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7303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合力论视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王超(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拉萨8 5 0 0 0 0)摘要恩格斯认为,历史规律是在人类活动中形成,通过合力作用实现,多种因素相互影响推动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无数个单个意志相互冲突后形成的情感共识,现实的个人无论大小都对共同体意识形成产生影响。历史合力论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层面有着内在的耦合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民族工作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西藏是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历史合力论对于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和积极的现实意蕴,启示我们应该注重经济发展,发挥人民

2、群众的主体作用,凝聚各“平行四边形”的力量,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力。关键词历史合力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Ol:10.16249/ki.1005-5738.2023.02.016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5-5 7 3 8(2 0 2 3)0 2-1 2 9-0 1 0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战略全局中,西藏位于“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地位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了党的民族工作方向,提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

3、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叫这为西藏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拟以历史合力论为理论指导,对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与实践指向进行阐释,在强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方面寻求最大的情感共通点。一、历史合力论及其启示(一)历史合力论主要内涵恩格斯提出历史合力论的时间是1 9 世纪,其主要理论目标是建构“主体”和“集体”之间的辩证意识。该论主要批判的对象有两个,其一是认为个收稿日期:2 0 2 3-0 4-1 0基金项目:2 0 2 0 年度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依法治藏背景下西藏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

4、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 0 2 0-CSP-B039作者简介:王超,男,汉族,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拉萨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130人自由意志能决定历史走向的英雄主义史观,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其二是黑格尔那种认为绝对精神(绝对集体性的意识)能决定历史发展面貌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前者主要强调个人意识,而忽视了集体的作用;而后者则忽视个体片面强调集体意识对历史的决定性影响;同时,二者均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精神的历史、观念的历史,而非实践的历史。作为对二者的批判,历史合力论主要讲的就是个人实践(而非个人意识),通过扬弃

5、自身形成集体性的物质现实(而非绝对精神)的辩证过程,它是唯物、历史的辩证法在主体-集体关系上的一次批判性应用。具体来说,合力论的批判性指向三个方面:首先是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的批判。该论指出历史的结果是众多特殊实践扬弃自身的特殊性,走向普遍性的最终结果。恩格斯曾经讲过:“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的合力,就是历史。”2 这表面上看起来依然是在说类似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因为“预期”是一个带有精神性的概念。但是必须看到,一方面,恩格斯强调的是,最终是这些“预期”形成的“活动”,而非“预期”本身形成了合力;另

6、一方面,这个“预期”本身就深受现实影响,正是现实的物质处境使人产生了特定的愿望。因此,个人的精神只是一个中介,它的一端是现实的社会处境,另一端是现实的劳动实践一一合力彻头彻尾都是物质性的。其次是集体史观对英雄史观的批判。该论指出创造历史的是人民群众的合力,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行为创造和改变历史。恩格斯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这表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是人民群众以及由群众构成的民族和

7、阶级主导了历史的发展,他们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这一批判的意义有二:其一,它批判了将集体性理解为绝对精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在这里,是活生生的人及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 年第2 期(总第1 5 4 期)实践,而不是某种理念创造了历史;其二,它批判了个人创造历史的资产阶级观念,那些所谓的“青史留名”的人物,不过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代名词一个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不是拿破仑,也会有其他人成为法国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运动的代表。正如普列汉诺夫所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

8、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1 最后是历史必然性对历史偶然性的批判。该论指出,如果从纯粹个人的角度上看,那么历史的发展就是纯粹偶然的。因为个人意志是绝对自由的,所以历史的发展也是绝对无法把握的一一绝对的自由就是绝对的虚无。但是事实上,历史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人们可以自由预期各种事物,但是只有当现实关系给人的预期创造了条件的时候,人的预期才是能实现的,尽管个人意志带有偶然性,但“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 。而这个规律就是物质生产的规律。人当然可以在古希腊时期期待个人解放,但是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允许财产私有的时候,个人

9、的独立和解放才有机会实现。总而言之,恩格斯阐释了经济要素重要程度以及个人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每一个因素都在追求历史、创造历史、影响历史、改变历史,历史的结局是诸多因素参与合力作用的结果。该理论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历久弥新、意义重大,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广泛地被运用于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过程、历史事件的铸成和历史人物出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原则。历史合力论强调各种力量和因素的交互影响,其中所蕴含的整体思维、肯定人的主体性作用等丰富内涵为我们探西藏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上的来源,折射出解决民族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二)历史合力论对西藏的启迪历史合力论表明,中华民

10、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和历史结果,它不可能只从精神本身切入完成建构,而必须深深根植在共同的、形成合力了的群众实践中。片面地强调要树立某种意识,是王超: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131:很难完成既定理论目标的,只有当现实中有了特定的合力,作为一种实践性的物质基础,历史开始真正成为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作为该合力的上层建筑,获得扎实的基础。这就是李泽厚讲的,“伦理属于历史。只有历史主义,不可能有独立的伦理主义。8 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是千百年不断交流、融合、互鉴的结果,根植于人的实践,遵循民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西藏的民族问题有着历史性

11、、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在漫长的历史时空场域中,西藏各族群众共生共荣、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记载汗牛充栋,不断出现的考古挖掘也发现,藏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与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有惊人的同一性9。各民族之间不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和亲还是攻伐、交流还是融合,都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组成要素,一体是民族历史的主线和方向,多元为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要素,一体和多元相互离不开。“民吾同胞”“天下一家”,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骨肉和血脉,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缘起与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藏工作必须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

12、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要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0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场域限制,阐释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组织每个民族都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重视物质资料生产,大力发展经济,这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民族地区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发展是关键性的总钥匙,但不同于西方庸俗而又机械的经济唯物主义,经济要素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参与历史发展还包括各方意识、各种力量、各类主体,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交错,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与构建。二、人民主体的合力作用尽管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意志,但是在表面的与众不同

13、下是现实生活的共性一一众多自由意志尽管采用了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都是相对同一现实生活的意志,它们是对同一生活的想象和解释。因此尽管意识之间存在着特殊性矛盾,但是我们能够根据共同的现实生活将这些不同的意志相互作用并形成一种合力,嵌入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实践当中,并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真正共同的生活必然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人民群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决定力量,个体的力量无论大小都有所贡献,历史之所以能够发展,“因素间相互作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归属、情感依恋,是“许多个单个的意志在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不同的个人意志在相互作用时像力的形成必须遵循平行四边形法

14、则一样,会形成一个意识的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每个人只有融入中华民族才完成自我价值的构建,个体获得国家强大力量的支撑,又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联系、交融乃至矛盾冲突中促进自我全面发展,每个个体对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都不可或缺。历史合力论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看到意志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更要看到现实处境的一致性。具体到我国的思想实践中,这一点体现为,尽管人都会有关于生活的各种愿景,但是这一愿景都应该建立在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实践中,尽管合力中的具体对象是纷繁复杂的,但是对于我国来说,合力的方向应该是确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积聚力量

15、,由人民共同来完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历史结果”,也是一个过程,处在不断变化状态,正向和负向的力量相互冲突角力,应该注意培育每一个人的责任意识、主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关涉人的认知与价值呈现,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的行为意愿,减少负面的力量,形塑一个个有担当、有情怀、有理想、有追求、有价值的个体,推动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前进。西藏人民应该从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客体,转变为生成和传播的主体,发挥好主体的潜能,主体的归位与深度参与至关重要2 。人民群众的内涵在不同的时代其指向的群体不一样,这是一个历史范畴。根据主体发挥的作用及身份不同,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分为四类,分

16、别做好四类不同主体的铸牢中华民族132共同体意识教育,发挥好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形成人民群众的有效合力。(一)党员干部发挥关键性作用截至2 0 2 1 年1 2 月3 1 日,西藏全区党员总数为43.3万名,其中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有9.3 万名3 。党员干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流柱和关键性力量。首先,党员干部来自群众,是群众中的优秀代表,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立场坚定、知识完备,对党的事业充满热情,是党的政策宣传员和践行者;其次,党员干部来自各行各业,对区情、社情、民情比较熟悉,是党和国家的“神经末梢”,作为老百姓的身边人,深知老百姓的需求和诉求;最后,党员干部具有典型的示范效应,在

17、群众中有威望,一言一行影响着周围的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与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意味着这是全体党员的共同意志、共同责任、共同遵循、共同使命,应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和带头作用,引导群众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凝聚热情和力量,消解差异性的倾向。这里,要加强以“四个特别”为标准,重点突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其中态度特别坚决是对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政治上的具体要求,不仅要做到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

18、诚践行“两个维护”,还要深刻理解党的民族政策内在逻辑及丰富内涵。立场特别清醒要求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不折不扣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不摇摆不暖味不含糊,做到旗帜鲜明、态度鲜明。行动特别坚定要求党员干部队伍不仅仅是要把握好领导权、主动权、主导权,更是要党员干部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做忠实践行者、有力推动者。事业之本在于人民,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核心利益出发,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找准发力点,把握好民生与民心的关系,带领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发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 年第2 期(总第1 5 4 期)展、共同富裕。在党的百年历程中,干部教育培训

19、一直内嵌于党的发展事业实践探索中,是提高为人民办事能力的重要法宝,“四个特别”是新时代好干部的标准,是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现实需求,必须有一批政治上坚定、明辨大是大非、行动高效有力、对老百姓有真情实感的干部队伍冲锋在前。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西藏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也要与时俱进,做到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多元化,以“四个特别”为标准,完善培训制度的供给,在思想上和制度上同向发力,整体性构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要以“四个特别”为导向发挥好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核心力量,应该在思想上、行动上、认识上发挥领航作用,不仅融于心,更要见于行,做到党内先发动、

20、党内先认同、党内先行动。示范是有力的引领,榜样是无声的说服,标杆是有效的动员,党员干部发挥强大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才能进一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做到党的组织无处不在,党的工作无处不在。(二)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学生是国家的基石和栋梁、未来的希望,处在树立对国家情感认同“拔节孕穗”的关键期。在意识形态领域,敌对势力一直对其暗中渗透和争夺。西藏在校学生民族身份多元,数量众多,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有着深厚的情感和集体意识。目前,西藏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 3 3 9 所,各级各类教育在校学生9 2 1 5 3 6人。1

21、5 学生们在情感上相互亲近,是滋养和锻造共同体意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且,每一个学生背后联结着一个个家庭,是家庭网状结构的关键性节点,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教育,可以对其价值观、人生观进行引导,砌起信仰的“承重墙”和品格的“压舱石”,明确其秩序感和方向性,拆除“心墙”,提升“心境”,增强国情的认识基础和对国家的共情能力。课堂是青少年群体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场所,要以“三个课堂”为载体强化学校教育。“三个课堂”王超: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133中的“第一课堂”是指学生日常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是指校园里面的其他学习场域;“第三课堂”是指社会实践场所。首先,要夯实第一课

22、堂,西藏作为民族地区,在校生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从小就接受本民族教育,因此要针对其特殊性进行教学安排,教育教学计划加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授课过程中考虑民族特点和本地的风俗习惯,以语文、历史、政治(法治、品德)“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托,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融入青少年学生知识体系中。丰富、构建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社团、兴趣班等各种组织,在运动会、主体班会、学校晚会以及各种比赛中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上开展各项活动,把主题活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打造校外第三课

23、堂,组织学生前往主题公园、民族团结示范基地、红色旅游景点、博物馆等教育基地,塑造青少年学生集体记忆和情感认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通过让“文物说话”方式,激活青少年学生发自内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其次,应打破“三个课堂”的边界,“三个课堂”之间做到无缝链接,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三位一体宣传教育体系,实现无界教育、立体教育,促使教育主体与环体相互转化,深化“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把“小我”与“大我”教育结合起来,把亲情教育转化为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对中华民族形成浓厚感情,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知、情、意、行统一,最终实现由“内化”到“外化

24、”的转变。(三)寺庙僧尼有着爱国爱教传统藏传佛教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上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余年来所形成的爱国主义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和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伟大的榜样是强大的精神动力。藏传佛教文化圈分布范围较广,除了藏族外,门巴族、夏尔巴人等部分群众都信仰藏传佛教,西藏现有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场所1 7 0 0 多处,僧尼约4.6 万人6 。僧尼有着双重社会身份,他们虽然是宗教界人士,也是社会的公民、普通的群众。僧尼来自基层社区的普通家庭,僧尼的工作是群众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贴近民众精神生活,经常为信众答疑解惑、指点迷津,在信教群众心里有着较高的威望和社会地位,他们的言谈举止、生活状况、思想

25、变化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信教群众,在联系群众、化解矛盾冲突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在维护宗教和睦与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和政府向来尊重藏传佛教传统,关心关爱僧尼,在充分保障信仰自由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惠寺惠僧政策,把全区寺庙在编僧尼全部纳入社保体系,财政上对医保和社保进行补贴,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改善僧舍居住条件、完善基本生活设施,基本解决了僧尼的后顾之忧,让寺庙僧尼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项项措施拉近了党和政府同僧尼的距离,为彼此奠定了充沛的情感基础。这些情感在给予僧尼精神慰藉籍的同时,也提供了长远乐观的前景预期与归宿,“五个认同”得到提升。西藏开展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群众

26、性宣传教育活动是涵养全社会的重大部署,在宗教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三个意识”为抓手,树立国大于教、公民大于教民、国法大于教规的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主人翁意识,用法律强化自我约束,识大体顾大局,发挥好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作用,把僧尼个人的理性品质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中,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一分子。首先,要培养国家意识,加强对僧尼的宣传教育引导。用丰富的文化符号、历史符号、生活符号阐释清楚西藏历史上就是多民族居住多宗教并存的区域,各民族共同融合和凝聚汇合成中华民族。既有西藏地方和祖国“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路标,也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离不开的现实情境。

27、个人与国家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次,培养僧尼公民意识。公民的意识包括人格尊严、个人自由和对国家与社会的责任,认识到个人首先是国家的公民,是社会的一部分,要主动参与国家和134社会生活中去,用国家成就、国家实力、国家榜样等丰富的资源培养僧尼对国家的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第三,培养法治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 1 7 。要向僧尼重点阐释国家的法律大于教规,国法对所有的行为、所有的主体发生效力,统摄一切,宗教必须在国法的框架内活动,宗教团体及信众都必须服从、遵守。僧尼是社会建构的一员,没有区别于社会共同体其他成员的特殊性、豁免性,有着应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一切行

28、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四)农牧民群众是主阵地1959年,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运动,社会制度一步跨越千年,从此,百万农奴翻身获得解放,得到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开始了新的生活。随着旧西藏的经济结构和制度被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农牧民群众对党和国家高度认同。在新时代,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消除,并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这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得到农牧民群众的认可,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大增强。目前,西藏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与内地相比,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如今,农牧民人口

29、依然是西藏人口的大多数,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64.27%8。农牧民面临着以下困难,一是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高中以上学历比例低于全国水平,认知事务具有局限性,生活方式、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受宗教和风俗影响较多,加上人的观念具有传递性,这些认知有可能传递给下一代,造成代际传播。二是缺乏创新和致富手段,收入单一,经济来源主要靠农牧业,而农牧业的发展受到生态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加之产业发展慢,结构单一,大多数农产品处于原始状态,增收的后劲不足,缺乏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稳定性差异较大。三是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农牧民掌握的技能除了传统的技术,如耕作技术、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外,其他技术能力较为薄弱

30、,尤其是对农产品高附加值加工技术吸收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 年第2 期(总第1 5 4 期)和运用能力不强。四是社会参与能力不足,自治意识淡薄,缺少主体意识和民主习惯,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了解不足,缺乏协同参与治理的内生动力。制约农牧民群众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西藏凝聚社会合力的重要基本要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延伸至农牧区,动员农牧民群众一起来想、一起来干。国家认同是公民对国家历史、主权、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等的认可,是公民对国家产生依赖感、自豪感、归属感的结合与统一。国家认同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国家的认同感是通过正规教育活动或由其他与国家有关的历史事件和经

31、验形成的。以国家认同为目标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形塑公民国家意识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应该在各项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反分裂斗争,形成维护稳定的铜墙铁壁。2 0 1 公民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共党史、民族团结进步宣传、老西藏精神等为重点内容,在制度建设、文化浸润、实践养成上下功夫,通过媒体宣传、节庆活动、文艺汇演、主题宣讲等形式,网上网下相结合,把对国家的情感认同内化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习惯,由“要我认同国家”到“我要认同国家”的转变,体现国家认同的主体意识。三、经济决定性与多

32、因素的合力作用历史合力论是个系统性的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各族人民群众参与历史形成合力作用的结果。这种合力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不是简单的相加或者相减,而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动力系统中发挥不同的效用。当前,西方反华势力一直试图阻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利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地方主义、反智主义社会思潮屡屡借题发挥横生事端;十四世达赖集团长期从事分裂活动,不断混淆视听;各民族之间的内部矛盾呈现新的特王超: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135点和变化,对国家认同存在一定程度异质化倾向,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负向合力。西藏要发挥力的

33、平行四边形作用,调动主体意识的积极性,需要在发展经济、常态化的人民群众教育、整合社会各方因素中形成合力。(一)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经济场域恩格斯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认为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中轴线,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2 1 恩格斯阐释了经济的重要性,但又强调经济不是唯一的因素,不能简单、片面的理解为经济唯物主义或者经济决定论,政治、法律、文化等的交互融合,都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量的积累和扩大的决定因素,也是民族发展的质的转变的决定因素。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条件是和谐的民族关系,而

34、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物质资料量的增多,会影响质的变化,文化生活和文化产品愈发多彩斑斓,民族地区的发展越繁荣。从根本上看,就是要从经济层面确保各族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从实践层面看,民族地区经济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民族关系的稳定与团结工作就会出现异质化倾向,需要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发展经济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因素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关系是民生与民心关系的折射,二者互为表里,西藏必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在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

35、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幸福感的提升,各民族平等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要解决各地区各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分析近1 0 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可以发现,西藏与全国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2 0 1 1 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 6 1 9 6 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1 8 1 0 元 2 ,按比例换算后,西藏为全国平均数的7 4.2%。2 0 2 1 年,西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6 5 0 3 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 7 4 1 2 元 2 3 ,按比例换算后,西藏为全国平均数的9 8%。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看,西

36、藏已经非常接近全国水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到“十四五”末,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2 4)其次,要加快融入全国市场的步伐。随着西藏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幸福安康,情感上加强了对伟大祖国的依赖感,强化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下一步,西藏要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挥地区优势、旅游优势、援藏优势、资源优势,与各省市建立经济交流区,形成各民族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各民族地区市场流通新业态发展,增加经济交往的频次与力度,经济上相互依赖与亲近,减少民族之间的误会和隔

37、阅,弱化族际边界,在经济上相互离不开,打造同频共振协作共赢局面,推进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经济场域。最后要找准各民族利益共同点。疆域稳定、城乡协调并进、生态文明建设、脱贫致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是西藏人民的共同利益。但是各民族各地区群众之间的物质利益需求有着差异性,需要在经济上找准各民族的心理契合点,适应需求变化,增强需求侧驱动经济增长能力,采用差异化方式精准施策,回应各民族各地区群众的物质偏好、消费习惯、个性需求等,在物质利益关切上做到精准回应,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注重多因素合力的综合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又强调与非经济因素协同发展。注重经济发展的第一性,

38、不等于经济决定论,不能作庸俗理解,简单认为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仅仅靠经济发展便能实现。经济的发展不必然带来凝聚力,也不是唯一的支撑,只追求经济发展,忽视其他因素,也会导致人心散。136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群众利益的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生存、安全方面的需求,更要满足精神方面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个人需求外在表征更加具体性、现实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因此,在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也要考虑法治、文化、阶层、制度、传统等因素的作用,多维度激发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要坚持依法治藏。西藏位于我国边疆地区,与多个国家交界,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群众的

39、行为举止,社会生活中残留着地方习惯法的烙印,与现代法治建设不相适应。中央在两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均提出依法治藏的要求,从法治层面推进民族团结和国家认同显得极为重要。法律本身内蕴着稳定性和权威性的特点,通过法治可以形塑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西藏需要将法治思维引入各地区治理,发挥地方性法规对保障民族团结的作用,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提升全社会普法力度,用法治的形式多位一体保障民族团结。要提升治理能力。在2 0 2 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西藏面临着复杂因素和多种挑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治理的方式,对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特色进行综合

40、分析,特定地区采取特定政策,增强治理的精准性。要紧跟现代化步伐,在人工智能、动态监控、云数据分析等方面发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发掘技术应用能力,实现民族事务信息的搜集、存储、分析、预警,在管理上提高科学性和智能性。要提升治理系统化能力,促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次增加。经济上的摩擦与纠纷增多,环境保护与地方开放需求的矛盾显现,地方民族主义与大汉族主义以新的形式体现,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西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质量与效度。边疆地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西藏民族事务治理能力要提升整体性,需要锚定“四件大事”、主攻“四个创建”,增强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全局性、技术性、协同性,维护国家安

41、全和社会稳定。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3 年第2 期(总第1 5 4 期)要确保民生福证全面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单列一章提出要增进民生福,围绕分配、就业、社会保障、人民健康四个方面对民生的需求进行了呼应和部署。西藏在完善分配制度方面,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财政支出上向农牧区倾斜,提升均等化“精度”,以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农牧民需求、自然基底,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避免制度安排与内容供需错配。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方面,扩大就业容量,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搭建“协作桥”,政府纵向干预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关系,加强各地间协作与协同;搭建“技能桥”,为农牧民群众开展定向培训、

42、订单培训,鼓励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农牧民群众财产积累。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全面优化关键性制度安排,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经济上加大农牧民地区财政性支出,借助乡村振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牧民地区的缴费能力。在健康西藏建设方面,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健全基层藏医医药服务体系,实现县乡村三级藏医药服务全覆盖;以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加大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各项赛事活动,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频次加快、范围扩大、深度加强,为增强彼此依赖性、融合性提供更多空间。四、多种方式与载体的合力作用中华民族共同体

43、意识的生成是中国历史千百年来发展的结果,代表着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意志。在历史合力论视阙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多方发力,党政机关、各级各类学校、干部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艺术场所、基层文化机构、新闻媒体和自媒体、典型人物等都需要参与其中。第一,要突出主线抓宣传,发挥好党的主流媒体舆论场的作用,强化舆论引导力,通过情感赋能争夺话语权,同时规范、监督好各网络平台的民间舆论场,对舆情及时回应、引导,对非理性、消极的王超:历史合力论视阈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进路137部分进行情感调控、正确引导,做到两个舆论场的深度融合,共同驱动。第二,紧扣主线抓教育,面向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寺

44、庙僧尼、农牧民群众的教育要形成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在“润物细无声”中做到有形、有感、有效的统一。第三,聚集主线抓引导,通过各种活动生活化,将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嵌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方方面面,根植各族干部群众心灵深处,引导群众自觉参与精神生产,增强各民族群众情感纽带和心灵归属。第四,围绕主线抓建设,实施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打造主题公园、主题街、主题馆,推进视觉元素“实体化”“可视化”运用,拓展多元化的视觉形象接受渠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觉符号和内涵进行再阐释与广泛普及。总而言之,坚持经济第一性是西藏发展的首要,要统筹协调党员、干部、僧尼、学生、农牧民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建立起立体多维

45、的平台载体,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创造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内化特质,增强宣传的外化张力,时时处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塑为自觉行为,新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认同一旦建立起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就会发挥气势磅的民族复兴的正力量。参考文献1习近平出席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0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04.4【俄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6.2 2.5【俄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6、问题 M.王荫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1 6:5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302.7朱传染.科学发展观:社会历史“合力论”的新发展 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 0 0 8(0 0):5 6-6 3.8李泽厚:哲学纲要 M.北京:中华书局,2 0 1 5:6.9车明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是藏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J.西藏研究,2 0 2 0(S1):46-55.10习近平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N.人民日报,2 0 2 0-0 8-3 0(0 0 1)。11

47、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 5 0 周年大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EB/OL.新华网.http:/ 1.12葛数金.主体论视域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0,第3 5 卷(3):129-133.13中国共产党西藏自治区党内统计公报 EB/OL.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组织部.http:/ EB/OLJ.新华社.https:/ EB/OL.西藏自治区教育厅.http:/ EB/OL.国务院新闻办公室.http:/ N.人民日报,2021-12-05.(01).18西藏自治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EB/OLJ.西藏自治区统计局.http:/

48、 J.中国教育学刊,2 0 2 1(0 8):8 3-8 8.20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N.人民日报,2 0 2 0-0 8-3 0(0 1)2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0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9.5 9 522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EB/OL.国家统计局.http:/ 0 2 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http:/ EB/OL.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The Realistic Approach of Consolidating the Sense of Commu

49、nity for the ChineseNation in Tib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TheoryAbstract:According to Engels,the laws of history are formed in human activities and realized through resultantforce,with multiple factors interacting to drive social development.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 of

50、 community forthe Chinese n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and the emotional consensus has beenreached after resolving the conflicts of countless individual wills.Every realistic individuals has an influence onthe form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and the historical result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浙B2-2024(办理中)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