连自

18、己是不是中国人都不甚明白”。如此种种,时人评析、民族隔阂、民众反映,都显示着西南少数民族于抗战情势中确有国家民族认识的淡薄倾向,而此种特殊倾向也间接催生与彰显了西南少数民族对国民党的“傲慢”与“偏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此种国家民族认识上的“傲慢”与“偏见”仅是阶段历史中各种因素合力所致,非长久状态,事实上,西南少数民族早已于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中华民族这一实体。其三,西南少数民族在抗战初期对支援抗战的行动不够。其实,西南少数民族对抗战情势的“两个不了解”、国家民族认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预示着西南少数民族在抗战初期的行动不够,加之西南少数民族群体之间历来“喜欢打冤家”,使之力量不免大大消耗于内

19、。但既是如此,此种行动不够也并非全然归因于西南少数民族一方,根因还在于国民党及其国民政府政策举措的失当,如川西军阀邓秀廷向来主张“与其敬蛮一尺,不如打蛮一丈”“你不整彝人,彝人就会整你”。试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渲染下,西南少数民族又怎能不产生“傲慢”与“偏见”,又怎有全心全意支援抗战的心思,又怎有全心全力服务抗战的能力。所以,综前论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国家主义”“民族同化”政策导向下的“中华民族一元论”“构建一大 国族论”,在举国抗战的特殊历史环境下,对整合西南抗战资源、唤醒民族意识、构建国家认同等方面,确有相当程度的积极作用。近来也有学者指出,国民党还通过行政区划以遏制各民族划分思想,达到“

20、同化”目的,而国民政府也并非完全不顾实际推行“同化”政策,包含着灵活一面,但同时点明这并没有使国民政府深层次思想发生根本变化。笔者以为,抗战时期国民党“国家主义”“民族同化”思想是其民族政策的主要倾向,至于灵活方面,无非是无奈之举、因事而变 对于可控地区的少数民族极力推行“同化”政策,对于不可控地区的少数民族则是灵活样态,煞有其事地进行宣抚,其最终目的仍不免为构建一“同化”后的“大国族”。因此,这种带有“民族同化”“国家主义”色彩的民族政策导向不可避免地催生出国民政府与西南少数民族双向运动的“傲慢”与“偏见”。质言之,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抗战地位的认识加深,只是一种手段,不是

21、一种目的,根本上来说还是为了应对抗战时局需要,开发利用其战略、政治、经济等方面价值,在挽救自身危机的同时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域的实际控制,所以,这种情势下也自然难以获得西南少数民族群体的真心认可与支持。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痴佛黔南社会状况 申报,()转引自何一民,黄沛骊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 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川裕史,奥村哲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战时总动员与农村 林敏,刘世龙,徐跃,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2、,:四川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四川文史资料集粹(第五卷)民族宗教华侨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观点参见何一民,黄沛骊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 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观点参见杨思机以行政区域统驭国内民族 抗战前国民党对少数民族的基本策略 民族研究,():观点参见赵峥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之转变:以抗战时期动员西康彝族修筑乐西公路为中心的讨论 抗日战争研究,():可控地区如抗战时期处于国统区“腹地”的西南少数民族;不可控地区如抗战时期处于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的少数民族。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二、“威逼”与“利诱”: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

23、族抗战政治动员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理顺“表面上”的认知与政策后,对其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便是“顺水推舟”的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开展了多种形式且富含深刻逻辑的政治动员,而结合学界已有理论研究,可知政治动员是“动员主体通过宣传劝导、物质刺激等方式,引导动员客体接受和认同动员主体的权威及其价值主张,这一概念包括思想(宣传)动员、组织动员、集体行动 个层面”。因此,将此理论研究结合历史事实,不难发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动员总体呈现“威逼”与“利诱”二重逻辑,而这二重逻辑又可具体划分为 层 情感、利益、统治、政党。所以,如下将据此理论与事实,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

24、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动员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予以动态展现。(一)情感逻辑:国民政府加强宣传鼓动以利政治动员动员需要情感的迸发,“当情感、心理被调动到临界点时,行动也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以情感激发策动行为履行,在抗战时期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动员过程中十分重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情感激发主要依托两种方式:一为开展特殊宣传鼓动,二为利用地方宗教文化。首先,开展特殊的宣传鼓动,是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的首要方式,其主要包括文字、言语、形象 种形式,此处略列一表,以资佐证。表 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宣传简表形式部分史实优点缺点文字 年 月 理番县宣慰夷民办法:“凡关福利夷民之政

25、令随时由政府拟具粗浅文字,并附书夷文张贴夷地”;年 月重庆酉阳龙潭小学:“组织 人的各族学生旅行慰问团,步行 公里前往秀山慰问受难同胞。这些爱国少年儿童一路贴标语、散发传单,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等等。深 刻 性、延续 性、广 泛性、精炼性需要一定智识能力言语 年 月在 康南民众请缨抗日之声威中记述道,曾宣抚司令南巡工作,偶以中英藏过去交涉之事件,演讲灌输,不意康南民众“一闻国事之荣辱消长,非特神飞色舞,发扬蹈厉,大有履创及,不可朝食之概”;年西康拟定次年举行宣传抗战集会,“新省来年建立,宁属乃所系,主张二十八年,联合举行大规模之集会,以宣传抗战建国之意义”,表示要“约集当地党政军各机关法团

26、及各学校代表开谈话会”等等。有效 地 打 动人 心,影 响听众的态度维持时效与宣传范围受限形象 年“七七事变”消息传到贵州,“全省各族各阶层人民群众愤慨填膺”“揭露日军凶横残暴的图片和漫画,印在大量的传单上散发给大街上过往的人们”;年 月云南曲靖罗平县抗日救亡工作团跋山涉水对淑基、竹基、阿岗、腊庄等 余个村寨各族人民进行宣传演出,上演的剧目有 放下你的鞭子 歼日寇 捉汉奸等等。直 观 性、整体 性、选 择性、通俗性设备紧缺,宣传 范 围 极 为有限观点参见郝亚抗美援朝与中国国内的政治动员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李江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政治动员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需要

27、说明的是,本研究对于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的内在逻辑及实践路径采取的叙述与论证方法,并非僵化的分开论述,而是“逻辑反映行动”“行动包含逻辑”的论证方法,以便更加真切且动态地还原真实历史样貌。刘力锐基于网络政治动员态势的政府回应机制研究 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资料源自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贵州省史学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贵阳市会贵州与抗日战争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贵州:贵州省史学学会近现代史研究会等出版,:;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全民抗战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经过笔者整理而成。刘建设,等:抗战时期国民政

28、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历史学如上梳理与分析,不难发现文字、言语、形象等宣传鼓动固然优点显著,但也有其明显局限,如文字宣传需要一定知识水平、言语宣传需要行为维系、形象宣传受限设备地域等等,而又何况国民政府对西南边地宣传“多集中于少有的几个大城市”。因此,在这样的主客观条件下,又有几个深居崇山峻岭、智识尚未完全开化的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能够满足此条件?能够接受并吸收此宣传?所以,抗战时期,对于西南少数民族主要群体 少数民族农牧民,基本不具备也无从具备这些宣传方式,其宣传效力可见一斑。其次,利用地方宗教文化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激发西南少数民族情感共鸣,开展政治动员的有效方式。如川

29、西理塘喇嘛寺前堪布火竹香根呼图克图在雅江宣教“应渡口各水手之请,于江滨设座,念经超度溺毙亡魂,听经男女,约达百数十人。该宣化师于讽诵经典之余,向民众宣传抗战必获最后胜利,劝导夷汉民众一致拥护蒋委员长,长期抗战,有力出力,有钱出钱”。甘孜、巴塘一带的藏族同胞,以独特的方式宣传抗战,“僧众同胞在佛事活动中,增加了诅咒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内容”。理化七七抗战三周年纪念,香根宣化师讲演道:“我们康族同胞于安宁之余,只要与前方将士表着敌忾同情,敬祝抗战胜利”“到会大众呼着口号,向城中游行而散”“一般人士颇为热烈,闻成绩甚佳云”。所以,如前梳理,无论宗教文化渲染或是特殊宣传鼓动,虽形式有异,但都力图感化西南

30、少数民族内心世界,以期情感变化,而至行为履行。总而言之,回顾历史场景,不难发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不采用强迫手段情形下,想要驱动西南少数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农牧民支援抗战行为变化,必先合理利用诸如上述两种方式,触发其内心情绪波动。但可惜的是,查阅国民党留存材料,相关资料寥寥,国民党在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中并未将两种方式充分利用并有效发挥,以至人们内心情绪往往好不容易有所激昂又戛然而止,常常处于无所适从状态。(二)利益逻辑:国民政府力图利益诱导以利政治动员社会动员“就是诉诸利益以驱动行动的过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经济、政治、安全等多个维度利益诱导,以期边胞抗战政治动员活动的顺利

31、开展。一为经济利益诱导。对于少数民族当时不少人都认为“夷人不但重视武力,而且重视金钱”,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注重对西南少数民族经济利益保护,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动员他们的抗战积极性。所以,对待少数民族,特殊的经济利益优待必不可少。如西康省在“投诚夷人优待办法暨保护夷人财产规则”中规定,“不取投诚费,不处罚款,如有自愿捐助军粮者,从优给奖”“夷人所有田地、山林、牛羊一切财产,准予各管各业,其耕种田地,升科报粮,发给管业证。惟应缴粮额,政府需提一部,作该夷人等教育医药等设备,以示优待”。同时对横征暴征进行提醒,保护少数民族农牧民的积极性。四川第十六区强调征用必须按照规定处理,“政府调查粮食的时候,你们须

32、得照实报告。但是不要害怕政府就来提取你们的粮食,如果要的时候,一定要照市价给你们买的,不可多心多意”。还有就是强调原有财产关系的保护,以利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来推动抗战动员。如川西北地方政府关于保护梭磨寺产,声称“所呈如果不虚,自应由各喇嘛寺继续管业,其他土司头人百姓等不得侵占”。川康建设方案也阐明,“对于来归之黑夷,即将其所有白夷,改为该黑夷之佃农或佣工之类,以保留其相互关系”,强调“不受招抚之黑夷,当然以兵力剿办”,并且“被征服者,则一切田产,均归公有,并须移驻指定地区,但得就近领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李全中西南少数民族爱国斗争史 成都:

33、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贺治方社会动员能力影响因素初探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耕垦地,自食其力。其所有白夷,另行安置,给地自耕。此种处置方法,应先事明定,布告周知,使其怀德畏威,知所适从”。二为

34、政治利益诱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利益诱导多采取政治地位允诺、政治身份赋予、政治行为表彰等方法。诸如索观瀛土司“破格由府题颁匾额一方,文曰 忠义可风,用昭激劝”、“若投诚,白夷黑夷,一律平等,免除从前主奴关系”“白夷黑夷之优秀分子,得选任为保安队长、区长等职”。国民党政治诱导手法正如时人言:“夷人之名利心较重,我们尽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委任各夷支的头目。酌加官衔,使其统制该支夷人守哨。”但“人的关系是物质利益关系的产物”,事实进展恐非国民党想象中那般美好。“通司或地方人士,彼辈因缘为奸,对官府则挟番夷以自雄,对番夷则假官府以自重”“所有这些官衔不过空有虚名而已”,所谓政治利益诱

35、导也不过变相赋予地方少数民族权势群体盘剥少数民族农民的特权而已。三为安全利益诱导。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安全利益诱导,更多是求安定,采取武力服众以求诱导,如“先慑之庞大武力,旋复给予相当利益”。国民党认为“夷民性情剽悍,畏威不怀德,政府应于夷人冲要处所设置警所以资震慑,一面促进各夷民头人自动精神拥护政府扶植政策,使一切计划得以实施”,因此,“大家要把所属的百姓加紧训练,保证地方的治安,不准有偷人抢人的事情发生”瑏瑠。但这种诱导并非改变阶级态势以保障每个少数民族个体安全利益,因为“(白夷)千万人中有一二焉,逃出夷区而至汉区,无人为之筹谋生计,居无室,耕无地,求作雇工而人之不信,终于饿毙”

36、瑏瑡,且实施过程充满“威慑”性质,一旦“威慑”失效,诱导也无从谈起。观上论证,不难明晰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利益诱导仍逃不脱传统“武力征服”“以夷制夷”路子,种种举措根本未惠及少数民族普通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农牧民,诱导性质实为牺牲多数少数民族农牧民利益,换取少数民族权势支持,以达政治动员与实际统驭目的。(三)统治逻辑:国民政府推进政治整合以利政治动员国民政府要向社会肌理延伸,必大力推行保甲制度,而对于民族地区,国民政府基层组织更加薄弱,对保甲的依赖更加强烈。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以清查户口、整编保甲为主要方法,力图渗透西南少数民族基层社会,将离散的西南少数民族整合到国家体系中,使之具备国家组

37、织特性,达到一种符合国民党统治利益的政治整合,瑏瑢这也是国民政府政治动员活动开展的内在目标。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基层管控几乎呈空白状态,至多利用对共作战之机督促沿途省份加强基层管理。如 年 月贵州完成包括众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内的 县保甲编组,但此时更多是形式上,效力还无暇兼顾。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较为全面清查户口、整编保甲且渐起效用当始于全面抗战爆发后。如 年 月四川第十六区少数民族人口调查:“松藩 人、理番 人、瑏瑠瑏瑡瑏瑢四川省档案馆抗战时期的四川 档案史料汇编(上)重庆:重庆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

38、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痴佛黔南社会状况 申报,()转引自何一民,黄沛骊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 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全民抗战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39、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政治整合指运用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将分散和分化的社会因素联为一个整体并置于有效治理之下,以形成和维持政治共同体的过程。(见自徐勇国家化、农民性与乡村整合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刘建设,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历史学懋功 人、靖化 人”,此外“尚有羌民散布于茂县全境、理番五屯及汶川一部分地方,约有 人”。但此统计“因无保甲编制难查其确数,概系估计”。年国民政府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渗透力推新县制并于次年在西南各省相继践行,云南“至 年 月底,全省

40、除耿马、潞西两设治局未编组上报外,总计编组为 乡(镇)、保、甲”,贵州 年“保 个、个”,四川 年“保、甲”,其中少数民族聚居的第十六区“保、甲”。客观而言,力图进一步渗透基层、实现整合的新县制对国民政府后期开展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动员是有成效的,因其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原有旧势力。如“靠近内地、社会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的区域,保甲制度从基层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对原有土司制度下的政治、行政组织起到了较大瓦解作用”,原有土司头人只能依附于保甲制度;或“土司基层行政组织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或形式上已经瓦解”,原有土司头人获取保甲职位维持旧有统治形式,但“很难摆脱县地方政权对其进行的干涉,土司的基层制度已处于

41、残余状态”。但此成效基本仅限于此,对于更多远离内地的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是无力渗透。如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康省,主席刘文辉早于 年便制定厚厚一大本 西康省实施新县制督导计划,“无论内容之详尽,还是纸张、装帧之精美,他省均无与比拟。但 年内政部派员查核,发现 该省新县制基本未办”。年四川第十六区统计少数民族分布区域计 个,已编保甲仅个。云南思普沿边与今德宏地区,“保甲制的推行受到了从民族上层到平民的抵制”,云南推行新县制之初便“同时在原土司统治地区保留了当地乡村自治组织形式”。由此可见,可能根本就无意渗透与整合。总的来说,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整合虽有成效,但远远谈不上成功。政治整合从外

42、在意义上看“主要通过地缘和制度的和组织结构表现出来”;从内在意义上看“需要以一定的文化和精神为纽带,其中特别是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瑏瑠于前者言,国民政府力图通过保甲制渗透西南少数民族基层,但效用颇为局限;于后者言,国民政府试图通过民族同化、国家主义、宗教旗帜等方式培育西南少数民族“民族共同意识”,但据前文论证,此种含消除民族差异的思想灌输,自始至终都遭到西南少数民族强烈抵制。(四)政党逻辑:国民政府加强组织保障以利政治动员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党政合一”,采用加强领导、配强人员等方式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动员予以组织保障。组织保障构建,可谓国民党民族政治动员工作重中之重。对西南少数民族

43、抗战政治动员组织保瑏瑠资料源自 四川省第十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关于调查土司夷民情况给四川省政府的代电,年 月 日,记录于阿坝州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 ,汇编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经过笔者整理而成。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年 月,国民政府公布 县各级组织纲要,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按其面积人口、经济、文化、交通分为三至六等,受省政府监督办理中央及省委事项区署为县辅助机关,保、甲、乡、镇为县基层单位,并设县参议会、乡镇民代表会、保民大会、户长会议等机构;原由省处置的税收改由县乡镇处置,作为自治经费的来源。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政府对

44、地方的控制。(资料源自长孙博历史学基础名词解释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续云南通志长编(中)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李德生抗战时期贵州民政研究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民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王文光,朱映占,赵永忠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张海鹏抗日战争研究 北京:近代史研究杂志社,:结论出自 四川第十六区夷族分布地区人口武力调查表(民三十年十月一日制),记录于阿坝州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 ,汇编于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经过笔者整理而成。王文光,朱映占,赵永忠

45、著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常士?合族之道的反思:当代多民族国家政治整合研究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昆明学院学报 年 月第 期()障工作进行考察,不仅可进一步明晰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推进路径,还可深度挖掘国民党民族政治动员工作内含思想理路。专设机构、配强人员、临时宣抚、基层干部本土化等种种方式共同构筑国民党在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中的组织保障体系。如四川雷波 年成立夷务委员会,年整顿夷务、编组彝人保甲,“保长职即委任该地夷酋充任”,同年改为边民委员会。至 年“边民委员会有正、副主席及常务委员 人,职员 人”。又如 年四川省政府“查有松藩游击司令苏永和之代表李阳三,堪

46、任宣慰松理茂懋汶土官边民委员”,又任卓仓藏活佛“为松藩阿西番部长官兼督导包座作革各部落事务”。还如 年西康“旧有土司头人,亦由地方政府酌畀新职责”。国民党注重吸收与任用民族地区各界贤达,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以求达到整合动员民众之效。同时,国民党还注重对技术官僚的配备和训练,实现对民族地区政治动员的管理技术支持。如 年 川康建设方案规定,要求“各县野夷户口在二千户以上,三千户以下。地面纵横达百里者,即划为一政治指导区,设政治指导员一人,三个或四个政治指导区,即设一设治局,置设治局长一人,此种区局,即为将来设县及区之准备,又指导区以下之联保主任,即为指导员之重要佐治人员”。又如 年为渗透并控制西

47、南边地,国民党西昌行辕借筑路之机成立“边民筑路干部训练班”,加紧彝族人才培育与拉拢,川康权势刘文辉深感威胁亦于次年设立“西康省宁属屯垦委员会”“多方物色彝族干部和彝族青年且自兼委员会主任职务,还派侄子刘元蠧任屯委会边务处处长,控制地方势力”。还如 年国民党“对云南边疆局势非常忧虑,为了增强边疆土司内向之心”,即任命高玉柱、喻杰才组建边疆宣慰团率团 余人“对云南、贵州、广西、西康等省的土司和少数民族头人宣传民族团结”。如上可知,国民党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组织保障不可谓不重视,但“五花八门”的组织搅混一起,难免滋生诸多弊端。其一,由于多方势力博弈,组织保障体系上下并不统一,出

48、现多重领导、交叉工作情势。如西南各边远县份大多均设立边民委员会、“夷务”委员会,但却同时受到省 区行政机关、动委会机关、临时宣慰机关以及重庆、西昌、昆明行辕等多方指令与人事安排,甚至一件事情常常多个平行机构涉足,事务繁杂常令基层应接不暇。其二,地方贫困,经费缺乏,组织欠缺,人才稀少。如松藩宣传员反馈“动委会既未成立又兼县长新旧交替,致一切工作无法推进”瑏瑠,又“松藩地面辽阔,纵横千余里,每一市镇,相距二三百里不等,员等出发所需旅费又无从出”瑏瑡“各联保距城甚远兼冰雪交加、道路险阻、往返惟艰”。瑏瑢所以,即便存在瑏瑠瑏瑡瑏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49、,:四川省雷波县志编纂委员会雷波县志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四川抗战历史文献(少数民族卷)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王文光,朱映占,赵永忠中国西南民族通史(下)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李仕安口述,马林英撰写彝族老人李仕安口述记录 百岁人生川康史 北京:民族出版社,: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红河州文史资料选辑(第 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专辑 红河:政协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史委,:

50、政协丽江市委员会丽江名诗名联 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阿坝州档案馆馆藏为拟定二十八年一二三月份宣传工作计划除陈请松藩县府转令所属遵照并呈请均会鉴核备查一案 汶川县精神总动员卷,档号:民 :阿坝州档案馆馆藏为情转予从体恤格外增加津贴转请核示之遵由 汶川县精神总动员卷,档号:民 :阿坝州档案馆馆藏松藩兵役宣传讲习会实施附计划书表 汶川县精神总动员卷,档号:民 :刘建设,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抗战政治动员刍议历史学边民训练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但学成多流向省区,县政地方因经费、组织、环境等问题人才存留少之又少。其三,基层农村干部多由地方土司头人充当,虽有因地制宜之意,但现实中原有土司行政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